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米黄大理石: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们的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43:49
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们的社会(转载) 07.06.10  from kpikpi 相关文章(67)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这篇文章不错,我也要收藏,快看看收藏了该文章的所有2人    

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们的社会

红呼礼

2007年3月20日

    学生的世界观、生活态度、素质教育、就业观念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教育体制问题,其实已经涉及到近二十年以来的国家各项改革、甚至人们思想变迁等等深层次问题,这个课题对我国今后的社会稳定、文明进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学生的状况使人们对社会的未来产生深深的忧虑,我想从下面几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 学生就业问题很大程度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就业问题其实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劳动岗位也是稀缺资源,劳动岗位就是财富,就业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分配制度问题,道理非常简单,即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张三多了,李四就必然少了。我国近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市场经济,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激起人们消费以及占有的欲望,反过来弘扬社会责任少了,互相攀比,争创高薪,无序竞争,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根本就不要指望找到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岗位!

   首先,各个地区、单位、企业、团体都努力守住自己的势力范围,守住自己控制的资源,即使在自己能力根本顾及不到的情况下,压缩人力成本,尽量减少单位在编人员,尤其以改革为名精简异见人员或者不称职人员,以利于留下来人员的分配利益最大化,人少好分配,或者腾出岗位安排自己的关系、又或者拼命延长在位的任职时间,即使某单位的领导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吸纳多一些大学生;即使单位新吸收的博士生创造了社会效益,都可能会引起单位内部怨恨,生怕被抢饭碗或分薄了利益。

    其次,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甚至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都不可能自动降低自己的收入,即使各级党政机关、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即使他们提供的公共产品(甚至可能不作为)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而受到公民的批评,他们都会利用权力努力增加自己的利益,垄断着公共资源,肥水不流别人田,所以,在我们这个号称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举世瞩目的持续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却以减轻财政负担为由,把公费医疗、免费教育、福利住房等基本福利制度作为社会弊端给改革掉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仅体现在党政机关公务员身上,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鉴于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过分悬殊,各级党政部门自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抢夺的独木桥,一方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无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工商、城监管理等等等等。

   再次,在整个社会都以经济指标衡量业绩的情况下,不可能寄希望社会以及外资、合资机构吸纳大学生就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谁愿意到贫困地区工作?即使有人愿意,谁对他们家属负责?

    最后,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将原来的国有骨干企业卖得差不多了,已经没有机构愿意接受大学生就业了。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扩大就业、和谐稳定、让利于民、共同富裕就等于天方夜谈!学生就业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如何调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分配制度问题,坚决遏制贫富悬殊。另外:就是如何弘扬社会责任的问题,每个单位、每个行业如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进步作出自己贡献?

二、观念问题

    记得小时候我们看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面有一首歌“今天是红领巾、明天是工农兵”,在那个年代,城里的孩子们的理想普遍都是长大当工人,最高境界就是当一名人民警察、解放军战士,农村的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拖拉机手。在那些年代,能够当上一名邮递员骑上自行车给人送报纸就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而今天,这些行业中除了警察外,其它早已成为弱势群体。农民成了失去土地、没有组织、没有保障的无业游民,工人成了下岗的代名词,解放军同样面临复员、转业安置问题,而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很多是国家政策顾及不到角落,如此贫富悬殊的巨大反差,谁愿意将自己置身于低收入的、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呢?教育部门如何培养孩子们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端正就业观念?

三、教育方针问题

    教育方针问题,既有上述社会因素影响,同样有学校因素、家长因素的影响,由于观念的变迁,现在的学校追求的分数第一,追求升学率,孩子们很少有思想品德教育,缺少了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的教育。过去,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看电影,荧幕上的英雄就是孩子们的偶像,学校还经常组织孩子讨论电影、小说里头的情节,启发孩子们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使孩子们知道感恩,学会回报,敢于承担责任。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孩子们学工、学农等等,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培养孩子们劳动、生活技能,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珍惜自己的学生生活,但今天我们的教育部门早已经将这些优良传统抛弃。学校追求升学率,孩子们和家长追求分数第一,还有哪一家学校敢组织孩子们学工、学农?看电影(其实现在已经没有适合孩子们的电影)?一旦降低升学率,学校及其老师就要被教育局以及学生家长追究责任。

    可能不相信,我儿子就读于广州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小学,该学校曾经培养出羽毛球世界冠军,国家足球队的核心等等,学校自己就有学生室内游泳池、标准羽毛球场、正规的篮球场、橡胶跑道等等各种正规完备的体育设施,还有一个天台植物园(经过了考评后就几乎荒废)。但是,我儿子在该校六年期间,学校竟然没有组织过一次游泳课,这些场馆仅限于学校的特长生、运动员使用,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为校长争添脸面。还有更过分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不能到球场,只能在课室自由活动,放学后这些体育设施只开放给学校特长生、运动员,要不就关闭,普通学生是难以享受这些设施的。

    还有,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等等经常被主课排挤,如果孩子们要在这方面深造学习就得另外交钱。现在的学校已经听不到孩子们天使般的美妙歌声了。

    这些现象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会发展了,学校硬件上去了,物质条件满足了,但孩子们却失去欢乐。我认为,现在那么多的孩子们患上统合失调症,除了家长的过分溺爱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悬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头上的“分数第一,追求升学率”的观念作怪,导致我们的学校背叛了办学方针!

四、 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

    教育为什么人服务?政府在教育问题上一方面对教育设施闲置浪费,多少麻雀大学搬迁到大学城,造成原校舍空置;另一方面对各地区、各学校的配置严重不公平,导致教学质量差异太悬殊(尤其哪些有权力背景的学校享受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平均每一名老师要负责45名学生,加上各学校硬件上的严重差异,众多家长都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往名校,导致流行择校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开始就产生差异,既然存在差异,就很难达到人格平等。

    我们在前面提到,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所受到的教育决定了孩子们的

    素质,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观念,正如潘祎老师在“80年代后”一文所反映的:学生们无所事事,没有精神寄托,大学扩招,花费数万元读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现在社会上花几万元、几千元就可以买到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学校颁发的真的“假文凭、假职称”。就业观念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孩子们毕业后成了“啃老一族”(吃家族老本),发展下去必然演变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政府如何调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分配制度,如何确保公平优先,褒扬效率?(过去我们强调效率优先,但问题是:怎样考核效率?以什么标准考核?谁来考核?效率成本怎样?是否需要全体公民认可?)

    如何保障弱势群体?如何使我们的社会确立尊重知识、劳动光荣的风气?政府应该如何守卫正义,让邪恶受到惩罚?如何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明辨是非、品行端正、敢于承担责任、学会感恩、懂得回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讨,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缺乏信仰?反思我国近代史,从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抛弃孔孟之道、抛弃儒家学说、加上本能地排挤西方的宗教,也就是说,我国的国民没有完整的信仰体系。建国后我们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套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它教育了我们几代人,尽管经历了文革的荒诞岁月,很多人对自己的理想还是忠贞不渝、一往情深!他们现在已经构成各条战线的骨干(当然也有个别贪官污吏)。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代人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更加可悲的是:这几年我们过分追求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把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丢掉了。

    很多人都认为信仰问题是学校教育失误所致,我认为更深层次原因是政治体制滞后导致社会畸形发展,人们没有信仰的真实原因就是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敢讲真话!我们经常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我们恰好在这方面出问题!在单位内部发表不同于管理层的意见,你可能会被以工作需要为名、以改革为名调整到边缘化的部门,甚至要失去工作岗位、失去财富,连累你的家庭,讲真话要吃亏。相反,对领导唯唯诺诺、巴结领导可能会升职,惠及自己的家庭。这种风气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社会蔓延,影响着我们的学校、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你还能指望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有信仰吗?如果孩子们没有信仰,我们的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重建道德体系,培养独立人格,追求真理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必须要有公平、正义、和谐、宽容的气氛,树立讲真话的制度氛围。

    学校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意识问题,其实是社会的缩影。既然我花费数万元读完大学一样找不到(所谓体面的)工作,我读书干什么?既然社会上数千元就能买到学校颁发的“真文凭”、以及社会机构颁发的各种“资格证”,我读书干什么?既然有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我何必如此含辛茹苦做学问?我为何不利用自己的资源去找关系,苦心经营关系网?既然社会上流行“金钱拜物教”,我为什么逆社会潮流去追求什么真理、培养什么独立人格?既然社会已经变得尔虞我诈,我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讲真话?俗语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为什么还坚持实事求是,弄得自己身败名裂、甚至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归根结底,教育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的社会问题,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们的社会体制问题,如何抛弃浮躁、正确面对现实,重建诚信,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努力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兼容、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探索出第三条道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创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