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甲米:成就报道如何写活“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12:01

成就报道如何写活“成就”?

覃世默 《 新闻战线 》(2011年第8期)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大主题”、“老品种”,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家常菜”。然而,时下不少成就报道还是“老套”、“生硬”,缺乏贴近性和可读性,宣传效果也大打折扣。要让成就报道这道家常菜常“炒”常新,读者不腻不厌,最重要的是将相对严肃的政经新闻,通过深度挖掘内容特色和创新报道形式,使报道更有成就感和亲和力,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选题要“特”  

    成就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不如事件性新闻“好看”。增强成就报道的吸引力,达到好的宣传效果,要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从选取典型题材到确定报道方式都要“另辟蹊径”,如此才能“木秀于林”,与众不同。

    紧扣特色。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定位,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某方面特色。比如在广西,柳州是工业城市,桂林是旅游城市,钦州是沿海城市,崇左是边境城市等。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写好了地方、部门及行业的特色和亮点,很大程度上也就做好了成就报道。2009年8月6日是崇左建市6周年,作为省报驻地记者,不可能像地市党报一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而应抓住其中亮点做文章,所以在选题上得费一番思量。该市的党建工作、项目建设、糖锰产业、沿边开放等题材很具特色,成果颇丰,关键是,哪个题材最能展示崇左的成就,体现崇左的特色,又是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想宣传的呢?崇左是沿边城市,“边”是其最大特色,也是最容易出彩的新闻题材,且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未散,广西、全国对外贸易纷纷“凋零”,甚至由“正”落“负”,崇左市1~6月外贸却逆势上扬,增长24.94%,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64个百分点,且出口总额排名第一位,全市有20家企业列入广西外贸出口额前50强,创历史之最。一个建市仅6年的新兴城市,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创下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能从金融风暴中走出“独立行情”,这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成就,也是全区、全国的一个亮点。《崇左:沿边开放开发逆势而上》一稿,因报道突出地方特色,抓住地方亮点,又具有指导意义,被编辑“慧眼”所识,在头版头条予以刊发。

    突出优势。当今社会,优势就是话语权,优势就是新闻点。突出优势,秀出亮点,这样的成就报道才有影响力。崇左市是我国重要的糖、锰生产基地,素有中国“糖都”、“锰都”之称,“黑”(锰)“白”(糖)产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响当当”,自然也是值得挖掘的新闻题材。我采写的《“黑”“白”产业腾飞之道》,突出崇左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一黑一白”两大支柱产业质的飞跃,为资源型工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试想,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崇左市,如果在成就报道上硬“拼”工业、城建等题材,不仅出不了“彩”,还往往让“小变化”淹没于人家的“大成就”中。

    抓住典型。好的典型报道,在发挥示范、激励、引导等方面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话题。在这方面,崇左市江州区无疑值得各地借鉴。该区资源禀赋并非很优越,却凭借超前意识和科学谋划,通过打造产业园做大锰铝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做强糖业、发挥特色资源加工业优势,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壮了工业“筋骨”,而且长了农业“翅膀”,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经典的“江州样板”。笔者采写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江州样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典型,总结了这一成功经验,报道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肯定,并获2010年度中南十省报新闻奖一等奖。

    推陈出新。每一个媒体都追求将时鲜的、独家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也正因为如此,稍有不慎,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丧失热度和鲜度。其实,新闻不惧“炒冷”,旧闻也可成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发现力和挖掘力。一些有亮点的地方老题材,如果多动脑筋,还是能找出新意来。2007年,边境县龙州蔗糖产业实行跨国经济合作新尝试,率先把甘蔗种到越南的土地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颇具开创意义。对这个很有价值的“旧闻”,我一直关注和跟踪其进展。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之际,全国许多媒体都在做中国与东盟合作成就的题材,崇左是中国连接东盟的前沿,作为驻站记者,更应做好这方面的报道。于是,笔者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前夕,深入中越边境调查采访,挖掘这项合作的新变化、新成果、新问题,及时写出了《甘蔗伸出国  中越两头甜》的通讯。该报道因善于推“陈”出“新”,使旧闻有了新的内涵,变成了时鲜的信息,被评为《广西日报》好稿。

    行文要“深” 

    成就报道不是应景之作,需要精心策划才能出精品。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经得起推敲。成就报道要“出精品”,更必须统揽全局,精心策划,提升内涵,才能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挖新闻内涵。就是要善于提炼深刻主题思想,不记“流水账”,使成就报道有高度和深度。《“有党组织在就有无穷力量”——桂林市各级党组织和群众一起战胜冻灾纪实》一文,就是敢于突破成就报道窠臼,将比较严肃的党建主题,通过“责任·力量”、“旗帜·明灯”、“党心·民心”、“希望·春天”四个方面内容的深度挖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又如笔者采写的《石山区缔造“生态奇迹”》一文,不仅讲述了地方政府如何抓生态建设这项工作,而且通过一个生态村的村民、一位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著名专家所感受到的生态文明成果怎样由决策变成现实,从新闻人物的民生视角折射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变化,提升了重大成就报道的思想、文化及人文内涵。

    突出思辨色彩。成就报道不能为成就而写成就,关键要挖出成就背后的启示和意义。在2008年度的“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名单中,国定、区定“双料贫困县”的天等县赫然在列,其跨越发展很具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笔者参与采写的《又一条神奇的“天路”》在展示天等县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从理性的高度,总结了成就背后带有规律性的“真经”——即坚持科学发展,天等人终于走出了一条山区强县的“天路”;同时,剖析了“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天等精神,是天等由贫困县变成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的巨大动力,强调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篇通讯突破了以往的县域经济成就报道,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获得了《广西日报》好稿奖。

    增加报道厚度。一篇稿件是否有厚度,主要应看是否挖掘了新闻资源和素材所蕴含的全部信息,信息链条是否能有效延伸。在采写《食品工业:精深加工与拉长产业链齐头并进》一文时,我不仅仅写了食品工业取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从产业规划、现状调查、路径选择、新闻链接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食品工业发展的“瓶颈”、趋势及思路,并配以短评《产品“高精尖”  市场“大广深”》,使新闻更加完整系统,厚重丰满。该报道获得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赞扬。

    写法要“活”

    成就报道、特别是重大成就报道,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点多面广,内容庞杂。因此,报道在选取角度和切入点时一定要注意抓“小”,从“小”字上叙事、做文章,缩短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细微点上的变化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能给人很大的启发。作者让消息从一名普通群众——“祖籍沧州”、“在沪经商数年”的郑先生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为切入点,来反映河北省交通的变化,这就使5年交通成就这些缺乏新闻点的内容,一下子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于是这发生在群众身边又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变化,就成了吸引人的亮点;有了亮点,熟悉的材料就有了新意。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是这篇消息的又一特色。记者在用一个巧妙的视角给读者带来新意的基础上,站在整个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审视其交通发展状况,如此就从“小视角”中看到了“大主题”——河北交通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读者透过交通发展这扇窗,可以看到5年中河北经济发展的缩影。如此,消息的高度和深度就显现出来。

    2009年国庆期间,《广西日报》组织策划了新中国60华诞“站在全国看八桂”系列报道。当时,我负责广西工业化、城镇化的成就报道。这个大主题,要表现的东西很多,角度的切入很关键。《现代文明 闪耀南疆》一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马尚瑛在南宁市邕宁区新兴社区工作,每次到市中心办事,她都坐公交车。而过去,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邕宁居民要到南宁多数是走路和骑自行车。“以前邕宁还是一个市管县,发展条件非常有限,如今作为城区融入南宁市,居民除了出行方便,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享受到和别的城区一样的服务。”马尚瑛高兴地说。

    通过一位普通百姓的经历和感受,一下子把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发展变得实在、具体起来,避免了成就报道“大、空”的“通病”。

    形式要“新”

    成就报道贴近观众,不仅选择的内容要与观众接近,在形式上也要做到求新求变,独具一格,令读者耳目一新。

    标题新颖。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引人入胜的好标题才能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愿望。成就报道就其题材和内容说,本来就不“好看”,如果标题再不“鲜活”一些,就无法让受众产生阅读兴趣。《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防城港市提振士气逆势而上创出十个广西第一纪实》一稿,记者巧设正题,借用温总理的一句话,引人入胜,副题“画龙点睛”,巧用极具新闻性的数字,强化事实,简练又到位。可以说,这篇报道的正副题目均富有新意,又彰显地方特色,一下子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关注报道的具体内容,宣传效果非同凡响。

    再以《天边来了一群非等闲之辈》为例。此稿写的是天等县农民把米粉店开到了首都北京,后被评为广西新闻奖。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典型的新闻事实,还得益于贴切生动的标题。一句琅琅上口的短语里,既体现了“天等”这个地域特点,又符合文章主题内容,让读者“眼前一亮”,自然也就跃出了版面。

    方式创新。一是突出现场感,“图文并茂”,使报道从思维到感知形成双向交流,增强成就报道的亲和力、通俗化,增强视觉冲击力,刺激读者的“阅读欲”。以《广西日报》的新中国60华诞“站在全国看八桂”系列报道为例,从《改革开放 走向世界》、《现代文明 闪耀南疆》、《生态广西  绿色家园》到《锦绣八桂  灿烂文化》等六组报道,不仅文字内容丰富,而且配以多幅富有冲击力的照片和可读性强的新闻链接,既增加了新闻容量,又活跃了新闻形式,收到良好的新闻宣传效果。二是做好数字信息的切割和组合,从提供的大量材料中摘取“百分比”数字,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展示,使本来枯燥的数据产生趣味性。

    短小活深。必须打破“只有长稿才有分量”的成就性报道旧思维,着力于短、小、活、深,变以往的“长效应”为现在的稿件组合所产生的“群效应”,善于以一篇现场新闻、一篇短消息、一幅照片、一篇政策信息为一个“群”,使读者在可亲可信中增强认同感和方向感。■

    (作者系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崇左记者站副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