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 图片:魏坤梁:太极拳《授秘歌》释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44:53

魏坤梁:太极拳《授秘歌》释疑

(2010-08-20 02:00:30)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太极拳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鏗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吴鏗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他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鏗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占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宋书铭所具其先祖宋远桥遗作《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中指出:宋氏拳源流涉及到武当山,还可远溯至唐代许宣平,而杨氏古谱《张三丰承留》一文指出:“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宣平许”即“许宣平”的错序称谓,该语的大意是说张三丰集大成之太极拳,其源可远溯至唐代许宣平。杨氏古谱在杨、吴两家流传至今,吴公藻在1936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指出,他家流传的杨氏古谱是他祖父全佑(1834—1902)得传于杨班侯。从内容分析,杨氏有些古谱应是杨露禅得传于他的老师,然杨氏古谱和宋氏古谱在拳史源流上的叙述却两相吻合,均溯及张三丰和许宣平,所以宋氏拳与武当山太极拳一样,和杨氏所传太极拳实是在古代同宗同源而异流酌太极拳。

  太极拳《授秘歌》是宋氏所传十首歌诀中的一首,《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可见于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一书)说此歌是明代武当山一被称为“夫子李”或被称为“麸子李”的道人授予同行于武当山的宋远桥之友俞莲舟,授时没有歌名,后来宋与俞等七人又向武当山玉虚子道人学习“十三式”(即后人称为“太极拳 ”)。《三丰全书·后仙列传》记述:“明正德年问,有楚人李夫子,名性子,入武当山修道,遇三丰授以丹法,后得正果。其言李夫子居武当山修道,以麦麸为食而辟谷,人称“麸子李”。文中所述李夫子情况与《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所述相符,所以《授秘歌》其实也是张三丰一脉所传。据沈寿校《太极拳谱》说,现在所知最早收藏“授秘歌”的出版物是上世纪出版的《太极拳功解》一书,书内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字样,书中此歌题名为“授秘歌”,杨澄甫弟子于化行于 1935年出版的《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下文简称为“于本”)中,此歌之名被易为“太极拳之真义”,每句歌诀之后出现了四字注文;杨澄甫再传弟子、师从田兆麟的陈炎林于1943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下文简称为“炎本”)中,此歌亦收入其中,每句歌诀后的注文基本相同。此歌之名和注文究竟为何人所加,现都已无从考据,但歌名、注文虽非夫子李所授,显然也是对此歌深研有得之太极拳先人心悟之作,所以,自它们传世之后,太极拳先辈无不十分关注,师从田兆麟,又师从杨澄甫、李景林,创编了被后人称为“叶氏太极拳”的叶大密先生于1967年八十岁时写道:“此(歌)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绝非庸俗、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见叶大密弟子金仁霖老师校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此语可说是反映了真正步入太极拳之门者的共同心语。但是这首歌诀与注文措词含蓄,许多人感到不知何意,本文试对其作些初步的探析和注释。

二、试释
  
  (一)歌名试释

  “真义”和“秘”可称高深奥妙真髓之理,“秘”也可称自然界一些不为人知的奇怪现象,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中说:“拳即是道……内中消息,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茫然莫解。”所指就是这种“真义”之“秘”。

  世界上尚有许多常人所不知,或者匪夷所思,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的、甚至令人拒绝置信的现象存在着,例如一些国家的科考报告称:在大洋几千米深处某区域,那里无光、无氧、高压,充满硫化氢等高毒,还有摄氏三四百度的高温,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居然还生活着鱼类等生物。这就是自然界中之“秘”。

  杨氏古谱反复强调要性命双修,文武兼修,文修包括静功,武修包括八五十三势长拳(后被称为“太极拳”),其中《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指出,只有文武性命双修才能“自臻于日睿日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在兹矣”。也即达到了太极拳经所谓的“阶及神明”,《授秘歌》的末句即为“尽性立命”,指的都是太极拳修炼的最终目标。性命双修到高层次过程中,修炼者身上会发生常人想像不到的一些奇怪变化,即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内中消息”,也即古人所谓的由内视返听而得的“内景图”。“太极拳真义”或“秘”,无疑指的就是这太极拳阶及神明过程中的内景图。

(二)歌诀试释

  夫子李所授歌诀全文为: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磐;
  虎吼猿呜,水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现逐字逐句试释如下:

  (1)无形无象

  健康的年青人有身体轻盈的感觉,重病之人有躯体沉重的感觉,身体轻盈感反映生理状态优良,生命力旺盛。道家内功(现代称为“气功”)、太极拳修炼到高度入静时,心理意识彻底消失,修炼者会有身体十分轻盈,甚至体重若失,飘然若仙,与天地融为一体,物我皆忘的无比舒适愉悦感觉,反映这种情况的资料虽寥若晨星,但也并非绝无仅有,如孙禄堂先生在《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说:“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像在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的情景异常舒畅……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十分钟情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对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文中的“冯”为“凭”之通借字,音 ping)并亲书于条幅,显然这是杨澄甫先生对他练拳过程的体验抒发。杨澄甫先生再传弟子、师从田兆麟的陈志进在《论太极拳的品格功用》一文中讲到练拳时写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见吴志青《太极正宗》等书)讲的也是这种练拳时物我两忘的体验,文中的“庄周梦蝶” 语出《庄子·齐物论》,说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大自然中逍遥自在地上下飞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庄周,醒来后才知道自己是庄周,于是庄子苦苦思索:究竟自己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编人,潜心于道家内功修炼的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中写到练拳高度入静时说:“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惟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将这种高度人静时的感觉说的更加具体,这种“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的感觉不正是无形无象吗?

  于本该句的注文“己身忘之”,和炎本该句的注文“忘其有己”也正符合以上所述。

(2)全体透空

  于、炎两本此句为“全身透空”,显然与“全体透空”意思一致。

  气功和太极拳练到相当入静阶段时,皮肤触觉的灵敏度必然逐渐提高,就如郝为桢先生所说:“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见孙禄堂《拳意述真》)。当然这种感觉的出现还必须是人的活动处于用意不用力的状态中(注意语中之“意”并非“意识之意”),此外,人的先天性功能体呼吸也逐渐增强,人会感到全身通透舒畅,渐至感到人与大气融为一体,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这不就是“全体透空”吗?“全体透空”也是对“无形无象”的进一步和另一侧面的说明。

  此句的注文,于本是“内外如一”,炎本是“内外为一”,两者正是这种自觉全身通透舒畅的说明。

(3)应物自然

  太极拳懂劲功夫达到一定阶段,人的运动功能和整体协调性被充分发挥,武术功夫渐达从心所欲的境界。不少真实轶事表明,许多著名拳家与一些太极高师推手,感到简直“无手可推”,感到犹如被蛛网缠缚,又处处落空,动与不动都如将坠下深渊,恰如太极拳泰斗之一的李雅轩先生所说,有“惊心动魄、倾刻生死”之感(见陈龙骧等《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功夫达神明阶段的宗师甚至还会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说,“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就他所知,李洛能、董海川、杨露禅、武禹襄先生就有这种不见不闻之知觉的功夫,此说是否真实且慢探讨,不过有些自发动功功态中的人能不见不闻而避开障碍的事情,倒确实有不少人见到过。孙禄堂先生在该书中还说,“功夫人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的人,虽没有不见不闻而能知觉的功夫,但“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这样的功夫,在一些武术轶事中的记述就很多了,就如杨澄甫先生在《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所说:“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 按现代生理学的观点来分析,人的活动已不须由意识支配,纯然属于极灵敏的生理性的条件反射了。“应”有接受、应付、迎击等义,“物”可泛指各种变化,“自然”为不勉强、从容之意,以上所述,不正是“应物自然”吗?换言之,也就是王宗岳拳论所说的“从心所欲”。

  于、炎两本该句的注文都是“随心所欲”,正与上述相合。

(4)西山悬磬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将人的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方位、天干等相配合;脏腑互为表里,其中大肠与肺分属阳阴和天干的庚辛,又同属于瓦行的金和方位的西,所以肺可称为阴金、金脏或西脏;汉语自古以来都有借代修辞,如以“西湖”代“杭州”,以“巾帼”代“妇女”,以“秋波”代“美女的目光”等等,歌中“西山”中的“西”即肺脏,“山”即借代指人的胸部。因为传统认为金藏于山中,胸中正容纳金脏肺,山为高地,胸部正为躯体之上部。

  古时“磬”、“罄”两字通用,罄是古代一种像寺院里悬挂着的直钟那样的敲击乐器,中部全空,有句成语日“室如悬罄”,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其意就是室内徒存四壁,所以“悬罄”可形容空荡虚无。道家内功和太极拳,要求人体达到虚空的最大部位就是胸部,所以,“西山悬磬”指的就是太极拳修炼达到高度人静的某层次时,胸中无比空旷舒畅的感觉。

  此句的注义,于、炎两本均是“海阔天空”,岂非十分合适。

(5)虎吼猿鸣

  虎吼震耳,猿呜清越,都是“响亮”之借代词。气功修炼入静到一定高层次,运用收视返听,可响亮地听到自己深长细匀的呼吸气息的出入之声,虎吼属低音,猿鸣属高音,“虎吼猿鸣”也就包括了所有的音频,这其实也是与“西山悬磬”之空谷传音有关的;虎猿均是强劲、充满活力的生物,系暗喻肺功能之强健。

  中医认为,气之主为肺,气之根为肾,肾虽为水火之宅,但属阴脏,所以肾精为阴精。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均属人之气,均为肾精所化。生理探研证明:肺呼吸对内气运行、内劲培养和应用关系重大,张三丰歌诀中的“哼哈二气妙无穷”,就提示了肺呼吸对阴精所化之内气内劲作用发挥的重要性,而肺功能培养的根本又在于阴精的培养,肺功能的培养也有助于阴精的培养。所以,于、炎两本中此句的注文“锻炼阴精”,可谓是窥得了其中的奥秘。

(6)水清河静

  于、炎两本均为“泉清河静”,将“水”改为“泉”,应是出于修辞考虑,是为了使“泉”与“河”对仗更为恰当。因此,于、炎两本中的“泉”应理解为“水 ”。“水清河静”为互文,并有倒序修辞,应理解为“河水清静”,其中“河”字有三层含义,其一,表示“河车”,即古人对锻炼外丹的原料铅的称呼,内丹家延用了外丹术的术语,将锻炼内丹的原料内气也称为“河车”,它有多种概念,有小河车、大河车、紫河车之分。其二,河为有相当宽度之水流,暗喻气行宽畅。其三,河必有源头和出处,暗喻内气是流动的,“河水清静”即表示包括真气、元气等的内气在体内的运行是清澈而宁静如水的,有相当内视功夫的人能看到体内随气运行的内丹,也说明运行中的内气是如清静之水流的。

  该句的注文,于本是“心沉神活”,炎本是“心死神活”,其中“心”,明显是指“心猿意马”之“心”,亦即杂念;“沉”有灭绝、消失之义,如《西游记》八十八回:“众鸟高楼万籁沉”;“死”有熄灭、止息之意,如宋·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破驿梦回灯欲死”,《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所以注文中的“沉”与“死”之意相同,都是指消失。“神”是指精神之虚灵,“活”,意为有生气、灵活,暗喻清醒。所以,“心死神活”和“心沉神活 ”,均是指心理杂念消除而头脑精神十分清醒,是太极拳和气功高度入静、内气畅行时的精神状态,即“心死神活”是“河水清静”的基本条件并互为因果,这两句注文也可谓触及到了内气畅行的根本。

(7)翻江播海

  于、炎两本此句为“翻江闹海”。“翻”有趋向上之义,“播”有分流之义,而“闹”有旺盛之义,如唐·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云:“高枝闹叶鸟不度 ”。“翻江播海”与“翻江闹海”都是互文,指的是奔腾旺盛、川流不息的江海,人体中最具有这种有形有色之水特征的莫过于循环中的血液了。中医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运行靠心的搏动,所以心主血脉;而血非气的推动则不运行,所以气血必同行;而气为肺所主,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血行与心、肺、脾关系密切,精与血又同源,血藏于肝,精血同源,所以血行又与肝肾有关;脏与腑互为表里,所以,人体的血循环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翻”、“播”、“闹”均寓含充满生机,有相当内视返听功夫的人能在高度入静中听到全身血液旺盛流动的声音,这既反映了功夫的境界,也反映了五脏的健全,尤其是反映了心功能的强健,这应是“翻江播海”和“翻江闹海”的寓意。

  此句的注文,于本是“气血流动”,炎本是“元气流动”,似以于本之注文较为恰当。

(8)尽性立命

  “尽性立命”为古汉语之互文,应理解为“尽立性命”,其中,“尽”之意为完全,“立”之意为成功,可见这“立”字为使动词,所以,该句之意为:使性命双修达到完全成功。“尽性立命”将歌诀前七句的内容悉尽包融其中,因此,是全首歌诀的命题和总结。

  “性命”一词原为先秦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晚唐后,道教用作内丹学中的一个纲要性概念称谓,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性功是有关心(即精神)方面的功,以炼神为主;命功则是人实体方面的功,以炼肾精为本。内丹诸家都强调性命二者不可分离,如《玄肤论》指出:“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意为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载体。“虚灵”是性功的主要内容,无论从太极拳经典拳理,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太极拳益寿延年的健身功效和从心所欲的武术功夫,其源或称最基本关键的条件莫不是虚灵。如杨氏古谱《张三丰承留》所言,“……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人的健康和武术功夫都属于“气形”。杨氏古谱认为,“气形”源于理,理则源于德明,而德明则须“虚灵”,可见“虚灵”之重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时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真人和中古时高寿的至人、圣人、贤人,莫不遵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概言之,就是“虚灵”。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中枢神经能对自身进行良性调整和修复以及开发激活各种超常的功能,但莫不是以高度入静为必须的基本条件,太极拳所有宗师和泰斗无不十分重视“虚灵”,如李雅轩先生说:“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见陈龙骧等《杨式太极拳法精解》)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说:“心神虚静贯始终,是习拳练功之首要,亦可称之为‘总纲’。”“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而另一方面,太极拳经典拳理也十分重视包括武术功夫在内的命功,如杨氏古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强调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最终只能达到下乘或小成。只有性命双修,文武兼修,最终才可能达到上乘或大成。杨氏古谱既然将包括八五十三势长拳在内的武事称为下乘,又在《太极体用解》中指出性命双修的武事,“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因为性命双修的结果可达到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说的“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一理也”的景况。即到此境界,练拳如静坐,静坐如练拳,文中寓武,武中寓文。太极拳必须坚持性命双修,这无疑是末句“尽性立命”的含义。

  此句的注文,于本是“神气充足”,炎本是“神定气足”。于本之注文为互文,应理解为“神气充足”。其中,“神”显然是广义的,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在表现,即《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神”;而“气”则是指人所有组织实体的生理状态,“神气充足”指的就是生命力旺盛,这是性命双修的一个重要目的。炎本注文之“神”显然是狭义的,指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定”是道释两家对高度入静的共同称谓词,而“气”则显然是指人的生命力,“神定气足”反映了性命双修各自的侧重追求达到了高层次,这两句注文均语中肯綮。

三、结语
  
  《授秘歌》或《太极拳真义》,给现代太极拳继承者至少有两个重要启示:其一,现在,有不少人误解了太极拳,把肢体活动当作了太极拳锻炼的全部内容,太极拳的评判几乎全盘参照西方自由体操的竞技规则,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分析与舞蹈体操等活动的健身机理分析毫无区别,可相互悉数搬用,国外有人称太极拳为“东方芭蕾”,有的人听了居然还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有些人则片面强调“太极拳的灵魂是技击”,否认“益寿延年”是太极拳的创始初衷、宗旨和生命线,热衷于与一般武术无异的擒拿跌摔踢打,致力于透支消耗体力的发劲,背离了杨氏古谱所反复强调的从沾粘连随到懂劲的武事修炼,当然想获得太极拳从心所欲的武术功夫实属缘木求鱼了。这些事实反映了太极拳的真义正在遭受到令人担忧的歪曲、误导和抹杀。其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唐豪先生,由于误解了《陈氏家乘》中“造”字的古义,否定此前所有太极拳宗师和陈氏先人的拳史观,提出陈王廷创太极拳说,顾留馨先生还断言: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是始于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中的附会臆说(见唐、顾《太极拳研究》),唐、顾之说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极不严谨慎重的错误武断。然而,现在仍有人企图凭借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竭力营造“三人成虎”的效果,妄图扑灭总是压不垮的传统太极拳史观,扶持错误的、毫无根据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试图东山再起而至一统天下。这是所有维护历史真实的正直人士所不能容忍的。

  太极拳是中国之国粹,世界文化遗产之宝,太极拳的真面目和真实历史应该昭彰于世界,太极拳的真义应该被人类继承,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和继续,似乎并不太难,但显然需要许多明智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太极拳复兴任重而道远!


来源:《武当》200801 《武当》200802


《杨氏老谱·张三丰承留》探释

【提示】

     本文刊于《武当》2010年第7期。

【提要】

    《杨氏老谱》中的《张三丰承留》措词古朴,寓意深奥。此文不可能是杨露禅父子的作品。此文的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核心观念,涉及到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在武术抄本中珍藏这样一篇诗文,反映出十三势拳“拳即道”的锻炼宗旨。

【原文】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11;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

 三教12无两家,统言皆太极13;浩然塞而冲14,方正15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  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16焉,愿至戍毕字17

【校勘】

“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词义资料】

    ①天地即乾坤——“乾”与“坤”都是八卦的卦名。《易传·说卦》说:“乾,天也”,就是说“乾”为天之代称。《易传·说卦》又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就是说“坤”为地之代称。“乾坤”往往就是世界的意思。“天地即乾坤”,意思就是以下所论说的是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理。

②伏羲为人祖——伏羲,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三皇的第一位,他首先教民众百姓渔猎以谋生存等,被尊称为人的首位始祖。

③画卦道有名—— 古代传说中,画八卦始于伏羲。“道”有多种概念,如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指事理规律、道德等。《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对于宇宙的发生演化“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对“道”也就是宇宙发生演化加以描述。《老子》第一章则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据此,道家典籍认为“无名”就是“无极”;而“有名”、“一”和“二”都是“太极”;“一”是指阴阳未分的太极,“二”则是指阴阳已分的太极。本句的“道”和“有名”指的就是宇宙,是复指。“画卦道有名”之意就是伏羲所画的卦反映了太极也就是从“一”至“二”的“有名”这个道。

④尧舜十六母——“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五帝”中的两帝。如《易传·系辞下》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本句的“尧舜”与上句的“伏羲”意思就是古代的人文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十六”指“十六字心传”,即《古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宋儒视这十六字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亦借指传家宝。“ 母”的意思是根本,本源,如《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尧舜十六母”之意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十六字是代代传承的为人根本原则。

⑤微危允厥中——“微危允厥中”与下句的“精一”,都是对《古尚书·大禹谟》中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简称。这十六字中的“允” 之意为诚信、公平等,“厥”为代词,意为“其”;《论语·尧曰》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意为要真诚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宋·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对这十六字的解释是:“人心”生于形气之私,和各种物欲相联系,是危险的;“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即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微妙”即美好的;“惟精”的意思是“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惟一”的意思是“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朱熹认为这样才能使“危者安,微者著”。从养生角度引申理解这十六字与朱熹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人的虑念等后天之意虽不可或缺,但对养生有妨碍危害,这就是“人心惟危”。人的无思无欲之先天元神真意十分有益于人的健身延年是很美好的,但潜于人精神深处而不显露,这就是“道心惟微”。所以要常清心寡欲,静心息虑地修养,开发培养真意,即“精”;这种修养要认真细致、始终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即“一”,这就是“ 惟精惟一”。只有十分诚信地这样做,才能使得危害变成安全,美好才能实现,这就是“允执厥中”。

⑥及孔孟——“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鲁国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以礼为仁执行的规范,政治上主张实副其名的 “正名”,反对苛政。自汉以后两千余年,孔子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圣人”。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邹人﹙今山东省内﹚,孟子发展孔子“仁”的观念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被后世尊称为“ 亚圣”。孔子与孟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代称。上文中的“孔孟”就是指孔孟之道,也即儒家学说。“及”为溶化吸收之意,“及孔孟”是说尧舜十六字心法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并传承下来。

⑦神化性命功——“性命功”即性命双修功,是晚唐以来道教内丹功的纲要;“神化”是对道教内丹功的赞誉,其意为道教内丹功具有许多今人赞慕神往的功效;“神化性命功”之意为尧舜十六字心法也是道教内丹功修炼的纲要性重要法则。

⑧七二乃文武——“七二”即七十二,古人以“七十二”为阴阳五行的成数;“文武”即动与静、或偏动与偏静两类修炼法。“七二乃文武”反映道家的性命双修功有很多的形式,总的可以分为文与武两大类。

⑨授之至子来——句中之“至子”是古人对“至人”的尊称,是指思想、道德等修养高超的人,如《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家则称谓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如《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将古代道德高深的养生家分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对至人的崇尚仅次于真人。“之”指上句的“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是错序陈述,应该理解为“至子授之来”。意思是这一派系的文武功法都是那位“至子 ”的传授流传下来的。

⑩元善从复始——“元”有第一、开始、根本、基本等义;“善”指美好,包括健康,如《论衡·订鬼》:“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 “元善”即指人出生时健康的生命力。

11理令气形具——“理”指道家之“道”的具体内容;“气”指精神;“具”之义为完备,齐全。“理令气形具”意思是“理”能够使得人之精神与形体完善。

12三教——指儒家、道教和佛(释)教。

13太极——“心”被认为是人的“太极”之首,“太极”分为先天与后天,这里的“太极”指先天太极,也就是先天之“心”,其实就是指“虚灵”。

14塞而冲——“塞”之义为充满。如《孟子·公孙丘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冲”之义为强大、不可阻档,如唐·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诗:“不冲风雨即尘埃。”“塞而冲”意为充满了宇宙。

15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如《东观汉记·吴良传》:“(吴良)以清白方正称。”上文之“方正”指太极理念之正确无可置疑。

16水火既济——即阴阳相济,“水火既济”中的“水火”为阴阳的象征和征兆,“既”表示已经发生。

17愿至戍毕字——“毕”之意为完毕其事,如《荀子·尧问》:“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愿至戍毕字”之意为希望达到成功完成永葆长春的性命双修。

【语法修辞分析】

上文中有多句错序修辞,如“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为错序,应理解为“至子授之来,字著许宣平”。意为至子将其留传下来,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万载咏长春”为错序,应理解为“咏万载长春”。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为分承修辞,语中的“继往”和“开来”相承,“圣”和“学”相承,“永绵”和“常续”相承,应理为“圣学继往开来,永绵常续”。

“心兮诚真迹”,应理解为“心诚兮迹真”。

【今译】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天与地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乾坤,伏羲氏是人类最初的祖先。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伏羲氏画了卦,演释了太极之道,尧舜等三皇五帝承续这太极之道留下了“十六字心传”。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十六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孟之学一脉承传了这十六字精髓。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出神入化之性命双修功,七十二候分为文武两功,都体现了这十六字精髓。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这文武两功是古代一位至子传授而来的,这位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由这性命双修文武两功可知:延年益寿的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体中,要想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就要从最根本开始修炼。

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修炼的最根本就是虚灵,虚灵能使德明,德明理也能明,而理能使人的精神和形体完善。

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 由衷地信奉双修性命文武两功,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就能够实现;就能赞咏青春永葆万年。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在主张虚灵这一点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分为两家,三教有统一的理念语言,都是“虚灵能德明”之理。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虚灵能德明”之理是浩浩然充满了宇宙,是无可置疑正确的,是千万年不会衰败的。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虚灵能德明”之学问将继古人之往,开后人之来,永远绵绵不断地留传下去。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水火既济永葆青春的性命双修功,希望修炼者都能达到成功地完成。

【讨论】

    这首诗有四点值得注意:

㈠据1985年重印再版的吴公藻先生所著《太极拳讲义》所述,杨班侯曾将包括这首诗的《杨氏老谱》传给吴全佑,在吴氏太极拳传人中承传被称为《太极法说》。推想杨班侯传谱给吴全佑时间应该是在杨露禅进京不久若干年之中。而二十世纪初《杨氏老谱》尚属隐秘传授,如杨健侯弟子许禹生先生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中尚没有《杨氏老谱》的披露。根据传记体《武林名人》一书记载,《杨氏老谱》最早外流于社会,是1926年学拳于杨家的李剑华先生有次趁杨氏兄弟外出教拳,将此谱诓骗出杨家一夜,连夜与两个弟弟一起将此谱另行抄写,又将一抄本赠于沈家桢先生之后才发生的,《杨氏老谱》部分内容最早公开的出版物是杨澄甫先生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又根据杨露禅父子的文化阅历,他们是不可能为这首诗作者的。据此分析,《杨氏老谱》中的这首诗是成文于古代。

㈡“张三丰承留”被收载于《杨氏老谱》中,诗的主题是突出道家以“虚灵”为根本的“性命双修”;而《杨氏老谱》中有多篇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这一现象反映十三势长拳与道家“性命双修”的密切关系,可以肯定十三势长拳包含的“性命双修”是一脉承传于许宣平和张三丰的。

㈢这首诗题名为“张三丰承留”,反映许宣平和张三丰被认为是太极拳传承源流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这一现象在古代已经发生存在了。可见近代张三丰被称为太极拳始祖之说不是武禹襄、李亦畲先生最早提出来的,更不是许禹生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而是源于杨家,而杨家则是源于陈长兴的传授。唐豪先生认为张三丰被称为太极拳始祖之说发生于近代末,这是不能成立的。

㈣该诗指出:能使生命逆转长葆青春的延年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性命双修就是取用延年药的方法,即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延年益寿,是太极拳的“灵魂”。

㈤该诗指出:性命双修必须遵循十六字法则,要清心寡欲,摒息后天意识之思虑,以此开发培养无思无欲的真意;具体的修养要认真细致、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这十六字法则也是太极拳锻炼的根本法则,现代太极拳界所谓“凡动作要意识领先”、“太极拳是意识拳”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