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是哪里人:步兵师沿革(第13军37—39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5:0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386旅,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49年2月,第4纵队第10、13旅及豫西军区3分区、6分区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郾城县黄阁村组成第13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7、38、39师。

        步兵第37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周学义任师长,刘有光兼政治委员。该师部队前身是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后为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 师,1933年7月扩编为红31军,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945年10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1946年1 月,4、8纵合并为新4纵,12旅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这支部队在红军时期就是红4方面军主力,抗战时期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豫北等战役战斗,被日军视为劲敌,恼怒之余,在“扫荡”时曾在装甲车外面贴上 “专打386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甚至称“386旅为中国最好的旅”,抗日战争中该旅歼敌2.5万。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歼敌10万,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师,战斗作风顽强凶猛,战斗经验丰富,敢打大仗、恶战。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2166 名,俘敌77名,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7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8 年4月至1989年10月,步兵37师参加老山轮战,歼敌1787人,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划上圆满句号。1998年9月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步兵第37师下辖第109团(红军团)、111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步兵第38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8师,徐其考任师长,南静之任政治委员。该师部队前身是1942年10月组建的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前身来源于八路军129师补充团和新军决死1纵队57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1945年12月组建8纵时又改为8纵 22旅。1946年1月4、8纵合并为新4纵,22旅恢复11旅番号,当月月底又改称4纵第13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时,第38团1营被总前委授于“钢铁营”荣誉称号。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1 个单位、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8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10月,该师调归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38师,下辖武警第112团、117团、443团、713团。

        步兵第39师
        1949年2月,由豫西军区第3、6军分区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黎锡福任师长,侯德才任政治委员。该师部队来源于6分区39、40团和3分区164团,基础较老,164 团前身可追溯至杨虎城17路军部队。该师成立后,参加了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表现极佳,歼敌1672人,战后有3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该师撤消番号,师机关和13军坦克团、50军坦克团、148师高炮营等部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坦克旅,下属第115团、116团、炮兵团撤消番号和建制,117团(前身是15军43师127团)划归第38师建制,改为教导团。1998年坦克旅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装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