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对印自卫反击经典战例:克节朗雪火突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34:04

对印自卫反击经典战例:克节朗雪火突击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的划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西藏解放使印度“缓冲国”的梦想破灭。印度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前进政策”,不断在我国境内建立据点,蚕食我国领土。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印度坚持要中国让出大片领土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担任总指挥.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何家产负责指挥。

  前言

  克节朗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的第一次边境自卫还击战。这场战役拉响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的序幕,在这场高海拔地区山地作战中,我军克服了地形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印军静态防御、战线松散的弱点,发扬我军大胆穿插的传统作风,24小时内就击溃印军的第7步兵旅。此一战不仅彻底打垮了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整体防御态势,为此后连克德让宗、邦迪拉,彻底击溃印度第4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在实际上奠定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全面胜利的基础。此一战也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威名,是继清长之战后被西方军事界高度评价的一次战役。克节朗一役后四十年内,战败的阴影一直在印度人心中挥之不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二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回顾这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光辉岁月,以缅怀那些为共和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的解放军战士。

  “里窝那计划”

  1962年,印度将前进政策的重心由中印边境西段转移到了中印边境东段,在头6个月里,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上建立了24个据点。1962年9月4日,印度阿萨姆邦步枪联队的巡逻队在克节朗河以北建立了一个哨所,这个位置在当时的印度陆军地图上都标明在中国境内。指挥巡逻队的印度军官显然认识到了该哨所的敏感性,为掩人耳目,他将这个哨所用“麦线”以南约3英里的一个叫多拉的山口来命名。9月8日,我人民解放军部队约60人突然从塔格拉山脊上冲下来,但他们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在其周围驻扎下来,控制住了多拉哨所。印军惊恐之中向后方电称“受到中国军队600人的进攻,请求增援”。1962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克利西那·门农召开会议,决定向我军发起进攻,目标是将“麦线”以北11公里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实际国界。门农并电令当时处在最前线的第9旁遮普营立即进驻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队必须在24小时内赶到。行动密码代号——里窝那。

  “里窝那行动”幕后的策划者和最大支持者是时任印度三军参谋总长的B·M·考尔中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这也就是“里窝那行动”看起来不像一个军事计划,而更像一个政治挂帅的指令的原因。这个计划刚一提出,印度陆军内部就有相当一部分高级将领激烈反对。首先是陆军参谋长塔帕中将,他认为“东北边境特区”的基础设施太落后,根本不足以负担起战役级别的后勤保障,而且裁军已大大削弱了陆军的战斗力。印度应该采取的是守势而非进攻。和他持相同意见的是印度前东线司令部司令官S·P·托拉特中将,早在1958年10月,他就曾经拟定过一个详细的“东北边境特区”防御计划,准备建立一条由前进哨所组成的警戒线,后方由两条防线提供纵深支撑。在反对派里分量最重的是当时驻扎在“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第33军指挥官乌姆罗·辛格中将,他根本就不愿意与中国开战,称“里窝那行动”为“新德里的官僚们的空想”。不仅如此,他还公开对抗国防部的命令,下令多拉哨所的印军后撤3英里,退回麦克马洪线。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反对意见,但是考尔揣摩透了尼赫鲁的心思,他向尼赫鲁和门农拍胸脯做了保证。凭借尼赫鲁做后台,考尔打压了所有反对意见。首先让国防部长门农将乌姆罗·辛格中将调走,接着将克节朗地区从第33军的辖区内划出来(该军被限制在锡金和不丹西部),临时在提斯浦尔组建第4军(第4步兵师就是在此时从新德里调来的),辖区包括“东北边境特区”和不丹东部。1962年10月4日,考尔正式担任第4军军长,指挥“东北边境特区”的军事行动。以三军参谋长直接指挥一个军的作战,这在印度陆军中从未有过,在整个世界军事史上也极其少见。很显然,“里窝那行动”从提出构想到具体实施,其间掺杂了太多非军事因素。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常年驻扎高原山地、熟悉地形的第33军置之不用,而从新德里调来的缺乏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甚至连冬装都没有就直接被派往近4000米海拔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