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gao华人投稿:徐悲鸿书法对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05:24

徐悲鸿 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其父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声的画家,徐悲鸿自小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少年时代便刻苦学习绘画及书法。他二十岁到上海谋生学画,结识了康有为,并崇尚其改良思想,并推崇“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务精深华妙”之见解。1919年,获官费赴法国留学。在欧期间,曾写过《中国画改良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补之,西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术主张。1927年回国,先后任职于南京中央大学、南国艺术学院,历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徐悲鸿既是一位中西全能的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极推崇具有写实能力的中西方大师,贬斥文人画和野兽主义绘画。在中国画教育中,他主张写实的学院观念,并以素描为造型基础,对中国画进行改造。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徐悲鸿《行书四言》纸本 纵128.8cm 横31.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联释文:“明耻教战。华度先生惠正。”
  下联释文:“多难兴邦。卅二年岁始悲鸿客贵阳。”
  钤“徐悲鸿”印。
  卅二年即指民国卅二年(1943年),徐悲鸿时年48岁。
  书学方面,徐悲鸿在临摹北碑的基础上又先后摹写了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风骨开张、运笔连贯、笔法俊朗、古拙天真的个人风格。
  此联是徐氏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其笔意在行草之间,以中锋用笔,圆润中见方拙,尽显魏碑书法外拓方整的笔法特点,同时又不失明朝王铎等人硬倔的书风笔韵,并在飘逸俊秀中得自然天成之趣。所书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抗战热忱。

徐悲鸿《行书五言联》 112cm×26.5cm×2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释文:儿童说妙法、烟雨障遐思

充实力行五言联

徐悲鸿 大篆集散氏盘铭字七言联 184X40cm
刊于《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徐悲鸿 行书七言联
转载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四(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徐悲鸿行书中堂 刊于《中国书法》杂志1991年第一期

徐悲鸿 行书韵君诗 61X39cm
刊于《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徐悲鸿《书法四条屏》 112cm×26.5cm×4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手札》 28cm×22cm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行书《致仲子手札》
转自中华博物网


释文:
  仲子老兄如晤:久别渴念,乍得手教,喜不自胜。上月余钟志兄曾以近状见告,谓大作在碚之展成绩甚好,中心欣慰,特於兄之病伤寒则未有所知。常闻伤寒不死,体必愈健,是知兄后福无量,当前之困特暂时耳。弟以积劳,乃获血压过高之病,去秋几殆,今已大好,惟左耳塞而失聪为不便耳。兄甲子一周,弟焉能不贺?惟是秀才人情,未免寒酸故态,倘有琼瑶之报,则更喜出望外。弟自有石,但急切未得句,俟他日呈请奏刀。秋凉,弟或能来北碚奉访。惟
  安善,不宣。
  弟悲鸿顿首上 六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