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罗湖到香港机场:人生儒释道--史飞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48:50

人生儒释道

史飞翔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愈来愈对人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是心怀敬畏。这几年来,我购买和阅读过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不下百本。虽谈不上什么治学研究,但大体的印象感受总还是有一些的。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生的关注,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人生哲学。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具有非凡的人生智慧,就基本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后来,关于人生的各种著述,多是对先哲的阐释与补充。梁先生不愧是一代宿儒,此话真是见道之言。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总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之后却发现往往是事与愿违,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退隐林泉,正所谓“英雄到老尽归佛”。 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儒家,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佛道,退隐林泉、寄情山水。其实读书人无论当不当官,都离不开佛道思想。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顺利。南宋初临济宗宗杲禅师曾说:“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禅)。”士大夫们得意时就去做官,把禅书放在一边;不得意时再拿出来,姑且又将做官放在一边。正是因为拥有儒释道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人才能够过着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理想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消极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艺术。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修心(娱乐)。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说了这么多儒释道的好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对待它呢?儒释道三教本一家,所以我们的态度是“破门入户,兼容并蓄”。胡适以“本是一家”论儒道共源、林语堂以“中庸”论儒道调和、梁漱溟以“了解自己”论儒道之共性、闻一多以“偷”“骗”论儒道交融、英人韦尔斯以“斗争”论儒道之合伙。其实何止儒道,佛教也是如此。佛教虽说产至印度,属外来文化,但佛教从它踏上东土的第一天起,无时不在寻求着“中国化”、“本土化”。禅宗的创立即是最好的证明。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佛家。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家影响很大,它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保留的如此完整。然而,世人对佛教多有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岂不知,佛教本身是无神教,对宇宙人生有着独到的解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爱因斯坦认为佛教的“知觉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孙中山先生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

儒释道三教从来是一家。金末元初有一个全真道派,它力主三教合一。为此,全真道士何道全专门作了一首《三教一源》诗:“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是一家。红莲白藕青荷叶,绿竹黄鞭紫笋芽。虽然形服难相似,其实根源本不差。大道真空元不二,一数岂放两般花。”三教合一,一在何处?我以为,一就在心、一就在道。心者,心性也。儒教修心养性,释教明心见性,道教存心练性。三教统一于心。道者,大道也。儒教求道,释教求道,道教也求道。何谓道?用心思考即为道。人生儒释道。

 

 

                                

2010710日早终南山太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