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石有人造的吗:60年代苏联技术援助:一斤资料一斤黄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6:32
2011年04月11日 11:09
来源: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中国人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从苏联买来的资料,几乎相当于一斤资料一斤黄金,而且在新技术产品上,苏方提供的都要落后一到三代。负责落实协议的聂荣臻不得不提醒有关部门,在接受样品时,要注意检查是新的还是旧的。

凤凰卫视2011年4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56年欧洲的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波匈事件”,共产主义阵营的动荡让苏共领导人改变了对援助中国国防新技术的抵触态度。第二年,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地送上了地球轨道,震动了整个世界。

几乎所有的尖端技术的实现,都在政治角度上成为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较量,而随着大批苏联援助的到来,中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制领域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了,然而师徒之间总还是有一些矛盾发生。

解说:1964年10月16日上午10时30分,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正在与国务卿、国防部长等首脑人物评估昨天苏共领袖赫鲁晓夫下台,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接任的情况时,中共在美国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被紧急呈上。

约翰逊事先有所心理准备,决定立即发布十几前以后拟定好的声明稿,以先安抚国内外的恐慌。声明中声称,美国对中国的核试验并不吃惊,不应该过高估计它的军事意义,因为从核试验到能被有效的投送到打击目标的核武器,还需要多年时间。他手上的一份美国报告写道,无论是拥有有效的先发制人能力,还是还击敌国的报复能力,都需要首先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强国。

约翰逊表示,以中国的工业能力,“十年之内”尚不足以对美国造成威胁。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在检讨之后,再次把武力打击的方案摆上白宫的案头。

视频声音:中俄的人民是永久的兄弟,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紧,纯朴的人民并肩站起来,纯朴的人民欢唱向前进,友谊永存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

解说:195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红场的观礼台上,除了苏共的领导集体,还出现了毛泽东的身影,此时的莫斯科已化作欢乐之海。一个多月前,他们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高唱着迈进太空的凯歌,揭开了争夺外层空间的战斗帷幕。

目睹苏联红军磅礴的气势,以及镇国利剑般轧过红场的导弹弹体,不难看出此时新中国的将帅们,眼中渴望的目光。在人民空军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导弹这种新式武器对于中国国防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举行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上,来自火箭故乡的中共领袖毛泽东,雄心勃勃的提出了苏联10年赶上美国,中国15年超过英国的目标。

视频声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万岁。

解说:对于当时科技与工业落后的中国而言,学习火箭等国防尖端科技的唯一渠道便是苏联,而在1956年之前,这个亲密的盟友却只同意接受50个中国学生,和提供两枚供教学用的老型号导弹的模型。要想凭借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术的中国,急需自己的科研人员。

1955年,刚在朝鲜罢兵不久的中美两国,又在日内瓦坐在了一起,在这场各取所需的谈判中,中方表示愿意释放被自己俘虏的部分美国飞行员,条件是美国要满足一个中国人回国的意愿。此人便是已被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了五年之久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早在1950年,曾师从火箭先驱冯·卡门的钱学森,便曾携妻带子登上了客轮“威尔逊总统”号,准备与同船的邓稼先、赵忠尧等100多名中国学者,一道返回战事初定的祖国。

当时没能到码头上送行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高精火箭技术研究,因此在他刚开始争取回国的时候,美国军界便有人放话说,宁肯枪毙他,也断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国。

果然钱学森一家还未启程,便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在港口扣了下来,这张照片是由一位美国记者在现场抓拍下来的。围绕钱学森回国的问题,中美两国几番交锋,在历经五年的磨难后,这一家人才终于重返祖国。四处参观的钱学森,此时也许还并不清楚,自己的回国将与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起步,有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1956年,位于北京海淀区北洼路的北空466医院被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搬走,紧接着一群神秘的人便进驻了这所还弥漫着消毒药水气味的医院大楼。这一年10月8日,37年前曾怀揣着“实业救国”的梦想赴法求学的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仪式。然后院长钱学森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各级干部,虽然被主席台上的聂荣臻称为是中国火箭事业的“开国元勋”,但他们别说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连火箭的模样都还没见过。

朱维增(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员):我们新进来的时候都是很保密的,我记得刚开始没有几个月,就有一个人给家里通信,讲了他从事了什么工作,结果当场给他拷了起来,送到军事法庭去审判去了,当场就给他抓走,所以对我们来讲,当时搞这行确实很神秘。

谢光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那时候能看过导弹的人,大概一个钱学森,一个黄纬禄,就是二院的,现在的二院的,他是一个老专家,他大概也是1917年,要不就是1915年生的。就两个人看过导弹,剩下的人连导弹都没看过啊,但是我们不但要做出来,而且要设计出来,还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解说:这一天与其说召开的是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大会,还不如说是火箭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

解说: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要求改革的示威游行和大规模骚乱,赫鲁晓夫拳头一挥,苏联红军的装甲师星夜兼程,分别将两国首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弹压数日才最终稳住局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波匈事件”。这种对他国赤裸裸的大国沙文主义,让苏联政府以及赫鲁晓夫本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望一落千丈,迫切需要各国兄弟党派的支持,因此对中国明显热情起来,在新技术援助方面也显露出松动的苗头。

聂荣臻元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几经活动,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远赴苏联,专门就火箭和航空技术领域援助中国一事,同代表团进行了历时35天的反复谈判。

最终双方于10月15日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也就是著名了“国防新技术协定”。随着大批苏联专家和实物的到来,中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制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不久,一支在解放军建军史上前所未有的特种部队,也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57年底,一个命令难住了时任炮兵司令员的陈锡联上将。这一年的12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要求炮兵部队抽调精兵强将,与国防部五院共同组建军中第一个导弹训练机构——炮兵教导大队,希望借由这支崭新的部队,给尚在酝酿之中的导弹部队,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干部,然而刚刚脱离了“马上步下小米加步枪”的野战部队,所能提供的知识人才着实是凤毛麟角。时任炮兵参谋长的陈锐霆少将,为难地报告:在军队里,连初中生都足可称得上是大知识分子。

陈锡联决定向军委彭老总报告,请求从全军筛选,随着大筛选的全面展开,来自全军的优秀官兵,向这支神秘之旅迅速聚集。

从1958年1月到1959年7月,炮兵教导大队工共举办训练班三期,培训学员2500余名,其中一些初步掌握了导弹操作和维护保养技能的青年官兵,日后成为了中国占导弹部队的骨干力量。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秘密抵达北京,这是一年前中苏签订的技术援助条约中的一项,车上除了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载有两发P-2近程地地导弹,其中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弹,另一发则是可进行加注和初级点火的训练弹。

据一路护送的苏联专家讲,只要加入推进剂就能上天,由于设计图纸和工艺资料尚未到达,而国家又急着要火箭,当务之急便是分解导弹结构,照猫画虎,测绘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产部门仿制。这个秘密计划的代号被定位“1059”,意为向两年后的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

拆卸一个直径两米,长度近20米,且构造复杂的导弹绝非易事,从弹体、发动机到每一螺钉、垫圈,都被细心的拆下包装,做好记号拿出测绘。

很快工厂就加快出了一批零部件,然而等到年底苏方的图纸运抵后一对照,才发现之前那种靠简单测绘,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尖端科技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要求差距太大,先前自制的零部件,大部分必须返修或者报废。蹒跚学步中的中国导弹事业,还离不开师傅的帮助。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五院和试验基地的中方人员开始了针对苏制导弹的原理学习、操作训练和仿制工作,虽然苏联人只是允诺提供旧型号导弹的相关仿制技术资料,但这确实帮助当时的中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了一个生产导弹的协作网。这一期间,中方人员不仅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了技术还自行研制了部分新材料和元器件,导弹生产开始逐步向阻力国内的方向迈进。

中国人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从苏联买来的资料,几乎相当于一斤资料一斤黄金,而且在新技术产品上,苏方提供的都要落后一到三代。负责落实协议的聂荣臻不得不提醒有关部门,在接受样品时,要注意检查是新的还是旧的。

王之任(火箭发动机专家):援助给我们的是好老的一个型号,就觉得它很落后,当时援助我们的那个发动机,咱们的编号叫1059,这个项目叫1059,这个发动机比希特勒打伦敦的V1那个发动机,稍微改进了一点儿,这是苏联得到资料以后稍微改进了一点。但是在他们那儿是很落后的,他那已经是第五个型号。

于龙淮(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翻译):因为它是液氧酒精发功,它这个效能很低的,也是初期的液体发动机,它说你们能制剂吗,恐怕不能制,到我们苏联买,他就很傲慢啊,你们要自己做,又要做液氧又要做导弹,你们能做得了吗,不行到我们苏联来买。什么都要用他的,他就宣传这个。

那个时候,咱们的意思是说你尽量得要用中国的才行对不对啊,你得国产化啊,矛盾在工作过程当中啊矛盾很大。

解说:1959年赫鲁晓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了北京,此时两国至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已无法掩饰,在国庆招待会上,赫鲁晓夫又和前不久在联合国大会上一样,影射攻击中国是所谓“好斗的公鸡”。

第二年,正当导弹的仿制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的大论战公开爆发了。

视频文字:1960年,苏联撤走在国防部五院工作的全部专家,苏联援助项目全部停工。

刘杰:开始是在苏联专家撤走以后,这个问题才正式地提到党的中央,军委,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开始以为苏联专家那个时候还是作为牢不可破的嘛,人家是真心帮助嘛,但是我们不知道人家他那个秘密不给你呀。

解说:聂荣臻引用一句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名言,逼上梁山,与这位老帅一同被逼得没有退路的,还有那些不久前刚跟步入这一领域的中国自己的专家们。

谢光选:他们哪个岗位的我们都顶上他,用我们自己中国的专家,处理了很多积累下来的,因为我们材料有不合格的,你不能买的材料都合格啊,装备工艺也有超差的,原来多少个公差,现在算的没那么多,超差代料都是中国人处理的,图纸设计问题,生产问题都是我们处理的。

解说:1960年9月10日,就在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的第17天,经过拆装练兵的P-2型导弹,开始注入曾因苏联专家断言将引爆导弹,而被当称肥料倒掉的国产推进剂。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任新民、粱守磐为证明国产燃料是完全合格的,提出来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担保。

与此同时,按照苏联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快进入最后测试阶段,人们把新中国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型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10月17日,仿制出来的火箭发动机进行了90秒试车,被鼓舞起来的人们一鼓作气,很快便将第一枚国产导弹组装完毕,装上了开往西北靶场的列车。

谢光选:8月初,(苏联)把所有的专家撤退完毕,从8月到11月5号,就这两个多月吧,70天,这在历史上哪个国家不敢这么干啊,哎,70天,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说行啦。

解说:11月5日的凌晨,在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的戈壁滩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进入发射程序。

视频声音:国产仿制1059号地地导弹,试验发射成功了,这是党的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聂元帅和其他首长们在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发射场,让我们向军委首长报喜,向全国人民报喜,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

视频声音:谢谢同志们,今天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发射了我们自己生产的导弹。

解说:12月6日和16日,试验队又成功发射了另外两枚1059弹,三发三中。

陈晓楠:历经磨难的中国科研人员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与其说这一步是生产发射出去了导弹,还不如说是树立了对“自力更生”的自信,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嘛,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志有多高,路就有多远,坚信“我能行”的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也找到了适合施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