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岗石品牌: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7:47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这事我是有耳闻的,但具体怎么回事还真没搞清楚过,近日收到北大校友会寄来的《北大人》有一篇《北大纪事·共产党人》里面提到毛泽东“三进北京”,我才了然。

 

1918年8月,毛泽东由湖南来北京组织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那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到北方,也是第一次来到久已向往的北京。他与蔡和森一起住在杨昌济家前院南房靠院门的房间里。后来,为了工作方便,由新民学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景山东街三眼井的三间小屋,他便从杨昌济家里搬了出来。

 

经由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在图书馆做助理员的工作,每月有八块钱。能够进入北大的校园,对于毛泽东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那时的北京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夕,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哨,以校长蔡元培为首,集中了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人物,除了李大钊,还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可谓群星荟萃,人才济济。

 

毛泽东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经历:“……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任务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头面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由毛泽东自己的话来看,我俨然看到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对于文化大师的崇拜,我们也应该知道所谓的伟人也并不是一出生就与众不同,也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虽然其内心已经有了一些蠢蠢欲动蓬勃向上的种子。而我认为有这样对文化名人崇拜的心理乃是因为毛泽东本身对于文化的热爱,我觉得毛泽东对文化人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尊敬,另一方面又有点“痛恨”,“痛恨”他们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目中无人”。这种心理或可解释毛泽东在晚年的某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