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有个小疙瘩有点痒:应重视历史概念的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3:21

应重视历史概念的学习

(2011-07-30 23:54:20) 标签:

教育

分类: 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由此看来,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对于历史概念的阐释,在历史的复习中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近年高考历史概念题的多次出现,并有增长的趋势。

一、历史概念的考查方式

高考比较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反映了高考命题者重视对考生历史素养的考查。其考查方式主要有:

1.对历史概念内涵的考查

【例1】(2008·山东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拨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例2】(2004·上海卷)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解析】这两题是对历史概念内涵的考查。“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人文主义用“人的眼光”来观察人与上帝的关系,打破了“神创世界说”的谬论。故例1正确答案为C。“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是启蒙思想家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理性主义用“人的眼光”来观察人与国家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自身是一个没有“神控”的自然法则,进一步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谬论。可见“理性”是指人类能够独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能力,故例2正确答案为A。

【例3】(2008·全国文综Ⅱ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直接选C: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对历史概念外延的考查

【例4】(2008·北京卷)“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力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例5】(2008·广东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两题不仅直接考查历史概念的内涵,而且对历史概念本身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考查。例4考查了“价格革命”的含义(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和影响(引起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资本家暴富,封建主衰落,劳动人民贫困),“价格革命”使收取定额地租的封建主,因物价暴涨导致实际收入减少而势力被削弱,故C为正确答案。例5考察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关系的调整),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故A为正确答案。

3.通过材料等方式创设一定意境对历史概念的间接考查

【例6】(2008·全国文综Ⅰ卷)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是,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代替数字,他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解析】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维新时期,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答案:D。

【例7】 (2008·广东卷)18世纪,西方人所谓“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B.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解析】显然这是对“黑奴贸易”的考察。

【例8】(2008·四川卷)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兔役法    D.市易法 

  【解析】联系市易法的内容可得正确答案是D。

09福建单科省检有几题是对历史概念的直接考察,主要题目如下

【例9】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碶事也。”文中的“永和九年”属于(  )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朝代纪年

【例10】1880年,薛福成写到:“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11】图二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 

A、集体农庄    B、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信用社

【例12】《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法律尊严  B、保障奴隶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第6题和第7题学生答题正确率较高,因为近年高考多有出现这类题目,历史教师对比较重视对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名词的解释,。但第8题和第9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不高。第12题误选B的学生较多,是因为学生对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两个概念区分解不清,正确理解是53~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指合作社,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区别是规模严重扩大,这是“左”倾错误的结果。第17题误选A的学生对法律尊严和私有财产的概念理不够准确。维护法律尊严是指对破坏法律者的依法惩罚;私有财产一般包括土地、房屋、拥有的货币、证券、债务等,在奴隶社会里甚至包括奴隶。弄清这些名词,解题就简单多了。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此类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这既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

考生在涉及历史概念的考题上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准确或不完整。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概念的分析不到位、方法不恰当也是重要原因。以下从几个方面例谈对历史概念的解读。

二、解读历史概念的方法

(一)理论分析法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解读历史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对一些概念进行解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个关系是这样的: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第二、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第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可按生产关系的三个因素进行解读:生产资料所有制: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②分配方式:产品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③社会关系:人人平均平等(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这样解读《天朝田亩制度》,学生不但容易记住其内容,而且容易理解其空想性。例如,土地制度方面,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革命积极性;分配制度方面,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消灭一切私有制,却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可见,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本身就相互矛盾,所以说,《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2运用政治常识原理解读历史概念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屡屡出现的“左派”和“右派”(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1957年反右派斗争、“左倾”和“右倾”是学生感到头痛的几个概念。

关于“左派”和“右派”,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当时的制宪议会(立法议会)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君主立宪派坐在右边,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坐在中间,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坐在左边。这就是左、中、右派的来历。可见,左派通常指激进派或革命派,具有更多的人民性;而右派通常指保守派甚至是反动派,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左派,是指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遵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这部分国民党人;国民党右派,是指背叛三大政策、反对和破坏国共合作的那部分国民党人;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的“右派”分子是指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极少数人,而当时的绝大多数所谓“右派”属于错划。

关于“左倾”和“右倾”,中党党史上的典型有:①“右倾”,是指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忽视(低估)人的主观能动性。如陈独秀的右倾社会主义错误表现在,在大革命后期,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妥协退让;而究其主观原因是,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起不了领导作用,“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低估了共产党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方针和思想路线的领导。②“左倾”,是指忽视(不顾)客观条件(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如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在,不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不顾当时中国中心城市中外反动势力异常强大的客观条件,坚持走苏俄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道路”,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鼓励工人在城市发动暴动,认为单凭革命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就能取得胜利。又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跃进运动,以“放卫星”为特征的高指标、瞎指挥现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对比法

同类历史现象在其演进历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构成了历史概念体系,提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商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构成的历史概念体系,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历程。可以用下表对比说明:

   对应内容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时段

主导阶级

经济指导思想

经济体制

全球经济活动

商业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

14—18世纪

商业资产阶级

重商主义

政府控制的市场经济

资本原始积累

(公开抢劫)

自由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

工业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商品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晚期

垄断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资本输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

垄断资产阶级

凯恩斯主义

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资本和技术输出

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典型标志是罗斯福新政开创。

又如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而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我们现在讲的个体经济如果是为市场生产,就不是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再如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

(三)具体分析法

一些历史名词、概念可以通过事件过程,人物活动的特点的分析,得出其科学概念。例如:“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这是从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无产阶级与青年学生的斗争态度得出的结论。可发展为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的精神。“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这可以从长征艰辛和毛泽东的诗词中体现出来。同理可得出“万隆精神”所体现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异的理念。“上海精神”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立后,成员国体现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20字精神。

(四)图示(漫画)法

下图是对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所作的直观表达,它准确、清晰地表明了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五)追本溯源法

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个别概念从表面上看并不一定很科学。如“张勋复辟”,我们都知道并不是张勋本人复辟做皇帝,而是他用自己的辫子军让退位的溥仪重登皇帝宝座。有的人认为应当用“宣统复辟”作标题,才符合史实。其实,谁都知道宣统当时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能重登皇帝宝座,完全靠张勋的兵力和导演,所以“张勋复辟”才反映了这个事件的历史本质。也有另一种情况,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概念之中的。如我国历史上的古文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就属于这种情况。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其主旨在于以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来反对魏晋以来的浮华空洞无物的骈文,创造出一种适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倡导古文运动的学者,表面上复古,实质上是要革新文章的内容,革新文章的语言。所以说古文运动并非复古,而是革新的、进步的文学运动。从表面上看,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经过教会长期压抑后又复兴了,实际上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吸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营养,向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展开斗争,创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所以,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并不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像这样的历史概念,它的本质隐藏在概念之中,必须加以说明。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概念不科学,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历史概念,目的是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总之,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举例只是冰山一隅。历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本人认为对历史概念的复习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