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直飞波士顿:科学网—有没有一个鉴别好人与坏人的“判决性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5:41

有没有一个鉴别好人与坏人的“判决性实验”? 精选

已有 2881 次阅读 2009-12-8 19: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没有一个鉴别好人与坏人的“判决性实验”?

李侠

上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1922-1974)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其中自然会提到波普尔(1902-1994)的工作,毕竟拉卡托斯是波普尔的学生与同事,而且两人又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伦敦经济学院为代表的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判决性实验”的提法来自波普尔,这主要是由于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所必然要求的,他的主要意思就是:存在一个对于理论证伪来说起到判决性作用的实验,而这类实验就被看作是判决性实验。由于波普尔在理论上是一个原子主义者,即相信一个理论只包含一个命题,一旦遇到反例,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证伪。其实通过科学史的考察,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不会因为遭遇反例而被轻易证伪,理论是有韧性的(当然很多人批评波普尔还有一个原因,即波普尔理论面临着奎因-迪昂困境)。基于这种现实,拉卡托斯称波普尔的理论是朴素的方法论证伪主义。

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充分考虑到理论的整体性与理论的韧性问题,因此,他不相信存在一个“判决性实验”的东西,认为那是一个即时性的神话。拉卡托斯自称自己的理论是精致的证伪主义,给他的老师波普尔留下了足够的面子,但是即便如此,拉卡托斯与波普尔也在学术上绝交了,可见就是大牛也是无法宽容不同理论的。我们今天看来,拉卡托斯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史揭示出的案例。我个人的补充意见是,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判决性实验,但是理论所遭遇的实验证据的重要程度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对理论来讲存在重要与否的证据,不是所有证据都具有同样重要程度的。关键是这个重要程度不需要大到100%,具体数值也是一个估测,这里就不胡说了。总之,这两个人提出的观点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自然我希望班上的研究生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

为了配合这种意图,我曾制造一个理想实验:有没有一个鉴别好人与坏人的“判决性实验”?在班上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也谢谢参与的同学),同学们的答案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没有这种判决性实验,(好人与坏人的判别标准都是主观的)其二,不清楚。坦率地说,对于两种答案我都不是很满意,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让大家都参与讨论,我知道有很多同学是有自己想法的(今年我带的两个班的同学都还不错,总有一些同学喜欢参与讨论,这样我上课还有一些感觉,否则就真的是痛苦折磨了,呵呵)。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标准还是有的,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是判决性实验,但是这些标准也不都是主观的。比如说国人喜欢看的那些国外的大片,对于片中出现的反面人物也是深恶痛绝(与外国人的感受没有什么不同),对于那里的英雄人物也是钦佩有加,由此可知,判别好人坏人并不都是主观的事情。而是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也是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的,并不都是伦理学家们的主观臆断。那么把问题简单化,该怎样判断呢?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孟子的说法,孟子说人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愧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如有四体也。”根据孟子的标准,我们可以初步说,缺乏这四心的人就可以说是一个坏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无法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因为,它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的比例不同,而且这个标准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有儒家的君子的一些内在规定,而且这是封建社会的一些说法,因此必须把它还原成现实生活中的标准来看,才具有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个过程中如何判别好人与坏人呢?我尝试用利他与利己的组合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组合有四种结果:1利他-利他,2利他-利己,3利己-利他,4利己-利己。这四种组合中,第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人就是我们梦想中的好人(说成圣人未尝不可),无论在哪个时代,他都是好人。第四种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坏人,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这类人都是坏人。但是大多情况下,我们是处于第二种与第三种之间,那么该怎么办呢?利他-利己的类型在今天是否可能呢?我认为还是可以实现的,八十年代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有这个意思,今天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的就是我们期望遇到的好人。利己-利他模型揭示的也许更有现实意义,追求自己的私利没有错误,但是不能以损人为基础,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的利己,这是可以接受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这就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最可恶的就是损人利己,这种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坏人,也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小人。但是从长远来看,损人者往往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这又恰恰是历史的公正所在。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损人的长期回报是负的,而利他的长期回报是正的。不说了,判别好人坏人还是有一些标准的,这种思考有一种作用,即可作为选择朋友的一个可参考的标准。联想到前段时间科学网上李小文老师帮助某海龟博士的行为就是一件典型的利他行为,这件事遭到非议,就说明我们在基本判断上是存在误区的,而且这件事的最大受害者恰恰是李小文老师。所以,对于善行,我们是必须要予以支持的,虽然我们做不到,但向往之心是不能没有的,否则这个社会太可怕了。

(这几天忙着给老娘看病的事情,也没有时间管理博客,只能抽空涂鸦两笔)

2009-12-7日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不知什么原因,近来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早年在故乡时看到过的遍地野菊花的景象,所以找来一幅,以作纪念。

李侠

  • 加为好友
  • 给我留言
  • 打个招呼
  • 发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