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巴赫S5000:红楼梦性爱揭秘-李纨:孤苦守寡【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6:39

红楼梦性爱揭秘-李纨:孤苦守寡【30】

 

 

                                                                稻香村里的年轻寡妇


    在贾府的太太奶奶中,李纨是一个很让人同情的悲剧人物。她美丽贤淑,宽容和善,在丈夫贾珠亡故后,带着儿子贾兰,平平淡淡地度日,洁身自好,不染污尘,决不参与贾府男女的任何一项有悖世道人心的活动,也不让自己的操行有任何让人指点的地方。读者或许会说,她不过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标准的守节者,但是府中那些有丈夫的女性,比如秦可卿、凤姐等,哪里有她干净素洁呢?“纨者,完也”,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她很完美,二是说她就这么守着一个儿子,度完了寡居的一生,故判词中有“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的句子。

 

    关于她的出身、际遇和生活形态,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从纺织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第4回)

 

    这段话告诉我们,李纨是名门闺秀,家风很纯正,诵诗读书的气氛很浓;父亲督教很严,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宗旨,给李纨灌输了不少女子应遵守的道德范例;过早地逝去丈夫,但以“侍亲养子”为乐,不为外界的事情所扰,修炼得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但与小姑和姊妹关系融洽,陪侍“针黹诵读”,其意殷殷。

 

    李纨正当青春年少,就坠入了守寡的行列,这种孤苦之情,书中虽没细说,我们可想而知。她要不断地以封建礼教的信条,来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压抑自己,平息心中感情的波澜,扼死对于情爱的种种渴求,这决非一件易事。因年轻丧偶,性生活的完全摒弃,李纨的身体自然阴阳失调,所以病也不少,所谓“搞木死灰”,可看出她面容的憔悴,身子的单薄和心理的失常。她的希望只寄托在儿子贾兰身上,“侍亲养子”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她能自守操行,甘如平淡,正如她自称“稻香老农”一样。

 

    她所居住的稻香村,就跟她的生活形态、生存形态一个样子,毫无浮华之气: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17至18回)在稻香村里日复一日地打发日子,没有事决不在贾府各处闲游,只有贾府的一些重大活动中,比如元春省亲,贾母做寿,年节祭祀,她才会走出稻香村;或者偶然因弟妹相邀,大家在一起搞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时,才可见她的身影。

 

    这样做,一是能坚定自己守节的苦志,不为外界所扰,心如古井;二是避免人家说闲话,指责行为上的不严谨;三是不惹是非,赢得长辈的赞扬同辈的尊重,使人同情他们母子,安安然然地度日子。

 

    她在宝玉处丢失一条帕子,也慌忙派丫鬟去寻回,“忽有李纨打发碧月来说: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块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这里?小燕说:有,有,有,我在地下拾了起来,不知是那一位的,才洗了出来晾着,还未干呢。”(第70回)一条帕价值几何?之所以要寻回并非是为了惜物,而是怕引起其他方面的纠葛。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李纨是深知的,故谨慎若此。

 

    虽然她父亲“不十分令其读书”,但毕竟自小耳闻目濡,于诗赋上积累了功力,所以,她在教子之余,诵读诗书便成了她唯一的消遣,偶尔也试试笔。这样,可以疏散守寡生活的苦闷与单调,获得心态上的某种平衡。另一方面,诗,在古人的论述中,它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的,一个寡妇读诗和做诗,是圣教所允许的,旁人也无可挑剔。

 

    在元春省亲时,“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第17回至18回)诗虽平平,但对仗是工稳的,从中可以窥见她在诗上是下过工夫的。另外,她制的谜也很新奇,“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第50回)她的两个谜是:观音未有世家传;一池青青草何名。众人猜了好一阵,才猜出谜底是“虽善无弘”和“蒲芦”。

 

    从李纨所说的“睡不着”,可看出她平日“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句)的情景,如此悠长的守寡过程,尤其是夜晚,怎能不触景生情?!

 

    对于弟妹们闹着要成立诗社,要有定期的活动,李纨是积极参与的,她平常的日子太孤冷了,大家相聚岂不热闹;同时,除了弟弟宝玉外,其他都是妹妹们,外人也无可指责。

 

    “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第37回)接着,她又任命了两个副社长,定了奖罚条例,出了咏海棠的题目,把个场面搞得热火朝天。待大家做好了诗,她细细评判,分优品劣,兴致勃勃。“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第37回)最后的结果,是宝钗第一,黛玉第二,宝玉名落孙山。

 

    第二次诗社聚会,出的题目是写菊花,评诗时好一番热闹:“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而宝玉又一次“落第”(第38回)。

 

    后来,又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任社长,李纨依旧热心参赞务社。这次各人作的是咏柳絮的词,因宝玉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李纨道:不要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第70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结“桃花社”之前,“海棠社”还有过一次“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活动,李纨又评断宝玉“落了第三”,罚宝玉去栊翠庵乞红梅一枝来插瓶,宝玉喜滋滋冒雪而去。

 

    虽说宝玉的诗很难夺魁,但也不致于每次都压底,李纨评断时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首先她是出以公心,宝玉是她的亲弟弟,不能偏袒,否则也就冷了众人的心,使诗社无法办下去。更重要的是,作为姐姐,深知弟弟宝玉的心思,只要姐妹们高兴,他受点委屈是不在乎的,所以每次评完,宝玉总是力赞她评得公正。这既是李纨的细心处,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她对已失去此种受怜爱的机会的遗憾,即以抬高这些妹妹的地位来作一种心理补偿。她罚宝玉去乞红梅,可以猜测到她对宝玉的理解,给他一个借口,冠冕堂皇地去栊翠庵找妙玉。风雪夜,悄无人声,妙玉和宝玉说了些什么,又怎么去折梅,书中皆不说。但宝玉乞梅归来的一句话倒透出不少讯息:“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第50回)

 

    李纨在这些日常场景中,可以看出她并非完全是“搞木死灰”的形象,内心也曾时时涌动情感的波澜,只是能自我平息,将其消泯。这正如她读诗写诗一样,“发乎情,止乎礼义”,活跃于一种规范之中,操守上依旧冰清玉洁。

 

    贾府上上下下,都认为她极宽厚温驯,不与人争是非,她在被委派了与探春、宝钗暂时代理家政时,总让她们出头露面,尽力佐助而无所建议,不肯卷入那些讨厌的人际纠纷中去。但这并不能说明她怯弱,胆小怕事,不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在贾府,谁敢碰一碰凤姐?李纨就敢,而且一针见血,决不留情面,很有些锋芒。

 

    因为起诗社,要用几个钱,李纨找凤姐来商议,谁知凤姐借题发挥,带出一大串话来。“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最后,凤姐只好俯首贴耳求饶,老老实实“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作会社东道”。(第45回)

 

    李纨显然不是为了诗社的开支才批评凤姐,而是平日里对凤姐的所作所为早有看法,一有时机,便倾泻出来了,称得上淋漓痛快,大得人心。

 

    按判词说,李纨的儿子虽中了功名,但她在得到诰封后,随即死去,故云:“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第4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