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平板绘画软件:原最高院院长谈潘汉年案:岳飞也是民族英雄 谁救得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9:58
出生入死——潘汉年

  潘汉年(1906-1977)

  红色特工

  陈晓楠:1941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6月22号德军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而这个时候,日军下一步究竟是北进配合德军夹击苏联,还是南进和英美作战,这将对红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当时的毛泽东,为此三天三夜都没有合眼,1个月之后一份电报由上海紧急发往延安,内容为日将抢在美国行动之前先发制人,7月将有南进之军事动作,毛泽东看完电报之后,让康生立即回电,内容是一连五个好字。这个发来电报的人被毛泽东称为小开,他名叫做潘汉年。

  解说:1931年4月25日上海发生了著名的顾顺章事件,中共的地下秘密网络面临空前危机。

  郝在今(《中国秘密战》作战):就是顾顺章突然叛变以后啊,整个特科的组织必须做大调整,就是所有顾顺章认识的人都必须立即调走,这时候派谁来接手特科呢,周恩来就想到了就是一些不认识的人,这一些顾顺章不认识的人就是江苏省委的领导。

  解说:这时的潘汉年已是有5年党龄的中共地下党员,就在4个月前,他刚刚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1年5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新的中央特科机构迅速改组重建投入工作。

  尹骐(潘汉年传记作者):人员领导班子就是换上陈云、康生和潘汉年了嘛,就是三个人,这三驾马车,陈云呢外号大家都叫他老板,潘汉年嘛就是代号叫小开他是管情报。那个一共特科有四个机构,二科是情报,原来是陈赓管的。

  郝在今:这个选潘汉年这个人啊,中央也是有它的考虑,潘汉年在上海活动非常有经验,他是少年时代就到上海当学徒,后来到创造社当小伙计。再一个就是潘汉年在文化人里特别有活动经验。

  解说:潘汉年这时只有25岁,他年轻体面,风度翩翩,平时里喜欢穿得西装革履,活跃于文化艺术界,代号“小开”也由此得来。加入特科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郝在今:小开就是资本家的少爷,小东家的意思,也就是现在说的富二代。潘汉年呢本身家庭出身就比较高,他这个生活方式又很时尚,所以他在上海活动可以说是路路通,就是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认识。可是一接手中央特科,他突然又完全进入秘密状态。

  潘冠儒(潘汉年侄子):加入特科以后,我伯伯就再也没回过家,我们的老家都断了联系了,另外就和那些过去那些文人墨客,所有熟悉的人都断了联系,主动切断联系。

  解说:潘汉年接手情报科后的首要工作是恢复和组建已失效的情报网点,他把当年在文化战线上的好朋友夏衍、于伶、冯雪峰、李一氓都拉入情报网,又拉拢杜月笙的座上客杨度、董健吾、章秋阳等社会名流,潘汉年逐渐成为中央特科的实际负责人,他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在三教九流之地神出鬼没,时而西装革履,时而长袍马褂。

  潘冠儒:有一次他潘汉年这个回家的时候,一直没看到“尾巴”,可到了进了家弄堂屋的时候他发现有“尾巴”这个时候他就急中生智,就说就是喊的我婶子的名字,就说赶快给我弄点蛋炒饭吃,我饿坏了,就这么进门了。进门以后他马上就换了衣服,拿着一把那个大阳伞,过去有一种特别结实的那个大阳伞。就从他不是有小二楼嘛,从二楼跳下去了,跳下去以后就走了,后来这个盯梢的人,盯了几天也盯不出所以然来,也就算了。

  解说:到了1933年随着“左”倾路线在党内推行,上海的地下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5月由于丁玲和潘汉年的堂兄潘梓年被捕,潘汉年奉命撤离上海前往中央苏区,临行前他必须将与杨度的联络任务交代给一位信得过的人,思来想去他找来了夏衍。

  沈旦华(夏衍之子):这个他回忆录也有,就是讲我给你见个人去,就领到一个小洋房里,那个小洋房嘛,后来知道是杜月笙送给杨度的,当时也不讲到底是我的关系,他就跟杨度说我要离开一段,这个时候有什么情况由这位先生跟你见面。你放心好了,他是绝对可靠,他比我大6岁,他是很有经验的。然后他走了以后再也没回来了,走之前杨度还拿一盒烟给潘汉年,实际上就是情报。他拿过来以后说也不说,装口袋里就走了。

  解说:在江西苏区潘汉年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他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担任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和张闻天、博古、陈云住在一栋楼里,每天晚饭前后,他们常在一起把方桌子拼在一起打乒乓球,有人说如果那时的潘汉年选择继续留在延安,他以后的命运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我知道这是可怕的路,曾立誓不再逗留,蓦地见到那路中一枝冷黄色的无名花,顿时引起我的好奇心,两足不由我自主很快地走向前去,采撷那黄色的无名花了。这是潘汉年17岁那年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的诗《可怕的路》。1939年离开上海六年之后,潘汉年再次回到这里,昔日的对手国民党特务,已变成友军,情报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日本人和汪伪机关。在这个远东最大的情报活动中心,遍布日美苏英的各大情报机构,潘汉年面对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这位老人名叫何荦,今年已是94岁高龄,1943年他开始担心潘汉年的政治交通员,经常来往于淮南根据地和上海之间。

  何荦(原潘汉年政治交通员):我住在他旁边嘛,他住在大王庄,我也住在大王庄嘛,住在旁边嘛。那么什么时候要走了,他就告诉我说,他说什么时候可以走了,我说哦,那么他就把那个纸,写的纸写好以后,我把它伪装好,就带走了,这样子的话,那么以后,那就是把这个带去的那个材料啊,就交给他了。交给他以后呢,我就原封交给他,自己不看的,也不晓得内容。

  解说:每次何荦送来秘密文件,不管多晚潘汉年都要立即拆阅,夜晚光线不好,加上他患过眼疾,视力不济,阅读那些蝇头小字非常吃力,后来何荦从上海给他买来放大镜才方便多了。何荦回忆,那时潘汉年行踪神秘,他备有一个装机密文件的黑皮包,常挂在身后的墙上。

  何荦:那皮包里面就放的一瓶汽油或者酒精,放一包火柴,随时准备好,那就是呢万一发生什么情况了,日本鬼子,汪伪政府来大扫荡了,那就呢汽油或酒精一烧,火柴一点把它烧掉就完了嘛。

  解说:当时岩井英一是日本驻上海副总领事,他的岩井公馆是主要搜集中国情报的机构,潘汉年到上海后,与岩井手下的情报人员袁殊取得联系,并通过他接近岩井英一。

  沈旦华: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就是他跟潘汉年争执的最厉害,他就说袁殊不能用,他不可靠,那个潘汉年就说只要他有利用价值,我们能拿到日本人的情报,我就可以跟他合作。

  郝在今:潘汉年和岩井会面,中日双方的特务头子怎么会面,后来岩井又介绍了一个更大的特务头子和潘汉年会面就是影佐祯昭,就是日本梅机关的领导人。这个日本驻中国这个特务机关,都是用梅兰竹菊这样的名字来命名的,那是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当文雅的名字,实际是非常凶险的特务机关,梅机关这个负责人这个影佐祯昭,是汪精卫政权的顾问,就是日本陆军派他来操纵整个汪精卫政权,这么一个大特务也要见潘汉年。

  解说:在上海的一家日本餐馆里,由袁殊当翻译,潘汉年化名为“胡越明”,与日本的两大特务头子有了一次试探性的接触。

  郝在今:在这个会上,潘汉年是以中国的中间派人士的身份出现,他以一个灰色的人物出现,就是他是中国的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很关心政局,他了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给岩井英一提供一些情报。岩井英一看潘汉年这个人戴着金丝眼镜,这个很儒雅一个人,一看就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所以他也愿意利用潘汉年这个人。

  解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试探,潘汉年通过袁殊和岩井英一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报交换关系,袁殊从岩井公馆搜集情报供给中共的情报机构,潘汉年则在香港定期为岩井公馆提供情报,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尹骐:给日本的情报多半都是讲的从大后方从军统方面收集的,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情报,国民党的上层啊,关于延安的就很少,有延安方面的情报,主要是通过陕北广播电台。

  郝在今:所以岩井英一非常重视潘汉年的关系,还给潘汉年提供经费,潘汉年还说要用这个经费办个杂志叫《二十一世纪》这样这个杂志办起来以后,又成为潘汉年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这样就形成一个什么局面呢?潘汉年拿假情报给日本特务,日本特务拿经费给共产党,就是用假情报换来了日本的经费,甚至换来了日本的通行证来掩护中共进行秘密情报工作,这个潘汉年的工作做得高明到这个程度。

  解说:这是岩井英一的回忆录,里面有五个章节专门写他与潘汉年的往事,他在文章中毫不遮掩地表达了对潘汉年的敬佩,但在后来这段往事却成为潘汉年投靠日本特务的罪证之一。

  解说: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这个时候日军下一步究竟是北进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还是南进和英美作战,这将对红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当时的毛泽东为此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尹骐:如果日本从远东从西伯利亚攻进苏联,国民党再向延安进攻,共产党就没有地方逃跑了,往哪跑,往内蒙古跑,那真是可以说是走上绝路了。

  郝在今: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中央情报部,任务就是拿国际的军政战略情报,毛泽东甚至给这个情报部任务,说到这个程度,说以后日本哪个据点有几挺机枪,有多少驻军你不要报到我延安来,我不要这些战术情报,我要的是战略情报。要的是日本的战略动向,美国的战略动向,所以整个中共的这个情报系统就开动起来,拿这些战略情报,处在第一线最敏感位置的就是潘汉年。

  解说:潘汉年自然也感觉到了来自延安的压力,他从各个渠道搜集关于日本动态的信息,不断向延安报告,这些信息的来源除了岩井机关这一情报站点外,潘汉年还有另一个重要内线,一位名叫中西功的日本人,他的公开身份是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顾问。

  郝在今:他的一个好朋友还是日本的近卫首相的顾问尾崎秀实,他是属于佐尔格那个情报小组的,他就判断日本是会南进不会北进。

  解说:同时潘汉年还对日本的经济状况和战略物资进行了研究,判断日本海军的油料储备只剩下30天,因此很有可能要南进印尼获取石油。而袁殊也从岩井公馆送来了一份材料,同样判断日军下一步将会南进。

  沈旦华:潘汉年很聪明他就托人,托我父亲,也托别人,去到几个橡胶厂去打听,上海的什么正泰橡胶厂,双钱橡胶厂去打听果然发现不得了的定单,就是有胶皮套鞋、雨衣这种枪套,就是这种橡胶的东西,所以他就肯定这个是,不是北进一定是往南面打。

  解说:7月,近卫内阁将主张北进的松冈排除出内阁,将有南进之军事动作。9月从日方要员处获悉,日本已准备对泰国有所行动,在华日军已抽调部分南下。9月,获悉日本御前会议,已通过《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决心一面谈判,一面加紧备战。从1941年7月到9月间,潘汉年发往延安的电文中越来越肯定日军的战略动向。

  潘冠儒:所以主席说了一个就是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而且还让这个康生说给小开回电,写一个最大的好,后来这个,好像据说康生说,在电文里体现不出这个最大的好,主席说那你就写好好好好好,就五个好。

  解说:那一时期毛泽东经常在电报中称呼潘汉年为“小开兄”,潘汉年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后来多次得到中央的公开表扬。这里是汪伪特工总部的原址,极司非而路76号,李士群是当时特工总部的主任,他虽然公开当了汉奸,却又想为自己留条后路,他主动与潘汉年联系,表示愿意向中共提供一些情报,潘汉年答应了李士群的要求,并物色了一位女地下党员作为连络人,这个人就是关露。关露按照指示以李士群夫妇朋友的身份经常上门拜访,回来后将所见所闻报告给潘汉年。1943年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潘汉年得到消息,汪伪军将有大规模扫荡根据地的行动,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情报,他决定亲自跑一趟,几天后潘汉年辗转来到李士群南京的家里与他会面,李士群先是对汪伪军的问题闭口不谈,紧接着又提出汪先生听说你来了很高兴,他想和你谈谈。

  潘冠儒:当时李士群为什么这么做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为了得到汪精卫更加重视,他也考虑到自己在汪精卫心目中的地位,我把共产党的代表找来了,当时汪精卫也是非常的,这个按照他的当时说法来说,就是非常的不顺,他也想脚踏两只船,和共产党另立一个国民党中央政府吧就是,你看我和共产党还有来往肯定有这个想法。那么他利用这个,又利用潘汉年急于搞情报这么一个东西,你来了我就让你引见一下,没有别的特殊事情就见一见。

  解说:这时潘汉年已经意识到这是李士群的一个预谋,但要请示报告显然是来不及了,为了尽快获得情报潘汉年答应与汪精卫见面。

  尹骐:会见的时候谈的东西,后来他回忆说,他自己交代的没有多少,谈实质性的东西也没有,就是最多一点,就是(汪精卫说)我也要搞民主,我也要搞议会,如果你们,当时不叫议会叫参政会,就是参政会就相当于议会。如果你们共产党有兴趣的话,我也希望你们能参加我们的参政会,潘汉年回答说,我们恐怕是不可能参加你们的参政会,就是汪先生,就是汪精卫组织这个,我们共产党是不可能参加的。潘汉年他就说,那我可以把汪先生的意见带回去,所以大概也就会见了也就是不到个把小时,就是实质性的就是谈这么一点东西,谈完就上车走了嘛。

  解说:潘汉年回到上海后,将“日伪军队暂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情报发回根据地,却没有向组织提及会见汪精卫的事。

  尹骐:他之所以不讲就是因为,那个华南根据地那个时候,内部党内斗争正是很尖锐的时候,那个饶漱石这个华东局的书记,第一把手正在整陈毅,这个事情纸是包不住火的,那个国民党、共产党那个军统,都把这个消息都传出来了。

  沈旦华:见完了以后,突然汪伪的《中央日报》就发表汪主席接见了,汪主任会见了共党的某位要人,报纸都登出来了。延安也发表社论了,就驳斥他们的谎言,说你们根本不可能了什么什么,他就无话可说。

  潘冠儒:后来他到延安跟主席想表白这个事情,就在主席窑洞里,主席说要请他吃饭嘛,我敬你三杯嘛,就那个时候小开,他就说我在南京见汪精卫那个事,都说出来了,主席说我们相信你,我们报纸辟谣了,你不会见的。然后他就没法讲了,又搁下了。

  解说:在后来的12年里,这件事成为一块重石,一直压在潘汉年的心头,1928年父亲潘莘华临终前,曾给潘汉年留下遗言,汉儿等走上新路,吾人甚慰,务必谨慎从事。不想,竟一语成谶。

  解说:1949年4月28日,一封由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克农签发的电报,从北平发至香港,通知潘汉年、夏衍和许滌新三人,立即赴北平接受新任务。九天后,他们三人到达北平才知道,这个新任务就是参与接管上海的工作,随后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与他们谈话。夏衍后来这样回忆到,毛泽东情绪很好一直面带笑容,在潘汉年做汇报时,他又几次很风趣的插话,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把潘汉年叫做“小开”。1951年1月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常务副市长潘汉年参加了就职典礼,他们的神情并不轻松,因为上海被认为是当时最难管好的城市。那时潘汉年与妻子董慧,住在武康路的这栋小洋房里,尽管工作繁忙,但却是潘汉年一生中难得的几年安稳时光。

  潘冠儒:生活正常了,虽然工作很忙碌,但是真正有了家的感觉,感触还比较深,他还和这些那些老朋友,还畅谈文艺还是谈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什么,还保持这种风格,每个礼拜天家里都有一些客人。当然有好友聚会的意思,也有做工作的成分,虽然那个工作很忙碌很繁忙,但那可能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候,就能够全力以赴的为民造福,为民工作,就那种感觉他从来没有过。

  解说:这是1953年毛泽东亲自签署的文件。

  潘冠儒:他后来就是在1954年的时候,我父亲讲他有个警卫,过去他负责保卫这一摊嘛,就是所有的警卫员都是他自己派的嘛,他发现了一个不认识的警卫换来了,可能出于搞地下工作,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吧,或者搞政治工作的特殊敏感性,他就说呢就是让我爸爸把我先接回去,那么接回去以后都不到一年吧,这个事就出来了。

  解说:1955年3月15日晚,潘汉年踏上北去的列车,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在这次大会临近结束时,毛泽东在听取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后发表讲话,号召凡是和两人的问题有牵连的,或历史上有问题没有交代的高级干部都应当主动把问题向中央讲清楚,这让潘汉年彻夜未眠,他提笔写了一份报告。

  尹骐:他就特别要向中央说清,他在1943年跟汪精卫会见的事情,我当时没有向华东局没有向饶漱石汇报,这件事情我隐瞒到今天,这件事情呢他必须汇报,那有人他要不汇报事情不就完了嘛,不可能。因为扬帆和他下面那个胡均鹤,当时参加会见的人已经被抓到北京来,隔离审查了。你不说,他总会有人说,所以他这个有点被动的检讨。

  沈旦华:临要叫材料的时候才跟我父亲(夏衍)讲,我做了一件平生最大的错事情,没有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就听了这个(夏衍)就说,我们是相信你的,没事你就好好工作吧。

  解说:潘汉年拿这写好的材料找到陈毅,并当面向陈毅做了汇报,陈毅匆匆看完材料,立即起程前往中南海。

  尹骐:毛泽东看到这个报告以后呢就是盛怒了,一怒之下就批了“此人不可信用”这样六个大字。

  解说:4月3日晚上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带着公安部的几名干部来到北京饭店,向潘汉年宣布了逮捕审查的决定。

  沈旦华:他被抓没有精神准备,虽然他写了东西,他知道就是在这个时期写这个东西后果是比较严重的,甚至可能要受到党纪和其他方面的处分都有可能,甚至将职务什么的都有可能,他往最坏的想,唯独没有想到他都会被抓起来。所以说下面有人见他的时候,他穿着拖鞋下去的,在宾馆里,在北京饭店,下去看见罗,看见那个罗瑞卿了,他认得罗瑞卿很熟了,他说了一句话,我来了。这话里含义很深,后来说他讲这三个字再确切不过了,怎么理解都可以,就跟着走了。

  解说:当年潘汉年被捕的消息被严密封锁,周恩来是少数最早得到消息的人,作为潘汉年多年的直接领导,也是最了解他工作的人,总理焦急不已。

  潘冠儒:被捕之后呢,总理曾经布置说,找一些同志做一些佐证,实际总理的意思也挺明白,就是迂回的来帮助潘汉年,但是这个事呢,就是由罗青长、李克农这些同志共同搞的五条,这五条能证明就是潘汉年没有叛变没有当特务。但这个东西啊,就一直也没有送到公安部,不知道断在哪了。

  解说:潘汉年被捕当晚,小车将他送进了北京安定门外的功德林监狱,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审讯,而他被捕的消息直到3个月后才通过电台发布,此时包括妻子董慧在内的数十名与潘汉年有关系的人已被隔离审查。

  王征明(原潘汉年部下):我关起来,在北京市,开始在北京市看守所,我隔壁有一个犯人,再过去一个犯人呢,哎,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卫处长,不久之前我还到那检查工作,他也过来了,再过去晓得是一个女的,这个女的整天闹,一直到我出来才晓得那就是董慧,跟我同时关在,潘汉年给抓起来呢,一个人把我抓的时候他都问,就问出来了。说潘汉年那个时候,除了社会部长还兼统战部长,说问的人,统战部长嘛为什么要搞电台,这个电台是过去搞的,解放之前还有功的电台,从这个我晓得潘汉年被抓起来了。

  潘冠儒:中央有一个“两案”办公室,一个是刘少奇的案子,一个就是潘汉年的案子,牵涉人最多的是潘汉年,不好统计,因为这个受牵连,你看怎么样受牵连呢?职务受影响了,工作受影响了,被捕了,被开除党籍了被降职了,多了,什么样都有,不计其数。

  解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潘汉年的问题,此后的7年潘汉年一直被关押在监狱里,但他的案件被搁置了起来,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做了著名的“宽松性讲话”再一次公开提到潘汉年,将他定性为“cc派特务”、可杀可不杀的人,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开始对潘案进行审理,他被认定的罪名有三条。一是1936年投靠国民党,二是抗战期间投靠日本特务机关和秘密会见汪精卫,三是上海解放后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并向台湾供给情报,引发上海“二六大轰炸”。

  王征明:所以后来说陈云同志讲吧,什么炸上海发电厂还要人供给情报啊,上海发电厂美国人搞的谁不知道,美国人搞的电厂在什么地方他还不知道,他还要潘汉年、扬帆供给情报?恰恰这个提供情报的都是经过扬帆、潘汉年枪毙的。

  彭树华:除了会见汪精卫一个问题,他这个承认了,认了,其他的他都不承认的,其他的都有说明。这些说明都比较合理的。

  解说:彭树华1925年出生,1955年调最高人民法院任刑事审判庭秘书,助理审判员是当年审理潘案的三位法官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当时他们在审阅过卷宗后,对潘汉年的定罪提出了八点质疑,并向时任高院院长的谢觉哉做了汇报,但谢老的指示让他们大为意外。

  彭树华(时任潘汉年案审判员):他(谢觉哉)说这个案子,我们最高法院是奉命来办案的,我们是办法律手续,不负责案件事实的审查,宋朝那个岳飞,谁不知道他是民族英雄,谁不知道啊。但是他当时也冤死在风波亭,当时人家知道不知道他是冤枉的,大家当然知道的啊,他当时是极力主张抗金的嘛。但是当时这个宋高宗赵构,他也一意要跟金人一伙,在那种情形之下,谁能够救得了岳飞啊。

  王征明:杨尚昆他是中办的主任,他写的回忆录中其中有一篇“回忆高饶案件”,就讲到潘汉年的事情。他就讲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结尾,这潘汉年案件这个冤枉呢就一上来上面就定性,上来就定性,上来就说他是个内奸,没有根据啊,这错了。杨尚昆讲了,公安部经过了深入的调查,潘汉年、扬帆都没有历史问题,但是写给中央的报告,还说他们是个反革命集团,这都是杨尚昆的说法。

  解说:案件审理之时,潘汉年已被移送到监狱,在那段苦闷而敏感的岁月,写诗是主要的消遣,他曾这样伤感的写到,灯红酒绿忆江南,浅酌深吟夜半兰,梦里依稀相笑谑,醒来仍是容身单。

  潘冠儒:刚刚入狱的时候,他第一次刚入狱的时候,那时候感觉比他想象的要好,因为什么,他知道共产党过去在国民党的监狱是什么样的,是吧,也知道解放以后逮捕反革命,住的那个监狱是什么样的。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他进的那个地方,还有一个书桌还有马桶,还有被褥还都整齐,他觉得,哎呦,他说这个环境真是比想象好多了。所以心情当时稍微的好了一点,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这个生活条件好,他觉得可能还有希望,那么以后再往后深入再审讯再什么,他就觉得随着审讯的深入他觉得越来越没希望了。

  解说:再后来的审问中潘汉年的认罪态度逐渐改变了。

  彭树华:他第一个问题说投降国民党,对这个问题潘汉年呢,审问他多少次他都不供认的,他就说共产国际派我回来的,向党中央我们要跟国民党联合抗日,这些那些的,潘汉年始终不承认的。但是有一个审问他,他就承认了,这是一个比较负责的一个老同志,审问他他才承认,从我们审问案件的人来看呢,心里那也很清楚,叫他认罪吧,认了罪就好办了。

  解说:1963年1月9日是潘汉年一案开庭的日子,周恩来对这次审判非常关心,对开庭时的录音,旁听人数,人员安排都有具体的指示。这一天潘汉年在关押近8年后,首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彭树华:衣服就是穿的那个,银灰色料子的一个中山装,这个是头梳的很好吧,那个形象很好,就是说当时虽然他是经过几年的牢狱,但是看起来还是一个另干部的样,那个风度,问什么答什么,而且答的都是脑子非常清楚,说的时候条条是道,特别是记忆力特别好,有一些人名地点时间都记得非常清楚的。

  解说:1个月后潘汉年以“刑释管制分子”的身份走出秦城监狱,他与妻子董慧才得以重聚。

  解说:潘汉年出狱后,他和董慧被安置在京郊的团河农场,每月有200元的生活费,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潘冠儒:假释以后潘汉年,就是我伯伯就定了个规矩,不和任何人联系,不牵连任何人。但是呢我婶呢,董慧呢,既然允许出去,你不出去我逛逛街吧,她在王府井碰到过去老熟人了,说你们出来了,那咱们见个面吧。然后这个我婶说,那个老潘不让,怕牵连大家。后来他说我们可不管这个,他就见了。然后包括夏衍什么好多人都在一起,欢聚一堂。

  解说:这是1965年潘汉年夫妇在故宫前留下的珍贵合影,彼时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劫难还没有结束。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旋风席卷全国,5月中旬的一天,董慧来到好友唐瑜的家,她告诉唐瑜他们马上要搬到“小温泉”去住了,“小温泉”其实是秦城监狱的代名词。

  尹骐:从那个1967年一直关到1975年,这几年生活在秦城一个是生病,一个是伙食质量就是非常差了,而且审讯经常搞疲劳,听说了他已经患了,可能患了不治之症,你看,江青、谢富治他们就是,下令专案组加快审查,就在他死以前要把他,在40多天之内,在1970年就是在秦城啊,差不多审讯了好多次。但是说来说去,从来没有任何新鲜材料。

  解说:这份长达12页的简历表,是潘汉年在1970年生病期间亲笔写的,在上面他“主动”交代了“罪行”,1940年曾在上海布置情报工作,在沪期间曾帮助袁殊的“岩井公馆”特务机关出谋划策,组织有关人员为他们服务。与叛徒汪特、李士群、胡均鹤勾结。

  尹骐:第一次写的比较简单,第二次要他详详细细写,大概有好几万字,他这个写他从出生一直到他的最后,他这个充满了自我谴责,把自己戴的帽子都戴了,日本特务什么他都交代了。

  解说:潘汉年在狱中又度过了痛苦的9年后,被专案组改判为无期徒刑,送到湖南茶陵县茶场劳改,让他稍稍宽慰的是妻子董慧将与他同去。

  潘冠儒:他们是犯人,劳改犯人是中央拿来的很重要的劳改犯人,他们要劳改,还必须参加劳动。那董慧都已经半残疾了那个时候,都不能走了,所以董慧后来就没劳动,我伯伯呢就到果园里干活当时。起先吃食堂,实在吃不下去,我伯伯的牙又不好,又全是糙米,都是那种过了多少年的糙米营养很差,又辣湖南人吃辣的,江苏人一点辣都不能沾,所以那个时候简直就是天天吃水泡饭。所以营养其实就很不良。

  解说:1976年10月年迈的潘汉年得知四人帮被打倒的消息欣喜不已,他挥笔写下沉冤二十载,欣闻四害平。翘首望云天,何日见清明。

  尹骐:他已经预感到这个气侯,政治气侯有一些变化,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虽然他远在湖南了,但是他能够看到《人民日报》又能够看到报纸,所以他已经知道政治气侯已经变化了。

  解说:潘汉年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4周年,《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在头版完整刊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一文,这篇文章彻底击跨了潘汉年。

  潘冠儒:振奋了一段以后很快又失望了,就因为一个“两个凡是”这个影响,又发表了一些文章,又把潘汉年的事又说出来了,所以这两次造成了潘汉年从一度的亢奋又低落下来了。那么恐怕这回从精神上,最后一根稻草把他压倒了。

  解说:这以后,潘汉年一病不起。

  潘冠儒:根本就不行了才送到医院,中央给打报告以后呢,劳改农场怕负不了责任,这毕竟是个重要人物,所以就赶紧打报告,等到报告批了以后,再转到这个湖南什么人民医院,据说没有特殊的治疗。

  解说:4月14日在潘汉年进入昏迷的第5天,妻子董慧终于被允许前往探视,却是这对患难夫妻的最后一面。

  潘冠儒:那时候我伯伯已经说不出话来了,眼睛里充满了一种就特复杂的感情,但是说不出话来。我婶婶说了,说老潘我来了,但是潘汉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有正式安葬,非常简单,非常小的一个墓,然后一个瓦罐式的那种骨灰盒,放着骨灰,然后就是写着潇淑安之墓就这个意思。

  解说:潘汉年逝世后不到2年,他的妻子董慧因脑溢血也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这位香港道亨银行董事长的千金,大半生陪伴潘汉年左右,不离不弃。

  陈晓楠: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这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文件,正式为潘汉年平反,恢复党籍,追认他的历史功绩,2个月之后潘汉年的老搭档夏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潘汉年同志》。他写道,党给他们恢复了名誉,他们是不会知道了,但是被株连的得到了昭雪平反,潘汉年这个名字,他对党的一片丹心,终于可以写入青史,令人长久垂念了。

  壮士吟

  秋风吹无力,

  落叶扫不尽。

  默默观史变,

  萧萧壮士心。

  ——潘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