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凯越收音机拆图片:白话版孙子兵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3:08

 

原著:孙武
计篇(政治)

孙子说:

战争,是一件关系到了国家的大事,其利害关系至为明显,国家的兴亡,人民的荣辱都在这里。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通过以下五种情况我们可以判断用什么计划做为战略的主体。

分别是






道:使民众高度认同,而甘愿抛头颅撒热血,而不是只在做表面功夫。
天:天气情况,四季情况、时间情况。
地:距离上的远和近,地势上的高和低、山川的险和易。
将:智、信、仁、通、严、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到位。
法:制度是否合情合理,官员是否认真执行上级传达的各种命令,而不拖泥带水。

上面说的这五点是一个为将者必须知道的准则,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的话,那么在作战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这就叫做战略
检查实际的情况会问谁谁谁有道?谁谁谁有能?谁谁谁懂得天气情况?谁谁谁具有好的法律?谁谁谁的士兵强撼?谁谁谁的士兵训练得几无比精锐?谁谁谁赏罚分明?不用看战争的结果,我通过这些就能知道胜负。
身为一军统帅的如果能听从我的战略思想就可以百战百胜,继续生存。如果不听,必败无疑,现有的一切都将失去。
战略形成之后就叫做形势。所谓形势就是因为彼此的利害关系而划分的权力分配。

战争,就应该是阴谋诡计。所以我如果能,我就偏偏说我不能。我正在使用的我却偏偏向外界宣告说我讨厌这个东西。我就在这附近可我偏偏说我在很远的地方,我身在很远的地方,可我却偏偏说我就在这一代。

好利的我们就要用利去诱或。如果大乱我们就要取而代之。如果遇到强大我们就应回避。如果遇到愤怒就应使他平息。如果遇到谨慎的我们就使他骄傲。休养生息得我们就使他劳民伤财。亲近什么我们就使用离间手断。攻击要点就是攻其不备,出奇不意。这是战争胜负的关健,但一定不能在事先让对方知道。


未作战之前在作战指挥部判断战术的时候,根据现有情报认为大有把握战胜对手的,实际作战中战胜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认为不大可能战胜对手的在实际作战中战胜的可能性就相对很小。认真分析情进行战略分析的并作出相应正确判断的胜利,反之则失败。则根本就没有胜算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进行战略战术分析的就不言而玉了。我通过观察他们在作战指挥部的这些行为就能够知道胜负。


作战篇(会战原则)

孙子说:当发动战争的时候不外呼征集上千匹马以便去拉车,而战车又要用到上千量,作战部队要十万人,而粮食则要从各地转运至战场。然而这些都需要相当的费用,指挥官及其幕僚的费用,战争武器及其相关的物资,由人民提供的战车和铠甲,光每日就需要消耗上千两的黄金。等一切都准完毕之后十万人的作战部队才开始出发。

战争的最高原则就是最终的胜利,作战时间久了的话士兵就会疲惫,锐气就会丧失。发动攻击的时候就会失去动力,而作战时间一久了的话,国家的力量则被迅速的削弱。士兵开始疲惫并失去斗志,国家的物资和国力也一天不如一天,那么如果在这个时候周边的国家利用这次机会而发动战争的话,那么即使有再高明的人也无力回天,国家的前途因此而变得相当渺茫。因此素来就听说战争要迅速,也从未听说战争有持久的消耗战。国家不断发动战争,战争没有一日不在继续着的,而国家还能处于良好状态的, 则是件根本从未听过的事。所以不知道战争能给国家带来灾难的,也就不可能知道战争给国家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善于用兵的将领,不会让有户口的人服兵役,(过去有兵户一说,兵户的人不在户籍里,这样可以避免因战争而损伤国力)所携带的粮食不超过三年。除了这些由本国提供之外,那么其它的则全部取自敌国,因此兵粮的这一问题便得以解决。


因战争而国家迅速被削弱的原因在于物资是由遥远的地方运输过来的。而进行长途则民间的力量就会被消耗一空(运输这一工作由百姓全全承担,百姓要出人出车出马,甚至连食物都由百姓自己提供,因此农田被荒费劳动力则被抽调一空。)而如果就近采集物资则物价就会被迅速的抬高,物资的费用全由百姓承担,则周围的百姓迅速的变成一无所有。当财力枯竭物资粮食被消耗尽了的时候就会急于决战或者干脆撤退。力量被消耗尽了,财力已所剩无已,国库因而空虚。百姓因而此役民力被消耗十分之七。国家因而此役,损兵大半,战马的死亡,武器和物资都被消耗掉了十分之六。


因此明智的将领会把种种负担都强加到敌国上面。每吃敌人一钟(应是古时的一种计量器皿)粮食
相当于自己所携带的二十钟粮食(就近采集可以减轻本国百姓因运输所受的伤害,同时把运输负担强加给敌国的百姓)每食敌人一石,(是计量单位)就相当于自己所携带的二十食的粮食。


因此一味的以杀人做为结束战争标准的人只是个怒汉而已。而敌人真正要害是他的物资。凡是有抢到十辆车的人,就应把车子赏给他们,使他们坐在车上继续攻击敌人,以便鼓励士气。见到车子就抢过来让士兵坐到上面去,对于那些可以指挥的敌方官兵,我们就把他们吸收到我们这方来使其从事一些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而使得自己越发得强大。


因此战争最好在于速战速决,而不在进行长期消耗战。

因此知道如何用兵如何使用将领,是人民的命脉,国家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3谋攻篇(谋略)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是,收服一个国家为上策,消灭一个国家为下策。收服全部武装部队是上策,消灭全部武装部队为下策,收服一个旅的部队为上策,消灭一个旅的部队为下策。收服士兵为上策,消灭士兵为下策。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原则。在战端未开启之前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和最高的用兵原则。


因此最上等的策略是运用谋略解决敌人,其次才是外交解决问题,最次才是出动武装部队,攻击敌人的城池。
攻城战是不得已才实行的一种方法。制造各种攻城武器需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开始向坚固的城市进攻这又需要三个月。时间被拖的太久,指挥的带兵官渐渐失去了耐性,让士兵发动突击,被杀的人数因而超过了全军的三分之一,而如果就连这样都没能把敌城撼动的话,那么这将是攻方的一种大灾难。(时间已过去了六个月,伤亡已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士兵此时已疲惫,士气已消耗尽矣)。

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使敌人屈服而不在于通过战争。占领敌人的城池而非用强攻的手段,灭亡敌人的国家并不需要很久的时间。如果这样的必然有能力可以征服天下,因此士兵不疲惫,士气没有因而时间被消耗,还能得到一般情况下得不到的种种好处,这就是谋攻的全部精要所在。



因此用兵的原则就是,超出敌人的军力十倍就对敌进行包围。(十倍于敌,敌自不战自溃)超过敌人五倍的军力则发动进攻。超过敌人一倍的军力则我方分兵(此处不懂,如果我分兵两支,而此时敌人抢先发动进攻怎么办,首尾不能呼应,当一支军队被击溃的时候,另一支马上会不战自溃。其原意可能是分兵两支一支正面迎战敌军,另一支从背后对敌进行突击,敌人必定失败。)军力相当的情况能和敌人打就和敌人打,军队人数少于敌人的话就迅速撤退。条件不如敌方优越的时候就应回避。这样就能达到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还能进行坚固的防守,遇到小股敌人便将齐全部擒获。


身为指挥兵团作战指挥官的是国家的基础。这种国家的基础越多越强,那么国家也就越强。这种国家的基础越少能力越弱,那么国家也就越弱。


因此君王容易在军队中犯以下三种毛病。

一 并不知道此时不能前进而下令前进的。并不知道此时不能撤退而下令撤退的。被称为縻军。(縻军当是一种军队用专用名词。)


二 并不知道军队里的一些原则及规范的而指挥军队。此时军中上下就会产生困惑、和不解。

三 并不知道如何指挥军队的人,而开始指挥军队。此时军中上下就会产生猜疑和离心。军队即对指挥官的作法产生困惑不理解,又对指挥官的种种行动产生不断的猜疑,甚至是离心,那么本国身边的其它小国就会趁乱进攻。这就叫做乱军引胜。(乱军引胜成语,形容军中上下早已产生异心,对这种军队发动进攻可以轻易取胜。)


因此必胜的条件有五点:

一 知道什么时候与敌人作战的

二 善于用少量兵力牵制敌人而主力全力进袭敌军少数部队的

三 上下同心同德的

四 以仁德去对抗不仁德的

五 将领具有优秀的指挥能力而君王不过问军队诸事的

上面这五点就是胜负的关键。 


因此可以这么说:了解敌我实力虚实的可以胜;了解我方实力而不了解敌军实力的胜负相当;不了解我方实力而又不了解敌方实力的肯定失败。




4形篇(攻防要点)


孙子说:以往善于作战的将领,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才取胜。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再于自己,可以取胜的的璇玑在敌方。因此善战的将领大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不给敌人留一点破绽。


因此说:胜利可以预测,但却未必可以实行。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防守。

取胜在于进攻。如果防守兵力不足的话,那么就进攻。善于防守的会使你不知向如何进攻。善于进攻的使你不知道敌人会攻向何方。

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眼前所看到的胜利不过只是大众知道的,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天下人会说,好。这个胜利这其实并不是最好的。这就正如人能够举起秋天发黄的树叶并不能见得他有多大的力量。人能够看见白天的太阳看见晚上的月亮并不能说明他的视力出众。夏天听到雷声并不能说明他的听觉发达一样。在过去被称之为有能力的将领,胜利都来得特别的轻易。 因此特别轻易而取得得胜利的人,一般人也都不会认为他们具有超群的智慧,也不会是个善于作战的将领。原因在于他所取得得胜利是件肯定的事,很普通。显然这是因为在战争之前就做好了一切为胜利所做的先决条件。胜负在战争未打响之前就已经分出来了。所以说善于用兵的将领,在于抢先保证自己不失败,而同时使敌方造成破绽。所以要胜利的关键在于要先去创造取胜的先决条件,而后敌人一击可破。失败则相反,是先作战,然后在去创造取胜的条件。
善于用兵的人关键在于使民众归附,制订严明而切实的法律。所以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从上面可以明显的看出孙武先生从头到尾所强调的已不在仅仅是战略、战术这一范畴的内容,他已经把战争上升到了政治这一层面。在战争中比得也往往不在是谁的谋略出众,谁战术运用得得挡,而讲的是谁政治的修明,谁能更多得得到百姓民心的归附。仅以现代现光来看孙武先生会被归于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在古代的过去另有一个专用名词用以形容类似于孙武先生这类人,就是兵法家。


兵法:

一 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二 君王的各种能力

三 物资情况、财政情况

四 周边国家及自国的对比

五 创造有利战争取得胜利的各种条件


环境产生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又需要君主的正确引导,在君主的领导之下财政物资逐渐开始积累,
物资丰富财政富足于是开始选择目标,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取胜。


因此胜利的一方好比是以一当十。失败的一方好比是以十当一。


胜负的关健完全取决于民心,表面上看这就好比是把大坝决开向小溪中浇灌一样简单。





势篇(形势)

孙子说;凡是有人能够管理大众就跟管理自己一样的是因为把他们都当做了一个人。凡是和一群人对抗的却如同在和一个人对抗一样容易的是是因为他都依靠各种形式分开来对抗。全国的武装部队可以每次都取胜的关键是看如何巧妙的运用。士兵们所能够接受的不过是用石头去碰鸡蛋。这就是运用的巧妙。


只是要战争都要通常以正面对敌,而又突出奇兵取胜。出奇兵的方法和各种的运用,就像是天地又像是江河永远没有止竭干枯的一天。反反复复,就像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运转如意就如同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得心应手。声音不过只有五个音阶,但就这五个音阶却可以谈出无数动听的歌曲。(古时音有五声分别是宫、商、管、角、羽、)颜色不过只有基本的五种,但是经过调制绘图却可以制做出无数副美丽的画卷。
味道不过也只有五种,但天下的酒菜你又吃遍了吗?

战争的形式不过只有正面敌对和出奇兵两种,但是这两种变化却可以演化出无穷无尽的变形。这就好像是一个没有边的圆一样,永远走不到尽头。

强大的水流可以轻易的冲击石头以至浮在水中。这就是形势。
高速飞行中的飞鸟可以轻易的摧毁地面上的小草。这就是节奏。

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都依赖于险要的形势,发动短促而有节奏的攻击。就像是弩一样的有力量,就像是织布机一样的有节奏有规律。


表面上看去的一团浑乱,实际上是要使敌人浑乱,以达到自己不混乱。
表面上看去没有攻势的进攻,只不过是因为要先立于不败之地。


大乱相对于大治,大怯相对于大勇、弱相对于强。

乱和治这要看君主的能力。怯和勇都要看今天的形势朝谁有力。强弱是由于地势物资人力的条件配给。

因此善于指挥敌人的将领,从地势物资人力方面上下手做小动作,敌人必会被指挥。给予敌人表面上的某些好处敌人必会被指挥。用利害关系去打动敌人,用兵士力量的多少去打动敌人。


因此善于指挥的将领,追求的是形势上的对我有力,而不是一味追究是否阵前指挥官畏缩不前,是否士兵怕死不肯上阵作战。因为可以通过人来改变形势。能够改变形势的人就是最善战的人。这就好比去转到木头推动石头。

木头和石头的运动规律就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状态,在有外力的情况下则根据外力的多少而进行运动。而摩擦力太大的话则会抵消外力。而又当外力大过磨擦力的时候便会运动。

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很会利用形势。这就好比把木头和石头推到陡峭的山彼上的原因在于利用了磨擦力和外力之间的关系。




虚实篇(攻击主方向)

孙子说:先到达会战地点的军队以义待劳。后到达会战地点的军队在即将决战的情况下无法得到休息。因此要抢先压制住敌人的要害而不能被敌人压制。

能够让敌人主动到达会战地点的占据了优势。无法使敌人到达我期望指定地点的便失去了优势。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就会使敌敌人放弃休息连夜进军,然而军队劳顿,人困马乏,那里还有力气和我们决战。


要打击敌人所想向不到的地方。远征千里而不感觉到累,是因为周围并没有敌人。每次会战都能取胜的原因在于,攻击的顶都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防守的由如固若金汤的是因为敌人并没有进攻。


所以说善攻击的将领,他的对手都不知应该在那里进行守备。而善于守的将领敌人都不知该向那里打。 

细小到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变化么测,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正在发生变化。 因此这就能完全掌管敌人的生死。

不停的前进而又没有进行防守是是因为一直在攻击他的薄弱环节。撤退而不能使敌发动追击的原因是因为根本就追不上。因此我如果想要作战的话,敌人的城池虽然高大,壕沟虽然很深,但仍然不得不与我进行会战。原因也就在于我打击的是他的必救。我如果不想会战,只要在地上划个圈,敌人都不能攻进圈内,在于这已经超出了敌人能力以外的范畴了。

原因在于敌人有迹可寻,而我根本无迹可寻。我就在这种情况下专心致治的分析敌人,而敌人却要分心来查探我得动像。我集中我的全部兵力,而敌人则要分兵备战,我以全力去对付敌人的十分之一,我的军队占尽了兵力上的优势,而敌人刚好相反。我以主力全力进击敌人的少数兵力,而我之所以会战的原因也就正在此。

我与敌会战的地点没有人知道。即然没有人知道要在那里发动会战,则敌人就会处处设防,敌人处处设防之后我就集中主力专打其一路军队。以众击寡,必胜。


原因在于防备前面,而后面便录出破战,防备左面而右面又会空虚,防备右面而左面又出现问题,在那里都设相当完善的防备,也就是那里都不设防备。兵力分散的原因在于不停的防备敌人,兵力集中的原则在于使敌人在不停的防备自己。


知道在那里会战,知道会战的日期,即使在千里之外的军队也会如期而至参加会战。并不知道在那里会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可能会战,则,左军不能相救右军,右军不能相救左右。前军不能相救后军。后军不能相救前军,又何况以实际情况而论离被攻击军最近的也在数里之外,而远的则会几十里之外!


如果照我来看,虽然越国的兵力强大,但这个又怎么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呢?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次战争有胜利的可能性。敌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我却可以使他们发挥不了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形式可以知道我们的得失。运动的话就可以知道动与不动的关系。观察形势就可以知道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决斗的话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因此运用兵法到了极限,就会使敌人无法洞查我们的一军事行动。就算是在出色的间谍和在出众的指挥官也不能对我们进行判断。

因为形式比人强而造成胜利的,大家都不清楚这里面真正的原因。人们都以为我胜利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眼前的形势,但却不知道我是用什么方法造成今天的形势的。所以说,胜利的法则永远都不会重复,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也会永远无穷无尽。

用兵的道理其实是合自然界中水的的道理是暗合的。水喜欢由高处向低处流。军队的形式是避过敌人的主力而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水因地理条件而不在流动。军队应视敌人的动作而做出一连串的变化。因此用兵的法则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能够因敌人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变化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我们称之为军神。

因此没有常胜的将军,四季的节气也都是在每年中不断发生变化的,太阳还有日照长短的区别。月亮也会有赢缺。

军争篇(主动权)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在于领军的将领受君王的命令而集合军队,而如何指挥军队如何行军如何进军的,而又如何能够控制主动权的正是最难的部分。之所以是最难的是因为要适时的选择迂回运动或直线运动。选择损失利益或者追求利益。因此要以迂回前进代替直线前进,因此才要以利益去诱或敌人。后出发反而先行到达,这就是主动权运用最巧妙的典型战例。

因此争取主动权是一件相当复杂而又危险的举动。拼命的要先行不到则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带兵将领为了争取会战的主动权,会抛弃物资,丢弃重型武器,日夜不停的兼程而至,急行军一百里而去争夺主动权的,三军主帅一定会被敌人擒获。体力好的先行到达,体力疲惫的还在后面,而又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而够跟上前峰。急行军五十里而争取会战主动权的,则将军大将会被活活累跨,而又只有一半的士兵会跟上前峰。急行军三十里而争取会战主动权的,会有三分之二的士兵跟得上前峰。没有物资军队则会失败,没有粮草军队则会失败,士兵的体力没有得到补充,而又有很多人掉队,则必败。

因此若不知道他国的战略方针的,就不能轻易随便的发动攻击。不知道那里有山,那里有水,那里有沼泽的决不能随便进军。如果没有向导那么也就不会占到地利的便宜。


因此军队是以靠欺骗对待敌人。靠利益的驱使而发动攻势,以分散和集中作为最高原则的。


因此行军时要向风一样的迅速,各军之前要保持相应的距离由于树林一样,发动攻势的时候就要如同烈火一样,驻守,扎营时就要向山一样的稳固,要叫敌人无法猜出我们的真实想法,发动的话就要有雷电一样的威力。

攻城掠地之后,分别派兵把守,然后等待进一步的任务。

能够懂得迂回和和直线原则的将领胜,这是争取主动权的最高原则。


因此可以打击敌人的士气,可以打击敌军将领的自信心。早上的时候士气高涨,白天的时候士气开始疲敝 到了晚上则根本无心恋战。 善于用兵的将领,会避开敌人士气高涨的正面而突击敌人的疲敝和无心恋战。
这是从士气上战胜对手。以我的安定来等待敌人的混乱,以我的休整来等待敌人的分裂,这是从心里上来战胜对手。我处在守势,而等待敌人自己送上门来,我以得到充份休息的军队来等待千里而来的远征之师,我以酒足饭饱的军队来静候还没有用过餐的军队。这是从力气上战胜对手。不出军,不与敌人会战,这是期望敌人内部出现变化。

因此用兵的法则又有,不要面对高山,(防备敌人从山上发动突击)你背对丘陵的时候决对不能回头,(防备敌人从正面发动突击,而又没有退路。)敌人如果假装败退决对不可轻易进攻。(敌人没有败,而假装失败,其中一定有陷阱。)朝气正胜的敌人决不能对其发动进攻。小股敌人而又故意引诱的话,你的千万不能出军消灭。(其后敌一定大军至。)敌人无心恋战归心心切千万不能正面阻击。(可以从背后进攻归军。)包围敌人的时候一定要给敌人留个出口,(没有生路敌人必定死守,难攻)已经逃走的敌人不要死缠拦打。(当心狗急跳房情急拼命)这就是用兵的原则。



九变篇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在于领军的将领受君王的命令而集合军队,沼泽上不能扎营,到中间国的领地后要搞好关系,险山恶岭这种地方不要停留,包围敌人后会运用谋略,被逼到死地就会爆发决战。 行军方向要有所选择,有些军队不必攻击,有的城池可以不必攻击,有的地方不要夺取。有时君王所发出的命令可以不必理会。

因此要是有人能够通晓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九种变化的话也就懂得什么叫做用兵了。身为将领的如果不能懂得什么叫做九变虽然占据了有力的地形,也不能将其充份发挥。如果治理军队的不能知道我说的这九种变化,虽然可以占据地利也不能正确的用兵。


智慧高人顾忌的肯定是利害关系,如果顾忌关于利益,要反复权衡,如果说是关于害,则可以避免。


打击他国是一种害,而操纵他国则是一切的开始,指挥他国的才是最高的利益所在。

用兵的法则是,就是怕他不来,因为我已有备。就是怕他不攻过来,因为我的防守是牢不可破的。


身为将领的有五种危险:抱着必死决心的,可以杀害。想偷生的可以俘虏他。急速攻击行军的,可击破。
为官清廉的,可以说他贪污,爱民如子的,他的烦事肯定很多。具有以上五点的人这都是身为将领的过错,用兵的必败前兆。消灭敌人的军团的,肯定是这五种危害。一定要记得。


行军篇


孙子说:凡是带兵的将领当与敌对阵的时候应驻防于山上,靠近山谷驻防。在高处会看得远,发动会战的时候会凭借险要。这就是处在山上的优势所在。双方在水面附近展开会战,万万不能在水里双方发生会战,要等到敌人渡河渡过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千古名句,原半济则击之。不知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名将利用这句话而取得胜利,可是令我不明白的是还是有很多人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利益导致双方发生会战,不能在水中等待敌人的进攻。迎击敌人的原则应该是驻防在高处,并且不能迎着水流和敌人会战。(防敌人决坝)。这就是在水上的优势所在。千万不可在沼泽处停留时间太久。若双方在沼泽处发生会战则必须要在靠近水草处。而背对树林,这就是所谓的斥泽之军。(斥泽之军不懂)面对陆地而背向高山,前面是强大的敌人,而后面则是一条生路,这就是所谓的平陆之军。

我在上面说的这四种军的的优势,正是当年黄帝之所以击败其他四帝的原因。(孙子说的其他四帝分别是有巢氏(名不详) 燧人氏 燧皇、 伏羲氏太昊 、女娲氏女帝、 神农氏 炎帝)

军事的原则在于在高处驻防,而不能驻防在低处。应在宽大的平原驻防,而不应在角落面。养生而处实(原文如下,此处不懂)军队没有受到大的伤害,物资粮草,地势,形等等都很充足,则具有胜利的条件。关于丘陵堤防则必须要处在他的上游,然后背对他。这就是用兵的方法,这就是地利上的优势。

天降大雨,还欲行军的则一定要考虑清楚。


如果碰到天涧,或四面环山,或奇峰,或盆地,或是一条小路的,必须赶紧离开,千万不能靠近。我和敌人的距离很远,敌人就会主动靠近我。然后找出机会攻击敌人的后背。

行军的时候发现有树木,麦地、芦苇等阴绝视线的一定要派斥候索敌,仅防敌人在此处设伏。

我们距敌人的距离已经相当近了而还不恐惧,这是因为敌人依赖地势的险要。敌人距离我们很远,但是却向我们挑战的,是想让我们进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形势上的优势。


树林开始晃动是因为敌人靠近了。四周布满高高的草或者障碍物,就会产生疑惑。鸟儿突然飞南,证明此处有伏兵。野兽们都惊慌失措,证明双方已经在这里发生过了会战并且有一方已经败亡。尘土很高而顶点的形态又显得很尖锐的说明敌人的战车到了。顶点不怎么尖锐而面积又特别大的说明敌人的步兵到了。很稀疏的看见了几个挑着担子的人,这是樵夫。人数很少,但不断有来来往往的这说明那儿是他们的军营。

敌人的使者说话很谦卑,而敌人又开始准备,这说明敌人就要发动进攻了。敌人的语气强硬而又不断进攻的,说明敌人就要撤退了。敌人的轻战车从侧面出击的,说明敌人正在摆阵。无故很突然的来请求和平,那么这里面一定就有阴谋。敌人反反覆覆的调防,而又不出击的是在等待。敌人似进军而又似撤退的,这是在想诱我们上当。



士兵们拿着武器都站立说明他们很饿(不懂,为什么拿着武器站着就一定是饿的表现?要是真的很饿不是就都四散找粮草去了,士兵们没有饭吃,将领还那里约束得住。)遇到水源便疯狂哄抢争先喝水的证明他们很渴。前面有很好的利益等待着他们,而之所以不进的原因在于此时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军营附近遍布鸟,证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遇到夜惊的情况说明敌人此时相当的惊恐。军队不大听从领导的指挥说明,将领的身份并不重要。旗子乱动,忽左忽右说明敌人已经开始崩溃。领军大将动不动就发怒的说明他已经对现在的情况感觉到厌倦。敌人的马都放在一旁而还在争相吃肉,证明军中已经断粮,但又不肯回自己的营帐中休息的说明他们只不过是一些被人追得到处走的盗贼而已。不断的和身边的人说着悄悄话,说明已失去人心。不断提出赏格的说明已经到了交困的边缘。不断对部下进行惩罚的说明已经无计可施。动不动就发怒,而后又对众人恐惧的说明,只不过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此处不懂) 敌人的军是怒军而双方开始对阵,过了很久之后却又不主动会战,但还不离开,这个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小心应对。(敌人此时不是有诡计,就是要声东击西。)

(将领的个人判断至为重要,17世纪普鲁士菲德烈大帝与法军会战于罗斯巴赫,普军移营,由于移营速度过快导致法军指挥官判断失误,误以为普军崩溃,结果发动攻击大败。)

军队不是越多越好。军队的目地不过是要做到不要让敌人前进,足够和敌人的力量相当,然后通过对敌人的行动进行判断,然后出击杀敌而已。从来就没有任何顾虑的而又总认为敌人容易对付的,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还没有跟士兵建立那种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就开始对士兵进行惩罚,则会直接导致下级士兵的不服。已经和下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而又从不对其进行惩罚的,则这种下级根本就不能使用。(不罚光赏则没有威信可言,用之兵必不听将号令)行政命令及奖惩制度必须以公文行式发布,然后以权力做为后盾,这才是归心的方法。有自己的形为去现身说法去教育人民,则人民才会信服。做不到以身做则的人民则根本就不会信服。
要让别人信服,必须要做到与别人一样,不能搞特殊化。




10 地形篇


孙子说:关于地形一共有以下几种,通、挂、支、隘、险、远。

通:一般这种地形我可以去敌人也可以去。当遇到这种地形的时候一定要抢先占据高处,并保证粮道的通畅,如果发生会战则会对我方有利。

挂:可以前进,但不能后退。一般这种地形都是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才能进军,(因为太险,如华山素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上,行至半腰,又如何能退)如果敌人一但有防备则根本没有退路因此必然败亡。(三国时期邓艾大军就是走得挂形,而突袭成都,一但蜀军有备魏军一个都休想生还)


支:我若发动攻势则会处于一个不利于我的地形,敌人若发动进攻则也会处于一个不利于敌的地势。我不出动发起攻击,而假装全军撤退,敌人必会全力尽击,就在敌人出军一半的时候发动突击,可以胜利。


隘:我如果先处于这种地形,进行了充分的休息,然后等待敌人。敌若先占据这块地形,则不要已经得到了充分休息的敌人发动进攻。要等到他疲劳之后在发起攻势。

险:我如果先占据这种形,则会居高而向下等待敌人,若敌人先占据这块地形则要把敌人从这里引开,千万不能进攻。

远:双方各方面均等,谁也胜不了谁,如果双方发生会战则没有任何意义。


凡是具有上面所说的这六种地形条件的,身为带兵的将领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查看,决对不能掉以轻心。

兵有以下几种形态:








具有以上六种形态的则决对不是地形和形势上的问题,而责任全部要归罪于领军将领。

双方兵力相当,而其中一方的士兵全部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这就叫做走。

士兵强悍而将领能力暗弱就叫驰。

士兵暗产而将领能力强悍就叫陷。

领兵将领被敌人激怒,而拼命向敌人进攻的,而又不了解自己能力不够的叫做崩。

将领能力暗弱,而赏罚不明,纪律又不明确,下级士兵更是无法约束,随四处掠夺。这就叫做乱。

将领既然不能预测敌人的主攻方向,就更做不到分进合击,以弱克强,兵峰又不知指向那里的称之为北。

凡是具有以上六点的就是必败的先兆,身为领兵大将的一定要细细的去分析。

地形是取得胜利的一个有利条件。身为将领的要做到料敌先机,计算出敌人的主攻方向并要依次布置相应的任务。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则会胜利,反之则会必败。 


会战并不是为了取得虚名的,在不敌敌人的情况下保存实力勇于退却的,遇到贤材就像当做宝物一样的,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的这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把士兵当做是一群无知孩子的,就可以使他们深入到危险的环境当中;把士兵当做自己独生爱子一样对待的就可以让他们与自己同生共死。对别人太过厚道则对方就不会接受你的主张。对别人过分的腻爱,对方就不会接受自己的命令。如果整体混乱则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治理。就像是个独生子一样根本就不能所用。(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提倡独生优育,结果却培养出了一匹连裤子都不会自己穿的新一代小皇帝。)

只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使用,而不知道此时不宜对敌人发动攻击的,取胜的机率则只有一半,如果此时知道现在正是打击敌人的大好时机,而却不知道自己此时却不能使用士兵的,取胜的机率则也会只有一半。知道此时可以调动士兵出击的知道此时可以与敌人一战的但不能知道地形是否有利于会战的,则取胜的机率则仍是一半。

因此凡是知道用兵的将领,只要行动的话就会一无反顾,使出的计策反反覆覆,永远也不会止竭。


所以说:知道自己的实力同时又深刻的了解对方的,才不质于说把取胜只是当做一句空话。而又同时能够懂得天文和地形的才会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 3
11 九地篇

孙子说:用兵关于地形的法则有以下几种

散地
轻地
争地
交地
衢地
重地
泛地
围地
死地



归各国的土地为散地。

进入别国的领土但还不够深入的为轻地。

我如果拥有则会取得较大利益的,而敌人取得也会取得同样大利益的为争地。

我可以过去,敌人也可以过来的土地为交地。

改朝换代时谁先占据前朝的土地为衢地。

人口众并,且多城池的土地为重地。


山林、险阻、沮泽,反正是不大好走的土地吧统称叫做泛地。

只有一个很小之口而却无法后退的路,而敌人可以轻易的利用地势实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地形为围地。

如果努力作战则会生存,反之则会灭亡的地形称之为死地。


所以说处在散地则不能发生战事,轻地则要继续前进。争地则不会发生会战,衢地则会使用外交手段,重地则掠夺一翻。泛地则要走过去。围地则要通过谋略,而死地则作殊死一战。


所以说古代用兵的名将能够使敌人的军队前后互相无法衔接,军队各军之间的部队调配的人数不平均。地位高低不等的将领们都互相妒忌不加救助(二十世纪初民国时期蒋介石表面统一中国,其后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不无都出现了互不相救等怪现像)军队内部士兵不成队形,无法集结。(断粮之后带兵将领无法约束属下正合所谓的卒离而不集)各路大军集结但却各有用心。(见三国志,十八路诸候讨董卓。)如果利益是共同的利益则会发动功势,反之则根本不会有动作。(见战国时代六国合纵失败之事。)

于是有人就问:敌人排着整齐的队伍由远道而来,我们怎么办?
于是有人就答:先打击他所最需要的东西,敌人的士兵则会受到挫折。(缺粮则断粮道,有名将则杀其名将。依附地利天险的则以利诱之,敌人便会主动放弃。)

用兵主要讲究的是速度,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凡为入侵野战军团的道理是这样的,越是深入敌国内部的则越是团结一心,敌人也就越是难以摧毁入侵军团。四下抢粮,则野战军团的物资及其粮草问题才会得到解决。保存野战军团的体力,不断的运用谋略调动敌人的军队,敌人则根本不会知道我们的主攻方向。想逃跑都不知该向那里跑,即使战死也不会败退。(南梁候景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东魏(北齐)叛将候景以一千人的客军居然轻松渡过长江,围攻建康内城(南梁首都),五个月后攻克。)死都不能好死,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结尽死力,拼命作战。士兵被重重包围则在也不在有恐惧,不知道能够往那里逃则会拼命死守(已知必死则无所谓惧。)

越入敌境越深则越会小心谨慎,每次遇到敌人都会认真作战。士兵不用将领如何约束都会比平日军纪严整,
士兵不用费心管教也都会比平日更加团结,不用对士兵做过多的解释士兵们都会诚心信服。身陷困境还不能知道,身边并没有贵重的财产,是因为这些都已经不在重要。生命即将失去,不是因为自己寿命的短促。 突击的命令下达的时候,无论是坐着的或是卧着的都会用衣裳偷偷的擦拭眼泪,想离开军队却不知该向何人何地投靠。这些人也就都是那种所谓的可以拼死的战士。


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要有一种像蛇一样的能力。那就是攻击他的首,尾则会呼应,攻击他的尾首则会呼应,攻击他的中部,那么他的首尾都会呼应。

于是有人就问士兵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吗?
于是有人就答当然可以

现在形势吴人和越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么的紧张(吴越人指的是战国时代吴越争霸时期的两国形势)
现在如果把他们共同放到同一条船上去,遇海上大风,他们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如左右手一样的相互救助。

所以会栓住战马,丢弃车轮,没有人在会去谈论退却的事。 

战场上各野战军司令员个个都作战勇敢是因为政治的修明赏罚的得当。阴阳得到了调和是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使人就像使自己的手一样的简单。(北宋之后中国军队逐渐走向没落,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将已不过问政事已不在带领士兵训练,而又中央政府派专人负责,而发生会战时才由中央下领将领带兵,因此中央军几呼是每战必败,解决争端的方法通常由军事行动改为割地求和。)

身为将领的平时不要四下乱走,真正的本职工作是用法令来传达自己的命令。这样就能做到欺骗士兵的作用,让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将要去干什么。身居简出装出一付无所谓的样子,让人不会为将来而担心。发布攻击命令的日出就相当于在高处撤掉梯子一样危险。将领带领士兵深入他国国土,发起攻势,自绝后路,就像是驱赶羊一样的听话,想让他们去那儿就让他们去那儿。集合军队把他们投入险地这就是身为将领的责任。

所谓九地之间的生死变化,主要是讲人情和心理学上的诸多定式,一定要细心仔细的想。

身为客军的道理就是,深入敌国国土的士兵归心,专心会战,刚刚在国境附近的则士兵容易溃散。

我野战军团如果深入敌国的领地,那么此时就叫做绝地。
四通八达的地方就叫做衢地
已经深入很广的土地就叫做重地。
刚刚进入的土地就叫做浅地
背面是绝路而前面又被敌人围堵的路就是围地。
无处可去的土地就是死地。 


在散地人人能服从将领的号令。
在轻地能够把这块土地归为已有。
在争地,不要落于人后。被别人先争抢到手。
在交地要小心的守卫。 
在衢地才可以做到团结一心。
在重地要能把粮食的问题解决。
在泛地要继续前进。
在围地要要迅速占领优势地利条件。
在死地的目地是要告诉大家绝了逃生的机会。



因此用兵的情况就是遇到围地就展开防御,到不得已的时候时才战斗。如果只是路过的敌人则不要进攻这块土地。




所以不知他国究竟想干什么的话就千万不能和他建立外交关系。在不知道山林、险阻、沮泽这些地形或者不知是否有埋伏的情况下的千万不能轻易的行军。如果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则根本不会有地利上的便宜。

如果只知道上面我所说的第四第五条而又不知第一条的话则就根本算不上霸者之兵,王者之兵了。(不知孙子指的是那第四条和第五条,看了半天也看不明白,就此生硬翻译写到上面了。)凡是霸者王者之兵攻周大国的话则根本就不用聚集军队,只需要用威信给对手施加压力,那么他的同盟国就都不在敢派遣援军了。

所以如果不争夺天下各国做为自己的同盟国的话,不加强各个方面的各种权力的话,只是自己的一已私心,
用威压手段强加给敌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城市就可以轻易攻破,这个国家的就迟早灭亡。赏罚已经失去了公平的标准。行政命令已经不在跟国家利害挂勾。使用三军就如同使一个人一样的儿戏。发生了重大的情况也没有人敢于向上报告。每每遇到事情总有人说如此之好却不在有人说这件事的害处。(古汉语和今天的汉语不尽相同,在此处若在加上一句应更加贴切灭亡就在眼前


把部众投到必死的土地去,然后带领他们战胜敌人,所谓的致死地而后生(楚汉相争时韩信伐赵带一万市井之徒乌河之众背水结阵,陷于死地,于是大破赵军。)


身为带兵的军事原则在于假装顺应敌人的意思,假装被敌人所控制,然后发动出奇不意的突击,这样就能所向无敌,奔驰千里而后又而消灭敌人。这就是以巧取胜,而非以力取胜。


所以要在开战的前夜,要隐蔽发给大将带兵的兵符,不要让其它人知道。然后在指挥部里在军事行动告诉领兵官。这时敌人的险要阵地还没有来得及防备,要用最短的时间首先攻占他的要害部位,粮食基地等等。然后在等待敌人和我们决战。所以要战争刚开始之前就要像是个未婚的少女一样的安静,等敌人开始行动之后就像是原野中的免子一样的迅速出击,敌人就根本来不及反应了。


12 火攻篇

孙子说;用火的法则有几下五点

一 纵火者
二 放火的材料
三 火攻击的物资及粮草
四 敌放存放火的库房
五 灭火的部众

运用火攻是有一定原则的,一般要具备放火的设备。并且放火还要讲早晚和日期。时间指的就是天气要干燥。日期指的就是月亮要在月在萁、壁、翼、轸也(天文知识一概不懂。)凡是具备以上四点的必是起风的日子。
凡是要运用火攻的,必须具有五种应变得能力。火如果从内部爆发的要准备从外部攻击敌人。火如果已经开始蔓延的而其士兵却很安静,(敌人如此安静一定早有所准备,进攻只有送死的份)一定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进攻。火也可以从外面燃烧开始此时不要等待要发动攻击。火如果从风的上风燃烧开始则千万不能从不风开始攻击。白天如果刮了一天的大风,那么晚上风一定会停。凡是军队指挥官必须要知道这五种火势的变化,然后依次相应的对付。

如果对方要用火攻的话,那么敌人必定在明处。如果敌人以水攻击的话那么实力必定比我强大。关于水路攻击的原则是,要断对方的水源而不能硬攻。

战胜敌人的野战军团的,而又攻城掠地的,而又不认为自己战攻卓越的不是件好事。这叫费留。(此处可能翻译有误)

因此说:遇到战争英明的君主要仔细考虑得失,良将要每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利益的不能出军,不是能得到的东西就不要。不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可以作战。君主不能以一怒而轻易兴师出军,身为领军大将的则不能因为性格、喜好所致而发动会战。对自己有利益的事就要去做,没有利益的事就不要去做。由生气可以转为高兴。沉闷可以转为兴奋。国家灭亡了可就不能在复兴了。(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不亡的国,从来也没有灭亡之后还能振兴的国家,压在案头五千年的历史如是说。)人如果死了怎么还能复活。因此有道的明君一定要对此事谨慎小心。良将一定要以此为警告。这是安邦定国,使全军不至于覆灭的方法。




13 用间篇


孙子说:调动十万大军,远征千里之外土地的,都是需要由百姓和政府来负担的,而为了这次的远征做准备的前后衔接得70万家得用几年的时间。而这些还都是准备工作,最终的目地只不过是那一天会战的胜利。而身为领军将领的如果不知道敌人的动向和兵力分布的是最不明致的人了。那么这个将领也就不是一个好的将领也就不是君王好的助手,也不大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好的君王好的将领,所以一击必中的原因在于,能够集合众人的智慧,并且预先知道敌人的动像。不能过于相信鬼神,不能不评想当然来理解事事。不能仅仅评着经验办事。一定要取决于间谍的力量才能够知道敌情。

用间谍的法则一共有几下几点:

因间
内间
反间
死间
生间

具有能够熟练运用这五种间谍的人就没有他所不知道的事,能够跟神一样的料敌先机,预知敌人的动像,可以称得上是君主的活宝。

因间:是当地的土人。
内间:敌国政府要员。
反间:因为敌人用其当间谍所以我们用他。
死间:通过间接手段把假情报通过一个被大家都公认已经做了叛徒的人传递给敌间谍。
生间:把情报以相反的形式说给敌人。


在三军中,最值得尊重的就是间谍这个工作,赏得最重的也应是间谍这个工作,并且在没有比用间谍更秘密的事了。不是能力强智慧高的人不能够用间谍。没有一定的仁义也不能够使用间谍。不够仔细也不能从间谍口中得到真实的信息。其实这是件很奇妙的事!在什么地方都会用到间谍。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
所告者兼死。(实在不懂。古汉语实在精练,不知道是间谍所说的事情未发还是情报未传报下级,然后突然就有人知道了,然后两个人就都死了,不知死的是主帅还是不知为什么知道事情的人,古汉语对现代人实在是像猜谜语。)


凡是要准备出击的,准备要攻城的,准备杀敌将的,必须要先知道敌人的守卫司是谁,及其副守卫司令,参谋,侍卫,等的姓名性格等。这是间谍必须要做的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
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
如期。五间之事,君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必须要注意当敌人派间谍来探我虚实的时候应用利益关系,使他为我们所用,然后反间计就自然而然的成功了。 因间和内间是因为他们了解对手内部的情况知道内部的事所以才使用。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不懂。结合史书查找良久,仍不能明白原意,不愿胡乱翻译就此原文抄上。)因为生间是利用他们已知的情报来达到我们的目地,所以时间上讲这种间的速度会最快。


关于这五种间谍的应用身为君王的则必须要清楚要知道。反间最为需要智慧的头脑,因此对于使用反间的时候赏赐一定要多。


当年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伊尹在夏朝。(伊尹本是忠于夏王朝的,但姒履癸把他逼反,他便转过来跟子天乙合作。如果没有伊尹的合作,子天乙不敢单独行动)周王朝之所以会兴起,是因为吕牙在商朝。
所以英明的君王和有能力的将领,都要运用以上的智慧来使用间谍,则大功一定会告成。这是领军的要决。
三军只有依赖这些条件才能出军。


(至此全文完)




后记



《孙子兵法》原为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专写。集战争理论于大成。被后世极为推崇。我不敢自认为有能力能够洞穿孙武的卓越见识,但仅就实事而言无论是在现代战争、商战或政治较量中都显示出他理论包容性。因此我又抖胆把孙子兵法用今天大众可以通俗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翻译工作。一来可以造服于想读孙子兵法而又苦于没有古文基础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孙子兵法》不同于由2200年后由普鲁士人卡尔**克劳塞维斯所专定的《战争论》战争论到了现代战争中已毫无意义。而孙子兵法却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以至于又被除战争以外的其它领域广为采用借鉴。其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部集战略理论为大成的理论书集具有宏观高度的理论指导意义。而战争论则具体到了单兵的战术移动驻营等等细节问题。这也许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我希望通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可以宏扬光大中国的古代文化,认识并继承我国的丰富历史遗产。不要固执的认为只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

记得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道题目,要求全班同学去解释指鹿为马这句成语的意义。班长身为一身表率,代头发言,本人平日从不听讲,只是喜欢把头歪向窗外,看鸟相互追逐并引以为平生一大乐事。可是当我听到班长说道赵高做为秦朝的宰相,是国家的忠臣,而居然有人胆敢和他唱反调,于是便被正法了。我哑然半晌。看班里并没有动静大家即不反对也不表示赞同,当是默认了吧。我观察老师居然也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温和的叫班长做下,然后宣读正确标准答案。记得当时我是气愤不已,那种感情我一生都会记得,我很想站起来当面斥责老师的教学问题。但只可惜我那时人危言轻,恐怕说了的话就得立即被开除校籍。后来我也渐渐的理解了当时的生之间都不过是在做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无心。老师上课的目地只不过是为了拿工资挣钱养家,学生上学的目地不外呼为了拿一纸文评。我又何必多事呢?!

当有一天老师懒得连纠正学生错误的兴趣都没有的时候恐怕中华民族的子孙也就得全部沦为异帮的奴隶。

我希望到那时有人能、也有人敢出来指正错误。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曾不断的遇到朋友们的劝告大致意思是相同的,《孙子兵法》已成名近2500年,翻译他的人多如牛毛,你何必去在缴这锅混水。我有很多次也打算放弃了,但是出于一种似乎是提倡发扬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或者更明确点说是为了上面的那个小故事吧,我把《孙子兵法》终于坚持下来了,并以自己的意思完全的汉化完成了。很多的时候我就都在想一件事。中国历代军事家都把自己所理解的思想灌输到了孙子兵法注解中去,并加以全面解释,他们的思想就全是对的。他们所说的就全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况且当年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时难道就没有半点遗漏?

所以每每想到这里就更加重了我要写下去的决心,况且现在实下大胜美女用身体写作之风”“艺人名人大出特出回忆录之风”“16岁少年游中国写作之风我不敢自己也出回忆录和他们相比因为会有屈重华宠之闲,但做为一个华夏传人我又不能坐视不见,我又没有能力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去纠正歪风。因此《文白版孙子兵法》出世。


本书内部错字别字肯定极多,本书内部大众观后不认同点肯定极多。望身边可以或者可能有幸读到本书的人加以原谅。因为本人的目地不在于此。引用原著孙武先生的一句名言结束本文:以正合,以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