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aa篮球队队标:话说《诗经》之“风” "雅" "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6:27
话说《诗经》之“风”
“风”是什么?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这个空气的涌动是受地球自转、公转以及诸如太阳风、太阳等离子风或是其它行星磁场的影响而形成的,空气的涌动推动云层,使两块带有不同性质电能的云层相互靠近时,或是某云层靠近地面与地壳磁场的电能相斥时,便会有雷鸣电闪发生。是这种异性磁场之动推动了地球大气层的涌动,使得地球大气层得以生生不息,地球大气层包裹着、围绕着地球在不停地旋转,其运动过程,便是我们称为的“风”。风动,空气才涌动,而空气的涌动,则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方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意思是说,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那些无道的人,以使剩下的人们归于有道德的思想,你看如何?”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想要行善事,而老百姓就会行善事的。君子的人生规律就象风,小人的人生规律就象草。风吹草伏,草上的风愈大,草就愈是倒伏。” 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这些词汇,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必须行善事、做好事,领导人带头行善事、做好事,下面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事、做好事。这就是“风气”!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气”,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
所以,《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气、风尚、风昧、风物、风潮等等。简言之,就是各地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305篇。其中,《风》分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山歌,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个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首先考虑的是亲人、朋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地去做,高兴地去做;亲友们如果不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不会去做,或者是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本是快乐与幸福的,人生可以追求到快乐与幸福,但怎样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呢?那就是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社会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人,就象大自然一样,有高山有深谷,有丘陵有河流,永远没有同样的地形地貌。所以,只有懂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各地的风俗,才能调节自己从而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如果不调节自己,不去适应社会,而非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为,那么就会破坏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导致人们的厌恶,获得的也就是烦恼、痛苦和失败了。
现在有好几本论述各地“婚俗”的书,描述了杂交婚、群婚、内婚制、外婚制、级别婚、妻姊妹婚、夫兄弟婚、交错从表婚、平行从表婚、抢婚、服役婚、交换婚等各地婚俗,如:对偶婚是野蛮时代即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所特有的婚姻形式,盛行于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群婚是原始时代的—种婚姻形式。指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非洲东部马赛人、大洋洲美拉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的一些部落、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等,也都保留有群婚残余。有些民族流行的婚前性自由、姊妹共夫、兄弟共妻、妻姊妹婚、夫兄弟婚、一妻多夫等婚俗,都是群婚遗迹。妻姊妹婚是婚姻习俗的一种。即一个男子在与某家的长女结婚后,可有娶妻子的达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们为妻的权利。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行媵娣制,妹随姊嫁一夫。独龙族在固定的通婚集团之内,几个姊妹可同时或先后共嫁一夫,在妻妹还未达到婚龄时,男子则送刀、布、猪、牛等为定礼,待其成年后再娶。也有因妻子不育而娶妻妹,或妻死续娶妻妹的。景颇族、苗族、维吾尔族的男子曾有娶亡妻的未婚姊妹为妻的习俗。流行这种婚俗的地区多同时行夫兄弟婚习俗。哈萨克、柯尔克孜、达斡尔、鄂温克、独龙、怒、景颇、佤、傈僳、毛南、赫哲、哈尼、苗、壮、布依、黎等族寡妇通常嫁给亡夫的某一个兄弟。可以由未婚弟弟娶寡嫂,并继承哥哥的遗产。《尔雅·释亲》记载:“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兄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这说明,从女子方面说,舅父就是公公,姑母就是婆婆;从男子方面说,舅父就是岳父,姑母就是岳母;男子对他的姑舅表兄弟、妻之兄弟和姊妹之夫用同一称谓。这些亲属称谓反映了姑舅表婚的婚姻关系。白、侗、布依、傈僳、佤、苗、瑶、土家等民族也盛行姑舅表兄弟姊妹优先婚配的习俗。其中,苗、瑶、土家等民族一般实行单方面的姑舅表婚,即舅家有优先娶外甥女作儿媳的权利,从男子方面说,就是娶姑母的女儿,称为姑表婚。如果舅家没有适龄的儿子或无意聘娶,姑家女儿方可另嫁他人。在苗族地区,姑家女子若不嫁给舅父的儿子,须送钱给对方作为补偿。另有一种单方面的姑舅表婚,即姑母的儿子有优先娶舅父的女儿的权利,但舅父的儿子不得娶姑母的女儿,从男子方面说,就是娶舅家之女,称为舅表婚,此俗流行在景颇族、独龙族、德昂族及部分纳西族、拉祜族、汉族地区。独龙族也曾普遍流行姑舅表婚习俗。云南景颇族曾盛行过称为“迷确”、“迷鲁”的拉亲和抢亲;在云南德宏傣族、阿昌族及贵州荔波水族中,抢婚曾是婚姻形式的一种;部分傈僳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黎族、高山族均曾保留过抢婚习俗。云南澜沧等县的拉祜族,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台湾高山族的曹人,海南岛的黎族,新疆的塔吉克族等,历史上也存在过服役婚。在部分拉祜族中,这种婚俗已有所改变,即让男子仅住在妻家象征性地服役3天。
以上这些说明的一个事实就是,各个地方的人们在谈恋爱、结婚上的行为方式不是一样的,是受着各地区风俗习惯的约束的。这也就说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我们就需要学,需要懂,“入乡随俗”,我们的行为方式才能对头,想做的事才能成功。不要小看这个“入乡随俗”,有很多人在社会上处事时,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意愿来作为,我认为好,就是好,就要这样做,不顾别人的反对,结果弄得大家不支持,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孔子所说的风,来源于《周易》,《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如天风姤,天下有风为遇;泽风大过,泽下有风有大祸;火风鼎,火下有风利用鼎;雷风恒,雷下有风为长久;水风井,水下有风是为井;山风蛊,山下有风利蛊惑;地风升,地下有风为地气,各种植物才能从地中生长,生长而才有进献。风天小畜,风行天上小有积蓄;风泽中孚,风行泽上讲诚信;风火家人,从火堆的燃烧,可以显出风的形象;从火苗的摇曳,可以看出风的大小及方向。火堆,是一家人围坐的中心,是炎黄子孙千万年留下来的传统习惯,所以本卦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风雷益,风行雷动,震动而巽风起也,形成风雷交相互益之势。上下有风为巽,风之所到,乃深入、进入、渗入。风水涣,风行水上水乃涣散。风山渐,风遇山阻而渐行。风地观,风行大地利于观。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是经过实践经验检验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当然,这种风俗习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其不变的风俗习惯会逐渐被人们淘汰,会被人们“移风易俗”。而变化了的风俗习惯又会形成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影响并束缚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着的风俗习惯中长大成人,受着各种风俗习惯的影响和束缚,又不断挣扎着创造了新的风俗习惯,新的社会行为规范。
如今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即社会行为规范,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比如男女间互送定情物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社会的新风俗、新风尚、新风情、新风范、新风格、新风采、新风度、新风骨、新风华、新风化、新风纪、新风貌、新风气、新风昧、新风物、新风潮等等。有了这些新风俗等等,我们的新生活才能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再一个问题,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姿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就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话说《诗经》之“雅”
“风”的含义是指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是平民百姓随口唱的民间山歌。那么《雅》是什么呢?《雅》则要按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环境进行咏唱的小型宴会上的酒歌。《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
《小雅》中有贵族宴会和祭祀的乐歌,也有批评朝政过错和抒发怨愤的作品,较多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危机并对此表示忧虑,有的则表现了周王朝与西北戎、狄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
如《鹿鸣》是一首主人招待宾客的宴饮歌,全歌以悠闲的鹿鸣音起兴,意味人们也应效法鹿儿的安祥悠闲。鹿儿有鹿儿悠闲的快乐,人们也应有自己悠闲的快乐。全歌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显示出主人与宾客坦诚相待的情景,同时表现出西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
而《四牡》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怀念歌,为着王事奔忙的官吏在稍有闲暇之余便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亲人。这种矛盾的生活方式,人们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一方面是自己的事业(或者是生活来源),一方面是自己的家庭、亲人。孰轻孰重?舍此取彼?舍彼取此?自古以来都使人们难以选择。
《皇皇者华》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抒怀的雅歌,描写的是一位使臣奔波在路上,自咏自唱,抒发心中的感慨。
《常棣》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赞美兄弟情谊的雅歌,全歌八章,都是紧紧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个主题展开。
《采薇》是一首在田猎宴会上唱的感怀歌,描写的是出征士兵的恋家之情。全歌以薇菜起兴,歌者一边采着薇菜充饥,一边想着“我”也象那薇菜一样生长逗留于这边疆了,在薇菜还嫩小柔弱时,我就逗留于此,到了薇菜老了硬了,我还逗留在此不能回家。
《杕杜》是一首怀念歌,亦是夫妻对唱的歌,歌的第一节是丈夫唱,他看着孤独的棠梨树,想到独自在家的妻子,心里不禁埋怨烦多的王事。夏历五月,正是夏忙时节,而自己却不能回家忙自己家的庄稼活,却在这儿闲着无事,心里真想回家。第二节描写的是一个妻子孤独地在家盼望去服役的丈夫,也是以孤独的棠梨树起兴,看着孤独的棠梨树长在山上,树梢上还挂着白净的果子,妻子便联想到自己的孤独,盼望丈夫能早日回家。
《鱼丽》则是讲述了适时的食物知识,即是到时候才能食用和使用的。不到时候就种植或是收获,再好的东西也是淡然无味,甚至有害。
《南有嘉鱼》是一首宴会上唱的劝酒雅歌,在当时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主人公到南方去了一趟,见到了许多新奇事物,回来后必然想要给大家说一下,而乡亲们亦想听听外面世界的精彩,于是便有了这场宴会。这也许是乡亲们举办的洗尘宴,也许是主人公把从南方带来的新奇食物供献给乡亲们,于是便有了这劝酒的雅歌。主人公通过这劝酒的雅歌,叙述了他在南方的所见所闻。这首歌突出表现的是南方的鱼儿,因为对于身处黄土高原的人们来说,南方的鱼之多,之易捕,之美味,是他们很难想象的。
《南山有台》也是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一种雅歌,是宾客们对主人的祝颂之歌辞。全歌以南山、北山上的树木起兴,以比喻君子的寿命可长于树木,而树木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不论是树木的果实可供人们食用,还是用树木作为房屋的栋梁,作为日常生活用的家具,还是用树木燃起火堆,树木的一切对人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君子,与树木一样,对人类社会也有着重要作用。
《彤弓》是一首在宴会上唱的雅歌,是主人设宴招待客人,以赏赐和宴会来酬谢客人。歌以弓箭反着拿起兴,意谓“烹鸟尽,良弓藏”之意,似应是周文王对商纣王的虚应之辞,或者是对友好邻邦的允诺之言,表示歌者不会动用武装力量。
《采芑》是一首在誓师宴会上唱的雅歌。众将士本来以为这次出征就是去打仗,但到边界后,人们才知道这次行动是屯兵。周朝自周文王起,就开始了屯兵制度,周朝每占领一地,或准备去占领该地,都要动员人们迁移到该地居住,以此来巩固国家的安定。所歌颂的就是这样一次屯兵行动。
《沔水》是一首在田猎宴会上唱的雅歌,也似一种酒桌上的闲谈,但已不象前面那些是在宴会开始时所唱的颂歌、迎宾歌和赞美歌了,这似乎是在宴会中段时,人们已有酒意时所唱的怀念歌,或者是担忧歌。歌者以河水充满河床起兴,又用鹞鹰高飞来比喻,它们都没有在这世间留下什么痕迹,人们却为什么都要想留下什么痕迹呢?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有什么可追究的呢?
《白驹》是一首在田猎宴会上唱的雅歌,也是一种酒桌上的闲谈及主人对客人的挽留,这首敬酒歌充分表现出主人热情挽留客人的心情。
《我行其野》是在酒席上一位妇女酒醉后的告白。汉朝以后,基本上所有解诗人都说这是一首弃妇诗,是弃妇文学,是一个弃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殊不知,在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尚未完全形成,人们思想概念中也还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相反,在殷商、西周时期,还有许多地方保留着母系氏族的遗风。此前及当时很多执政的统领都是女性,真正弄成男尊女卑的社会局面的是汉武帝、董仲舒以后的事。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与男性处同等地位,也能上酒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位妇女酒喝多了点,便借着酒劲数落起丈夫。她所表达的是关于两族联姻的事。
《节南山》是一首在田猎宴会上唱的讽谕酒歌,唱歌的人是周国的贵族之一,听众则是他的家人们。他们对当朝掌政的尹太师很不满意,满怀气愤地痛斥他用高压手段,依仗权势,执政不平,任用小人姻亲裙带关系,不亲民事,搞得民怨沸腾,民心混乱,使周王朝动荡不安,濒临灭绝。歌的后两章描述了他曾驾起马车,想离开周国,但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停止行动。但他还对尹太师抱有幻想,希望他能改变心意,重新做人来治理万邦。
《正月》与《节南山》很相似,都是揭发和控诉周国统治者的昏庸糊涂。唱歌之人借酒浇愁,痛斥周幽王耽于荒淫,宠幸褒姒,重用佞人,朝政昏乱。
《十月之交》是一首在家庭田猎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悲愤地唱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西周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歌者借日食现象,说明当今圣主犹如太阳一样被小人遮挡、蒙蔽,歌者很清楚,日食、月食等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上天要降灾难给人民。而圣明的君主被小人遮挡、蒙蔽,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小人当了大官,却对人民有很大的危害。
《谷风》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与《诗?邶风?谷风》不同的是,《邶风·谷风》是山歌,歌者是一个妇女,她所唱出的是她对丈夫的怨恨与原谅。而本歌是雅歌,即在宴会上有伴奏的歌曲,歌者是一个男子,他所唱出的是对朋友的失望。
《蓼莪》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一首思乡歌。歌者看着眼前空空的桌子,空空的碗盘,空空的酒杯,不由悲从中来。他先以水蓼起兴,眼前虽有老人,可这老人不是我父母,正因为看着眼前的老人饥寒交迫,因而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是饥寒交迫。父母亲生我养我育我教我,抚慰我怀抱我,而父母亲现在正受苦受难,我却不能奉守在父母跟前。
《鼓钟》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面对着西周末代极为动荡的年代,面对着人们勾心斗角的社会现状,不由怀念起周朝初期那美好的社会。乐器的不和谐,反映出人们之间的不团结,而人与人之间不团结,使得人们不得不大力提倡仁爱。歌者通过描述七种乐器的同奏,借此寄希望于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象许多乐器同奏一首歌一样,使人们都能达到一种协调。
《楚茨》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与其它雅歌不同的是,这首歌是演唱关于祭祀之事的,是一首祭祀乐歌。它描写了一次祭祀的全过程,从年初种植粮食开始,一直写到祭祀完毕后的休息,详细展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仪风貌。
《頍弁》是对远方来的君子的迎酒歌、敬酒歌。歌中首先表现出人们束发整冠,装扮齐整来迎接君子的场面,然后描写了人们准备酒席的经过,并说明来的君子不是外人,乃是与我们同样的兄弟,我们是那茑藤和女萝,而君子就是松柏。
《车舝》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似是在回忆他的恋爱经过。全歌采用回忆手法,描述了他追求姑娘的过程,颇象现代婚礼上新郎的恋爱报告,歌者虽然是富家子弟,但并不嫌弃姑娘家的贫穷,而且歌者还同普通百姓一样,替姑娘家上山砍柴,尽到自己做女婿的责任。
《青蝇》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似是在劝慰自己家的兄弟,并谴责那些造谣之人就象青头苍蝇一样,在我们家四周飞来绕去,非常令人讨厌。苍蝇是一种具有追逐腐臭、散播病菌、嗡嗡乱叫、围人乱叮的昆虫,它的这些习性与人世间专找间隙进谗言害人者一模一样。本歌以这种青蝇起兴,比喻那些谗言者,实是淋漓尽致。
《苕之华》是一首回忆歌,是周文王对被囚羑里生活的回忆。
《小雅》是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大雅》则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这种大型宴会,不分家族、家庭,是很多人都可以参加的。在这种大型宴会上,人们也是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不过这种雅歌,不同于《风》之山歌,也不同于《小雅》之雅歌。《小雅》之雅歌,很可能没有乐队伴奏,只是清唱。而《大雅》之雅歌,则有固定曲调,有乐队伴奏。包括有开国史诗,祭祀史诗,宴飨诗,政治讽刺诗等。
《文王》以歌颂小邦周的周文王为主。
《大明》是一首叙事歌。虽是叙事歌,但却匠心独运,不平铺直叙地叙事,其先描述殷商王朝的建立,乃是为了最后两段武王克商所作的铺垫,然后又依照小邦周发展壮大的史实循序来写,使人感到武王克商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緜》亦象《大明》一样,是对周国开国建邦的歌颂。
《棫朴》是一首周武王纪念父亲周文王诞生周年纪念日时的宴会上唱的雅歌。
《旱麓》是人们在大型宴会上唱的劝勉歌,歌的第一段首先描述那旱山山脚下长得茂密的树林,正因为有了这些树林,君子求禄也欢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树林,君子求禄怎么能快乐呢?
《凫鷖》是一首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所歌唱的对象是“公尸”。“公尸”,按周朝礼制,祭祀神灵以后还要宴享扮演神灵的尸的人,称为绎祭。“公尸”,其实相当于祭祀主持人。从前面两首《行苇》、《既醉》来看,应是在同一个宴会上唱的歌,《行苇》是描写周文王担任主持,《既醉》亦是周文王担任主持及“公尸”,《行苇》是周文王所唱,《既醉》是太伯或仲雍所唱,本首歌则是周族人众人的合唱。这首合唱既是迎宾,又是对祭祀宴会主持人、“公尸”的答谢,还是对祭祀宴会主持人、“公尸”的一种感谢。这也说明周文王年纪青青就已有了威望,就具有了威望,受到众人的爱戴。
《公刘》是人们对公刘的歌颂之歌,《泂酌》、《卷阿》也是人们对公刘的歌颂之歌,而《民劳》则是公刘对某些人的劝戒之歌。
《版》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大型宴会上送别玉版时所唱的雅歌,歌颂的主要对象是秘藏在周国的一块玉版。周国有一块祖先留传下来的玉石,方方正正,上面雕刻有文字,周国领导人向来都将它当宝贝一样珍藏。周国人把它视为天赐。
《崧高》与《云汉》一样是周宣王时期的雅歌。周宣王大力开辟南方,迁舅父申伯于谢邑,召伯护送并在谢邑修建城池、房屋、宫廷,因此使谢邑成为周国在南方的重镇,对周国统治、治理南方起了很大的作用。
《常武》与《韩奕》一样是周宣王时期的雅歌。《韩奕》是描述韩侯接受周宣王的任命担任诸侯伯,出征北方。《常武》则是描述周宣王亲征徐国之事。
虽然说《雅》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但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资料,它们中所包含的为人处事的平凡道理才是我们更应该了解的。两千多年过去了,虽然科技越来越进步,而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事、人际关系却是越来越糟糕。人的一生究竟是什么?就是人际关系。只有人际关系好了,我们才有幸福感和快乐。人际关系差的人,再有多少钱,再有多高的地位,再有什么名誉,究竟也是不幸福、不快乐的。
话说《诗经》之“颂”
“风”的含义是指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是平民百姓随口唱的民间山歌。《雅》则要按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环境进行咏唱的小型宴会上的酒歌。那么《颂》是什么呢?《颂》就是祭祀颂歌。《颂》分三类,一是《商颂》,一是《周颂》,一是《鲁颂》。《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五篇,即《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是殷商初期一次大的祭祀仪式,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在《长发》中,征伐荆楚应是成汤王的一次较远、较大的战争,尔后便天下太平,众国来贺。歌者在意的不仅是歌颂成汤王的功绩,他主要歌颂的还有商国立下的很多规矩、规则,成为各小邦国效法的榜样。成汤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帮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国原理和规则,在平定战乱后,便推广了这些规则,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诸侯小邦国也得以改进。所以颂中说:“稼穑匪懈”,就是明显地推广农业种植。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其实在此时已经开始,只不过成汤王是小规模分封,没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大规模分封。如果没有成汤王的分封建立诸侯邦国,那么历史发展到周武王时期,人们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建立诸侯邦国是大国统治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
整个《周颂》,如果连起来看的话,是在一个祭祀仪式上所有的颂歌。开始的《清庙》,即是周成王率领百官在宗庙祭祀周文王,颂唱清静纯洁的宗庙。然后《维天之命》是周成王歌颂上天的美好,第三首《维清》则是周成王歌颂文王之德的,第四首《烈文》还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颂歌。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后,就开始了分封建立诸侯,而武王仍把这归功于文王。分封,是文王对所有人民的仁爱,所以歌者称颂文王是“大爱无疆”。第五首《天作》歌颂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及周文王,并从人们的投奔岐山来表现出周国的繁荣昌盛。第六首《昊天有成命》是周成王的自我表白,说自己不敢懈怠,不敢追求安乐,希望天下太平。第七首《我将》中,周成王视文王、武王犹如活着一般,表明自己将每天侍奉、早晚侍奉,希望依靠文王、武王的威严,让周国能存在下去,能使天下安宁。第八首《时迈》是插入一首另外的人的颂歌,想向文王、武王说明,周成王继承王位是正确的,成王也如同文王、武王一样,是可以依靠的。第九首《执竞》,又是另一人的颂歌,歌者首先回忆周武王保持争竞的武装力量,然后歌颂周武王并不单纯依靠武装力量的光明磊落的行为。随后又歌颂成王也继承了武王的这种思想。第十首《思文》即是祭祀怀念周人的祖先后稷。第十一首《臣工》则是颂扬众多官吏臣民共同努力于农业种植工作上。祭祀仪式由此从纪念祖先转为向祖先告白。第十二首《噫嘻》则是歌颂周成王率领农夫千万从事于农业耕作。第十三首《丰年》是在祭祀仪式上敬酒时的一首颂歌,全歌主要是歌颂丰收,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的努力,也是天意。因丰收而致谢上天,致谢祖先,是寄希望于来年仍有丰收。第十四首《丰年》是欢迎来宾的颂歌。第十五首《有瞽》是乐队就座,开始序曲,唱此颂歌以示对贵客的欢迎。第十六首《潜》是在祭祀仪式的后半段贡献祭品时所唱的颂歌。在贡献祭品中的鱼时,人们要说明这些鱼儿来自何处。这从另一方面描绘出当时渔业生产的丰富。第十七首《雍》是周成王将亡父亡母之灵升入宗庙、附于祖宗之后的大祭祀之颂歌,这是祭祀仪式在欢迎来宾后的又一高潮。第十八首《载见》是周成王率领诸侯们充满希望来拜见去世的君王之颂歌。第十九首《有客》是在祭祀仪式结尾时为挽留客人所唱的颂歌。第二十首《武》歌颂的对象又是文王、武王,似是向文王、武王告别之歌。在第二十一首《闵予小子》中,周成王所强调的就是要继承人际伦理关系。第二十二首《访落》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第二十三首《敬之》也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第二十四首《小毖》是周成王就惩管、蔡之乱一事在宗庙里向祖先的自责与告白。第二十五首《载芟》中,歌者告诉祖先,我们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并取得了大丰收,现在我们用丰收的果实奉献给祖先,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二十六首《良耜》所颂唱的内容也是关于农业生产之事,是上一首的补充。第二十七首《丝衣》是一首充满感激之情的颂歌,读后着实让人羡慕。第二十八首《酌》是周成王在祭祀时自表心迹之颂歌,把韬光养晦作为政治手段之一。第二十九首《桓》也是周成王自表心迹之颂歌。周成王认为,天的运行有黑夜有白天,人世间的规律则是有黑暗有光明,黑暗与光明将会交替,残暴与美好也是交替出现的。但愿美好的光明将会长久持续下去。第三十首《赍》是周成王在祖先牌位前告白,我要寻求事理,要勤奋思考,我该怎么办?这就是周成王的“绎思”。第三十一首《般》,即本歌,歌者既是在告慰祖先英灵,也是在告诉天下人民,我们小邦周经过文王、武王的努力经营,现在已是统领天下的大邦周了,我们大邦周是秉承了天命的。而天命是不可改的。一次祭祀仪式到此结束。
四篇《鲁颂》在同一祭祀仪式上的颂歌,《駉》表现出,为加强鲁国军力,鲁僖公大力提倡养马,并表现出对马的钟爱,所以后人在祭祀仪式中纪念鲁僖公时,即大力颂马,以马的繁盛来告慰鲁僖公在天之灵。《有駜》亦是颂唱鲁僖公对马的钟爱与培养。《泮水》则是歌颂了鲁僖公发展壮大鲁国的功绩。《閟宫》从周始祖姜嫄与后稷开追述,叙述了鲁国的祖先太王、文王、武王及周公,以及周公之子伯禽。最后称赞鲁僖公能继承祖先之业,发展壮大了鲁国。
通过颂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仪式的全过程,商初祭祀仪式过程要简单一些,周初祭祀仪式的过程就很复杂了,经过三五百年到鲁国时,祭祀仪式又简单了。历史学家们都在说,夏尚神、商崇鬼,但通过《商颂》,我们看到对人的崇拜在殷商早期就有了。在世界民族历史上,所有民族都有过崇拜鬼神的历史,至今很多民族也在崇拜鬼神。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类本身缺乏认识,相信“万物有灵”,是出于对天、对神奇的大自然依赖和畏惧心理,因此乃有了多神崇拜的形式。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地球、这个人类社会、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是超出人类能力的“神”创造出来的。然而,华夏民族自夏末商初就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他们在改天换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认识到“人”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利用多变、精彩的大自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商颂·那》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人们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人只是配祭。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的祟拜也由殷商时代逐渐开始了。农业种植在殷商时期就已逐渐普及,相比于游牧生活,农业劳动是要累许多,辛苦许多,但是定居生活,再加上农闲时间,人们对于安闲有了更多的认识。而统治者的安闲时间也就更多。《商颂·玄鸟》歌者在颂唱了“感叹光明显赫祖”后,再一次感谢祖先留传下来的农业种植方法,并愿意将酒食奉献给祖先。
《周颂·思文》即是祭祀怀念周人的祖先后稷,正因为有了后稷对农业的推广,周人才能不断壮大繁荣。后稷是周族人崇拜的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传说少女姜嫄就是踩到神的足迹而怀孕,而生下后稷。人们因为姜嫄是无婚而孕,故视为不祥之人,把初生儿丢在路上,又丢在原野,但后稷得到种种庇护,顽强地活了下来。后稷长大后,担任夏朝农官,一生致力于推广农业栽培种植,使当时很多游牧民族转变为农业定居民族。我们知道,同样面积的土地上,放牧牲畜远远比不上栽种农作物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由于定居,由于农作物的大量供应而人口逐渐增加,人群的增加则使势力扩大。人们由于农业的种植逐渐了解大自然,从此也就开始了对“人”的崇拜。
对“人”的崇拜的产生,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