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飞行堡垒外壳灯:【转】辜鸿铭眼中中国人的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06:35

【转】辜鸿铭眼中中国人的精神  

2008-09-04 12:30:1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1.序言:

要评价一个文明的价值如何,首先必须问一个问题:这一文明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性,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正是这一文明培养出来的男男女女才真正体现它的精髓。

 中国人的精神有三个特点,即深邃(depth)、宽广(broadness)、简单(simplicity),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三个特点。

美国人心胸宽广、简单,但不深邃。英国人深邃、简单,但不宽广,德国人深邃、宽广,但不简单。法国人兼具其三,但除此之外,又多了一份精细(delicacy)。

因此,说中国人的精神,还必须加上另一个特点:精细。

无论是欧洲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中国人,他们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就是检点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

今天全世界的真正敌人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私和懦弱。自私和懦弱结合起来,就成了商业精神。正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商业精神,才构成了今天世界的真正威胁。

2.简介:

所有的文明都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征服。虽然如此,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发现除了体力,还有一种力量能够更强大更有效地征服自然,控制情绪。这种力量就是道德。

在中国,战争只是偶发事故,而在欧洲,战争已经称为一种必然。欧洲人民获得社会和平的两大工具为宗教和法律。换言之,欧洲人正是在对上帝和法律的敬畏下才得以保持秩序。敬畏意味着使用武力。欧洲人为了保持人们对于宗教的敬畏,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养一大批闲人,即传教士。好不容易把传教士赶走了,欧洲人又不得不依靠法律的震慑力维持秩序,而要维持法律的震慑力,他们又不得不花更多钱养另一批称作警察和战士的闲人。中国的良民宗教不需要传教士,也不需要警察或者战士,即能把社会整理得井井有条。在中国,只有最无知的人才需要传教士的教导,说得再严重些,也只有犯罪分子才需要警察或者战士的震慑。

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于中国佬,良民宗教下真正没有败落的中国佬,他们不费世界一枪一炮就已经规规矩矩。

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作家爱默生所称的爱与平等的力量和功效。

  良民宗教(The Religion of good citizenship)教导人民,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平等就是要真诚不二、忠心耿耿,每个女人都必须无私,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必须忠实于自己的国家、国君。良民宗教最高的要求是义务。

3.中国人的精神:

过去,中国人的人性中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放荡、不粗野、不凶残。可以说,真正的中国佬是一种驯服的动物。用一个词就可以总结人们对于中国人人性的印象,那就是---温文尔雅。

温文尔雅的人不严厉、不粗鲁、不暴力。真正的中国佬都有一种神态,安静、清醒、精练、成熟。真正的中国佬可能粗俗,但粗鲁中不显下流;真正的中国佬可能丑陋,但丑陋中不显可怕;真正的中国佬可能鲁莽,但粗俗中不显喧嚣,不显咄咄逼人;真正的中国佬可能愚蠢,但愚蠢中不显荒唐;真正的中国佬可能狡猾,但狡猾中不显恶毒。真正的中国佬丝毫不会让人厌恶。温文尔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同情心和智慧的结晶。驯服的动物的智慧既不来自推理,也非来自直觉,而是来自同情心,来自爱心。

中国人有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他们完全,或者几乎完全是,在过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生活讲究感觉,那种来自人性最深处即心灵或者灵魂的情感所激发的感觉。

真正的中国人要过的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灵魂的生活,这种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有时他们会因此忽视该做的事情,甚至生活必需品。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可以不在乎环境肮脏、饥寒交迫了。

汉语也是一门心灵的语言。众所周知,在中国,外国小孩和没有文化的外国人学起汉语来要远远快于大人、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因为小孩和没有文化的人用心灵的语言思考、交流,“除非变成个孩子,否则你学不会汉语。”

中国人记性超群,这也是因为他们是靠心灵而非大脑记忆。

中国人特别有礼貌,这是因为他们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礼貌来自内心。日本人讲究礼貌,美如鲜花,但缺乏香气。一个真正有礼貌的中国人仿佛香膏,自心灵往外都馥郁芬芳。

中国人的另一个特点是精确,因为心灵犹如天平,精致而敏感。

中国的毛笔是一种软毛刷,可以看做中国人的心理符号。

中国人过一种心灵的生活,孩子式的生活,因此在有些方面原始简单就不可避免了。如同天真纯朴的孩子,中国人对于精细的科学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的心不在此处。就纯知识生活而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好像停滞了一样。虽然中国堪称文明古国,但从这方面来看,它又仅仅是蹒跚起步,但是这些人民的脑力和理性又不是从原始人那里可以看到的。凭借这些脑力和理性,他们得以成功应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繁琐,以及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凭借这一点,这个人口众多的帝国得以和平有序地生活着。

中国人永葆青春,他们有青春不老的秘方。

真正的中国人用成人的脑子和孩子的心灵思考。简而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拥有成人的大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人的精神就是青春永驻的精神,就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真正的中国人的智力是心灵和头脑的和谐组合。

在当代欧洲,人民信奉的宗教只是满足他们的心灵,而非头脑,他们研究的哲学也仅仅能满足他们的头脑,而不能满足心灵。

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不如说中国人不想要,或者觉得没有必要要宗教。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有儒家思想,从中提炼出了哲学系统和道德规范。这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结晶,完全可以代替宗教。从欧洲人的普通定义看,完全可以说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宗教,却可以代替宗教,使人们没有宗教一样能够生活。

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呢?因为人们有灵魂。

一种来自灵魂的感知驱使欧洲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求我们所在的宇宙之谜,不断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艺术与诗歌让艺术家和诗人看到了宇宙中的美丽和秩序,这使他们不再那么急于揭开宇宙之谜,因此他们不需要宗教。哲学家、科学家等也是如此。但是人民大众不是诗人,不是艺术家、哲学家或者科学家,他们生活艰苦,每时每刻都可能面大自然的威胁和同类的残酷,到底有什么能减轻这个“不可知的世界”强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呢?只有宗教!宗教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和永久感,藉此减轻他们的负担。宗教给人们提供避难所,给人们以安全感,让他们相信有一个或一些超自然物体,能够绝对控制威胁他们的力量。宗教也给人们永久感,让他们相信来生。

欧洲人定义的宗教教导人们做个好人,而儒家思想教导人们的不止如此。儒家思想教导人们做个良民。

耶稣说“人的最高目标的是颂扬上帝”,孔子回答“人的最终目标是做孝子,做良民”,“如果你是个孝子,是良民,你就有了宗教信仰”。

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的时代起,政治是一门宗教。

孔子的整个哲学和道德规范系统可以总结为一点:教养之律。

孔子给出了国家的真正概念,这是他为中国人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通过给出这个概念,孔子把自己的思想上升成了宗教,国教。

中国的国教只包括两项内容:忠君、孝悌。

宗教的价值在于有一个组织,用于唤醒、激发、点燃人们的感情和灵感,以使他们遵循道德行为规范。所有宗教的这类组织便是教堂。

在中国,儒家思想这一国教的这种组织是学校。当时中国的学校不同于如今的欧洲和美国,目的不是教会人们如何生存,如何赚钱,而是如同宗教的教堂,在于教导人们明了这一原始诫命。

中国人不会像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民顶礼膜拜默罕默德一样敬仰孔子,也不同于欧洲人之崇拜耶稣。在这一点上,孔子不能归于宗教创始人之列。孔子的知识和教养要远远高于一切宗教创始人。

在中国,学校通过教授学生诗歌,唤醒并且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从而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事实上,所有伟大文学家的作品都有这一功能。

儒家思想这一国教与宗教国家的教堂相当的真正组织是家庭。这一国教教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灵感源泉,也即它的真正动力则是,“热爱自己的父母”。

基督教徒说“敬畏并且服从上帝”但是儒家思想家则说“尊敬并且忠于国君”;基督教徒说“你若想敬畏并且服从上帝,首先必须爱上帝”,而儒家思想家则说“你若想尊敬并且忠于国君,首先必须爱自己的父母”。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简而言之,一种心情,或者换用诗人的话说,是一种宁静幸福的心情。

【附记】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辜鸿铭,字汤生(1857-1928),出身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 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 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注:1、正文不是辜老先生的原文

       2、题图与附记为海阔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