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游戏助手:捍卫主流经济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0:52

捍卫主流经济学家

2005/11/03 经济学俱乐部



 
  LHF
  
  社会学家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话,按照我的理解,和马克思说“什么是资本主义企业?比如说超过8个人”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里面有两层意思,值得说一说。其一,马克思没有搞过企业,就像丁学良不是学经济的一样,都是门外汉讲话,有点直。其二,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就是标准,只是个说法而已。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是确指的数字。不过有一点,丁学良教授说得也没错,的确,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确是少了点。
  
  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媒体要说经济学者的事情,却去采访社会学家呢?虽然说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说法,但这很可能是针对天才而言的,而大部分情况下,纵然不是“隔行如隔山”,也是“术业有专攻”的。这里不是批评丁学良教授,丁教授作为社会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的关门弟子,对中国的社会思潮的分析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后续的媒体评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比如,有甚者气势汹汹,质问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是不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利益集团说话,“主流经济学家”应当如何反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主流经济学(main school economics)是指用现代经济学体系及其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学问,其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萨谬尔森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为标记。其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关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发表,这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领军地位。当然为此作出贡献的还包括迪雷克特,阿罗,施蒂格勒,贝克尔,科斯,卢卡斯,莫迪格里尼等人。主流的“流”是什么意思,在英文中就是school,也就是一个流派的意思。要在学术史上,称得上流派,并不简单,芝加哥学派在其中也是历经沉浮,最终奠定其主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睿智,也是因为方法上的便捷。当然把芝加哥学派称为主流经济学,并不是因为芝加哥的经济学者自吹自擂,他们就能变成主流经济学家,按照艾智仁的说法,所谓“主流”是市场挑选出来的。因为芝加哥学派是在和其他学派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才取得主流的地位。
  
  所以在经济学上,所谓主流,是有特指的,那就是芝加哥学派。显然,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并不是说在媒体上经常露脸就能混充主流经济学者。没点真才实学,那只能是南郭先生。那么如何来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主流经济学者呢?幸好,芝加哥学派在杀出血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武器。只要使用精当的,那就是主流的。否则就不是了。这些武器中又有五种非常有代表性,其一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说得是经济体制同效益不相关,这一模型是一个理论基准,此后解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一定要超出这一模型的范围;其二是MM定理(莫迪格里尼-米勒定理),是说金融工具同效益不相关,这一理论基准要求解释现实中为什么不同金融工具收益不同时,要注意约束条件;其三曰科斯定理,说得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经济制度与效率不相关,要是有什么制度影响了效率,那么就要看什么约束导致了交易费用;其四曰卢卡斯货币中性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主要就是因为有了货币,卢卡斯提供的理论基准是长期看,货币政策与经济绩效无关,这一理论基准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货币体制和金融体制中违反卢卡斯理论的地方;第五是BS模型(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这一理论揭示出执法体制(只要有独立法庭执法并切实可行)同执法效率无关,这一基准的力量在于能让人们清醒认识到其他的执法形式存在是因为法庭的独立性不够或者执行过程中有障碍。基本上,分析经济问题从这五个基准入手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
  
  中国的一些媒体搞清问题本事远远没有哗众取宠的本事大,所以只看见“主流”两字,而不想搞清楚真相。经济学者,按照芝加哥大学新闻处的分类,至少有这么几种:1,理论经济学者,包括做实证工作的;2,政策分析经济学者,包括搞调研的、做官的、以及对媒体发言的;3,企业经济学者,包括经营的、做咨询的。也就是说经济学者作为利益集团代言,实际上也是正常现象。比如费尔德斯坦是总统竞选顾问委员会的,查尔斯·舒尔茨是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格林斯潘曾是美联储主席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经济问题保持其个人的观点。而真正将所谓主流经济学者挑选出来的,不要忘记,正是竞争激烈的市场。
  
  在今天,捍卫主流经济学家,并不是意味着我要捍卫某几个人。因为芝加哥学派阐释得清楚,经济学家并不重要,市场才是重要。所以捍卫一个竞争有序的“学者市场”,淘汰滥竽充数者,将最终捍卫“主流”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