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锐宝换摄像头:小城年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54:52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要到来的新年气象来。”(鲁迅《故乡》)农历腊月的一天晚上,我应酬完饭局刚进家门,电话铃便“嘀,嘀”地响起,接过一听,父亲苍老的声音从那头传来,他叫着我的乳名,说要杀年猪了,让我携妻带女回家喝年猪汤。我这才意识到,虎年春节快到了。

  说到春节,不能不提小城独特的年俗文化。因小城属移民县城,从江西、湖南和湖北黄冈等地迁来的祖先经年累月地延续、传承和创造,将家乡年俗与本土年俗兼收并蓄、水乳交融,从而形成了小城非同一般的年俗、年味、年景。

  既然文首提到喝年猪汤,就先从猪入题吧。小城农民 “养牛为犁田,养猪为过年”的习惯由来已久,农家再穷不丢猪,年底有猪杀,有肉吃,就能算是过个丰盛年了。然而,杀年猪不能叫 “杀”,只能叫 “洗(喜)猪”,吃年猪肉,也不能叫 “吃”,而称 “喝年猪汤”。猪 “洗”了,饭熟了,宾主落座,这时热情好客的主人便要给客人一一夹菜,还边夹边介绍说: “这是 ‘赚头肉’,这是 ‘顺风肉’,这是……”本地人还好说,若是外地人,初听这些新名词,一定会满头雾水,待定眼细看碗中的菜肴,才知是猪舌头、猪耳朵等部位的猪肉,换个名称,只不过图个吉利罢了。“舌头”与 “折(音she)头”谐音,老百姓害怕做生意折本,为求吉利才把话反过去说。把猪耳朵叫“顺风”,也是取做事顺利的吉言。每年大年三十,农家吃团圆饭前,先要祭奠祖宗,将提前准备的上好熟猪肉,连同酒水、香火、冥纸等物品一起放到逝去的长辈坟前,寄托思念敬重之情,祈求长辈护佑降福。

  从小城人在猪方面的年俗中不难看出,他们特别珍惜现实生活,渴望平安稳定。想想数百年前,小城祖先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最终定居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之地,谁愿意让来之不易的生活再出现闪失啊。其实,小城人这种朴实美好的思想在他们诸多春节语言和行为禁忌中,也可见其端倪。大年三天(指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家庭成员不能扫地、不能洗衣、不能朝门外泼水,小孩不能掏大人口袋。在说话上,更要谨言慎语,不准说不吉利的言词。大年三十晚上守岁,不许说睡觉,要说“挖窖(“觉”的谐音)”,挖窖是为了多装银子或粮食,而睡觉却有“死”的暗示。“哈了”在小城方言里,本是个中性词,词义甚广,既有惊喜之意,也含悲剧色彩,过年时,大人反复叮嘱孩子们,切莫说“哈了”,以免招灾引祸。记得一叔伯弟弟“净口”了两天,等到初三,思想防线放松,一不小心“祸从口出”,“哈了”不断,其母要鞭之,他连忙辩解:“哈了啦,我记着记着不说的,哪晓得忘记了。”弄得婶婶哭笑不得,只得在堂屋墙上贴一张红纸,上面写上 “童言无忌”,这样一来孩子说错的坏话就不灵验了。

  在小城南山乡镇,有一个奇特的拜年风俗,若是哪个晚辈给亲戚拜年,除了要给亲戚放鞭炮外,还要挨家挨户给同院邻居放,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将受到冷遇和谴责。晚辈如此这般后,没准儿会成为“贵宾”,一家一家请他吃“磨盘席”,要吃上好几天。邻居们高兴,这家亲戚也觉得脸上很有光,以后遇到有啥红白喜事,邻居们自发上门帮忙,不取分文。现在我们国家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不知这算不算是和谐的原始形态呢?

  时光飞转,“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城舞龙灯、划彩船、拉强驴、“游百病”等丰富多彩的年俗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日渐消亡的只是过年的形式,我们愿祖宗留下的精神层面的年俗和传统能历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