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老师800:张明堂教授的“铁笔隶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8:44
2007年,通过中央电视台直播访谈节目,第一次看到张明堂教授的书法,立刻被这种奇特的隶书所吸引:如铁似刀的笔画、秀美典雅的结体、奇妙变幻的章法……
张明堂教授的隶书被人们誉之为“铁笔隶书”,或称“铁书”。
研读张明堂教授的“铁书”,发现它既风格鲜明、卓尔不群,又内涵丰富、意蕴无穷。它需要仔细品读、体会、领悟,一读吃惊,再读感叹,三读会心。 “铁书”匠心独具,至少在下面四个方面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第一, “铁书”的笔画线条如钢似刀,蕴含着一股洞穿金石的力量。这是人们称之为铁书的由来。
传统上隶书的法则是蚕头燕尾,然而,过分的强调蚕头燕尾往往导致笔画的弧曲纤弱、重复呆滞。铁书不刻意蚕头燕尾,其关注点在笔画的韧度与力度,变柔为刚,力求笔笔体现力度,强调笔画刚硬如铁,力顶千钧,运笔如刀,锋之所至,坚无不催。铁书铮铮铁骨,有不惧泰山压顶之势,读来令人心生豪气。
第二,“铁书”的结体端庄大方、典雅俊秀,具有庙堂之美。鲁迅曾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结构表现形美,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点,也是难点。隶书结构复杂、风格别样,历来难于统一协调起来。
“铁书”的审美志趣在典雅,其结构集汉碑、简帛隶书之长,精心设计布局,尚法度、求隽永,摒弃怪诞,拒绝丑拙,通体堂堂正正,君子风度。有时或长长一撇,或重重一捺,体现潇洒灵动姿态,飘逸脱俗,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铁书”隶篆结合。本来隶书中就保留许多的篆法,一般来说,在书法中将多种形式汇融一起,往往容易相互冲突,给人以牵强附会、生硬呆板、不伦不类之感。铁书巧妙的引篆及金石文字入隶,不仅在形式和风格上做到和谐统一,似行云流水,恰如自然天成,而且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增加审美情趣。
第四,在章法布局上,特别是榜书大字,“铁书”独辟蹊径,打破传统隶书均衡的格局,兴之所至、境之所需,或大或小、或隶或篆、或重或轻,巧妙安排、起伏跌宕、自然天成。读张明堂教授的榜书,能感觉到一种霸气,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
张明堂教授执教于潍坊教育学院,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书法教学和隶书书法研究。“铁书”是他潜心隶书研究的成果体现。
张明堂教授对隶书有独到的研究、理解和领悟,他认为,后人对隶书的认识有偏颇,只注重汉碑隶书。其实,隶书是中国古书体由古文字转为今文字的一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的核心在“变”,隶变产生了许多的书写形式,如:汉碑隶书、简牍隶书、帛书等,隶变又产生了许多字体,如:行书、草书、楷书等。汉碑隶书仅仅是隶书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已经僵化,是一种走到穷途的八分书。因此,对隶书的研究书写,首先,必须视野开阔,放眼于整个隶书的大系统;其次,不能沾沾自喜于一碑一帖的临摹,每一种碑帖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必须对各种碑帖融会贯通,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探索隶变的真谛,领悟隶书的内涵,从而真正写好隶书。否则,如同盲人摸象,终不得隶书要领。
“铁书”源于传统书法,从作品中我们既能够看到各种汉碑的影子,也会领悟汉简、帛书的神韵,更能体会甲骨、金石文字的意趣。
“铁笔隶书”是书坛的一朵奇葩,其产生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容,也显示了古老的隶书书法旺盛的生命力。艺无止境,我们祝愿张明堂教授继续深入探索隶书发展之路,把“铁笔隶书”艺术发扬光大。
高柏 于中国传媒大学
2010年6月

海纳百川


人杰地灵


梅兰高洁

通达四海

听雨

笔浮梅蕊文以载道

独怜幽草涧边生

苏东坡浣溪沙词

兰幽香远

高山流水

随缘

未生我时谁是我

仁者无忧

观海听涛

大道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