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论文状态的邮件:有人看完这组图片竟然出家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3:14
创作体会

  
这是我三年来为灵隐寺拍摄作品之其中二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和人文知识,使古往今来无数人们为之倾倒,历朝各代艺术家以佛教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无以计数。我十数年前就读于中国美院时即对佛教题材的创作非常神往。后夙愿得遂, 在迄今持续六年的佛门艺术创作中,我与僧侣们食住相同,行卧相偕。

    为了从根本上理解佛教从而拍摄出有深度的佛门作品,数年来我边拍摄边研读经典教义,听高僧讲法,与法师们交流心得,与苦行僧一起行脚和参禅。

    以我粗浅的学识,我感悟到佛教的教义核心是一个“ 空”字-----即天地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亿万年来山川江河的不断隆起与下沉,生物的不断进化与灭绝,人类的不断生长与衰老!

    诚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教理是一种思想而非有形物体,如何用摄影语言表现这种境界,确是我数年来彼费心机思索的课题。

    2002年我受邀开始拍摄灵隐寺。灵隐古刹为千百年来中外驰名的佛教禅宗大丛林,学修戒律十分规范严格,其中的早斋过堂尤足令人神往。我即住在斋堂邻近处,往往是凌晨过堂宏亮的念诵声催我起床。

    过堂是汉传佛教规定的僧侣每天必修课之一, 该仪式的主旨是报恩,即用斋前后均须举行经咒念诵仪式,用斋中应心存五种观想,以报佛恩,报法恩,报众生的供养恩。听着那动人的梵音,看着那规范划一的仪式,此情此景我的心灵也随之震憾,神飞天外!

    但当我尝试用常规手法着手拍摄时,发现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仪式的资料片。并且由于凌晨时分光线暗,100vs反转片拍出的人物结像也不清晰。后多次尝试用各种表现手法,皆未能体现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现,为此曾经苦闷和失望过。后有见识雅致的摄影朋友自远方来,与杭州某出版社师友一起对我该场景的拍摄给予了肯定及指点,激起我从新尝试的决心。

    之后有一段时间,逢过堂时我有意不带摄影器材,站在隐蔽处默默地看着整个进程。在各个有可能的位置反复地观察研究。

    一次在斋堂楼上我意外地发现过堂结束时的场面最合我意,而用慢速度最为适合。于是有几天我凌晨四时起床,即在斋堂楼上架好相机,调好速度静候心目中那瞬间的到来-----我想象中的理想画面是:仪式结束时中间肃穆静立的僧值法师和二边流动虚化的人及背后整齐划一的碗筷。既表现了诸相虚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虚表 ”空”,又表现了佛教严格的戒律和庄严的仪表。从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动静虚实之美。

    经过数次的周折,先后尝试采用了几种不用的曝光速度及方式,终于在数十张反转片中挑出了这张作品。

 

 

 《佛的足迹---乐园》

 

 《佛的足迹---岁月》

 

 《佛的足迹---轮回》

 (创作体会:这幅作品的色调是在冷雨秋叶基础上作了暖调调整,画面呈现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进行这样的色彩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营造视觉美感的同时,给观者一种哲理上的思考—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佛的足迹---天外》

    2007年,他的系列摄影专题《佛的足迹》获得中国最高政府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填补了金像奖佛教题材的空白。业界评价:张望独创一种用空灵虚幻来表现佛教教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的足迹---四季》

 

 《佛的足迹---礼佛》


 《佛的足迹---关照》


 《佛的足迹---神游》

 《佛的足迹---摩顶》


 《佛的足迹---顿悟》

五台山的清晨


洗心

功课


僧踪


穿行


香客


 好时节

 


懈怠



有为法



明灯



信仰



顿悟



公案



生涯



岁月



尘埃



醍醐



飞檐



最后的路


华枝

 


春满



一体



拂拭



忏悔

大藏


梦幻泡影
(《金刚经》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任何辉煌华贵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