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差别化战略优势:《少女大盗》,不动声色之佳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7:44

朋友跟我讨论说,再过三年动画片会不会就没有新题材了。他觉得所有题材都已经拍过啦,再拍也不会有什么新意。让我推荐新片,我推荐时介绍还没说完,他已经开始否定,那种题材啊,不看,没有意思等等。我反思,我是不是说得太过拖沓,可我只说了一句是《蜂蜜与四叶草》的原案,硬硬把后半句“跟《蜂蜜与四叶草》内容截然不同”给噎回去了。  
 
  再过三年动画片会没有新题材嘛,再过三年电影会没有新题材嘛?我们知道创新难,一直有创新出现;我们知道发明难,一直有发明出现;我们知道新题材难,一直有新题材出现。三年前可能有些人同样有这样的疑问,可三年过去了,状态并未有明显的改变。三年后,大概也不见得会有翻天覆地改变。
 
  但现在大量题材的陈旧,新创意新思路的匮乏,的确挺为难观众的。观众不仅要思考这部作品与哪些作品雷同了,与哪些真人真事巧合了,又要努力重新提取与众不同之处,加以揣摩,得出,它到底值不值得浪费已经浪费掉的时间。电影终究不是郭德纲先生的相声,只为斗个乐子,电影旨在发人深省。那么能发人深省引起观众共鸣,即使题材形式有些许雷同,也不算糟糕作品了。
 
  《少女大盗》挺好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由好莱坞三位绝对实力派老戏骨主演,值得赞誉地还有其大量哑炮似的喜剧效果及其内涵的深意。当然角色太耀眼,是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如果不是摩根·弗里曼、克里斯托弗·沃肯和威廉姆·H·梅西三位的绝佳演出,如果任何一个角色有所改变,都有可能成为《少女大盗》的悲剧。可喜可贺,现在这个假设不成立。
 
  说《少女大盗》的喜剧是运用了大量哑炮似的喜剧,因为看的时候想笑,又觉得笑起来有些不好意思。老先生们正儿八经地研究博物馆盗窃方案,虚拟人却是会扭来扭去笨笨的拟人化的棋子;老先生们全副武装进行作战训练,从楼顶如何依靠绳索滑落地面,结果不管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统统是摔下去的;老先生们在公园碰面,原来也不会有人注意,自己却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摩根·弗里曼手持粉红色的棒棒糖,匆忙之中拿来挡脸……如此冷笑话的画面,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
 
  三位老先生认真地生活在荒诞之中,但荒诞是观众的看法,身在其中的他们不觉得这一切有任何问题,就是这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他们不是老顽童,没有抱着游戏人间的思想,他们老实踏实,参看克里斯托弗·沃肯的一生,有个平凡的妻子,数十载在博物馆担任保安工作,喜欢《孤独的少女》那幅画,最大的兴趣是对油画的研究,从未想过有所改变;他们笨拙怯弱,整个盗窃过程,他们出现种种纰漏,紧张混乱的场面接连不断;他们微不足道,生活中没有人给予他们太多的关注,新博物馆领导嘲笑沃肯,“很抱歉我们没有事先征求您的意见”。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被关注,成为他们盗窃的必须条件。
 
  有人说这样的事怎么可能成功,我们看过太多的影视作品表现给我们的都是孤胆英雄,枪林弹雨,激烈刺激。不使用高科技,不飞檐走壁,怎么能算盗窃题材呢。但《少女大盗》可能更接近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人,为了很单纯的理由,做出了看似疯狂,实则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的事情。
 
  对一件物日久生情的题材不落俗套,因为离不开便想得到它是人之常情。影片最后也通过沃肯不仅得到了画,还领会到画的真谛,发现妻子如画中少女的神情,表达出怜惜眼前人的思想。如果影片不是一部三个人产生同样情感的喜剧(毕竟如此的巧合只能是喜剧),而是一场一个人对物的偏执,发挥到一定深度,也有机会成为佳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