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双系统设置:应试教育的一剂猛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4:12

应试教育的一剂猛药  

 

这是陶行知先生74年前的一篇文章,读到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不知道是思维的迟钝还是思想的混沌,倒是没有多少记忆。然而,偶然再次翻到这篇短文时,竟抑制不住一种莫名的激动与兴奋,以致是连续读了三遍的。

会考不是一个新名词,考试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是颇有些传统的,科举制度更是将这种传统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今,科举制度虽说是早已进了坟墓,可是科举制度的余毒仍然阴魂不散,仍然以各种方式顽强地生存着,继续导演着一幕幕桎梏灵魂、扼杀创造、窒息生命的悲剧。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机制,会考、中考、高考有其相对公开公平的特性,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有着存在和应用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发展到极致,自然就走向了反面。

前几年,看过黄全愈的《高考在美国》一书,感觉到中国的高考制度可能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会考、中考乃至中小学的各类考试方式也可能随之有比较大的变革。

但是至于怎么变,以什么方式变,什么时候变,不只我,可能大多数人都在观望等待,且盼且虑的成分可能更大些。

几年又过去了,疑虑成了现实。

今天,再读到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心中又鼓荡起热望来了,眼前的阴翳顿消,心中的雾霾一空,浑身上下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相信有着热情与理想的人,读读这样的文字,是会有醍醐灌顶之感的。

当然,像我等草民,陶先生的文章可能就是一杯冷饮,而对于那些教育的决策者,应该就是一剂猛药。

一剂猛药,发酵了70多年,应该更有些药力了吧。

但愿如此。

 

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陶行知)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拼命的赶啊!熄灯是从十时延到十一时了。你要想看压台戏还必须等到十一时以后。那时你可以在黄金世界里看到卓别麟的化身正在排演他们的拿手好戏。茅厕里开夜车是会把你的肚子笑痛,可是会考的呆子会告诉你说:“不闻臭中臭,难为人上人。”

赶了一考又一考。毕业考过了,接是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掉了。

不但如此,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同时是把家里的老牛赶跑了,把所要收复的东北赶跑了,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一千万民众的教育赶跑了(原注:中学生赶考旅费可供普及一千万民众教育之用)。换句话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奇怪的很!这样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是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

就表面的成绩看,广东会考几乎全体及格,广西会考是几乎全体不及格。广东对呢?广西对呢?谁知道?浙江会考,绍兴中学第一次是背榜,到了第二次竟一跃而为第一。绍兴中学第一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坏吗?第二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好吗?真成绩之好坏是这样的容易调换吗?谁敢说?

这把会考的大刀是不可以糊里糊涂地乱舞了。考官们所自毁毁人的生活力已经太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

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

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创造的考成所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在下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的考成是一个什么东西。

一、   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的身体强健了多少?有何证据?

二、   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手脑并用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是获得了继续不断的求知欲?有何证据?

三、  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改造物质及社会环境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何证据?

甲、 荒山栽了多少树?

乙、  水井开了几口?

丙、 公路造了几丈?

丁、 种植改良了多少?

戊、 副业增加了多少?

己、 生活符号普及了多少?文盲扫除了多少?

庚、 少爷小姐书呆子有多少是成了为大众服务的人?

辛、  团结抵抗强暴的力量增加了多少?            

(原载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