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杂志:唐浩明谈曾国藩的现代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6:11
唐浩明谈曾国藩的现代意义2011-12-04 08:45   南方日报  

  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湖南衡阳人。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大前身)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岳麓书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南方日报特约记者 张 弘

  今年是曾国藩诞生200周年,湖南娄底举办了两岸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修订再版的《曾国藩全集》也由岳麓书社近日推出。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唐浩明也参与了修订《曾国藩全集》书信的具体工作。就曾国藩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本报特约记者专访了唐浩明。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修身立志带来强大的人格力量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有很多方面,主要有四点能供我们今天学习,一个是他修身立志,他早期曾经有过很系统很严格、很自觉的修身过程,长达八九年。通过这样的修身,他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把一些毛病去掉了,他本来也是一个很普通、身上有很多毛病的人,他通过“跟自己的毛病血战到底”的方式,把很多毛病都去掉了,把人家一些好的东西学过来了。他通过立志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境界,让自己从小我中走出来。他的志向主要是两大志向,一个是这辈子不做贪官,绝不以做官发财为目的,不但不贪污受贿,即便是以后的俸禄多了,合法的俸禄多了也要把它捐献出来。二是一旦有事要挺身而出,他后来做到了。

  这两个志向,在本质上都很高远,从自己一己的小圈子里都出来了,是人的境界提高的最主要的方面。一个是素质的提高,一个是境界的提高,这是他的人生智慧。曾国藩的第一大智慧就在这里。修身立志这是打造人的本身,而事业都是人做出来的,做事就要靠他自己的素质和境界,境界高的人才能做大事,境界低的人就做不了大事。不要小看这一点。

  曾国藩也善于抓住机遇,本来,朝廷叫他做团练大臣,并没有叫他办军队,他就等于是民兵协会主席,办理民兵事务,他借这个机会就建了一支军队出来,因为他看清了,在乱世如果真正要做事,要成就事,就必须有一支军队。而且,当时朝廷的那些军队也都不行了,八旗、绿营都不能打仗,因此,曾国藩把军队建起来了,这是一个很过人的地方。当时,朝廷任命的不只是曾国藩一个人,连曾国藩在内,总共有42个团练大臣,那41个人都没有成事——他们跟曾国藩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些人没有一支完全可以听他指挥的军队。

  第三点,曾国藩平实诚恳。他办那么大的事情,但是他是平平实实,用笨拙的、诚恳的态度去做,这是曾国藩比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他就是实实在在,稳扎稳打,以很笨拙的,但是非常诚恳的心态去做事。表面看起来他有点蠢,实际上这是最大的智慧,大智若愚,“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是庄子讲的,唯朴素能长久。曾国藩的长处之一,就是拙诚,拙是用最笨拙的手法,诚更多体现在一心一意,专程去做这个事情。

  第四点,求缺惜福。这是曾国藩一个很大的智慧。他30多岁就明白了,人生不应当求全,因为天地万物都没有全的,人生不应该求全。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很多很多的形式都是在求缺的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做的。然后要惜福,要珍惜你的福,30多岁他也就明白这个道理,他说自己是最有福气的人,36岁的时候他说他官居四品,上有祖父祖母,父母,底下有兄弟,子女,俱全,他说天底下像我这样有福气的人很少,我要知道我这个福气,我要求缺,我今后不能再要求全了。所以他现在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这个是他的人生智慧。

  从做官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曾国藩的官运亨通主要有6大原因。其中最本质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人格力量,他通过修身立志以后,就有很强大的人格的力量(内力,心力),这个应该是在他承平之世官运亨通最主要的因素。

  后来,他去办军队,就更加体现他人格的力量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学问,主要立足点就是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后,办什么事情都可以。乱世到来,时代需要他来做他完全做陌生的事业的时候,他同样也可以凭借这种力量把别的事情做好,这是我们中国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的一个最大的精髓所在,曾国藩是这方面的榜样。我们每个人,尤其年轻人要学习这一点。

  曾国藩做事情的方法,一个是修身,把自己身上的毛病去掉,然后把好的东西学过来,而且要有“血战”的气概,要慎独,慎独就是真诚对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没有监督,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做。通过这样一番修炼,曾国藩把自身的素质给改善了。然后就是立志,立志就是把自己要向一个高的目标去努力,就树立高的目标,如果你有个远大的目标,你就为它努力。人生有大的目标,有小的目标,有阶段性的目标,你就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的努力,就把自己提高了,提升了。

  曾国藩的三个启发

  克服资质、白手起家,他是在千难万难中办成事的

  曾国藩对今人的启发,我觉得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一个可以供我们普通老百姓去学习,去模仿的一个榜样。首先,他是贫民子弟出身,我们太多人都是贫民子弟了,有背景有靠山的毕竟是少数。平民子弟怎么样做出事业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和典型。

  第二,他的资质不是那么很高的,顶多就是中等偏上。他不是天才,不是神童,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一个资质。而且,曾国藩的身体也不是很强壮,他是一个病号。从30岁起,他就不断的记录自己的病史,早期肺病没有治好,后来又发作了;35岁以后患了牛皮癣,这个病伴随着他一生;到了四十七八岁以后,又患了严重的抑郁症——重重的压力压得他非常的抑郁。晚年后,曾国藩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很严重,他最后是脑溢血死的,虚岁62岁,实际上只有60岁零3个月。但是,就这样一个病号,知识也不算很高,身体也不是特别强健,但是,却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现在,很多人应该说也不是身体特别强壮,每人都有一些这样的毛病,那样的毛病,既然曾国藩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都可以取得。

  第三,曾国藩是在千难万难中办成事的,这个对我们的榜样性更加的强烈,我们每个人办事都很难,曾国藩难的程度几乎超过了所有的创业者,很多人都跟我讲,自己做事情很难,但是,想起曾国藩那样难,我们就不难了。在千难万难中,曾国藩把事情办成了。反过来说,如果曾国藩的机遇很好,老天爷对他很照顾,那么,他的榜样性作用就少了一些。

  此外,曾国藩的精神,可以供我们今人学习,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和借鉴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自强不息。他所有的成功,成就,荣誉,都是靠自强不息。知识不高,身体不好,没有靠山,没有背景,他一切都是通过自强不息而带来。

  二是他的坚毅顽强,屡败屡战,战败了投水,没有死再继续干,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坚毅往前。

  三是严于律己,曾国藩拥有那么大的权力,掌握那么多金钱的分配权力,他那么多的金银,不是朝廷拨来的,没有账可以查的,他完全可以把这个金钱运一些到家里去归自己,而且事实上有很多当时别的人都是这样做,李鸿章就是因此而富甲天下,曾国藩要想富甲天下太容易了,他没有这样做,他,有史料记载他整个的饮食起居就是一个清贫的书生,而且要求家人保持勤俭朴实的寒士家风,这个太不容易了,对我们今天有借鉴的作用。尤其是今天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公务员,更要好好学习和借鉴。

  事业上的成功者

  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朝廷要员

  曾国藩杰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曾国藩令今天的人特别感兴趣?后一个问题主要是时代决定的。我觉得,看待曾国藩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他是一个事业上的成功者,而且他的成功具有典范的意义,这一点正迎合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事业成功者,这是时代的潮流。曾国藩作为一个事业成功者,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早期在北京城做京官的时候做得很好,青云直上,红得发紫,他曾经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在清代这个官册里很少见,27岁中进士,10年七迁,37岁就做到了侍郎二品大员。而且他是一个农家子弟,一无背景,二无靠山,如果他是一个官家子弟,或者是很有钱的富商,官二代,富二代,人家可以理解,他是真正的贫民子弟,最低层的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主事,他同样很优秀,他的仕途为什么那么顺畅,那么令人羡慕?他的发迹究竟靠什么?这一点令人非常感兴趣,对于今天身在官场中的公务员,或者是职场里面的职员,他这一经历都很有启发意义。

  第二点,他的事业成功体现在平定太平天国这件事上,这也是曾国藩这一生最主要的事业。在这方面,他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更多,主要应该有几个方面:首先,他是一个文职官员,他后来去搞军事,他是一个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学校门,到机关门。这样一个完全跟军事毫不搭界的人,一旦时代需要,他马上就能够听从时代的召唤,把身上潜在的能力调动出来。尤其重要的是,他亲手组建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今天的从商者,如果要组建公司,必须要组织自己的团队,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团队领袖。因此,他对我们今天政界、实业界大大小小的领导们非常有启示性。

  第三,曾国藩办的是近代最成功的一家民营公司,他这个公司没有靠朝廷给他调拨资金,配备干部队伍,完全是白手起家。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创业都是白手起家,没有得到来自于国家政府的实际支持,在组建团队这方面,他的成功非常具有启发。

  曾国藩早期遇到的不仅有资金问题,还有干部队伍的解决,而且在军事、经济、政治等等全方位,他都遇到了困难。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来应付,他在解决困难时运作的智慧、技巧,都很值得我们从中揣摩、体味、借鉴。这个团队成功了,面对着胜利,成就和荣誉的时候,曾国藩采取了推功让功、不居功的这种态度,他叫他的弟弟解甲归田,他一再推迟给他巨大的荣誉,在这个巨大的所谓“天下第一功”面前,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时有很多人要劝他造反,治理朝廷,他不但不听,而且采取了功成身退的态度,这样一种很特殊处事方法,对待成就和荣誉,无疑也很可贵。

  还有,他治理团队的个人本事,就治理一个团队,曾国藩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他在治理团队方面有很多他的真本事,高于别人的,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他为这个团队寻找到了核心理念,一个是擒王,一个是卫道,尤其是卫道的提出,他是针对着太平天国的所谓民族革命、民族大义,在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旗帜前面,曾国藩举起了卫道这面旗帜,来把知识分子号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而且他的确也做到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大的事业。这个东西也就是他团队的核心理念,这对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公司、团队来说,非常有启发。

  除此之外,曾国藩识人,用人,培育人,他在这方面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团队领袖的真本事,而且这一点上,令团队里面所有人,他的同盟者,甚至他的敌人,甚至后代,他死后从政治上全盘否定曾国藩的人,也不否定他在这方面的过人本事,这是很大的学问。总之,曾国藩作为一个成功者,而且他这种成功很有典范意义,这一点大家很感兴趣。

  中国文化的完整代表者

  立足儒家、善用法家、归于道家

  我们现在从上到下,有一股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这也让人对曾国藩不得不格外重视。我认为,认识曾国藩还有另一个层面——他是中国文化最后一个完整的代表者,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他身上贯彻体现得非常好。这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儒家学术为主体,以法家和道家为辅的文化体系。这一点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完整。曾国藩的思想、处事,他的主体和文化基础,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的文化最高的要求,是一个人要像曾国藩这样做大事业,是内圣外王,是要“立德、立功、立言”,他与别人的区别主要是在圣和德这方面,他自己要以圣人作为标准,以道德来感化他人,这是曾国藩一生所坚持的东西。其实曾国藩已经有很大的成就了,官位很高,无人可比,但是他为什么晚年却叹息说,自己一生没有大的成就呢?他就是觉得,在以道德来感化,澄清天下,移风易俗这方面,自己没有做什么成就出来,所以他最后临死也认为他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过去有人说他是虚伪,是矫情,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以自己的道德来感化天下,澄清社会,使大家人人都成为尧舜——这是儒家最高的治理社会的理念,曾国藩是一个很真诚的儒家的信徒,他觉得伟大的任务他没有担当得好。

  而且他对自己,他首先是自己身上做到了,曾国藩一辈子都以儒家所要求的诚、敬、静、谨、恒这五个字作为自我的人格修炼,他在做事情的同时不断在反思自己的为人,反思自己的思想。在中国的政治下,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很少有,他们都是抢着去建功立业,但是很少想到在建功立业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很多人基本上不去想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是嘴巴说说,但是没有做,要求别人是一套,对待自己是一套。而曾国藩是一个实实在在按照儒家的理念在规范自己、铸造自己的人。

  但是,同时他又不是一个很迂腐的圣人门生。在需要的时候,他也很会迂回,能够变通。他在办湘军的初期,完全是用申韩之术,严厉治军,大刀阔斧,六亲不认,他想以霹雳手段来行菩萨心肠,这些都是法家的东西。当这个事情后来弄到过头了,他又反省了。中年以后,他开始用黄老之术来辅助,进入了道家的领域,要顺其自然,以柔克刚,以至于后来功成身退,都是老庄的思想。

  我以为,在中国,一个大人物要把事情办好,就是应该像曾国藩一样,立足在儒家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很善于应用法家和道家。在曾国藩身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完整、非常典型地融合到了一起。他的思想资源完全是中国自己本土的文化。自元代以后,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人物,但是他们都吸取了外来的文化,像康有为、梁启超、孙文,后来留学欧美德那些知识分子,都是如此。1840年鸦片战争时候,曾国藩已经在北京城里做官了,已经30多岁了,国门还没打开的时候,他体系已经完全建立了。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一点。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本质的东西,就是要以天下苍生为重。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能够历久弥新?主要一点,中国的学问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兼容并蓄,它的立足点在哪个地方呢?就是天下苍生,只要对老百姓,对这个民族,对这个国家有利。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主张革新,要前进,要吸收人家好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它不是那种很顽固的、排斥别人、惟我独尊的文化。如果是这样,中国文化就消亡了,历史上,胡人的文化进来,我们吸收了;佛教进来,我们也吸收了。凡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吸收了,融汇到自己的文化,所以,中华文化才博大精深。曾国藩悟透了这一点,所以他担负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的历史使命,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力量为民族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创了洋务运动,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学进来,而且他临死之前,和李鸿章一起奏请,派出优秀的子弟出国留学,这对民族的贡献太大了。实际上,他在清末最早促进了改革开放。

  我们要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振兴国学,首先要很好地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太浩瀚,太丰富,太博大精深了,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的经历也未必能全部掌握。如果有一个人物以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以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在你的面前来体现那个文化,这更让人们能够认识理解。现在,曾国藩就担负着这样一个时代的担子。如果你希望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你就看曾国藩吧。曾国藩的身上体现的那些优秀的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是一个很严谨的按照这个文化在规范、在铸造自己的一个人物。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很多局限性,在曾国藩的身上也有体现,比如说,他陈义太高,要求太高了,他对自己的态度是,“不做圣贤,即为禽兽”,毫无妥协的余地。其实,圣贤这个东西是中国文化所选取的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做到,它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东西。我们做不到圣贤,就都是禽兽吗?显然,陈义太高了,他要求自己也太严格了。其实,曾国藩一生活得很累,约束太多。

  另外,中国文化也有它的保守性,曾国藩晚年思想保守,其实他处在那么一个万众瞩目、一言九鼎的位置上,也还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晚年的曾国藩比较颓废,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好,但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就想保住自己这一生的名声,不要再做什么事业,越雷池一步他都不做了,怕影响自己留给后世的形象。在文化上,他被尊为“曾公文正”,中国文化太要求这个正了,也就带来一些保守,自我约束,束缚太多,开创,奋进这方面在一定的程度就受到了限制,曾国藩他的身上那些消极的东西也是中国文化局限性方面的表现。他的优秀的东西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优秀的东西,他的一些欠缺的东西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