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2免费版开服:对新时期乡镇工作职能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6:37
对新时期乡镇工作职能的思考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是上级党委和政府沟通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三农”政策的前沿阵地,其工作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皇粮国税”和“税费干部”等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物退出了历史舞台,乡镇的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定位和实践新时期工作职能这一客观现实问题已摆在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面前。这里,结合自己在乡镇工作期间的一些感想,对此作一浅薄思考。

从乡镇的财权、事权、宏观调控能力,“三农”这一特定的工作对象,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乡镇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即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农村社会。

一、发展农村经济

当前,“三农”工作的焦点是农民的稳定增收,难点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重点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因此,乡镇始终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把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根本出路。

(一)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实质是社会资源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合理配置,外在表现形式则是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有序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是其外在的直接的推动力,而农业自身发展速度和水平则是其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乡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采用政府推荐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方式,引导农民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和其他地区转产、转业、转岗。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尤其是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引导农民就地转产、转业、转岗。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点、行、面,使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狭义上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副业中的优势产业得到优势发展。首先,转变农业产业发展观念,要依靠县域经济布局统筹农业、依靠县内外市场导向农业、依靠城镇工业带动农业、把政府指令型农业转向企业管理型农业、把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其次,积极稳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产基础、区域条件及市场状况,充分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在保障农民种粮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区域调特、产业调专、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产业化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三)加强农业综合服务

农业综合服务的内容、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所在,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设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强化水利设施的防汛渡汛措施,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水利在农业中的“命脉”作用,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结合国家的大江大河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其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以防止水土流失、地力流水和保护水域资源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三是加强耕地质量数量的保护,结合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同时保护好现有耕地数量,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一是要重点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转化科技为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科技的现时转化率。二是要重点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的科学检疫检测和统一防治力度,防止农业生产因病滑坡甚至毁灭性倒退。三是要重点加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突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的同时,促进民营化、市场化农技队伍的发展。四是要重点创新科技传输方式,通过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传输方式,让农民对农业科技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使农业生产真正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匮乏和信息传输渠道梗阻是农业的基本现状,要重点抓好以电脑、电视、电话、广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农业信息宣传栏和宣传单等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整合来源准确、内容多样、时效性强的各种涉农信息,把整合后的涉农信息资源快捷传递到农民群众中去,及时满足农村地区在农业科技、农产品流通、农业气象、农业政策及其他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

4、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把政府不应该承担和难以承担的经济职能嫁接给这些组织,政府则重在提供其物资供应、产品推销、信息服务、科技培训等方面业务开展平台,重在提升其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这些组织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以及千家万户农民同大市场的良性对接。

5、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按照政府投入一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一点、专业合作组织筹集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责任主体意识,积极探索地区主导产业在自然灾害、病灾等领域内的风险防范机制,预防整体产业大起大落,防止农民因灾返贫或致贫。

6、加强中央补贴政策的兑现。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方便群众的服务方式,把中央对“三农”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和其他“三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给农民,切实保护好农民的直接利益,增强国家投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是向“三农”传递和提供各级政府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公平的社会待遇。总体上可分为二大类,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建设。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饮水安全。按照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等问题。

2、乡村公路建设。抓好通乡油(水泥)路建设工程的协调工作。落实好辖区内“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等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完善好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机制,保障乡村公路的现状质量、人流物流的畅通率和安全率。

3、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确保农村正常用电和安全用电。大力实施以“一池三改”(一口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池建设,为农村提供就地取材的清洁能源。

4、村庄治理。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按照农民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搞好村庄治理规划。结合农村实际,把污水排放、露天粪坑、生活垃圾、生产生活废弃品等作为村庄治理的突破口,逐步涵盖到村间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人畜居住分离等方面,规范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建设

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和生存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事业。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同时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育基础资源的积极作用。认真落实中央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子女特别是困难家庭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教育投资观念,巩固和发展好教育“两基”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子女职业教育入学率,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2、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全力提升农民参合率,从医疗费用的源头上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以中心了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主要服务载体的“乡、村、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救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实现农村地区“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进县不误时”的良好就医局面。建立愈来愈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督体系,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保障农民用药安全,杜绝农村药价“黑市”现象。

3、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县级电视传输线路覆盖农村等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重要的广播电视频道难”的问题。积极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探索文化服务方式,整合各种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拓宽群众的文化汲取渠道,扩大群众的文化需求面,填补群众的精神“空虚点”,满足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4、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及国家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原则,重点抓好以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险,以老有所养为主要目的的农村养老保险,以困难群体为主要救助对象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险,以鳏寡孤独老人为主要赡养对象的农村公益性福利事业。

三、管理农村社会

乡镇管理农村社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重点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工作,要把这些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统筹考虑。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低生育水平反弹趋势和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是当前农村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情况。为此,乡镇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长期发展以及从维持人口“生态平衡”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把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主转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工作方法由行政处罚为主转到“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治理”上来。在工作措施上结合乡镇实际做到三清、三有、三落实(计生法规政策清楚、工作责任划分清楚、工作对象的底数清楚;有计生工作队伍、有计生工作阵地、有计生工作资料;奖抚政策落实、优质服务落实、依法管理落实)。在工作重点上结合乡镇实际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好人口出生率和计划生育率,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婚育咨询、孕期保健、生殖健康检查等工作,提高育龄妇女和出生人口的健康素质;三是努力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严厉处罚和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两非”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四是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应对当前农村人口流动对象多、流动频率高、流动地域广和流动时间长的情况,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防范流动人口演变为超生队伍。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管理转型期,新旧利益格局正相互更替,利益阵痛引发的各种矛盾同社会进程中固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乡镇要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履行好守一方阵地、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责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党政领导要做到“六个一次”,即每季度听取一次汇报、召开一次例会、分析一次形势、安排一次工作、解决一次问题、督查一次情况。其次,工作重点上确保“六个到位”,一是法制宣传教育到位,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规范群众依法行事行为;二是排查纠纷隐患的层面到位,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杜绝民转刑案件;三是乡、村、组维稳信息双向流通渠道畅通到位,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重大问题尤其是群体性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到位,构筑全民参与的治安防范体系,提高社会整体防范能力;五是重点整治到位,清理治安乱点,消除治安乱源;六是依法打击力度到位,重点打击黑恶势力,弘扬社会正气。最后,工作措施上实现“三个保障”,即综治工作经费有保障,综治工作阵地建设有保障,综治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保障。

(三)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乡镇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把握好四个工作层面,一是人的层面,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或业主)、从业人员、人民群众等的安全生产意识,构筑生产有安全、生命有保障的全民安全防范意识。二是物的层面,针对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安全生产客观要求的现状,积极统筹协调好政府(或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或业主)、其他社会投入等几方面的资金,改善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三是生产安全种类把握的层面,乡镇要重点把握好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地质灾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安全以及民间危爆物品的运输、贮藏和使用安全。四是措施落实层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便于管理和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制度,构筑针对性强的安全生产防控管体系。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和挖掘生产生活领域内的安全隐患,妥善鼾隐患源。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生产状况进行重点 监控、重点检查、重点整治,防范重特大生产事故发生。分门别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便于事故发生后能有效施救,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总之,“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基层乡镇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肩负起历史重任,努力转变工作职能,同时加强党政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