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 罗大佑周华健:冰城保护建筑踏查:老电影院“放映”岁月流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24:06
在哈尔滨市保护建筑的名单中,第一批即被列入其中的有五家电影院:兆麟电影院(二类保护建筑)、和平艺术电影院(二类保护建筑)、儿童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亚细亚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新闻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和本世纪初,这几家老影院都经历了VCD、DVD普及后带来的剧场冷清和相继挺进哈市的新影城的冲击,“外忧内患”中它们惨淡经营。

  近日,记者走进这几家老影院,从那一砖一木中追索着它们久远的过去,从老电影人的回忆中体味着它们曾有过的辉煌。

  1.和平:现存全国最早的电影院

  1892年电影在法国巴黎诞生后,很快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哈尔滨由于中东铁路的通车,不但成为连接欧亚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成为接纳西方先进文化的窗口。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延年介绍,哈尔滨现存最早的电影院要数和平艺术电影院了,它在全国电影界的地位也算得上“大哥”级了。

  现位于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上的和平艺术电影院前身为1908年建立的敖连特电影院,英文名为Orienecinema,是集电影、餐饮、旅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创建人是沙俄远东总督兼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它是晚清时期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5座影院之一,剧场内为上下两层。1912年被焚后重建。它与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同龄。不同的是上海虹口大戏院仅为铁皮木屋,而敖连特已是相当豪华的建筑。和平艺术电影院时跨清末、中华民国、伪满和新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无论规模还是店内装修均名列当年哈市各影院之首,功能齐全,其中影院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整座建筑造型典雅,舒展浪漫,呈俄罗斯风情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与世界同期的电影院相比,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最早的电影是“默片”,即无声电影,敖连特的一项创举是组织专业乐队为无声电影伴奏,这一做法很快被其他影院效仿。哈尔滨的电影院早期上映的都是“西洋片”,主要以德国、法国、英国、俄国的影片为主。早年观看“西洋片”的观众多半是欧洲侨民、俄国人和少量的中国有钱人及知识分子,当时的影片都是外语的,没有翻译过来,不懂外文的中国普通百姓是听不懂的。当时,这里和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样能欣赏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如卓别林的作品。据说新片放映比上海还早上几个月。这里还不时放映着色片,即在黑白胶片涂上颜色后放映。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产影片陆续上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前苏联驻哈领事馆接收,仍沿用敖连特电影院这个名字。1951年,前苏联政府将敖连特电影院无偿移交给中国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1952年划归哈尔滨市文教局领导,1955年改名为和平电影院。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院允许带一米以下小孩进入,为照顾带幼儿的妇女观众,还建立了临时托儿站。1989年更新改造后,改名为和平艺术电影院。

  当年,改造后的和平艺术电影院成为国内可上映艺术内宣片的13家影院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北京电影资料馆提供原版经典片,每周一次,在和平艺术电影院放映,当时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非常受欢迎。

  2.亚细亚:吉万山在此打败俄大力士

 

  位于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与和平艺术电影院一道之隔的亚细亚电影院由在哈的俄侨于1925年创办,当时的名字叫“基干特”(俄语“巨人”的意思),后改为“凤翔”电影院,它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豪华电影院。1936年这家电影院被日本人强行接管,改名为亚细亚电影院。1946年被前苏联领事馆接收,1951年前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其移交给中国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易名东方红电影院。

  据刘延年介绍,亚细亚电影院当年给老哈尔滨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与电影无关的一场比武,这段故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

  参加打擂的中国武师叫吉万山,从小习武,1918年由于家乡遭灾孤身一人闯关东到哈尔滨谋生。1932年6月,一个法国杂技团来哈尔滨演出,团中有个名叫杰力柴夫的俄国大力士,身高一米八十多,体重一百多公斤,号称“精于拳击、摔跤,走遍欧亚无对手”。当他得知哈尔滨有一个武师叫吉万山很有名气,就主动找上门要与他比武,并称“你们东亚病夫之国,没人敢跟我较量,如果你能胜我,赏你300块银元”。吉万山与他击掌为誓。第二天的傍晚,还没到比武的时间,影院的大舞台早已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票价原定三角,当日暴涨到每张两元,舞台内座无虚席,连走廊、过道和台侧都挤得满满当当的。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俄国大力士被吉万山打倒在地,半天没有起来,场内哗然,人们纷纷站起来鼓掌叫好。第二天,哈尔滨的报纸详细刊登了比武的全过程,那个俄国大力士和杂技团偷偷离开了哈尔滨。从此,吉万山声名大噪,亚细亚电影院也声名远播。

  “影院最火的时候,我们连轴地演,早上八点开演第一场,凌晨四五点钟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回忆起当年的盛况,亚细亚电影院经理王惠文和副经理刘喜波感慨颇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娱乐生活很少,当时的电影院火得不得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那时我们楼上楼下一共1050个座位,从早上开始,两场中间间隔十几分钟,一直演到第二天早上。那时连位置不好的如大柱子后面或是很偏地方座位的票都卖出去了。我们一共6个放映员,三班倒,歇人不歇马地放映。当时演《保密局的枪声》,从早上八点演到了第二天的六点,而且早上三四点就有来排队买票的。有的人一下子买了三四场的票,连着气儿看。有的场次,电影院二楼的台阶和座席的两侧都站满了人。”据介绍,当时谁要是在电影院工作那是特别骄傲的事,“我们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下班到附近商店买东西,都能得到服务员的照顾,就为了看电影时我们可以帮着搞到票或是借机把他们放进影院。那个年代,给有关部门的人送几张电影票就能把工作办成了,就能把户口落上,现在听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自1987年以来,亚细亚电影院每年电影放映收入都达100万元以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VCD、DVD的普及,影院不再是人们观看电影的唯一渠道,哈尔滨的老影院也渐渐地开始冷清。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又让老影院火了一把。“1998年,《泰坦尼克号》首轮在亚细亚电影院放映一个月,当时的票价是50元,一天六七场,放映收入就达到十多万元。二轮上映时票价是30元,人依然很多。后来《真实的谎言》上映时一样红火,电影院一开门就满员。”刘喜波说。
        儿童

  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举办地

  位于哈市道里区的儿童电影院1926年建成,砖混结构,建筑小巧,属欧式建筑。当年名为光陆电影院,后被日本人改为平安座,以专映日本电影出名。1945年8月被前苏联领事馆接管,改名为南京电影院,专映前苏联影片。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将影院更名为兆麟电影院。1960年儿童电影院与兆麟电影院相互对调更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少年电影院,1976年恢复儿童电影院名称。

  提起哈尔滨儿童电影院,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但是对于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一事,却鲜为人知。1948年初,党中央决定把召开解放区职工代表大会改为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并决定大会在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召开。1948年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儿童电影院隆重召开,历时22天。大会结束后,中华全国总工会、东北总工会先后在哈尔滨成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童电影院在面向大众放映电影的同时,也是哈尔滨市唯一面向少年儿童的影院。当年儿童电影院的唱经理是全国优秀辅导员,该电影院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联谊,总是结合一些儿童影片举办各种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讲座。

  兆麟

  影院建筑让人流连

  位于哈市道里区西七道街的兆麟电影院前身为1925年俄国人创办的巴拉斯电影院,主体结构3层,欧式风格。兆麟电影院建筑结构为砖混,建筑风格是折中主义。哈尔滨建筑各种形式的出现并不像欧洲那样有明显先后顺序,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表现出博采众长的折中主义风貌,这座建筑便是其中一座。建筑立面采用虚窗形式,即有窗位,却无窗口,墙面上饰有花瓶式栏杆及爱奥尼式柱头和壁柱。

  1946年改名为第二电影院,1949年移交给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更名为红光电影院。1950年改为哈尔滨市工人俱乐部。1953年4月电影院移交给哈尔滨市文化局,改称儿童电影院。1960年又与当时的兆麟电影院相互对调更名,并沿用至今。

  新闻

  哈市最早放映有声电影

  位于道外区景阳街的新闻电影院前身为1929年建立的中央大戏院,当时并不只放电影,还经常演戏,因此中央大戏院也称平安茶园。1932年7月,平安茶园改建成平安有声电影院,这是哈尔滨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电影院。后称平安电影院。1947年改名工人俱乐部。1949年更名水都电影院。1956年改称新闻电影院。

  新闻电影院现今的价值不再是它是否还放电影,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人们难以忘记它的另一个理由。据了解,当年从外面观看新闻电影院,发现它的立面以主入口为中心,构成一种对称,两侧上部各有一个穹顶式的屋面,穹顶下端有三角形装饰,三角形有花草浅浮雕,沿着浮雕向下,有一长长的窄窗,窗格的设计也颇费心思,中间圆形镂空,四周放射开去,与尖拱形的窄窗构成一幅别致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