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尾灯怎么开:《佛道心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3:33
[  ]
无极老母、勇笔王奇谋主着
佛道心诠 目录
< 恭接着书 玉旨 >
< 恭接着书 懿旨 >
< 凡例 >
< 南海古佛 序 >
< 济公活佛 序 >
< 天然祖师 礼赞 >
< 南天文衡圣帝 序 >
< 第一章 宗脉 >
< 第二章 道家 >
< 第三章 道家机数 >
< 第四章 长生术 >
< 第五章 救灵与救苦 >
< 第六章 筑基─脱胎换骨 >
< 第七章 筑基─耐性 >
< 第八章 修灵 >
< 第九章 精修入门之启慧生明 >
< 第十章 明师一指点玄关 >
<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
< 第十二章 清浊之判 >
< 第十三章 潜能 >
< 第十四章 良能与恶能 >
< 第十五章 道方 >
< 第十六章 聚能 >
< 第十七章 襌境 >
< 第十八章 分别心 >
<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
< 第二十章 何需得 >
< 第廿一章 真正得 >
< 第廿二章 真修实得 >
< 第廿三章 磁场 >
< 第廿四章 动力之助缘 >
< 第廿五章 无量真要 >
< 第廿六章 自性 >
< 第廿七章 他性 >
< 第廿八章 圆融性之究竟 >
< 第廿九章 魔性 >
< 第三十章 魔性─毁阻谤道 >
< 第卅一章 魔由心生 >
< 第卅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
< 第卅三章 克魔成道 >
< 第卅四章 真诠心言 >
< 跋 >
注:本书由懿敕拱衡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本堂主席关 登台  90年9月8日
圣示:今夜恭接 昊天玉旨暨 无极懿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
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太白仙翁 降
诗曰:玉旨颁宣奥义传。醒聋启瞶继年年。
天书著作能开悟。万世心诠福泽绵。
圣示: 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 诏曰:
朕居凌霄,痌瘝万众,无时不以苍生是念!查尔台疆懿敕拱衡堂砂盘木笔,
飞鸾阐教,期期著书,代天宣化,神人用命,普化成果颇为可嘉。鸾门着
书以此启蒙红尘黎庶,体悟诸天圣神仙佛慈悲旨意,今有 无极老母会知
:拟藉尔堂开着宝书,以资众生得能感悟而得进道修明,智慧提升,或多
助道,或多精进,俱皆大道福音。
朕心大悦,兹予敕旨一道,命由即日起,尔堂正鸾勇笔为主着正鸾,期期开
着,无负 皇母慈恩,书成普化,自有叙录。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钦差驾前董双成仙姑 降  90年9月8日
诗曰:母心似海念原儿。云路何辞降圣门。
木笔著书期普化。贤生一志德长存。
圣示: 懿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无极 皇母大天尊 懿曰:
娘念灵原沉沦苦海,不止于善恶因业,尚有道义不明,法要混淆,徒断慧命
,自毁根基,殊为可叹可惜!今尔台疆懿敕拱衡堂,鸾门普化,着有功迹
,正鸾勇笔灵可通神,数十年著书普化,才堪可用。
娘乃择此著书,愿勉诸儿,体此用心,加力护持,而可拯度陷入迷惑者,得
明灯之指引,步上康庄大道。著书之间,发心护持者,准予叙录消灾解厄
;凡是护持、解说、流通、助印,均由 无极仙童项目办理,以此慰勉护
法助道之善慧,今时著书仍然为期一年,题其颜曰:「佛道心诠」。但知
大道奥义,智慧无碍,如此修程,减少阻碍,增进福慧资粮。
娘心已慰,甚愿诸儿女共体慈意。
懿旨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凡例
今时 无极老母懿驾亲临著书,慈心大悦,特命颁示凡例,以资世之善
德护法助道叙录有所凭据:
一、凡在著书期间,护持著书,每期积功伍拾大功。
二、凡在著书期间,间接引度护持著书,引进之人再得其功之半。
三、凡在著书期间,加以宣扬弘法,得有受度者,各得其功叙录伍拾大功。
四、凡在著书期间,有所求禀护持助印,以此项目呈叩,除有本堂 关主席
全权处理之外,尚可转会无极查照,可予项目处理。
五、著书以迄书成,凡有流通、宣扬、助印,一体比照著书期间,可以转会
无极备查。
六、凡在著书期间,起迄全勤护持,赐记一道功之外,准加福报一得,准消
灾星一劫,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七、凡在著书全程缺席二期之内,有其正当理由,除扣减二期之叙录外,准
由一道功比照扣除。
八、着此佛道心诠,乃为 无极老母慈悯众生之愿,众生有所体悟,一有发
心可得感召 老母慈应。
九、著书凡例,总有未尽周全,除比照天律颁示处理外,将可转会无极备查

凡例颁示是为众生知所珍贵,一则书为 母心慈悯,再则为众生启迷,
三则道场普化道务之运作,愿尔众生一体了悟。
天运辛已年七月二十八日


佛道心诠,是以阐述大道奥义为旨。
切莫以为书名「佛道」,是有佛道名相之分判,实则大道总在真理之间
,名相虽分其理,殊无二致,因而佛道一理贯穿而串联,是众生执于名相加
以强分而已。
今时大道福音普传人世,可谓鼎盛,蔚然成风,也因如此百家争鸣,各
自立论,众生一则广受薰沐,另则囿于不知所从,因此,道虽普度,歧途行
者亦自不少。
老母慈悯,不忍坐视众生毁弃大好灵根,兀自不觉,特加垂悯,不辞懿
驾躬亲著书,题颜加以对立,从中析解异同,使得众生豁然开朗,拨云雾而
见天日,慈悯众生。至此唯愿众生有所体悟,慎勿轻忽,仔细研味,一则起
心动念感格慈意,再则研悟有得,道程精进;如此无负 老母慈心深意。
际值著书, 吾同体母意,特述数语,以勉众生,并恭为是书之序。
南海古佛 序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辛巳年七月二十八日


书之着,旨在启迷。众生虽迷,灵性犹在,是以天心未忍坐视沉沦,诸
天圣神仙佛更是不辞辛苦,传真圣训,广渡有缘。
如今 皇母更是恭亲著书,可见拯度迷灵是为普化之要务;世人有慧根
,知慧命,用慧器,却也坏在自以为灵慧深植,亦即儒圣所云:「自以为是
,自以为用」,乃致误入偏歧,日愈深沉,所以大道之行,看似普遍风行,
然则行者偏执不知凡几。
佛道心诠,著书阐述,道妙谛深,启慧觉明;凡有行者深入其中,必有
所得,愿此而勉众生,知所惕悟而把握。
际值著书之初,谨述数语,恭作是序。
济公活佛 序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礼赞
老母慈悯,懿驾著书,悉是拯度原儿,无限慈心深意,讲述无生无忍,
妙谛涵寓析理,譬喻启悟愚顽,道中无数修行,尽在一理贯通;唯愿我辈行
者深入三昧,方寸洞开,灵犀明灼,大耀光华,是以无负 老母含悲慈心懿
驾著书之苦心。
际值著书之初,恭为礼赞,愿勉道中修子同有体悟。
天然祖师 降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天道普传,千宗万脉,各度有缘,广发教义,因而众生亲炙福音,深受
德泽,善慧根器,萌显茁壮;阎浮提地,道气盎然,实为可喜。
但是教法衍传,虽有大智大慧之行者助道护法,道场林立广颁妙谛,其
中似是而非或者混淆不清,更甚者各执一词,教争不断,不止于同宗脉者如
此,衍化旁支而至不同教门者,如此产生众生迷惘徬徨,是为大道福音中惟
一遗憾之事。
天意无私,大道归一,万法汇流,殊途同归;虽然有宗脉之衍生传渡,
更甚者中断而后承续,但是真理恒传不断,真理妙谛无可扭曲,凡诸执识之
断言,均属臆测,或是断章取义,许多善慧根器者即是隳败于此执着不释;
试看千百年来,道场菁英修行善者多少折于如此纷争不休之道义曲折之争议
中。
本书之着, 无极老母慈心悯垂,不忍众生焚折于如此,乃恭亲著书,
愿众生体此佛佛同道、道本无二;细节之争议,应以大智慧而观之,无负老
母苦心,是为众生之慧根,是为众生之福音。
简述数语,恭列书前,是为序!
南天文衡圣帝 序于台疆懿敕拱衡堂

诗曰:心诠岂在语言传。字句涵深广意渊。
智慧圆明堪了悟。一时顿启永开然。
圣示:著书凭以传道,乃在阐述奥义;在研阅者而言,阅书而体会,仔细玩
味,必有所得。 老母懿驾降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一章 宗脉
人世间传布大道福音,虽属必然之运数,然则天无言、地无语,如何汇
聚形成此一浩然力量,关键即在于人,世之修子谨慎学步前人之心得,传承
经验,自然可以薪火相传,永不断绝。
但是在学步的过程中,不但要恪遵前人脚步,更要领受前人遗下的精华
,进而发扬光大。在其间却会产生两种现象:
其一是断章取义,撷取前人妙义加以神话,或者添加自以为是之理论,
甚至一知半解强加附会,添加似是而非之理论;纵然有得逞之一时,但真理
必须经历严苛之印证,才能恒久不灭,永放光明,因而如此之行者大都如昙
花一现,不能形成宗脉。
其二精深修行,毅志坚忍,深入经藏,历受考验。在修行的领域中,上
可传承先人之心血,中可提升自身之智慧,下可引度后进之行者,如此自然
在教法中形成一股沛然的力量,蔚成风气;譬如:佛家诸宗之开宗祖师,譬
如:道家各脉之祖师,悉皆如是。
所以,宗脉之形成在各大正教是必然现象,因为天意化育万民,因应各
民族风俗文化,形成一教之教法,然则年代愈久,传布愈广,以致虽属同一
文化之民族中,仍然要区分细微之不同文化;并且在教法传布中,许多大智
慧的行者,从前人所遗的教法妙谛中,更雕琢出细致的妙理,提升教法的完
备,更可以传布普及于不同民族文化中;是以,宗脉新兴更使众生受益,唯
前提必须是在教法中,必须有所依止遵循;不能离经叛道,不能自创新说,
误导众生;不能断章取义,似是而非。
总此而言,修行者在修行领域中,生出智慧,发掘妙谛,都是可喜现象
,但是不能让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则有可议之处;宗教既曰:普化众生,是
则教法必须让众生可以接受。

诗曰:阴阳动静永恒生。气息绵长耀道程。
记取箴言能不悖。堪期方寸倍光明。
圣示:修子行持自然而然,此一动力则有赖发心,能够发心则在体认,因此
修行是个漫漫长程。 老母懿驾亲临,诸生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章 道家
道子在修行之路上,道门之法要是颇为重要。
不论修行任何宗脉,在阎浮提之台疆一地,深受道家法要熏陶之修子不
在少数;道家自老子以降,道德、清静、感应篇可以奠定华夏民族道家思想
中颇为重要之尊天法地精神,而后所衍生丹鼎、方术,以至道门之符法,虽
然可以说是道家旁支衍绎,但是不论道家之养生、练气、符籙等,在修子所
得到之薰习,却是渊远流长,更是深植人心。
道门首要讲阴阳、说动静,在此一奇偶互生互动之间,万物绵亘生生不
息,是以道家在此互动之中察知生命之精髓以及永恒;玄牝之门是道家之谓
一切动力之源头,即如修仙之路,欲求白日飞升,仍然须要元神出窍,此即
是动静之间所涵蕴之奥妙,元神之不灭,却藏蕴于躯体之间,皮囊若不解脱
,将使元神随躯体而毁败,若能使元神出窍,则元神不灭,永生永恒。道家
修行虽然简易,涵蕴于阴阳之中,但阴阳所衍生至万象虽然繁复,却莫不由
动静之间而产生。
总而言之,道家法要,阴阳互动之理必须深知,才足以窥其堂奥。

诗曰:为文劝世善良俦。研学无违盛泽庥。
愿受春风同化雨。堪期智慧永长留。
圣示: 皇母著书,神人接驾,勿失礼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章 道家机数
元始一炁,衍化两仪、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一而复始,周而全圆
。道家在修行中,数运与缘机是为结构完备之始末,试言:道谱,诸如文王
卦数、命理推算,莫不含蕴于数机之中。
往昔道家修行之人,不论修长生之术或丹鼎之术,甚至济世救苦之法术
,而至降妖伏魔等等,道家所行莫不出于奇偶生克之道,再言道家老子清静
、道德诸经,所含蕴数机之奥妙,亦是由此而阐论,因而道家在数理上有深
奥之立论。
时运变迁至今,虽言法亦有迁,然则阴阳二气仍然不变,生命所仗恃牵
引仍然是此阴阳二气相生相克之原则不变,其衍生之变化,只能以细节虽有
异,主体仍不动,可谓异中有同,既如是,此一机数即无法脱越轨迹,必须
依循,所以不可不明。
人之体躯,不论经脉,不论脏腑,不论穴行,均有其与天象地气生克互
动之处,因而修行若只顾及深入经论,忽略躯体之康健,则何以提升智慧;
诸儿女当必知道智慧之显现,犹然需要躯体之行动,才能具体,总无凭空显
现智慧;反之亦然,躯体强健而无有智慧,流于霸气,俱皆不当。
因而,往昔道家登仙之路,大都以修行长生之术,辅以经论或者术法,
如此方能一则自修,再则救世,内修外行兼顾;今日道子苦于长生术散佚,
道家大多流传经论术法,惟独长生一术缺乏传世之机,一者囿于今时人类社
会大异往昔之环境,二者长生术属于苦行;道家修行之人传承不继,因此造
成如今道家修子少此自修长生之法要。
虽然如今修子大都佛道诸脉法义共冶一炉,但是道家长生之术,却是针
对如此末法叔世甚为针砭之良方,长生术基在于人身躯体必须行血行气,而
其所行吻合于天时运转,再辅以饮食作息及至作功,则修行入门可以奠基。
总此而言,道家数机是衍化各宗派支流之主要依据〈再此而后,娘再系
列阐述〉。

诗曰:不老灵山不老仙。长生有数述真诠。
苍黎研悟终能得。步上玉墀永乐年。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四章 长生术
道家长生之术,以养生与丹鼎合而成就,并非长生而得神通,或者陆地
神仙一般可以前知过去、后察未来。
然则世人生命本有定数,寿者百来岁,夭者数十年而已,在短暂人生中
,所必须学习事物繁冗;如果要有博学多闻,深入神祕玄妙境界,长寿者当
然可以有时间探究,因此长生之后,再加进修,始能达到陆地神仙境界。
道家养生分成二方面:
其一是饮食习惯─
往昔养生之人,有过时不食,此例因为时序与人体气行颇有关联,腑脏
运作吸取养份,藉经脉血络气血之行,而将养份送达躯体各部;一旦过时,
气血之行已有变化,斯时吸取养份,气血之行便不如正时之发挥,虽不致有
害,却也只能止饥,加上囤积不当能量而已,因此养生首要是饮食正常。
其二是运行─
往昔长生修习之人,必须辅以静坐调息练气,但是在调息练气之中,仍
然有时辰之分,因为各人体质不一,脉络强弱正反,均是影响行气之功能。
大体而言,适应大众是以夜子之时属正阴及属正阳,卯时是行气调息之
通用时辰,但是每个时辰特殊之气息及时炁,针对人体脏腑均有个别之功用
;譬如:土壮脾胃则在近晚之傍晚时分,行气为佳〈长生术之坐息,尔后专
书论作〉。是以故,个人坐息可以针对最弱或者病痛之部位,择时而坐,先
治病体,而后可以养生。
然而时至今日,已有改变,往昔深山大泽常有奇药潜藏,此类奇葩多有
助益改善人体,甚至能脱胎换骨;因而往昔修长生者,兼以丹鼎练药之术以
强身,今日已少此类奇药,但是却衍进成科学之药物,可以改善体质。如今
许多运动之作用,可以改善体质之耗弱,因此可以藉诸科学文明之药物、运
动,使躯体之骨干强健,再以古法之行气调息坐工,如此可以奠定长生之基
础。
总而言之,欲求长生,没有健康躯体为基础,则难以成就,是事倍功半
;简而言之,修练者虽然可以藉练灵、练气,使体内具备长生之要素,但是
躯体受伤,骨干缺少钙质,甚至脏腑经脉因气行不当〈包括饮食不当、作息
不当〉,如此外在腐朽,仍然难以长生。

诗曰:随侍母娘降道场。著书阐理泽流长。
苍黎启悟修天道。共返瑶乡志不忘。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五章 救灵与救苦
诸儿女秉赋天地精华,藉父精母血成胎而孕育,本灵至清,人间本是净
土,奈何重浊尘障时日久蔽,以致灵性染着,形成红尘苦海。
灵胎一入凡尘,即入苦海,虽有天性至清之灵,以及大道福音之传渡,
然则人心执于假相,误假为真,因此沉沦,依旧轮回不止,甚至有者坠入残
灵,难以回复人身,殊为可悲可叹。
大道传布,因此而有救灵、救苦之分,虽然一字救度,不论是救灵、救
苦,均属济度生灵,攀登觉岸,共向光明;但是人为强以区分,因此形成教
争。
今日不论佛家各宗、道家各脉,以迄「儒、道、释」共冶之鸾门、一贯
道道场,俱皆普化众生,一则回复真如本性,再则共修大道,至少济度苦难
,俱有天命,办道何苦争此虚名。试言佛家慈悲为主,众生一体佛性悉皆引
度,道家虽有自修而得再行济度世人,再及于一贯道之先得后修,鸾门之外
修内造,如此均在融入修行领域,而能上承天命,下渡苦厄,总不出大道福
音。唯今日道中之所以迭有纷争,一者人为因素,二者自我本位,三者断章
取义,四者误导众生,别有用心。
试言「救苦」,众生既在累世尘障染着中轮回不止,因果即如滚雪球般
,苦难愈来愈大,如不先行予以济度苦难,则无以令其亲近大道。
譬喻「救人」,当必须针对其迫切需要,始有效果,及至苦难得有减轻
,如此引度此人近道必然事半功倍。
然则「救灵」却也必需急迫而重视,譬如:一贯天道之以先得而加以引
度进修,即是救灵之最佳典范。因为天道传承以直接赋与天命,行者加以传
布褔音,并以自身修行所得,引度后学进修大道,在道理研悟中提升智慧,
勘透人生苦海是果报场,在苦难中修行消业,宁愿今生艰苦,也要缩短沉沦
苦海的时日;换个角度观察,如此正符合佛家僧众,一则苦行,二则戒律,
三则进修。
是以故,救灵与救苦,正如两极,虽然背道而驰,但却殊途同归,仍然
可以有交集,但愿世之诸儿女明悟于此,不论身处任何宗脉,身处任何道埸
,只要在修行路上一志精进,从何着手无所关碍。

诗曰:寒来风冷冻人心。热志无违自古今。
助道护持贤士辈。代天宣化有佳音。
圣示:寒夜行人少,不阻效鸾心。善哉!诸生心志可嘉。 皇母懿驾亲临,
贤生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六章 筑基─脱胎换骨
修行诸儿女,大多遇上身体多病,有志难伸之窘境,虽然有者是夙世因
果所缠扰讨报,但有部份是在修行之初,没有奠定良好根基,以致修行深入
,因为涉猎综合其它法门,乃致身体不胜负荷,有如此因素,是以修行中途
抗御病魔所花费精力,几乎与修行所花费精力相等,因此筑基甚为重要。
当然筑基是特有名词,譬如:丹道,譬如:练气,甚至练习坐工,诸如
此类修行,都必须有筑基工夫;至如今修子已少于单一法要而修行,因为如
今法门普传,大道处处,几近褔音俯拾皆是,虽然有利大道推动,然则弊病
也让行者无所适从; 娘乃择要将筑基之工夫,以适合人体与时序,以及不
论修行任何法门之儿女皆可以适应之筑基,以此脱胎换骨,善养修行最重要
的条件─身体。
人身有血有气,穿经过脉,以此血气之运行,而使体躯澎湃生命现象;
然则人体气血之行,大致可分为:
◎子时起至寅时,属阴性而静,因为此时大部份人已入睡,是以血气之行属
阴静。
◎卯时至午时,此时人大都在运作活动,因此,此刻气血之行属刚阳,并且
阳光初起,尚有助于人身之阳气。
◎午中此一时辰是为正阳,不但阳刚而烈,因此,此刻人身血气运行亦受影
响。
◎午过而申未,此时正可衔接阴阳之过渡,气血将要由猛而驯。
因此,在起伏之中加以训练,则可使人身气血之运行可以承受更大变化

时辰之阴阳既明,人身气血之行也知,人身之病痛或者耗弱所在,即可
藉此择时而修;譬如:
◎练气者,当然以子卯之时阴阳交泰最为有利,然则此时坐习,仅止于培元
聚气而已,若是气虚者可行。
◎若是气行不顺,则是以申未之时。
◎身有气伤,正午最忌。
◎驱阴寒煞气,则以正午为佳。
再譬如:脏腑不健,则气行以五行而分:
◎心者属火,可择亥时,以此近阴,阴柔而助心肺之动,庶免过烈,无益反
伤。
◎脾胃属土,则可辰时而行,以金助土,相生相克,用于此类运行,则是恰
到好处。
但是,除有时序以及人身之契合之外,尚有二项外力因素,必须特别注
意:
一者四季:
因为四季之气候有所变化,因此夏冬之间,必须提前二刻,以因应昼长
夜短以及昼短夜长之变化。
二者药物之使用:
人身有腐坏衰耗之可虑处,因此往昔修行之人,练药之术辅而成之,但
是今人不用自行练药;譬如:身体钙质不足,多有健康食品可补充;譬如:
气血不足,亦有成方可补充。
因此,针对自身不足,筑基之际,药物辅而成之,如此脱胎换骨,必可
事半功倍。

诗曰:火性消除便是仙。古来铭训早相传。
勤修大道明明记。洞澈真诠不计年。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七章 筑基─耐性
修子筑基之功夫,除有脱胎换骨之功能,但要得此效应,第二步骤:磨
光火性,得到耐性,却是竟其全功不可或缺之工夫。
试言苍黎轮回人世,在人生过程中,当然有许多际遇,但是在此际遇未
成熟之前,种种波折,甚至折磨不一而定;只有在缘机成熟之际,才能水到
渠成。磨性是一种修养,也是内性的升华,不止修道子必须要磨性,及至一
般苍生在人生过程中,应对诸般事物,磨性亦属不可或缺。譬如:一般人喜
好之钓鱼,在鱼儿上钩之前,必须有耐性等待鱼食饵,才有所获;如无耐性
,将是徒劳。再譬如:铁杵磨成绣花针,整个过程所涵蕴之毅力坚持,若无
很好耐性,将无以为继;一般人如此,修子更是重要。
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譬如:襌修,譬如:唸佛,譬如:练气,譬如:静
坐修行,譬如:深入经藏,譬如:修行戒律,不论佛道法要,不论显密功行
,更不论初行精进,耐性不足,一切空谈,不但无法奠定初行根基,更遑论
精修深奥法要。耐性与火性是凡俗之人不知自觉潜藏于意识之中,佛道典故
之中,不乏记载,必须消除火性,磨成耐性,才足以深入道程。
虽然是属老生常谈,试看世之修子,襌修者坐不定心、修无虑静,只因
缺少耐性。试看唸佛若无耐性,几声佛名,便已心生物外,无以为继。试看
深入经藏,概嫌法要枯涩,无有潜心体会。更论及勤守戒律,必须以绝大意
志毅力而实践,若无耐性,又何能坚持恒守。小小一个人性之劣根,牵连整
个修行过程,世之修行诸儿女,岂可不慎!
在修子接受法要褔音法喜充满之际,放眼望去好似光明,大道已在眼前
,因而忽略此一关键成败之因素;因此,许多修子即是败于此一根基,不能
扎深,使往后道程多所波折。
总而言之,修子在修行之际,可以接受任何法要,深入体会研悟,但绝
不可轻忽此一侧重实践之筑基功夫。

诗曰:大道传流不计年。心诠妙谛入鸾笺。
苍黎研阅终能得。换续灵根植福田。
圣示:天降大道,启度迷蒙,真诠妙理,藉诸沙盘木笔而传真,编辑成册品
,以开悟研阅之人,只在阅者用心,纵然一时未有所得,文章妙理直
入心识,有朝一日转成智觉,即便有得。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
,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八章 修灵
所谓「修灵」,并非意指于灵通或者玄虚,亦非道家法术之通玄;修灵
,顾名思义,即是修持人之灵性,提升灵性处于光明境界,避免蒙蔽以及染
着。
为何必须「修灵」?灵在人身是为主宰生命意识之动力,换言之,灵性
与躯体是为一个完整之生命,而人处于红尘色相,诸般染着,不但躯体受创
,灵性亦是受到污染,暗淡不明;灵性如果不明,于焉产生智慧不显,心性
易受假象诱引,甚而步入歧途,终致断绝接近大道福音之慧命,所以修子必
须修灵,是为修道行持过程中一种较为精进的修持。
各家宗脉,对于修灵当然有所不同,但关键在于如何使灵性光明,当然
灵性光明并非肉眼可见,但是却有许多现象,可见一斑;譬如:灵性光明之
人,可以容易掌控心性,不致偏歧;譬如:灵性光明之人,可以不受外在力
量干扰〈包含无形力量〉;譬如:灵性光明之人,修行法要容易深入而领悟
精髓;诸此种种,俱皆灵性光明所显现之肇端。
在佛家有藉禅修,从定性宁静进入空无,乃至禅定;有者藉唸佛凝注意
念,直至一心不乱。
道家有者亦是藉由坐工、诵经,甚至练气,由束縳人身而达成修灵之境
界。因为从浮燥之劣根性,祛除扰乱人心之紊杂,使其不会内乱灵性,是可
以制伏此一紊乱而达到效果。
当然也有直接以修灵入门,譬如:密宗之修行,譬如:道家之术法,皆
有直接修灵之法门,但是修子最重要仍然是在明了修灵之正确目的,而渐修
渐得,不要误解修灵之目的,庶免从开始就错误,避免步入歧途。

诗曰:冬雨烟寒景色微。忽焉萧瑟满心霏。
何需愁怅多生慨。立志行持道莫违。
圣示: 皇母懿驾降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九章 精修入门之启慧生明
修子在道程中漫漫长程,虽然必须经历诸般考关,但是大抵可以区分成
奠基、精修、有成等三大阶段。
当修行者入道培养一定之道心,使善慧根器显现之际,从此即必须进入
精修阶段,以备面对有所成就的境界。何谓精修?譬喻人之习惯,当修子在
日常间,对于修行是一种直觉自发性的功课,即可以算是进入精修境界。
然则「道」是涵盖深奥妙理之总成,包罗万象之中又分歧,多有异象,
谓之「玄虚」,谓之「神秘」,甚至谓之「神奇」,俱不为过。因为修行是
在提升生命〈当然包含灵与体〉,激发潜力,因而有奇异现象,总也情理之
间,但是修子却因面对不可知现象而慌乱,或者不知所措;因此,启慧生明
是精修者一重保障,更是一重推进之动力。
所谓「启慧」,当然是开启智慧;所谓「生明」,即是驱除蔽障、扫去
尘霾,使心性光明。在修子要修法精进之际,是可以由修行「定静心法」,
由无明而安宁,而启慧、而生明。
试看佛道行者,有者以虔诚礼拜而凝肃心意,有者以诵经、持咒而专一
心志,有者以坐工而肃敛紊乱意念,诸此种种,俱皆在面对礼敬诸天仙佛之
虔诚礼仪外,尚可表现行者之修持;是以故,在修行过程中,任何科仪尽是
一种修持,甚愿诸儿女谨记。

诗曰:随护母娘降道场。心诠开着有鸾堂。
苍黎研阅灵根种。直上瑶京得义方。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章 明师一指点玄关
一贯天道诸儿女进道之初,常闻见有「一指点玄」之仪式,是谓先得而
后修,为何如此行仪?
一者,一贯天道以领命办道之前人秉承 母命传布福音,因为间接承继
,并传续天命,因而一贯道子常有「金线道脉」之说。
二者,修行者玄关是灵窍之门户,由领天命精修道子指点玄关,臂助后
学得此珍宝。
三者,以此仪式坚定初行求道之儿女行持。
但是,明师者是以天命为依止,大体而言,一贯天道之精修前人似如佛
家密宗之虚空传承,可以各个接受承继天命,因而师承即是重要关键;一旦
明师无误,得道亦是无误,恒持不怠,道之精进,修之成就,自然无庸置疑

然则一贯天道既是如此无误,为何迭生争议?实应归咎于人心之私。大
道本无私,唯人私心用,若果能够捐弃金线之争,各自体天用命,以一贯天
道传布之广,深入民心,何愁大道福音不能赓续不绝,更可普及任一角落,
而与诸大正教相辅相成;可惜亦复可叹者,诸大正教之修子挟门户之见,痛
批教争;一贯天道之中,又有分歧,因此颇多错失良机。
一贯天道之道子,经领天命之明师指点玄关,一则喻其得道,得之而修
,正如儒家所云:「温故而知新,得斯道,成斯道」,俱在此一奠基之时。
行持大道,虽然诸家法要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凡人躯体百年终将
毁败,唯有灵神不昧,修行而使之知所出入门户,则躯体毁败,灵神不灭,
是如佛家「虹光身」一般,不入无间,永生常明,是以诸儿女当知珍而惜之
,渐次精进,庶得不枉如此大好缘机。

诗曰:瑟瑟寒风冷市廛。诸生热志满心田。
天书着造醒迷辈。共步光明不计年。
圣示:寒流侵袭,夜市行人少,难掩诸生参鸾热忱,可喜可慰也。 皇母懿
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一贯天道普遍有此一句,勉励、激励修道子精诚不退,恒修不怠,当然
此句名言,可以历经印证,绝无误谬;但是,修道子更要仔细研味这句名言
,所深深含蕴之意义。
所谓「道真」,当然无庸置疑,不论任何宗教,甚至教门所传布之法要
,真实无误,当然涵盖一贯天道所传布之大道。
所谓「理真」,一贯天道所要求修子研究之法理,不但有传承天命之福
音,更有历代精修者之心得,其理恒传不昧,自然属真。
所谓「天命真」,即是领命办道之使命无误。
因此「道」「理」「天命」,均是真而确;但是为何不是「天命真」,
再来才是「道真」、「理真」?即是要修道子体认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道真」、「理真」是取决于绝大多数所赞同;换言之,大众均是确认道理
是属于绝大多数认同,才是对、才是真、才是正确;而天命传承于人,此人
属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疏失犯错,甚至可能理念观念或者其它因素之影响
,虽然天命是真,但是个人之歧误也不能认同,所以,「天命真」排列在最
后,即是要修子确认一个关键─「认理不认人」。
试看,目前有许多正教在传布福音之际,其宗教法理举世认同,但是有
些细枝末节却为人诟病;譬如:耶教有所谓「只信仰上帝,不膜拜圣像」,
排斥其它宗教,真是 耶和华教主要信徒如此传布教义吗?不是如此说法,
均属传布之人扭曲经典、误传教义,再加上后世有心人故意加以扩大渲染,
才形成这种说法。
因而由此可知,修道过程中必须确认道理之真确无误,才能依循而精进
,否则再怎样精辟之理论,再怎样神奇之妙术,仅能一时惑众而已,无法恒
久流传,甚愿诸儿女悟而明之。

诗曰:研理由来道贯通。事需透澈自圆融。
修身养性根基奠。灵清去浊得盈丰。
圣示:理明则智生,研学之人必有求知求明之心,儒圣有云:「格物致知」
,修道之人当如求学之人,庶免误入歧途。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
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二章 清浊之判
所谓「清浊」,可谓心性,可谓灵神,可谓正邪;然则清者自清、浊者
自浊,非但古有明训,甚至事有实证;修道之人,修行道程使清者升华、使
浊者驱除,至少可使一缕灵神不坠九幽苦境。
佛门说轮回、论因果,其权衡升坠,则灵神明暗是一大关键。佛门主人
生在世,是以肉身展现生命,一旦肉身毁坏,则是「中阴身」,而此身即是
道家所云之「灵魂」;投向光明或者坠入黑暗凭借之关键,即是光明黑暗之
引力,因而清者上升、浊者重坠,是无疑义。既然此身攸关人之投向光明或
者坠入黑暗,因而在肉身未毁坏之前,当然可以自主主宰。
佛门不论任何宗脉,俱皆不以造业免使肉身之中阴身不受黑暗引力所牵
掣,造业犹如人身负重下坠,黑暗是无可避免;不造业已是隔绝负重之动力
,然后以修戒、守律、研理、精修,譬如:佛家之参禅打坐、持斋唸佛,更
使此一隔绝,加上绝缘体,是使业因不能重浊中阴身之保障,因而上升光明
,自无疑义。
道家则以灵魂而判别上升天界或是下坠地府,因此道家修士或以练气养
身或以术法济世,在此一过程中,先是明乎灵魂之归宿,再加以修行灵魂之
依宿,从中得到修行的进境。譬如:道家之冥思,是以肃敛心神为旨,道门
精修之士常在丹室之中焚香而坐,此一坐工并非练习如何深奥法要,仅仅沉
凝紊乱之心神,从冥思中固本增元,有如人身之修养,不使其蠢动。譬如:
道家以及佛门诸宗之科仪中,或礼拜或诵经,只在专心一致,使心思不紊乱
、心神不乱,可以不从内心深处静止,不受外界干扰。
在修行过程中,不论修行佛道任何法要,实际是永恒不灭之成果,如此
关键就在清浊之判。

诗曰:寿世牖民迭著书。鸾门木笔泽何如。
愿期黎庶能开悟。大道劝修一志舒。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三章 潜能
何谓:「潜能」,简而言之,即是所具有而不自知;在道而言,可以化
人;在人而言,可以改善不知所及。
然则潜能,赋之于人,各有不同,有「先天资质根器」,有「后天牵引
影响」,是以潜能之发挥,同一因素,结果会有不同;潜能既然赋之于人,
与人性是否至善、是否半善半恶以及全恶相同,它亦是属于不知是否至善,
亦不知是否半善半恶,更有可能是全恶,其关键在于如何启发运用;正如利
器之刀箭,正者用之则正,恶者用之即是恶行,如何判定此一潜能是善是恶
,端在发挥其影响之结果。
譬如:鸾门正鸾著书济世,使苍生共沐德泽,则其潜能是为善美;若其
以此而为非作歹,则其潜能是为恶行。世人各个具有潜能,如何使其发挥,
正如鸾门正鸾,其潜能是经由「鸾门煅乩」之仪式,使其潜能发挥,世人虽
不能个个均由「鸾门正法」激发潜能,但是却可以由许多正确之方法激发潜
能;譬如:运动选手,经由训练启发运用之技巧,再激发潜能。
在修行过程中,修子在每一个修行的功课中,均是激发潜能之锁钥;在
修行之中,自身意志以及心念投注其间,不论「修法、禅坐」,甚至「唸经
、持咒」均是如此,在专注中,潜能之钥即已启动;但是关键在此,此一潜
能是善、是恶,自身无所判别,一则引发恐惧,再则引入歧途,均是修子之
大碍。
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对潜能仍然必须加以熟之,才足以面对;在修子修
行之间,大多会对无形界下一论断,譬如:练灵者,通常会将感受到阴森冷
冽之寒气,断为有害之阴邪,而热流即断为是阳刚正气,通俗而言,是不错
,但个人之潜能,以此论断却属错误;因为此一能量是蕴藏在人体之中,而
人体之脉络,却有阴阳之分;换言之,有人之体躯所蕴藏之能量属于阴冷,
因而在能量发挥之际,自身可以感觉出阴森之冷息出入。
综合以上述论,是在举例「潜能」,而其对人或者修行者〈不论任何宗
脉或者修行任何术法〉,均是有此情况,因此必需加以分类,再去发挥,才
能应用。

诗曰:九转还丹一炁玄。十方三界尽成禅。
心猿守住无遗憾。意马挥升去永然。
圣示:佛道修行诸子,若论名相,繁琐缠扰,未能深勘明究,有以成迷混淆
,因而直指心性,讲究见我,甚而先修人道,再论深奥,诸家各有济
度苍黎之妙法;唯今 皇母著书,即是阐述佛道法要,以此使行者先
明其理,再得其要,修行之路减少阻障。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
,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四章 良能与恶能
天地之间,浩瀚无垠,所潜藏之能量无以计算,天地大周天,人身小周
天,不论是以人身四大假合,或者人身如何形成,「天、地、人」是浑然一
体。
因而人身之中所蕴藏之能量,即是天地所蕴纳能量之缩影,人身所潜藏
之能量,最浅易之譬喻:试言一个柔弱之人,一旦危急之时,不自觉中所发
挥之力量,即可知每个人所潜藏之能量是在未知数;当然此一能量既然蕴纳
于此身,最直接关键,当然就是此身。
换言之,此一未知之浩瀚能量如何发挥,关键就在此身,因而道家修行
有以「练气」,先将此身之气练驯而驾驭,进而发挥潜能,是以凡俗之人见
而谓之仙法,佛家神通力亦如是。一切玄妙变化,实则此身运用潜能而成就
,既然人身蕴纳如此能量,而此身生长于凡尘俗世,当然受到此一凡尘俗世
之牵引,在潜能尚未发挥之际,受此身之主宰,因而形成「良能与恶能」;
世人在日常中,可以见到许多例子,从平凡中忽然造作许多不可思议之行为
举动,多少平凡之人一夜之间,成为千古英雄或者枭雄,或是成为仁善大德
,或是沦为巨奸大恶,都是在人身运用潜能而成就如此现象。
良能不止于是力量而已,在人身之中,可以是智慧,可以是慈悲,可以
是恶念,更可以是谨慎思维;举凡在生命展现过程中,每个动作都可以是良
能,因为人性秉承于天地至善之炁,是以良能有其潜在基因;然则坠入尘世
,再受染着,逐渐形成恶能之引力。譬喻:修行之人,在修持领悟过程中,
一直是智慧良能引导修行,但是在潜伏恶能伺机而动之间,修子遇上修行困
境,亦即良能之动力被蒙蔽,因而恶能蠢动,形成引入歧途,诸如:心魔、
外魔,甚至诸般无形业力,造成假相更深,蒙蔽良能,终致修子误判,执假
为真,导致废弃前功,更陷于黑暗境界。
总此而言,修子在修行之中,既知蕴纳于此身有如此浩瀚之良能,在潜
藏未发之前,当应仔细去体会、去发掘,诸如:道家之练气,诸如:佛家之
禅静,俱是引动良能发挥之大好法要。

诗曰:新春喜气犹然在。圣地挥鸾志兴承。
愿勉同心无懈怠。当能大命年年膺。
圣示:新春之喜乐,依稀存在,正月之间,古例依循,民间一片喜气;圣地
道场为普化度众之职命,众志输诚,参鸾奉圣,其志不更,可喜可贺
也。 皇母懿驾亲临著书,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五章 道方
道家术法,大多以五行奇偶之数,取其生动「互生互克」之变化,因而
,人身周天与天地大周天亦是有其「互生互克」以及互动之绵密关系存在。
譬如:道家养生练气之术,
一者取天候时辰─
在大地间牵引之动力以及变化,人身置于天地之间,确定受此变化之影
响,因而必需取之此时有利之动力,纳为己用,如此当然可以将「人身小周
天」融入「天地大周天」之中。
再言人身之中─
本身涵蕴之能量,先天上已承自于宇宙大周天,后天上再由父精母血所
孕育,在成长过程中,此一能量受蔽障、受束缚,因此超常之能量不自知、
不能发挥,一旦在道家术法按部就班引导之间,渐次由分散而凝聚,由无知
而自觉,由浑噩而甦醒,终于可以藉由人身之引导而发挥,达到实质天人合
一之境界。
道家在对牵引人身潜能之妙法中,诸多是依仗外力,譬如:天地之能量
,譬如:鬼神之能量〈亦即符咒召感〉,甚少自身潜修激发潜能;因为自修
,一者:无师可以指导,不知从何着手,其二:自身魔性本重,自修容易步
入歧途,终致不可收拾。自古以来,道家经典虽然繁多,但是却少专著阐述
修行天人合一之境界;换言之,道家修行依循经典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行
者,少之又少。
总此而言,修行道法,在自身潜能中先用功,使其所在不浑噩、不涣散
,聚之有形,形之有力,如此容易进入道家妙境。

诗曰:随侍南来降道场。著书普化泽流长。
英才荟萃文风振。启瞶醒聋德泽扬。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六章 聚能
人身之中,潜藏无限能量,是无可疑义之事实;各人所能发挥,则是因
「聚集能量」以及「发挥之技巧」,是为关键。
譬如:运动选手知道发挥此一运动技巧以及能量,但是在各种客观因素
之中,其所展现之成绩,却是不同,则是加上客观因素对个人之影响。今时
各人能量含蕴在一身,所能展现的程度亦如是,必需学习技巧,以及在「时
、地、身、心」等客观因素中,才能展现水平之上的成绩。
世人在人生过程中,依仗生命力之展现,而从中得到许多经验与智慧,
如此充实生命之内涵,再加上可以将生命之能量加以聚集,则是生命不朽之
必要因素。
佛家有许多戒律是在净化自身夙世之罪业,以期未来不使罪业牵缠,而
可使当下清净自在;但是当下清净自在,并不等于可以往生净土,或者上升
生天,或者极乐莲国,因而佛家之功课:「礼拜」、「唸佛」,则是一个聚
能的技巧,在当下清净之中,只是断绝夙扰以及未来之果报,可是何去何从
,是必需仗恃当下的进修。
而在进修之中,「礼拜」是一个可以将自身之能量,从内中聚集,进而
融入宇宙之中的一个简易法门;因为礼拜的仪轨,如果是端肃虔诚,外可庄
严色身,内可凝肃意志,上可进入佛菩萨之愿海,下可同化众生之共鸣,因
而佛家谓虔诚礼拜者,为佛之「应化身」,如此简单的仪轨,却深含自身与
菩萨之间水乳交融之能量,因而不可以轻忽。
再者佛家之「唸佛」,以弥陀净土之「一心不乱」,达到直生极乐之净
土法门,更是聚能之重要技巧。因为在唸佛,如果凝肃精神意志,在全身之
精神意志穿越时空,而直入阿弥陀佛之愿力之间,个人之色相已几近不存在
,完全发挥能量之极致,关键就在如何「一心不乱」而已。
世人应知在生命过程中,能量之存在我身,譬如:道家之练气,首要奠
基,即是吐纳,使修者知道气之在我身,如此可以建立信心,精进行持;「
聚能」亦如是,使行者知能之所在,知能之所能,才有信心精进。

诗曰:著书寿世醒苍生。驱得迷蒙入道程。
圣业赓传千百代。天恩永护见光明。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七章 襌境
襌境是灵慧,其动力是悟觉;因为襌境隐含玄机。
譬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一般凡俗眼见,其实一口咬定山即
是山,岂有其它之理;但行者在玄机参悟之中,隐察其理,因而在模稜之间
;而精修之行者、有道之高僧,却已洞察万物表象之中,仍有实相。因而襌
境之玄机必需有灵心福慧,而在不断参悟中去融会襌境。
譬如:瞎子摸象,各自表述,襌境亦是依循各人之灵慧而融会几分,可
以洞察襌境几分,因而襌境让众生深不可测,让行者钦仰不已,却让精修行
者会心圆融,如何使灵慧增长,信手拈来俱属襌机,开口便是襌境,是佛家
修者之工夫。
然则有道高僧,却非生来即是遍布襌心,亦是苦修而来,因而修行必需
痛下苦工,是无疑义;只是人生俱有资质,譬如:有人天生带有音乐细胞或
者运动细胞,甚至有人是个天生读书种子,有人是千读百诵,却是庸庸碌碌
;因而在修行襌境之所得,当然亦有如此成份存在。
俗云:「百勤一得,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因此要得襌境三昧,
精勤修行在所难免,勤修当然是依循法要而修,但要增长福慧,就必须仔细
深入;就像时下之速读、速算,有其诀窍,要深入襌境,必需在表象中探究
实相;因此,研读经典之际,不能囫囵吞枣,必需慢嚼细咽,以此逐渐而细
腻加以吸收,渐次由知识而充实成灵慧,才能够参悟被假象所蒙蔽之实相。


诗曰:无相尤其尚自然。奈何执着入心田。
苍黎研觉生明境。无碍浑圆不计年。
圣示:迷与觉仅在一线之间,众生在人海之中,种种变化与际遇,实则心境
之透视攸关重大,只在如何面对,深愿众生有所体悟。 老母懿驾亲
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八章 分别心
分别在于认知,本是人之初生,一切成长之基础,奈何分别成习,执于
心识,久而不去,分别竟成心之障碍。
一切迷失,缘于此分别心之判别,知其实相,然则执于其相,反成执迷
,是以智慧不开。佛家经典许多开迷启悟,均属名相之剖析,以此启导众生
不在迷城之中打转;是以许多精修有素之高僧行者,在分别心中,多有痛下
苦工,始有成就;凡俗之人,一入红尘,即有分别,譬如:父母之重男轻女
,譬如:一入人世,带来好坏福运,甚至成长过程孩童玩伴之中,尚有师长
之分别待遇,更遑论及长与广大群众之接触,更使分别心有如藩篱城墙深筑
人心。
既是人心以此分别而处世,对于真理修行等领域,自然亦是分别不断,
因而众生迷者多、悟者少,此一分别心不可不慎!在修行过程中,行者欲免
除分别心使智慧蒙蔽,使心性可以因事制宜,不坠迷渊之中,自然是以勤研
经典为通俗之办法。
然则分别心既然植于迷,而使心有所执,却也非单单研究经典可以破除
此一根深蒂固之缘识;因此在修行中,仍然必需使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一
定的静修功夫;不论佛家、儒圣均有教导众生此一「静」字之重要,佛家不
论要空性、要入襌境,如无由静入门,一切俱属事倍功半,甚至永难企及;
儒圣有「定、静、安、虑、得」等铭训;而道家之清净自然,更是无为之至
高境界。
是以故,在众生迷于此分别心所判断之假象中,必需有精进之修行,破
除迷雾,始得看见光明坦途。

诗曰:禅心三昧定中求。幻象驱除愿可酬。
碌碌众生明此理。人间净土乐悠悠。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在修行中,「定」字是修行之关键;不论佛道,不论参禅打坐,甚至行
者在日常中待人处世,无处不见定字功夫。
道家神游太虚,是陆地神仙之境界,此一太虚入神必需由定而得;达摩
面壁九年,一定如山,定中生慧,由此悟觉;因此,「定」是修行者欲求突
破修行瓶颈必下之功夫,更是究竟必需之途径。
试言,世人不但身处十丈红尘,色相之染着,更是背负轮回所造作诸般
种种之因业,身心俱受无形有形之牵绊,因此修行事倍功半,自然可以理解

入定虽是修行者一种高深之境界,但是入定之原理,却是简易;试举一
例,世人睡眠之时,有时辗转不能入睡,以数绵羊方式,使自身身心不再紧
绷,放松情绪,而容易入睡;入定大致可以如此,行者修行打坐,万缘紊乱
,思绪纷沓,终致心神如入迷宫,不能安静。
因此,
◎道家打坐有放任念头四起,直至神思飞驰,再将之约束,或者由飞驰而恍
惚,而至入定;因为人之思绪愈将之压制,反弹愈大,因此放任亦属对治
之良方。
◎佛家参禅打坐,有以口唸经咒而至入定,一则示之礼佛,再则约束心念,
使之专注。
因此,佛禅入定可以由礼佛而唸佛,生慧觉明,放松心绪,容易入定;
道家有藉丹鼎、符籙术法,使之入定;各教虽然方法有异,殊途同归,欲使
行者在身心俱疲、心神劳碌之际,可以定中深入妙谛。试言,人之初生,在
单纯思想触见悉皆单纯之中学习事务,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行者入定所得
,可以比拟三年精修之所得。
既知入定之必要,如何入定,行者不能依佛家之礼佛、唸佛入定,二不
能藉道家丹鼎、符籙术法而入定,只好自行入定,自行入定一定会碰上万缘
纷扰、思绪飞驰之困境;因此,必需不挫不挠,坚志恒持,一次不行,起身
放松,再次而行,人有惯性思绪,必然依此模式而存在各人心识之中,只要
将此惯性深植意识之中,即能使此惯性驾驭思绪,终必可以入定。

诗曰:潇湘夜雨景稀微。惹动乡愁倍唏嘘。
愿有忠心能一志。转成善愿德巍巍。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章 何需得?
「道」是何物?人云亦云,有如瞎子摸象,各自陈述,亦有如瞎子吞汤
圆,各自心里有数,却无可具体详述;因此,道本无名,强曰之「道」,正
如佛家施设诸般名相解释物像。
然则古来修行者难以计数,修道成道,在在证明此一大道之可贵,此一
大道之可以超脱物外假象,复回真如之奥妙,只是无法如眼见物详实记录,
因而有心修行者闻道之名,不知道之所在、道之妙谛,多如过江之鲫,乃产
生许多疑义,甚或退道者多。
一贯大道衍传福音,是以先得而后修,得与修均是直指道心所在,得道
由赓续传承天命之修者代天授之,使后学者可以得道,此一传承虽无实质具
体之授受,然则与佛家之解释物像之名相异曲同工,道将之名相化,由得者
授予未得者,正如佛家名相将之解释,使后学者进入奥妙知识之领域,即是
成智之法。因此,天道修子此一得,可谓减少初行之苦工与苦行,加强精进
之动力,必需有此一得,可以帮助后学者跃进于初基之修行,既然必需有此
一得,则其授予得之行者即是重要关键。
比拟任何一位师者,因为此一精修之得者,若无确切之得,将使其所授
予后学者之道无其功用,因此一贯大道之授者,其天命之领授非常重要,攸
关后学者之成就。正如鸾门之正鸾,其领授天命,其著书普化、济世度迷,
在在均需天命之颁授,不致偏入歧途;天道修者亦必仰赖得天命者之授与引
,才能由得而完全融入此一无名无相,却无所不在之真理领域,乃成超脱生
死轮回、究竟无碍之真我境界。

诗曰:得舍难有一念中。人生取失必圆融。
为期缺陷能弥补。欲望渐消德泽崇。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一章 真正得
修行之得与失,不似凡间利禄功名之得与失,可以由表象分判而确认。
昔日弥勒心法之传承,曾藉由类似今日鸾门引领行者出游,亲诣弥勒菩
萨,而集绎成经,历经无数传承,今日成为弥勒一宗之法要。藏密密法因各
地民情文化之异殊,以虚空传承而使密法生生不息,更有因人王之不定,而
将法要伏藏,因应缘机而传承,今日之伏密东传即是。
因此,法要之得是在使众生可以信受正行,为大道福音传布而努力之行
者,定有正受天命之所得;一贯大道因应凡世诸般缘机而起伏,使得许多修
子处于是非选择两难之间,各争金线,各以己宗为是,乃致后学者徬徨无依
,心志失措,甚至谤道、退道,时有所闻。
自古以来,大道每历尘劫,并非天心不仁,是在人为;诸如:人君之影
响,办道错失先修而引领错误,甚至私心作祟,导致道脉荡然,在在均是人
为,无关天意,只在缘机之形成而已。
今日行者处于大道福音遍布,诸家正教,人才辈出,是众生之福;虽然
各家总有律例,却须谨慎于人为之失,庶免人为之误,重蹈道脉荡然之劫;
今日一贯道之修子,因缘悉皆成熟,机遇又能得天独厚,各脉办道悉皆用心
,可以袪除人欲、情劫,则道脉之盛,道风之蔚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诗曰:学修必要显灵心。悟理分明得酌斟。
大德恒持凭转化。专精直入至如今。
圣示:修道领域虽广泛,有其范围之可止,虽无涯,乃不知其尽;因而修行
过程冷暖在心,唯有自知,然则道之无止无尽,却在功行之积累;试
看诸佛菩萨、大罗天仙下凡分身,仍然受尽世间苦难灾劫,从浑噩染
着中悟觉,必有一番寒澈骨,始有扑鼻香,世之修行者研阅而慎思!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二章  真修实得
佛门有「律、戒、经、藏」诸部,因而循其法要而精修,得而精辟,弘
法利生,是有「经、律、法、禅」等师;道家亦有「丹、符、气、神」诸支
成脉,因而修道必要循其法要专精而有所得。
人虽为万物之灵,然则学习知识,从中蕴酿转化成为智慧,此一过程可
能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至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转化成智的契
机。在轮回、在造作诸般因业之间,即如引力紧拉不舍,但是在繁复转智之
间,却有可以破除诸般障碍的良方,即是专精人之智慧根器;虽然各自不同
,但是学习环境却是大同小异,因而勤惰之差即可显现得失。
一贯大道之修子,在天命之贤师前人无误,在道脉方针不至悖离,在佛
规礼节之严明,在修行课程之层次分明,本是修行者非常良好依止之道场,
既有圆融佛道之法要,又有正确无误之天命,因何虽有普遍求道之修子,却
也多有心存犹豫徬徨之道子?关键在于修道过程中,有分歧之理念,产生同
道之间之争议,因而后学者之失措,是属必然。
不论一贯大道之中,有开班之课程,有开班之法会,有弘法之道场,在
进修之坛场中,可以端肃虔诚,一离开坛场又被世俗色相功利所染着;究其
因,一则修什么,得什么,不能确切了然,二则佛规礼节之严明,虽是道场
端肃之要素,却让后学者不知此一繁文缛节之重要。
因而道子必要从心理认知,建立佛家净土法门,以唸佛、礼佛可以超生
死、了轮回,直达极乐佛果岂是空谈!因而此一道子礼佛、唸佛之专注,是
如佛菩萨现身在前,作众生之见证。因而唸佛、礼佛必要诚心,使凡身成佛
身,不要画虎反类犬,必要确知其意义,始能由衷发心。
不论任何道场、任何宗脉,放之四海皆准。譬如:佛门出家之缁众必要
使其知所为,而可坚持其所为,正如出家舍身为佛、为法而成僧;譬如:耶
教传教师献身于传布福音,悉皆知其意义,而能乐行,坚诚恒行,世之修子
当宜由此体悟道程,坚定心志必可百分之百。

诗曰:坛场降笔启真诠。普度苍生继万年。
愿望灵明长照耀。开来继往作成仙。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三章 磁场
人身有能量,天地有磁场,唯此一大寰之下所蕴纳之力量,虽然无所不
在,却视之不见、触之不着,藉诸于物象而显形,既然藉物象而显,亦必然
受物象所克制;因而磁场之能量可以因方向、因方位、因物型、因环境之变
动而产生好坏、正负、强弱等变异。
古来修行者欲求吸纳天地之能量,充实自身之能量,必然选择锺灵毓秀
之地而静修,此一锺灵毓秀即是地形之蕴纳能量;人身之能量,一则充沛精
气神之活力,二则可以使身体不受宇宙中不善能量、不善光束、有害细菌之
侵害,以期此一身体可以加长使用年限,此一延寿修行,道家归诸长生术之
修行;时至今日,更有将此能量之加强,衍生可以改善运势,增加智慧,更
甚者,可以通灵探玄。
话是不错,然则能量之吸纳,关键在于磁场所产生之能量与自身是否融
洽;众所周知,磁力以正负而产生吸斥作用,亦即道家生克与阴阳相生之理
,而使生生不息;据此而阐述,则修行者必需在磁场能量之吸纳,可以使自
身受用而不排斥,如此一则增加精气神之补充加强,再则可以天人融汇于此
能量之中;譬如:人之输血,甚至移植器官,其关键即在不会产生排斥作用
,才算完全成功,能量亦是如此,有形无形一体适用。
因而行者在此必需谨慎,譬如:此一磁场所产生之能量属负,即是个人
之吸纳必需不会产生排斥作用,才可以藉此而行;然则磁场之能量并非简易
二分为正负,尚有五行生克之作用,意即此一磁场之能量虽是负极,然则产
生能量之方位属东方木,因而可以藉相生之方向设物而吸纳,再进入物中〈
或坛城〉而修行,即可藉此五行相生转移而使修者受益〈此长生术中将有详
述〉。
综此而言,磁场之能量对于人身甚或人生物象有所重大关系,及至修行
者,尤其练气、练灵者,尤为事关重大。

诗曰:砂盘木笔句频题。字字珠几欲醒迷。
愿尔苍黎能了悟。明开智慧善缘齐。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四章 动力之助缘
在修行过程中,有主体以及直接与间接之力量,成就修行精微,以迄深
入法要。
所谓「主体」,当然即是此一身之修行;所谓:「直接与间接」,却可
分成有形与无形,换言之,是指精神以及外在力量,正如磁场之力量,其所
牵连是此一身,因而此一力量,可以是直接之助力,然则在磁场之动力尚未
形成对此一身助力之前,行者必需先从法要钻研,才能融会此一主体与助力
,而成就动力,在修行过程中,渐次推动前进。
人生于世,虽然此一身之形成,乍看似乎无甚出奇,以科学角度而言,
人之生即是父精母血之结晶;然则每人却背负无数因果,亦即在轮回之中打
转,此一造作诸般业因,形成人生之际遇,因此在人生过程中,现像所含蕴
之动静,莫不由此轮回动力而形成;譬喻:可以在人生中,多受贵人助力,
此一善缘之成就,即是夙世善缘形成,在过程中显现,却需有动力促成此一
缘机,又攸关人生起伏转折,修行更是如此。
在每个人无数轮回之中,种下佛缘、道缘与诸天圣神仙佛之善缘,即已
形成修行的根基;然则成就却不止于自身精进而已,正如一部精密之机器,
尚须熟悉技巧之操作,行者修行亦如是,自身之精进,可以藉诸善缘之助力
,而形成一股动力,帮助自身加速推进道程。
由相反角度而言,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有心精进,深入法要,但是累世
尽是不善因缘,一再显现,一者此身受其所害,阻扰修行,事倍功半,更甚
者不善因缘所显现之破坏力,使精神肉体悉皆受创,外来更无善缘显现之助
力,那么修行之路横生枝节,歧曲坎坷,不说成就,不要退道心,已是可贵

因此在修行中,必需去了解夙世之中,不善因缘之症结,及早消除,如
此不但是修行外在功德,更使自身免除受到不善力量之阻扰。

诗曰:护驾挥鸾着宝章。母心慈悯泽流长。
愿期黎庶多明悟。早悟真诠返理乡。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五章 无量真要
世人累世轮回,虽然自性早受业障蒙蔽,慧根亦早受伤害,因而苦海浮
沉,迷失真我;然则灵性之光仍然潜藏于此身。
正如佛家所云:「众生悉皆俱有佛性」,儒家所谓:「自性」,道家之
所谓:「元胎」,在此一身之内,有此不灭之真性存在,因而轮回不绝,仍
然不能灭此永恒之光,只在如何使此永恒之光,可以解脱此身之蒙蔽束缚,
即可在人世之中脱离轮回。然则各人在人生过程中,虽然具此不昧灵性,无
奈却又背负太多因业之牵掣,正如地心引力之强大,使人物无可飞升脱去,
在此情形,因而产生许多现象,以期帮助灵性解开蔽障。
世人许多背负大命或者在成就之前,都有许多挫磨,及至此一挫磨使个
人自性觉醒,再得到法要,而使人生转捩,重新出发,进而完成背负之大命
。为何在成就之前,必需经历如此挫磨?一则先使自身坚志励行,有助其后
使命之实践,二则必需以此挫磨,消除自身之因业,可以减少阻碍。
譬喻:有以办道者,必需肩承宏扬大道福音之职命,在人生过程中,许
多色相事物及心志悉皆受到染着,因而人生命象以迄运程坎坷起伏,即是帮
助其人勘透假象之磨练,迨至缘机成熟,再假以大命而推动。再譬喻:修行
者,在人生功名利禄之中,钻营顺境,绝难使其修行,因而逆境之中,使其
在缘机中接近福音,进而亲近,是以可以使其在修行过程中可以坚励心志。
人生经历生老病死苦,历经功名富贵,历经飞黄腾达,以迄失落,在在
点明世人假象之如泡沫虚幻,唯有此一永恒灵性之可贵;可惜世人多不能体
会此一提示,在人生过程中,处顺境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处逆境则怨天
尤人,不能自已,忘了自身所潜藏之福慧,可以济度此一身之永恒不昧。
所以,在人生过程中,必需注意每个起落,得意而深思所得何来,失意
则省思为何所失,可以激发此一自性之韧性,直至可以在修行过程中,得到
真性,完全解脱蔽障之缘机,斯时正是神人合一之境界。

诗曰:降笔砂盘语意长。苍黎自是阅文章。
心灵启慧明开朗。无碍圆融返故乡。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六章 自性
所谓「自性」,顾名思义,即是自己之本性。
世俗之中,常有云及:「一样米,百样人」,换言之,人各有其性,有
者好功名,有者好财利,有者好声色,有者好公义,有者好慈善,人之性向
可以因时地环境而不同,因此,自性可以因后天之机遇而显露不同之趋向。
然则此一自性仅是通俗之所指,真正自性却是在自身深处而不自知,佛
谓:「佛性」,道谓:「天性」,儒谓:「中心思想」,不论佛道之名相如
何,人有其自性,一入凡尘,受时空环境之引诱而显现不同之偏好,乃致产
生所谓善恶忠奸等等分判,亦因此将人复杂化,使得整个社会结构因人性之
变化而变化。
修行者基本上受教义之熏陶约束,可以减少许多人性变化之动力,但是
仍然不够。佛曰:「众生悉皆有佛性」,既是悉皆有佛性,为何沉沦而轮回
?即是此一自性无法朗现。
◎道家之修行济世,即是要藉入世之磨练,而使身心可以回复,无所束缚。
◎苦行之法门,更是深知自性已受轮回、色相、因果等既成事实之牵扰,藉
苦行消罪、消业,使佛性无碍朗现。
是以故,在自性入世发展成人性之中,劣根必须藉由磨练修行,而使其
无所污垢蔽障,才能以自性契合天地圆融无碍,开阔而无所不在;既然自性
在凡世之间已是深植于人心深处,是以趋向偏好,悉皆左右人之言行,必需
藉由修行而使之无碍。佛家许多戒律之修行,是约束人性之劣根,因而佛理
在阐述之理论中,仍然有要实践之法要。
不论任何宗脉,在法音传布众生利乐之间,却不能脱离人性之影响,因
而任何宗脉之修行,亦是由人道入门;换言之,人道不修,任何奥妙殊胜之
法义将流于空谈。

诗曰:天意无私佑善人。古今事例本明真。
愿能启悟愚痴辈。觉路无迷出俗尘。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七章 他性
所以谓之「他性」,广泛引申于相对之自性,顾名思义,由外在力量所
牵引,或者形成之习性,可以名之「他性」。
佛家以外缘而使自身转移言行,然则在自身本性突兀显现之异常言行,
使其异于常人之习性,现代医家谓之「双重人格」。
在修行领域中,行者之修行,在人道范围中,并无异于常人之举止言行
,一旦进入精修或者深入法要之际,即有异于常人言行举止出现之事例,因
而使人误会修行是否导致人之思想情绪,甚至精神是否异常,一切表象若无
深入分析,遽下断语,失之偏颇;现代医家亦仅是根据客观因素加以推断,
是否人之异常有受此因素而影响,实则人之思想常有主观先入为主之因素,
使自身之思绪有偏颇之武断,因而未能详加析解,以讹传讹,导致真相掩失

自性之所以受他性干扰,甚至扰乱,形成自性迷失;究其原因,可分内
外因素:
◎内者─当然可以归咎于无形业障:冤欠之干扰,但是自性之失,却非全然
如此,自性既然受到躯体之束缚,当然在所接触之法教中误导迷歧,均有
导致自性迷失之虞。
◎外者─即如佛家所云:「外缘」,一切外缘使七识之意,无能辨别,乃致
仗此外缘,形成执识,因而认假成真,是以他性牵引自性;再者,人生于
世,受红尘色相染着,如此外在力量形成习性,掩盖自性,当然可以使他
性误为自性。
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是如何藉假修真,即是藉诸法义之了悟,由迷而
觉,打破假相,而恢复真如。医家之所以将人之双重性格,归咎于人之童年
刺激、往事或者成长过程之重大打击,即是自性已失,后来心灵之受伤,使
人执着此事,因而产生重大变化。
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初基中,一切按部就班,一旦深入精修境界,法
要有其重大转变,若无智慧加以明判,即有可能产生重大异常之转变,但是
行者却不能因噎废食,在修行过程中,必需谨慎他性,总非空穴来风,无缘
乍起。
因而,除非修行初基能扎实,即必需谨慎,在此一关突破之后,则海阔
天空。

诗曰:飘渺灵山不远求。灵山自在永千秋。
智慧明开无限广。圆融智慧道能酬。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八章 圆融性之究竟
佛家讲「究竟」,当然是要超脱凡俗,缁众已经斩断三千烦恼丝,摆脱
人间诸般色相、执着、欲望,而专注于法理,进而广布法教,因而佛家之缁
众,基本上已是佛菩萨之化身。
当然在修行中,必需讲到究竟之行持,然则佛家不止于缁众,仍然有广
大之在家修子,因而必要有圆融之修行,正如儒家讲中庸:「不过之,亦有
不及」;如今诸家宗脉宏兴,广传福音,欲使三千世界广大众生悉皆共沐法
华,因而圆融是各家所强调,使修子甚至在家修士,均能闻道而修,知理而
行。
佛家谓究竟是已无碍无漏,人性之缺失已修磨殆尽,提升恢复至佛性,
因而可以不受时空执识,甚至色相所束缚染着,甚至影响;但是人间假相虽
然虚幻不真,但是一入凡尘,却似步入迷宫,假亦成真,以此假相,造成轮
回,灵性却已实质沉沦,因而在此红尘之中,必需先克服此一假象,灵性始
能窥见实相,达到究竟境界。
然则身在红尘,诸如:食衣住行,譬如:功名利禄,甚至亲缘情份等等
,总是牵引灵性及至身心无以自主,不似缁众已基本斩断此一假象之动力,
因而在家修行之诸家修子,在法教之修行必需有其圆融;譬如:道家之修子
,有者如佛家之缁众,一力于自修,先使自身具备救度众生之力量,再行道
济世,有者却以先济度众生,来累积外行功德,消除内在干扰,不论由内行
而至外行,或由外行而至内行,总是修行之折衷;西谚所云:「条条道路通
罗马」,只要是路,则能到达目的,因而关键所在即是所行是否是路。
时至今日,诸家法要,虽有各家精髓所在,但是融会却不难,所谓佛佛
同道,道本无名,曰之为「道」,即可印证大道之行,本在圆融。在末法时
期,诸家法要,已无密技自藏之说,只在「道路」。凡尘火宅,亦是道场,
人间净土,遍处可得;既如是,修行圆融必需具备,正如佛家缁众可以斩断
三千烦恼丝,了却人间尘缘;火宅之行者既要以人道而入门,恰似对比缁众
可以藉佛戒了断人间情缘,专注无碍无漏,在家修子则以入世修行,克服人
间情缘,即是两端同行,目的殊无二致。
因而,众修子宜由此了悟,何谓圆融之究竟!

诗曰:天心人性压沉魔。唤醒驱除乐奈何。
立志勤修唯一字。理明定欲似如磨。
圣示: 皇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二十九章 魔性
俗世众生,人性之中,贪冀渴望过之而脱轨之行为,视为「魔性」之作
为。凡事过于贪婪而急剧之作为,当然有悖常情,然则如此作为之原动力何
在?
人心在耳濡目染中,倾向吸纳于所见所闻,而至成为自主之定见;因而
魔性,可以说后天染着,是诱引之力,在成长过程中过于贪婪,则成为爆发
力。人心在世俗声色物欲诸般诱惑中丧失,或者蒙蔽,亦有俱备执善见贤思
齐之灵慧,所以,外在诱因大,内在约束力小,形成人心倾向于魔性;轮回
之点滴,诸般造作业,累积成为一面无所遗漏、无有死角之网障,足以使每
一个善慧灵心,俱受蔽障,导致不见光明,只见污劣之俗世习性,一般世俗
众生如此,修行之诸儿女更是如此。
众生不将此魔性,视为宗教之法理,认为人生在世,善恶各凭成长,人
物时地环境等因素所诱引,虽然表象如此是毫无差错,但是内在之阴影辟作
天人交战、理智之争,却非众生可以理解;所以行者多一层了解,修行解开
此一死结,多一重助力,却也多一重阻力,因为修行愈精进,夙世造作业根
也日愈茁壮。譬如:人之辛勤浇水除草,必需付出辛劳,却可以帮助幼苗成
长。
行者修行,每一精进,可以使自身道程更为缩短成就究竟之距离,但是
业根亦因己身之净化显现成熟愈快;是以故,一般众生可以尽其一生,或者
生生世世俱在还债之中,但是行者却缩短还债之时限,因而倍加辛苦,是所
必然。
天心、人性、魔欲,在天地人时空中相互牵掣,可以相成,可以相克,
可以互动,更可能背理;所以在修行中,天理是行者心中之准绳,人性则是
众生之通病,魔欲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众生必经之途,是行者必克
之隘。
勘此一关,道程坦顺,觉路光明,只是却非易事,因为魔之为魔,无所
不在,无所不渗;所以人性内有欲心,外有诱惑,如何破除,当然必需步步
为营〈著书至此,将专题阐述,以作本书之结论〉。

诗曰:著书立说醒黎民。圣教宏扬遍俗尘。
愿赋珠玑佳句志。生明智慧性回真。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十章 魔性─毁阻谤道
世俗众生以其人言行乖异,不符伦常,视之为「魔」。
大抵众生将魔性视为恶劣,然则修行领域之魔性,即非善恶之二分法,
需知魔有内外,内者自己生成魔性,外者受外力引诱而致身不由己。譬如:
山川大地,地炁孕育精灵,生成山魈木怪等等,既然山川大地凝结不善能量
,或者藉诸时序环境,培成精灵;凡人心中久有不善思绪、气神等,当然可
以培育出魔性;再者阿修罗自在无碍,随处阻道、考道;如此魔氛藉诸时序
环境、客观因素而形成。
一般众生将魔性归类于恶性,修子却必需细分魔性之特点,譬如:修子
进道之初,俗性尚在,魔性即是欲望之劣根性而已;一旦修行精进,在劣根
性已可藉由修行而净静之际,魔性相对提升,由蛊惑欲心,进而成为阻道之
力量。譬如:藉由顺逆之考、智慧之考,甚至教理法要之考,无所不用其极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因为生长在凡尘俗世,脱离不开功名、利禄、情爱、
亲眷,因而以人性为蛊惑而着力,或由教理法要而蒙蔽,均足以使修子产生
迷昧,因此是人性,亦是魔性。
当然如果在天运之数化中,阿修罗考验修子,是在特殊案例,然则道考
必竟在道与理之中,凡事总也在经纬之内,因而阿修罗考道不能以偏概全,
行者应该惧怕自身在魔性中不自觉。自古以来,修子成为阿修罗之替身不知
凡几,在修行中偏离道理、经教、法要,或是自创教义斲害正教,甚或教争
之中蓄意毁谤他教,如此均足以残害众生灵根,使各大正教蒙受伤害,不但
对行者无益,反受阿修罗可乘之机,因而行者成为阿修罗之替身,是完全断
绝慧命。一个关键,以其影响所及,绝不亚于设赌之害,因此必要戒慎!
修子在面临无以自知之魔性,唯有时时省察自身,是否言行偏歧,使修
行出现断层,更必要谨慎于接受法理之际,辨正其所涵蕴之真理,是否有攻
击篡改,甚至似是而非、断章取义,庶免接受而深入,终致流毒所及,遗误
他人。
试观古往今来修行之列传,成为行者之魔,大都是离经叛道,篡传正教
法理,自行其是,因而行者必需戒慎,更要使自身不因而成为魔性受害者。


诗曰:包罗万象世间情。毅志唯心学道明。
愿勉修持根器种。瑶池仙境可悠行。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十一章 魔由心生
大体而言,心生万相,而无实境,因为心由眼见而成,又由仗他缘之意
识而执着认定,因此众生心中所觉,尽是世间万般假象而已;当然佛性、魔
性由外而成亦是假象,然则由内而成,即是佛魔分判。
众生在人世间,有因欲望而强求,若循由勤奋之正途,纵然是强力而求
,汲汲钻营,亦乃功名利禄之辈而已,不致成魔;若是所求奢望,力有不逮
,却又不舍欲望,因而无所不用其极,心性已然偏差,所行所为更有悖离人
情之常、道德之规范,更甚至侵损占有他人之所得,以掠夺而达成愿望,恶
心已种,失去人性,则已几近入魔。
语有云:「物必自腐而虫蛀之」,人心若失去道德伦常之规范,悖离自
主能力,则其产生怪异现象,自然是意料中事;人身所需,产生心之所欲,
心之所惧,则产生可怖之感,从积极消除恐惧到全力抗御,都会产生心中受
外力更强之侵扰,因而起心动念,均在使心之主宰动摇,实质之物欲可以使
心生邪妄,无形之恐惧,更加深心防之松动,是以心失常序,异怪于焉而生

修行之人,所以会入魔,生魔性,由实质之物欲所牵引者少,大都由无
形之恐惧而生魔性,或入魔心;因为修子在法要修持领悟中,不似实质物欲
,得失之间,甚为明确,可得与不可得,自心有所定见,因而可以预防;换
言之,得之早已有觉,失之早已有见,即可减轻冲击,然则修行之得失,自
身所见所觉不明,加上许多玄虚或者不明之动力;譬如:身外之灵界,煞厄
、瘟疫诸般力量以及夙世轮回之业力,一经风吹草动,则有草木皆兵,战战
兢兢,本是谨慎,若是过之则心虚无主,则自心疑惑生昧,更何况外力之加
重。
因而修行之人,当然必需谨慎自心作主宰,在修行过程,不要使心陷入
虚妄疑惑之境界,在法理之领悟中,宁可牛步而得全部领略,切忌囫囵不解
,日后反成生魔之病根。

诗曰:著书阐理醒苍生。愿有慧根进道程。
纸贵洛阳争读阅。得而研味自光明。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十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凡事在未生起之前,必有先兆,诸如:雨至必先风动,因而事有脱序,
逾越常轨,即是异象将生之兆。
譬如:营生,世俗之人开店作生意,有其一贯风格;诸如:讲究产品特
色,或者服务其中,若有转变,必然影响生意;譬如:世俗之人,言行在人
情伦理道德之规范中,尚可中规中矩,一旦脱离此一常轨,必然产生奇异言
行,因而人生在正常状态中,可以符合人伦道德,一旦有所转变,必然产生
异象;正如水在容器中,正常温度中是水,一旦送入冷冻库中,可以变成冰
,由液态转变成固态。
由以上说明,人心产生魔性,其关键是在转变,其转变可以因时空环境
,甚至周遭人事物而改变;修行之人,在接触或者接受正教法理,一贯依常
轨而行,即如世人之生活习以为常,一旦法理在领悟接受中有障碍,则心生
魔性,是为可乘之机;所以修行者在修行过程,必需谨慎于每一个转变的隙
缝,庶免受魔可乘之机。
既然生起之动力在转变,凡事有正必有反,可以在转变之中得到进取之
机,正如饮食之口味,可以慢慢品尝而加以改进;此一转变在行者而言,亦
可慢慢嚼味,加以吸纳,研判出损益,而可从变动中保护自身,免于受损,
更可以进取,法理是一个动力。
修行之人对于法理不能深入研悟,正如幼童未入学校,不知启蒙;行者
在法理研悟中,正是启开智慧之门第一重锁钥,有利必定有弊,法理可以助
行者开智慧,但是法理之解释却是因人而异;换言之,有因人误导,而蒙蔽
智慧对法理之诠释,乃致行人因此受误导,从而生起魔性。自古以来,魔与
佛仅是一线之隔,善与恶亦是一念之差。
在修行过程中,在转变的动力以及关键,行者常常疏忽,因而在修行中
,时时刻刻观察道程转变之异象,可以免除自身生起魔性。

诗曰:随侍著书下九垠。醒迷觉路降仙神。
苍黎启悟明光意。安慰母慈大地春。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十三章 克魔成道
心是佛,心是魔,一心可幻万象,亦可见真如;正如包罗万象之宝书,
一书可以破除万迷,若不能深入书意,一知半解,却有误导而成障碍之虞。
修子在修行过程中,不论宗门法脉,不论戒条法要,总在修持之中,修
行是修心,因为一心可以成万魔;在修行之间,心不加以克制,容易受到法
义曲解,世俗色相染着,甚至轮回业力干扰,举凡有形无形都可以侵扰此心
,使其去佛愈远离,道更远,如此自然近魔。
修子在修心之间,有许多藉诸此身之行为实践,而加以约束;譬如:佛
门之戒律,修行之早午晚课,甚至一般在家修子之礼诵、持咒、静坐、练气
等等,俱皆藉强力之约束,使身心无以放荡,达到进入修行之轨迹,再加以
精进,因而佛门有戒定慧三学之阐释;在佛魔由人自择之天人交战当下,修
子当然必需了解佛之所在〈亦即道之所在〉、魔之所在〈亦即行者何以受魔
所扰〉。譬如:修行经藏之修子必需谨慎,不能深体经意,囫囵吞枣,反受
其害。譬如:修坐之行者,知坐工之利弊,趋吉避凶。诸此基本认知,是能
自主之心,亦是基本避开此心成魔之条件。
但是许多魔象是行者不能自主抗御,只要知之而避;譬如:劫关成魔,
许多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有诸如情财名利、气燥神萦之事物,使自身在日常
生活中遭遇,而误以为是人生过程中之常事;修子必需谨慎,劫运虽是人生
起伏之命象,但是在道程中,却可以引心入魔,使许多修子因此毁于一旦。
再譬如:修子在道程中不能用心于法理之透澈,只是人云亦云,随风起舞,
就容易受误导,如此纵然道心坚定,修行恒毅,却容易产生无法自主之变量
,亦即容易产生心魔,而偏离正道。
总而言之,修行过程,在内在外,俱是一个繁复之领域,若无智慧之心
,容易道魔、佛魔之天性中混淆;因而在一切修行,从「心」入门是克魔之
道。

诗曰:砂盘木笔可题诗。普劝苍黎学圣规。
智慧明光无限布。缘机共启沐恩熙。
圣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第三十四章 真诠心言
众生原灵,一入红尘,忘却本性,昧忘真灵,虽然各大宗脉无不极力传
布褔音,确切广度许多有缘善根器者,进入修行领域,但是不论修子,或是
一般在家居士,及至普通众生,大都不知修道之真义,因而在此简略归类修
行之进程,而作总结。
一般众生,或有进入庙堂佛寺点香礼拜,甚至有接近道场聆听开示,然
则大都不甚了然,道是何义?修行是什么?所谓修行分成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其一是听闻道理,礼拜仙佛,以此护持道场,如此是均属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及至护持道场,接触法要既久,在护持行持时日中,必然有见贤思齐,
欲求精进,但是却不知如何精进,是可以订出慎守戒律为第二阶段。因为任
何道场宗脉均有其礼仪规范,甚至宗脉之戒律,更是明列于修行之课程;简
而言之,守戒律,内者收敛凡心,亦即约束放荡人心之劣根性,外则不以行
为触犯阳法,因为犯阳法等同犯阴律,亦是造作诸般业因,是以,守戒律可
以是了断因果轮回之动力,更是收敛人心之动力,在此阶段之修行,则可以
使凡俗之身转换成清净之身。
第三阶段─
既是一切具备,只有自身智慧之提升,有者以为智慧无由窥探,只有日
常知识累积成为本身之智识,话虽不错,但是众生之灵性本就平等,智慧之
灵性亦皆存在,如何勘迷开悟,即是第三阶段之修行。
佛家以深入经藏,研悟经理,以使凡智转成实智;其它宗脉藉修行精进
之修子,宣讲开示修行心得,以回响智慧之共振;不论任何作法,欲求成就
究竟之无碍智慧,明光是最大动力,因而此一阶段无可避免。
不论佛道诸脉,在修行由浅而简易,而至深而奥妙,都在按部就班,启
发修子之智慧,因而从礼拜仙佛,定静人性之劣根,而至提升智慧,可谓修
行整个进程,而其修行法要,以了悟经理,以慎守戒律,而断除造作因业,
斩灭轮回之引力,即是灵性永生之修行。
所以修道是什么?就在本章所涵述之中,在《佛道心诠》之领域中,着
重阐述理论,篇末之中, 吾以一首赋言,助修子定性而增智慧。
赋言:
朱雀玄武。坎离艮兑。气神紊纷。万守不乱。引癸生水。润滋丹田。
三宝转换。凡俗易替。求天赐引。藉地相契。人中因循。自在圆融。
此赋可以在精进修行坐工之中,坐姿已定,尚未入定,纷紊离神之至,
默诵三遍,甚至五、七、十遍均可,但不可过多,因为心有所执,难于入定
,但是修子必需明知此赋助修行,并非助之入定,可以感应,可以神通,如
此想法谬误,不修此赋也罢!
此赋是要助修子在坐工,不能清净,藉心言转换凡体能量,可以清净身
心,容易进入明光,而智慧增升;所以不在坐工之际,亦可默或唸此赋言,
若在此时则可不拘遍数,愿世之修子能因此而受益,得助道程。

诗曰:护驾南来降道场。著书普化泽流长。
慈晖照耀三千界。顶礼黎民献祝香。
圣示:书已完成,贺喜贵堂神人又完成一桩普化职命,诸贤生各尽发心护持
参赞,自是功果莫大;倏忽之间,相聚别离,总有定数,藉此勉诸贤
生坚诚精进。
又示: 老母懿驾亲临,神人接驾,慎勿失仪。
无极老母 降

书于今日完成,大道之声,不似自由心证,更非看象是象,可以模拟,
佛道自有法要心诠,更有戒律精要,深入修行领域;若无融入其要,欲窥堂
奥、领略精妙,实有困难,雾里看花,身在梦境,总是虚幻。
修行是脚踏实地,步步精进,奠筑根基,勘关破劫,直如人生旅程,斩
除荆棘而可康庄;因而世之修子知「道」之所以奥妙珍贵,仍然必需从领悟
中实践修行过程;书是理论,乃在建构蓝图,藉供行者知其所在,揣摩其精
华所在,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端赖阅书者能够付诸实践,足以从理论中
汇整一贯思想而驾驭身心。
深愿世之行者能在修行中得书之助,启发智慧之源,在修行中,得能无
所罣碍;书将付梓,总有言之未尽之憾,但期世人有缘得阅本书,从中受益
,从此结缘,是所至盼!
无极老母 志于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运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敬请常唸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佛道心诠》网页详情:http://www.goon-herng.tw/book06.htm
懿敕拱衡堂善书名录网址:http://www.goon-herng.tw/six-d.htm
善书图书馆 :   http://taolibr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