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蛋糕网烘焙论坛:科学验证“冷周期”已然来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6:30
气候篇•------科学验证“冷周期”已然来临
/ 小展博

如果能够预测气候,你将能够预测原油价格……这句话比战争预测更能够让普通人接受。毕竟,近几年墨西哥湾飓风的光临是原油做多者的福音,已经成为共识。

 

 

一谈到极端气候,大家自然会立即联想到“千年极寒”。为了避免遭遇“跨省追捕”,本人坚决拥护官方说法,而本文论述杜绝任何主观论断,只是客观陈述已有的公开研究和相关专业数据。

 

 

不讲阴谋,只讲科学。

 

 

30年“冷周期”已经来临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成立于1995年1月,是根据国务院筹建国家气候中心的文件而成立的。该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的部门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规律、成因、预测和影响评估研究。

 

 

2004年LCS赵姓研究员、孙姓研究员提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预言已经被证实。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持续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是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10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赵姓研究员在2003年预言,2010年前后将进入我国气候将进入冷周期。

 

 

2009年3月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报告称,尽管21世纪气温总体会升高,但是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30年变暖和30年变冷。

 

 

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则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

 

 

玉树地震与2010年寒冬

 

 

《震源物理》的作者郭增建在2002年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2000-2010年气候的自然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1998年依然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04年印尼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从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个月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

 

 

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理论需要被重视。强震后“预期发生”的低温冻害事件更需要充分重视。

上述研究大部分都是“国内研究员”的研究,历史稍许久远。问题就在于,此类研究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周期循环来论证,而人们恰恰最擅长的是“遗忘”。

 

 

不相信主流,只认同真相——这是金融市场内生存的基本准则。严谨而持续的投资策略不可以建立在谣言或阴谋之上,但不等于“拒绝”非主流观点。上述研究尽管角度不同,但都在验证一个结果——“冷周期”已经来临。

 

 

不能错过的“真相”

 

 

如果忽略了“极端气候”这条宏观线索,会错过很多让你追悔莫及的投资机会。这句话在2010年已经得到了验证,相信未来几年仍将继续“被验证”。

 

 

几个月以前,我们曾经谈过这个话题,并且谈及过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本文将摘录“秘密报告”中的部分结论与各位分享。请注意,这份报告被披露于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了一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综合性研究报告。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策略。GBN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关于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站在2010年11月这一时间节点,再次回顾6年前的这份研究,你会作何感想?什么是主流?什么又是真相?很有趣的是,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中国专家们的关注。除了指责措辞含糊外,不忘补上一句“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当然,这样声音不是全部,只是“主流不主流”的问题。

 

 

更有专家指出,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趋势变化一定存在。

 

 

剔除掉“关于观点是谁的”此类杂音,我们可以从上述研究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三十年冷周期已经来临。2010年冬天也许不是“千年极寒”,但一年比一年更冷的趋势存在。

2.强震与低温存在逻辑关联。强震愈多,而后气温暴冷的概率也越大。

3.“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持续将影响我国现有水资源布局。部分农业大省面临“转型”,进而粮食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就在我要截稿之时,又收到两条尤为重要的消息。

其一,根据“潮汐算法”,2010年12月为罕见的一个月的弱潮汐时期,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2010-2011年冬季的潮汐特征是:前冬暖,后冬冷。

其二,英国提早降下今冬第一场初雪,气温降至零下17度1人死。这是17年来最大的初雪,部分地区更刮起暴风雪。除英国外,欧洲许多地区都遭遇严寒天气下。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波兰以至白俄罗斯均出现暴风雪,预计西班牙北部也会下雪。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则降下豪雨。不过,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却异常干燥。(六年前,GBN对于2010年全球预测再次被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