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庄子的局限性:[转载]《周易》唯象学揭秘中国文化(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5:32

周易》唯象学揭秘中国文化(三)

                主讲   贵州 周易玄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感应概念的应用十分广泛。自然、社会、心理各领域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的许多相关性、对应性联系,大多被称为感应。所以,中国传统学术所说的感应,内涵相当复杂。这里只是指出,凡具有确定性和重复性的感应关系,就具有规律的意义。它们是规律形成中的一种。而中国唯象学的任务便是揭示这类规律。

   通过前面的叙述,相信大家对中国唯象学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的唯象学,不是象西方那样,划分出唯心与唯物的派别,而是将唯心与唯物都融入一体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我们了解了唯象学,就基本把握住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我和在座的朋友一样,都非常对由《周易》演绎出来的各种预测术感兴趣,尽管预测的方法花样繁多,但实际上都共同遵循一个“同气相求”的原理。

   在座对术数文化有所研究的朋友,我想你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就是对“象”的感受以及感悟。

   无论是六爻也好,八字也好,奇门遁甲也好,紫微斗数也好,等等的一切预测门类,无不是一种模型,而这种模型,依据同气相求的原来对人类乃至于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进行摹拟,从而知道被测对象的命运轨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就不再觉得预测术有多么的神秘,更毫不客气地说,知道了这种“感应”原理,我们任何人都有迅速地掌握预测术,乃至发明新的预测术。

   是的,这一切都并不神秘,只是这门古老的文化在民间长期被以此谋生的操术这者故弄玄虚而包裹上了厚厚的神秘外衣,了解了中国唯象学,就剥离了这件神秘的外衣,让学术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

   前面我提到过我的弟子满强向我求问的关于中医也能做疾病之外预测的问题。在这里,为了更深一层了解、理解《周易》唯象文化,我就以人身结构与中医养生为话题再展开讨论。

   提到《黄帝内经》,我们不少人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医理论的最早典籍,如果提到《淮南子》,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清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了。我就从《淮南子》谈起。

   《淮南子》是两汉前期的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属黄老学派。对人体和养生的研究,是黄老学派的专长。《淮南子》作者在概述这本书的要旨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真;欲叁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执其大指,以内洽五藏,齏渍肌肤,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览耦百变也。”可见心身问题在《淮南子》一书中居核心地位。

西汉是我国人身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医学奠基著作《黄帝内经》正是在这个时期成书,而略晚于《淮南子》。《内经》与《淮南子》,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医学原理上,都很接近,甚至有不少地方如出一辙。所以,发掘《淮南子》的人身观和养生论,对于我们了解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关于人的生命的象规律,《淮南子》继承了先秦的自然整体观和天人统一观,并用这种观点对人身进行了更为细致、具体的观察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人身是一个小宇宙的思想。它说:“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肯定人身与宇宙有相应性和统一性。在此之前,孟子曾经说过:“万物皆备于我。”《吕氏春秋》也说:“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淮南子》虽然是这些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贡献是直接把人身与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相比较,肯定两者无论在功能关系上,还是在形体结构上都有着深刻的共同点和相应关系。而且,它把这一思想贯彻于自己学术理论的始终。

《淮南子》说:

   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经),以使三百六十节。

   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以与天地相参也。

   与此相似的论述,在稍后的《春秋繁露》和《内经》中也可见到。如《灵枢·邪客》写道: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对于这种历史现象,我们不应因其看起来十分幼稚而嗤之以鼻。应当看到,这种做法是沿着先秦开辟的“人与天地相参”的道路向前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先秦大哲们奠定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但是老庄孔孟对人的身体如何与天合一论说得比较概略,很少涉及人的生理构造。《吕氏春秋》所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只是笼统地开了个头。虽然,在中国古代居于支配地位的天人合一论如果继续向深广发展,势必会与医学结合,去尽力揭示人身与自然的一致和统一。而中国古代的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之下,揭开了新的一页。

   《淮南子》说:“孔窍肢体,皆通于天”。这一立论体现了人是自然整体的观点。有生命的人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一个彻底开放的整体,所以人的孔窍肢体与天地宇宙都相通。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医家要求观察的生命的自然存在状态,强调人的生命和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的整体,而且与天地宇宙的运动过程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学对人身的认识不以形体解剖和形体分析为本位,而是将重心放在一起。所以,中医学对人身的认识不以形体解剖和形体分析为本位,而是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自然过程和自然状态上。于是方在“孔窍肢体,皆通于天”,“人与天地相参”上立论。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完全合理的,正确的,同时也是一条与西医不同的认识人身的路线。

   在淮南看来,由于人为天地所主,并始终受到天地的制约,所以人的形体和生命必定与天地相应。将人身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某一现象应合起来,正是对人与天地相关机制的探索。如《内经》认为,“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意思是足三阴三阳左右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十二个月份相应。每一个月份到来之时,相应经脉的生理功能就格外旺盛,针灸谈经上的俞穴,效果尤其明显。用这种原理来指导临床,要求医生选穴施针,不但要针对具体病症,还要考虑经脉的应时变化。《内经》的这一理论到元明时代,发展成了子午流注针法,系统地揭示并利用经脉俞穴与年、月、日、时的应合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阴阳时间针灸医学。

   所以,中医学是依照“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的原则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中医学无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临床治疗上,着重把人身看作一个自然之象的流程。这也就决定了中医学必定以自然地生活着的人为认识对象,而属于象科学。

   以时间为主的选择还促使中医学在整体观察、开放性实验之外,多采用内省的方法来认识人身和环境,于是发现了“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实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和物理场不同。“气”在生命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生命流程和生命感受的承担者和推动者。

“气”为中国古代学术(主要是医学养生)的伟大发现,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正好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实在观。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又具科学的实践价值。气的存在在养生和临床的无数案例中得到证实,几千年来气概念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养生。尤其要指出的是,气的各种养生和临床效果,至今不可能用其它形态的物质存在来解释或替代。气,决不仅存在于人身之中。它“细无内,大无外”,“无不通透”,可以受人的意念调控,与实物性存在对称相容,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事实上,如果没有气,或者放弃了气的概念,也就没有了经络藏象。没有了经络藏象与日月四时的应合关系。那还有什么中医呢?

   中医学研究气,并以气为基础建立藏象经络学说,它的途径之一是通过象。中医之象主要是指人体作为活的整体暴露于外和所感受到的功能动态过程,是人体内外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反应。象的实质是气,是气的流动。我们在前面就已经说过了。北宋的张载也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象是介乎气和形体之间的存在,一般总是在有形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来。

   《周易》和中医学在认识上都以“象”为本位,而中医学所探索的是关于人身生命的“象”的规律,阴阳五行应用于中医学,其内容正是关于人身整体功能关系的规律。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就是说,必须在人身整体功能和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找到根据,而这些关系又都是通过“象”表现出来的。医家正是要依据人身所呈之“象”,来做阴阳状态的判断。我们知道,“象”,也惟有“象”,才是自然状态下人身整体功能关系的表现。

   是的,“象”要比“体”敏感,病邪刚客于身,还没有成病就可见于象。所以辨证论治可以提前发现病变,找到病因,作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而形体性的诊断治疗,一般只看重物质构成方面的变化,然而物质构成发生异常时,则病已成,患已深。

   “象”还要比“体”丰富。人是生物机体、心灵道德和审美求真的统一,是形和神的融合。以形体为本位的医学,难于包容人的社会道德和心理精神层面,而辨证施治,察看人的气象,自然地可把人的精神世界纳入其中。所以,中医学有利于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

   对于中医的治病,在古代不仅仅是中草药作为药物,甚至包括风水等等均是治病之方。按天人合一的理论,人本身也是归属于自然,人有病了,他的风水环境必定会有破败之处,或者说是有不利于他的身体身心的地方,这就是人法天地,同气相求的原理。我给大家讲一个鲜活的例子。

   我们重庆市国学书院的院长陈传渝先生,他有一次为一位朋友勘测家居风水,忽然在小主人的卧室窗台上发现了一颗很长的钉子凳在窗棂上,看起来特别地刺眼,陈老师就询问屋主,小主人是不是有眼病,还常有心跳加剧的现象。他的询问令主人大感惊奇,回答确有此事。原来他儿子的眼睛上长了疮,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好,还常常莫名地感到心慌。陈传渝老师当即拔掉了钉子,不久,孩子的病就好了,一家人专程来答谢。

   陈传渝老师在这里用的就是《周易》唯象学里的东西,说穿了就是取象比类、同气相求。我们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心灵、窗户,三个物体都属于一种类别,在八卦里是《离》卦,小主人卧室的窗户上钉了一颗刺眼的钉子,就势必感应到小主人的眼睛与心灵。

   这就是易学的思想的应用,易学复杂吗?并不复杂,所以易学易学,简单易学嘛。只要懂得了万物类象,由此及彼,同气相求……你就已进入了易学的殿堂。

   而中医的理论构建也是“比类取象”、“同气相求”,所以我们常说“医易相通”就是这样的关系。我们能从风水、八卦、八字等术上看到人体的疾病,也就完全可以从疾病里看到家人、学校同学以及你的住宅环境的情况来。

中国的文化就是侧重于时间文化的文化。通过本文的了解,我们发现了,时间不仅与老子的道极其吻合,而且与《易经》的“易”十分同一。时间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正好对应了“不易”;而时间是往来古今流动不息的,正好对应“变易”;同时时间又是一种最简单的一种实体,而且人人皆有,万物皆有,就对应了“简易”。时间统摄空间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对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了解来直观认知。比如在八卦里,乾卦代表皇帝,老人,天,如果这算空间概念的话,那么乾卦在时间上就代表了戌亥月(即农历的九月与十月),而乾卦的具体空间表现是西北方。如果我们求财而起出一个卦来预测,得到了乾卦,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判断说,在戌亥月会得财,方向是西北方。

   比如在五行里,水代表的北方是空间概念,那么时间上则是冬季。

   又比如在地支里,子丑寅卯常常被用来记时,如子时寅时,但它除了表意时间以外还表意了空间,子还代表了北方,寅还代表了东北方,卯还代表了东方。

   正是由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八字算命——人从出生那一刹那就决定了人这一生的成就高低。也正因为时间统摄了空间表征了一切,才有后来的《梅花易数》的时间起卦法乃至用时间推演事物发展状况的时加奇门法等等。

   事物同气相求,同声相感,在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物象就有相似的状态。这是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同时性原理”。

   荣格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东方思想不断对话的一生。荣格曾犀利批评当时的学院心理学,是过分强调理性因而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唯理智主义。可以说,荣格最有原创性的一些观念,都与东方思想有关。荣格自己也承认,他的某些观点根本上源自东方思想的启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源自《易经》的“同时性原理”。荣格对他晚年才公然提倡的这项原理非常重视,因为如果同时性原理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人类构建知道的基本设定——因果律,就要受到很大的挑战。荣格认为同时性原理除了可以从心理分析的案例中获得左证外,主要是《易经》提供了最为完美的理论基础及程序运作。

   在《周易》的启发下,荣格认为潜意识有一种作用规律——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联系,荣格称之为“同时性原理”,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在宇宙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荣格相信,在宇宙大化的滚滚奔流过程中,因果联系不过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此外还有别的联系,例如,万物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之流中并排地进行着,其中有些东西在许多地方基本上同时出现,它们可能是思想、符号、心理状态、某个数字、某种物品……等等,尽管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却有着相合的等价的意义。由于它们分属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时间演进系列,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因果性的联系,却有着巧合性的对应关系,荣格将这类现象称作“同步”或“相对的同时性”,认为这种现象受制于同时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