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猫路由器怎么设置:<正念>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8:06

第一部

在举世滔滔奋力“外求之际”,这本内求的书···

眼里无尘,天地自宽

我们的生命常常为被动的反应和惯性反射推得团团转鲜少直下承担,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唯有警醒并观照当下“如是”,抖落“必须、应该”

出入息的缓急轻重自会反应身心状态,它如锚索一般将我们在概念游戏中玩野的心重新系于当下。

蒲团外的日用,才是正念的测试场。

成长转变中的孩子当下可以成为家中的禅修师,正念化刻板庸碌为高度与深度,生命至此脱离被动和惯性的常轨,有了主动选择!

正念使我们觉知人与人、人欲事物相依相存又必不可分;认识到万事万物和谐的整体性和蓬勃的个别性。

知觉这种不知不觉---则称“正念”。

我们习惯于忽略当下,反而期盼黒没到来的,导致我们对置身其中的生命之网普遍缺乏正知,这包括对自己的心念及其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都缺乏正知和理解。

反正念的力量(我们惯性的无知无觉和自动性)极度顽强,不为意识所测知。

正念让我们探触到生命诸多层面,尤其是因习惯而忽视与错失的部分。

“停”实际上使“动”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质感,“停”有助我们重新检视自己担忧和觉得不自在的事,它给我们指引。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压力是生命中无可逃避的一部分。生命中很多事只能稍加掌控或完全无法掌控。压力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儿为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处境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在重大压力下,我们只能做受害者。学习与压力携手、理解压力、在当中找寻意义、做重要抉择,以及运用压力的能量,让我们的意志力量、智慧、慈悲成长。

 

你虽停不住浪,却可以学冲浪。

有人拿木棍打你,你不会对木棍或挥舞的手臂生气,会对手臂连着的那个人生气;

放下是,请你别再依附任何事---包括任何想法、事物、事件、特殊时刻、见地或是欲望。放下是有自觉地决定,完全接纳当下所展现的,是放弃以强制、抗拒或挣扎来交换更强有力、更美好的状态,也是让事物如实存在。放下好比松手,放掉一直紧抓的东西。

通常我们还不光是被渴求外界事物的欲望缠绕住,也不只是手紧抓欲望不放,而是我们的心在紧抓不放,拼命抓着狭窄的观点、子给自足的希翼和愿望来困住自己、卡住自己。

耐心、放下、不加批判、信任、慷慨是修习正念的坚实基础。

联系分享你生命的丰盛、精彩的自我、热情、生命力、精神、信任、开放性,最重要的是把你生命的存在与你自己、你的家庭和世界分享。

“定”是修习正念的基石,你的心能多平静多稳定,你的正念有多坚固。没了平静,你正念的镜面是扰动起伏的,无法精确反映任何事物。

定能和正念一同携手修习,也可分开修习。

我们最需要成长的,通常是最想防卫、最不想承认的部分,通常是躲避都来不及,更别说以不防卫、正念的眼光审视一番,再力图改变了。

 

第二部  修习的核心

禅坐

像山岳一样崇高、巨大、宏伟、不摇撼、根深蒂固的特质,直接融入姿势与心态之中。

手该怎么放

挑衅结合挑衅,智慧便无从产生

山之禅

你在日常生活中带着山的象征吗?你能看到他人内在的山,容许他人内在的山也呈现每座山峰独特的形状?

湖之禅

水的原理和山一样是---基础单位。而水的本质更强大,因为滴水能穿石,水也具有“接纳性”的迷人特质,它会分开让一切进来,又恢复本来面目。

无风的日子,湖面是平滑的,像镜面,映现出树木、岩石、天空、云、暂时托着每一事物,然而一旦风江湖面激起涟漪,或大至碎浪,清明的映现便不见了,但阳光任然在涟漪上闪耀,在波浪上舞动,像闪闪发光的钻石。

一旦你以内心之眼建立了湖的意象,让自己在躺卧或安坐时变成一座湖,如此你的能量被正知、开放性和对自己的慈悲心支托着,一如湖水被包容和接纳的盆状大地托持着,每时每刻与湖的意象一同出入息,感觉水体如你的身体,开放并接纳你的感性心和理性心,反映出所有进来的事物:当倒影和湖水完全清澈,体验那完全静止的时刻;当湖面扰动、刮起浪、翻腾,也体验那暂失倒影和深刻的时刻。

行禅

在正式行禅中,你注意行走本身,你可以专注于整体的脚步声,或个别姿势变换的片段,像是重心转移、向前、放下,再次重心转移,或身体整体的移动。将行走的正与知出入息的正知联合起来。

如实看着每一步并完全与它同在,感觉行走的感觉---你的脚、腿、仪态和步伐,在每时每刻每步之中,置身此处。步步为营,注意足下。

慈心禅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

         约翰·多恩《禅修十七》

我们若与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那是因为彼此相互依存,我们既是整体,又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只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如果此时此刻我能成为爱与仁慈的中心,尽管我任然那么渺小,这世界却有了前一刻所没有的爱与仁慈的核心,这将有益于我,也有益于他人。

你还可以更进一步将自己建立为爱与仁慈的中心,再将爱与仁慈向外散发至所想的地方。也许你先送给之亲的家人,如果你有子女,用理性心的内在眼睛和感性心拥抱他们,观想他们真正的自我,希望他们安好,不受不必要的苦,他们终会知道自己在世间要走的真实道路,在生命中体验爱与接纳。然后,一路将伙伴、配偶、兄弟姊妹、父母···统统包括进来。

你可以将爱与仁慈导向父母,无论他们健在或已逝,希愿他们安好,不再感到孤绝或痛苦,并向他们致敬。如果你做得到,也觉得有益健康、有益解脱,你可以在心中宽恕他们的局限、恐惧、错误的行为以及引起的痛苦。

你可以将慈心导向任何人,这样可以锤炼你的情绪生命并扩展之;益于他人是可能的,益于你自己却是必然的。

当你刻意将慈心导向处不来的人、不喜欢的人、对你有反感的人、威胁过你的人、甚至伤害过你的人,这种扩展会更加成熟。

你也可以练习将慈心导向一群人---受压迫、受苦、陷于战乱、混乱、暴力和仇恨的人---了解他们与你并无不同,了解他们也有所爱之人,也有希望和抱负,也需要庇护、食物与和平。

你也可将慈心导向地球本身,导向它的荣耀和它沉默的受苦;导向环境、溪流和河流,导向空气、海洋、森林、植物和动物,全体或单一对象均可。

我们去接触慈心和被慈心碰触的能力,往往深埋于我们的恐惧和创伤之下、贪心和瞋心之下、对妄想的执著之下,而以为自己的那么疏离和孤独。

第三部  正念的真精神

傍火而坐

百万年来,人类围坐火旁,注视眼前的火焰和灰烬,背后尽是寒冷与黑暗,也许这就是禅修的起源。

在今日步调紧凑的世界里,火变得很不实际,或者仅仅成为偶一为之营造心情的奢侈品。当天光渐暗,我们只消轻触开关,要将世界照得多亮都行,然后照常过日子,将清醒的时刻塞满忙碌与作为。今日的生活没多少时间能用来感受生命的存在,除非我们刻意去掌握。现在,我们极少有机会坐在火边,让内心安顿在寂静之中。

如今,在一天行将结束之际,我们打开电视机,让苍白电子火光映照,让他人内心的声音和影像不断地轰炸,心灵完全弃械投降,脑中充满了资讯片段和碎层。电视吸取了时间、空间和静默,如同催眠剂,以失念、不用心、被动性来哄骗我们入睡。史蒂夫·艾伦以“眼睛的泡泡糖”来形容电视。我们常常处心积虑,用它们来占据本可活得更充实的珍贵时刻。

 

和谐

 

亲身接触

我们对现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印象,这往往受到别人意见、上过的课、读过的书,或者电视、收音机、报纸,与一般文化现象的影响。上述种种来源为我们画出一幅图像,告诉我们事物是sm样子,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以致我们常常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却看不见“眼前和内心”的。

我们可能对生命中的基本现实,毫不知情;生活在自己制造的梦幻中,对自己与亲身经验之间的失落感、鸿沟和不必要的距离都毫无所觉;无知的程度使我们在精神和情绪面,都变得十分贫乏穷困。

 

你还有什么事想说吗?

医患关系中如果用心多加一句“你还有什么事想说吗?”会很好的连接病人的整体需要和信息反馈。

在咨询中无意间常常会用到这句话,表示心理咨询对人关怀会自动做出关怀全面的行为。

 

你就是自己的权威

无论何往,即是所在

在平凡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中,正念当下。

并没有所谓的外在匆忙,只有内在的匆忙,而这份匆忙是被缺乏耐性和失念下的焦虑思考所驱策。

 

什么是我此生的使命?

只要我们一直躲在“思考惯性和制约”的阴影之下,我们有可能永远发掘不了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很少决心去质疑,内心对我们的召唤师要什么、要成为什么,然后就此深入思维。

 

类比之山

心外有山,心内也有山,山的存在召唤着我们去攀登,山教给我们:你内心存在着一整座山,是心外之山,也是心内之山。

你攀移至下一处营地前,必须补足营地的补给,以备下一位登山者之用,下山时必须和其他登山者分享你山上的缩减所识,让他们从你的攀登所学得到利益。这正是我们教导别人的方式:尽量告诉别人至今为止我们看到了些什么。但这充其量也不过是期中报告、经验地图,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奇遇还在眼前继续展现呢。

 

相依相存

狐狸偷喝了老妇人的牛奶,老妇一怒将其尾巴割下;狐狸向她要回尾巴,老妇说还回牛奶就替它把尾巴缝回去;于是狐狸到农场向奶牛要牛奶,乳牛说你给些青草;青草说你给些水;小河说你拿瓶子来;一直到磨坊主人出于慈悲和同情,给了谷子,狐狸才得以向鸡换蛋,想小贩换珠子,向少女换瓶子装水······最后狐狸终于将尾巴要了回来,欢天喜地的走了。

没有哪件事可以无中生有,每件事都有前因。

正念出入息是丝线,贯穿我们的经验、念头、感受、情绪、观念、冲动、智慧、心识之珠,这串珠链是崭新的事物---崭新的看待方式、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这新方式整合起生命的各个片段并赋予它们一席之地,尊重其自身的完整性,也尊重其所置身更广大的完整性中的每一刹那。

我们已经攀爬到一个眺望的制高点,更能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整体性,更能在正知中观照此刻的流动、出入息与此时此刻间的流动交互渗透,珠子和丝线一起串成更大的视野。

无害

如果我不能做出什么有益的事,至少我希望尽量不做有害的事。

你是否有时候发现苛责自己,又贬低自己?在那个时刻,记得“无害”,觉察到这个事实,然后放下。

想伤害的心根本上由恐惧而来,你需要看自己的恐惧、了解恐惧,并做它的主人,才能无害;做恐惧的主人是为它负责,是不让它操控你的愿景或观点。

业,即指某件事发生是由于另一件事发生,甲事与乙事彼此具有某种关联,每一个果之前都有一个因···一个人过去的因缘、行为、念头、感受、感官印象和欲望,而产生的生命整体方向以及可能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为“业”。

业很像渐渐累积下来的习性,将我们锁在特定的行为模式中,进一步又积累相似的习性,因此我们容易被业拘囚,并且以为原因总在他处---总是我无法掌握的他人或事物,绝不会是自己。

你可以造新业,正念观照你的业,注视着它,很快会发现所有心中升起的冲动,生起又灭去,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并不是你,只是思考,你不必受制于它们。当你不再喂养它们,或对之反应,你便马上了解它们的本质不过是念头,这个过程可以运用专注、平静和无作为的火,将毁灭性的冲动燃烧殆尽;同时富有创造力的观照不再被排挤出去。

整体性与一体性

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完整的,便会感觉与万事万物浑然一体;当我们感觉与万事万物浑然一体,我们便感觉到自己的完整性。

个别性与如是性

所有的面孔都彼此相似,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个别性和特质又多容易一眼就看出来,我们是多么珍视这些差异!

“当下”是什么?

造“我”运动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取决于他的自我解脱有多深刻---爱因斯坦

时时生在水中的鱼不识水,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的思考心都构筑着:

我的经验

我的时刻

我的孩子

我的饥饿

我的渴望

我的意见

我的方式

我的权威

我的未来

我的知识

我的身体

我的心

我的房子

我的土地

我的想法

我的感受

我的车子

我的问题···没有一项跟你是谁有关。

我们不断经由外来的鼓励、物质的拥有和爱我们的人来找寻内在稳定,如此一来,我们便持续不断地建构自我,然而尽管如此频繁地制造出自我,我们在生命中还是无法获致永续的稳定,内心之中也缺乏永续的平静。

佛教徒会说,一开始根本就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我”,有的只是不断构筑自我或“造我”的过程。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根深蒂固“造我”的惯性,并准自己一天假,不再那么努力“做怎样的人”仅仅单纯地体验生命,或许我们会更快乐、更放松。

无我其实并不是要你做“什么都不是的人”,它的真义在于“万事万物都是相依相存,并没有孤立的、独存的、坚实的’你’,”你只是世间其他力量和事物的相关存在---包括你的父母、你的童年、念头和感受,外在事件、时间等等。

虽然在俗世思想中,有一个”自我”的观念在许多方面具有实际功用,但我们必须知道它不是绝对真实、实在或永存的。

正知有助于抵消“造我运动”并减轻其冲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我是无常的,你想抓住自己什么,其实都是自己诓骗自己,自我不可能抓得住,因为它一直变动、衰败、又重新建构,视每一时刻的不同情况而稍有不同,这使“自我”成为混沌理论中的“奇异吸子”,它一方面显现出井然有序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是不可预测的漫无秩序,它从不重复自己,无论何时看它,总有稍许差异。从而从“自我含有具体、永存、不变的”虚妄的念头中摆脱出来。并认识到“造我”的冲动,然后放下,我们便于宇宙去的和谐,给事情多留余地。

面对过多的自我中心、自我沉溺、自我批判、自我不安、自我焦虑之际,让情绪缓和下来,为真实的梦想安排一个出路,走出虚幻。

愤怒

猫食教训

在烦扰或生气的情况下,观察自己的反应。去注意一下,是否要提到“是你生气”的事物,你都会越想越生气而无法自己?此时正是你练习正念的大好机会。

正念好比一只锅,你可以将所有感受放进去,与他们同在,让它们细火慢炖,提醒自己不必马上行动,只用正念的锅盛着它们,让它们炖得烂熟,更易消化,更易理解。

 

为人父母即修行

你可以将每一个宝宝都视为佛陀或禅师,或是你私人的正念老师,降临到你的生命中。

为人父母,需要有生以来最清明的观点、最深刻的放下,一切顺其自然,方能称职。理由之一:宝宝需要经常的照料,必须依照他们的时间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你的时间表,并且是每天,不是你想要做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你这个成人完全与他们同在,才能茁壮成长;他们需要拥抱,越多越好;需要一道散步,唱歌给他们听,摇他们入睡,一同游戏,安抚他们,有时一大早或深夜,当你筋疲力尽时,只想睡觉,或者在其他地方尚有急事待你处理,你还得喂他们。你需要全然与他们同在,而非落入自动驾驶的模式;你可以去感觉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让他的活力、生命力和纯净唤起我们的活力、生命力和纯净。

如果让孩子和家人成为我的老师,时时记得仔细去认识、去倾听生活中来得又快又猛的教训,为人父母正是加深正念的绝佳机会。

孩子在认识世界或他们自己的面目时,不断将你退到极限。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一道简单的方程式,教你在为人父母的世界中怎样将事情做“对”。你免不了无时无刻遇见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处境,譬如,和较长的孩子发生意见冲突时,看清楚他们的需要,并能回应得恰到好处,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智慧和平衡,是很难的。

总之,他们需要你经常付出能量,你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了,你愈来愈容易失去宁静;你的孩子会从内部并近距离地看到一切:你的弱点、癖好、瑕疵、缺点、矛盾与失败等。

孩子在童年期很容易因为他的需要与内心的美丽得不到适当的尊重而受伤,而让他们和家庭产生更多问题。如自信和自尊、沟通和能力···

显然,父母除了向外付出能量之外,偶尔也要吸收一些能量进来滋养并回复活力,不然这个一味付出的过程不可能持久。

如果我们认为子女是“我们的或我的”将其视为我们的财产,可以任加塑造、支配。来满足一己之需,我们就给自己惹上大麻烦了。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孩子此刻是他们自己,也永远是他们自己。

真正的教学是不用言语的,最好的方式是以身作则,体现出你想给予他们的信息。如果他们感到你强烈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想支配他们,那将得到反抗的回馈。任何事必须有兴趣,自动自发才能持续下去。

沿途的陷阱---你思虑的心

我们很容易用禅修来助长自我膨胀的习性。

心的纪律---禅修

也许最终,灵性仅仅意味:亲身体验到整体性和相依相存性,看到个别性和整体性的交织,没有意见现象是孤立又与其他现象毫无相关联的。

灵性的能量让人升华,从这个世俗的世界升华到充满光耀的非物质世界、超越相对的世界,个体都有融和为一,涅槃、天界、宇宙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