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四年星光大道:韩国“去汉字化”酿大祸:韩国高铁全部轨道或要重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4:24
韩国“去汉字化”酿大祸:韩国高铁全部轨道或要重铺 (2009-12-11 12:48:28) 标签:军事 

 KTX 2期工程330多个无渣轨道枕木发生严重龟裂。 

 
    已铺设区段的的全部15万5千多根无渣枕木全部确认为同一公司不良品。


    部份或全部轨道重新施工无法避免。
    预定2010年底开通的京釜高速铁路(KTX 汉城-釜山) 2期工程(大丘-釜山区间)全长254.2km.。铺轨已完成的96.6km区间内的15万5千个无渣混凝土枕木(占全区间35万8千个的37%)中,332个已发生严重龟裂。
    与KTX一期工程只在隧道区段直接进口德国部件建设无渣轨道不同,二期工程全区间使用国内供应商的零部件建设无渣轨道。轨道施工用的是德国railone公司的“雷达2000”施工技术。
    经调查发现龟裂的枕木大多位于山岳地带背阴容易结冰处。由于轨道施工时没有按规定使用防水的垫片(sponge)制造轨道枕木链接装置。违规使用了吸水性的材料,造成去年4-5月间(雨季)轨道施工时期的大量雨水顺轨道埋入栓流入混凝土枕木内而积水。在1-2月冬季时由于寒冷结冰膨胀而导致枕木与道床龟裂。
    发生龟裂的部位是在混凝土枕木上“缔结装置”,在这个装置里按规定是要放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因为防水和放水在韩语里写法一样,读音都是“bansu”,故施工公司理解错了图纸的意思,枕木里没有加防水材料反而加了吸水材料,造成了全部15万5千多根枕木成为次品。
    这竟然可能是因为同音字导致的,“防水”、“放水”、“防守”、“防銹”、“傍受”在韩文中都是一样的。 最近,韩国一批前总理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认为要根本解决韩国的“文化危机”,就应从小学开始分阶段教学生认汉字。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发表署名文章说,汉字不是外文,“去汉字化”过程的矫枉过正,不仅产生了文化断层,也给韩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文章摘要如下: “文化危机”是韩国长期面对的问题。一、年轻人普遍不懂汉字,越来越多国民成了“汉字盲”;二、国民语文程度越来越低,即使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有网罗8万5000个汉字词汇的《大辞典》,一般人望“字”生畏而不敢问津;三、韩国的两个邻国中国与日本都是汉字大国,有15亿人在使用汉字。韩国远离汉字,虽然可独树一帜,却又陷入了自我隔离的孤立状态。

  汉字不是外文

  韩国健在的多位前总理是在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会的推动下,联名向青瓦台提出《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的,包括金钟泌(第11和31届)、李海瓒(第36届)、韩明淑(第37届)、韩德洙(第38届)。他们皆认为,“这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专用韩文’的错误的文字政策,今天我们陷入了比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机中。”因此建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分阶段学习汉字,不应将汉字视为外语,而应为国语生活正常化,和韩文一起作为‘国字’进行教育。”

  汉字一直是韩国国内争论不休的课题,甚至远在朝鲜时代,他们就开始在争论汉字的存废问题。2000年前,朝鲜与日本一样,因为自己没有文字,又向往中国的文明与强大,主动模仿中国并全盘输入中华文明体系,其中最具体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在后来1500年的漫长岁月里,汉字和汉文一直是朝鲜半岛人民唯一的书写系统。甚至15世纪中叶,世宗发明28个字母的“朝鲜文”之后,汉字还是朝鲜语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宗创造“諺文”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倾全力制造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也称“諺文”),一是力图要摆脱汉文的束缚,建立自主的语文体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学易写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颁布“训民正音”,也就是自创的“朝鲜文字”(韩国称“韩文”)。但到19世纪末叶为止,朝鲜王朝还是使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包括汉文的文学作品。

  当时,人们称朝鲜文为“諺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正式”文字还是指汉字。情况跟日本人称其文字为“假名”一样,“真名”永远是汉字。但日本的侵略,不仅使朝鲜灭亡,也使民族文化加速沉沦,即使光复之后,国土依然分裂,连文字也开始分道扬镳——北部朝鲜完全废除汉字,南部韩国则不规则地使用韩文和汉字。

  北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汉字,而韩国也在1948年10月公布专用“韩文”的法律,并规定每年10月9日为“韩国文字节”。不过韩国的“去汉字化”政策依然摇摆不定。尤其学校在推行“去汉字化”过程中,有时积极,有时和缓,但总体趋势还是尽量减少使用汉字,不仅使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也使年轻与年老一代产生严重的文化代沟。

  民族文化危机

  由于南北朝鲜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汉字,汉字词汇已深入朝鲜语言内部,连思考模式也无法摆脱汉文化圈的框框,要将古代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简直是历史于与文化的真空,而人名、地名没有了汉字支撑更搞不清谁是谁,图书馆里即使有汗牛充栋的文献也顿时成为一堆废纸。

  “去汉字化”过程的矫枉过正,不仅产生了文化断层,也带来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朴正熙独裁统治时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实行所谓全面实施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为了显示其“去汉字化”决心,他以雷厉风行方式废除汉字,连历史建筑悬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来改写成“标准”韩文,全都成了“不伦不类”的非历史文物。

  1980年以来,韩国加速“去汉字化”,一是民族自卑感的反动;二是过去中国没落带来的反应;三则是电脑普及,语言书写一窝蜂倒向拼音主义。但中国的重新崛起,东亚的复兴在望,特别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使韩国有识之士预感到即将被孤立、不知何去何从的文化危机感。韩国的“去汉字化”问题遂再度成为举国重新检讨的国家课题之一。

  亡羊补牢之策

  韩国工商界人士最感忧虑,一、韩国超过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二、眼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韩国的优势在流失;三、韩国年轻人连国内对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跟汉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谈生意了。

  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在2003年决定,建议属下19万家公司,从2004年起招聘职员时进行汉字资格检定考试,只录取能认识1817个汉字、书写1000个汉字的新职员。

  专家认为,韩文教育与汉字教育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51万个韩文单词中,70%原本是汉字词,学会汉字就能更精准掌握韩文。相反,缺乏对汉字的准确理解,反而无法完全掌握韩国自己的民族语言,看历史典籍更会如同看天书。20名前总理显然在后悔在执政期间未曾重视民族文化问题,结果才有今天的尴尬局面。不过,能亡羊补牢也不失为一个积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