努比亚特色功能: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1:00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调达。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本节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之疏利胆气 

疏利胆气:肝胆眦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

    (1)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同为用。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二指勇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临证对因肝胆气盛火旺而致之急躁愤怒,或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    (2)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泌出胆汁。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之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肋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腹胀,便结,以及胆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主疏泄之协调情志     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肝藏魂”。《灵枢经·本神篇》谓:“随神往来谓之魂”,充分说明肝与精神情志的关系。其机理主要在于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平和,神有所养,“血气着,人之神”。情志不亢不郁,而发挥正常功能。如肝气发生偏颇,可能发生以下两种结果:    (1)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证见胸肋胀满疼痛,精神抑郁不快,沉默寡欢,嗳气叹息,或多疑善虑,或愁苦欲泣等症。论治应疏肝解郁。    (2)肝气亢奋,疏泄太过:证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胀,目眩等症。“气有余便是火”,肝气亢盛化火,证见口苦、面红目赤、头痛等肝阳上亢之症。论治则宜平肝潜阳或清肝泻火。    肝的疏泄调节和情志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对于情志有关的疾病治疗,除用药外,还要注意精神语言调节,二者相辅而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