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四驱皮卡柴油15万:凤凰哨与布依族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02:13
   布依族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是一首流行全国、全军,久唱不衰的民歌之一。这首民歌从孕育、诞生到现在已经有55年了。半个世纪以来,这首民歌却被误认为是苗族的民歌,直到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纪,这首民歌才得以正本清源。2002年10月18日,贵州日报发表了罗马同志题为《“桂花开放幸福来”是怎样诞生的》这篇文章,以具体的时间、地点,真实的人和事,说明了这首民歌的诞生的过程,拨开迷雾,还布依族民歌的本来面目。贵州省布依学会具此向国家、省的宣传、文化、民族事务部门通报《桂花开放幸福来》冠名权归属布依族。2003年12月13日至15日,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对《好花红》、《桂花开放幸福来》两首布依民歌作了专题介绍与现场演唱。贵州省布依学会会长王思明作为应邀嘉宾,对这首民歌的来源加以说明。因采集时民族识别工作上未进行,把时称为“仲家”的布依族,误认为是苗族,以及1953年根据布依族人士的意愿,将“仲家”称谓改为本民族自称“布依”作为民族称谓,上报国家民委批准,“布依”成布依族的法定名称。央视频道还播放了专程到贵阳采访参加收集整理这首民歌的罗马同志介绍当时这首民歌来历的画面。罗马再次讲述了当年在贵阳市凤凰哨采访民歌的情况,再次说明《桂花开放幸福来》是一首布依族民歌。至此,一首布依族属的民歌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首民歌与凤凰哨布依寨有着不解之缘。
   凤凰哨位于贵阳市城南,与太慈桥、五眼桥紧紧相邻,与贵阳发电厂仅为一水之隔,从市中心大十字驱车前往,15分钟便可到达。“凤凰哨”是因村后面的凤凰山和村前的哨所而得名。
   在布依语中称哨所为“棱梢(音)”,称村寨为“曼”(音)。所以布依语称凤凰哨为“曼棱梢”。凤凰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一个依山滂水,风景如画的村寨。山色秀丽的凤凰山屹立于村后,清澈碧绿的南明河畔,南明河波光磷磷,由南向北,蜿蜒穿越五眼桥流经市区东去。凤凰哨明清式的民居,层层叠叠,座东朝西,由南向北。村寨林木成荫、鸟语花香、八月桂花、浓香馥郁、景色盎然。一块块稻田参差错落,呈梯田形直下南明河边。凡身临其景的人,都赞不绝口,总感觉是到了“世外桃源”,而流连忘返。这样的优美环境,与孕育这首民歌的音乐氛围也是分不开的。随着城市不断扩大,由郊区变城区,原住农民变成城市居民。村寨老地名凤凰哨现在叫凤凰巷,村寨原址现在是凤栖社区。现在,这里虽然高楼林立,但是仍然住着几十户布依族人,真可谓是“都市布依寨”。
   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重视礼仪和非常好客的民族,凡逢喜事,客人来了主人都要唱迎客歌。其歌词内容是:“桂花生在桂石崖,桂花要等贵客来,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桂花开在桂石林,桂花要等贵客行,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生。”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了,布依族人民迎来了贵人解放军。1950的初夏一天,贵州军区文工团的同志来到村里“采风”收集民歌。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动,晚上,他们走家串户与村民摆谈家常,问寒问暖,向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土改政策,同时收集民歌。那时,村寨中间有块茨菰田,茨菰田旁边有一个石板院坝,这是村民议事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星烯月朗的晚上,文工团的同志总是在这里教村民唱《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班大妈是一个布依族的民间歌手,会唱许多布依族的民歌与古歌。她的家就住在石板院坝的旁边,文工团的同志经常在她家听她唱歌。在她家收集到了《桂花开放贵客来》这首布依族的迎客歌。从此《桂花开放幸福来》与《好花红》一起不仅流行于贵阳地区及其周边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等地,而且流行于贵州、流行于全国。凤凰哨的男男女女的布依族人与班大妈一样,会唱各种曲调的民歌及用布依语唱的叙事古歌、情歌。曾记得1950年初春,陈素珍、陈玉民、郭金莲、郭德珍四名女青年曾到贵州广播电台(现贵阳市电台街)录制布依族民歌播放。后来,陈素珍、郭金莲两人带着布依族歌曲到北京演唱,参加开国一周年庆典,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文工团的同志在凤凰哨“采风”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他们却与凤凰哨布依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后来,他们还经常邀请凤凰哨的人去文工团驻地做客。凤凰哨现在年龄再六七十岁以上的人,对当时“采风”情景仍记忆犹新和难以忘怀。一首词句美好、旋律动听的民歌传唱了数百年之后,1950年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贵人”,他们就是贵阳军区文工团的钟华、罗马、王存真、王鸣、王骅以及编词编曲的崔永昌、罗忠贤等同志。这首民歌经过他们整理加工,既保留原来的韵味,又进一步丰富了词曲,使这首民歌成为布依族经典音乐,传播到全省,传播到全国。近几年来在贵阳地区兴起的布依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凤凰哨在内的三十多场(次)的歌节、歌会中,《桂花开放幸福来》与布依族另一首民歌《好花红》作为姐妹篇,颇受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