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 化纤 企业:全球治理·中国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45:46
全球治理·中国作用
日期:2009-12-25 作者: 来源:新民晚报


胡锦涛主席在纽约出席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北京长安街上,中美两国国旗迎风飘扬 本版图片IC
中国周边形势总体向好  矛盾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问:中国周边外交总的态势如何?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院长):中国是世界上周边关系最为复杂的大国,新中国60年外交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要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的目标,仍是异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从短中期发展态势看,中国推进周边地缘战略依托目标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向好,发展潜力巨大,但矛盾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第一,中国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与中国同国际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互信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矛盾。
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对危机后国际体系的筹划中,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得势集团乘势而起,逆势而上,加速了多极格局的形成,也推进了大国合作应对全球问题的基本态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守势集团、以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失势集团、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无势集团,在战略考虑和利益诉求方面对中国周边战略构成挑战。如美国反恐战略的“东移”与中国发展中心的“西进”矛盾,美国“登陆”欧亚大陆腹地与中国海军“出海”加速的地缘战略碰撞,日本、印度、越南同中国的领土领海争端等等。主要战略力量和地区力量在中国周边形成相互钳制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关系长期存在,战略互信的瓶颈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
其次,中国周边外交中加快“海外利益拓展”,与继续“安全维稳”的压力同步上升的矛盾。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挥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为核心的周边政策积极效应,实施积极的经济外交,对周边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快速提升,周边已经成为中国向外“利益拓展”首要地带。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对加强区域合作应对危机的愿望明显迫切,对中国在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的作用更加倚重。
另一方面,日益纵深发展的综合安全问题构成中国最主要的周边安全挑战。一是周边安全问题最具紧迫性和直接性,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世界主要热点大多在中国周边或大周边地区,如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石油管道安全问题等。二是中国传统友谊和传统利益受到新挑战,如中国和朝鲜、中国和巴基斯坦、中国和缅甸等关系。
第三,中国与主要战略力量和周边力量协同推进地区经济合作动力加强,与周边地缘经济竞争加剧的矛盾。
当前地区和跨地区组织机制化进程中,大国推动甚至大国主导成为新趋势,有望提升中国在塑造地区合作的议程和方向上的话语权。在东亚,中日韩在经过10年准备和实践后,决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3+10”合作进程,很可能将东亚合作从“小马拉大车”的1.0版本提升为“大马拉大车”的2.0版本。在中亚,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对中国战略倚重增加,中俄合力推进上合组织机制化步伐。
另一方面,美、日、俄、印等主要国家正加紧在中国周边大力推进以各自为中心的地缘经济布局;周边中小国家和地区组织在强化与中国相互依存的经济和战略纽带的同时,也试图避免出现完全为中国主导的被动局面。
第四,周边各国对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愿望日益提高,与中国推进周边经济战略依托进程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硬件设施建设、双边及多边制度建设仍处于不平衡、不对称状态,与各地区之间互通互联程度仍比较低下。一是呈现“东部高其余较低”格局;二是双边合作项目和机制建设程度相对较高,多边项目和多边机制建设仍很落后。
同时,周边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结构单一,软硬件设施落后,国内相关制度尚不健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缓慢,不仅增加中国开展对这些地区和国家贸易、投资的成本,而且也导致双方贸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影响中国在这些地区和国家推进经济外交的步伐。
第五,全球化时代和多元多样化时代,“次国家外交”提出的新挑战。
从本质上讲,外交是国家行为,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以下挑战:
1.各省市区的地方外事中具有明显的外交成分,需要中央的统筹、各部门和地方的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的统筹。2.危机管理的向下有效延伸问题相当突出,如海洋作业引起的问题等。3.地方和驻军干部群众的涉外教育问题相当突出,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友好睦邻政策相去甚远。
最后,非常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国际战略和周边战略。
加快从反应式的周边外交向塑造型的周边外交转型,需要从战略思维、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上形成系统和全局性统筹和运筹,尽早出台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抓住金融危机后区域合作加速的有利时机,尽早制定整体周边战略、亚洲战略;加快经济外交转型步伐,推动在周边互动互联的网络建设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使国内经济发展实力转化为中国拓展周边地区的实际利益空间、提升中国对周边影响力的外交能力,还需要外交部门与经济部门加强协调沟通能力。
中美两国元首三度晤面  建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问:如何评价2009年中美关系?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尽管中国反对中美共治,而且美国高层也未必考虑共治,但两国在2009年还是就全球治理进行了更多的合作。这一年,中美两国元首三度晤面,其中两次是利用多边场合。
4月,中美元首在伦敦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晤面,同意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双边关系,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使两国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促进亚太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作为中美现有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本次对话涉及了广泛的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
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以及在匹兹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并会晤奥巴马总统。双方指出,在伦敦达成的各项共识正被落实,考虑到两国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面临的共同挑战,更有必要共建真正合作与全面的双边关系。这次会议确立了二十国集团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从此进入转变中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
11月,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双方就两国关系、建立和深化战略互信、经济合作与全球复苏、地区与全球挑战、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取得积极共识,其重要和丰富的成果体现在相应的联合声明中。
这一年,中国人大和军队高层相继访美,拓展了两国议会和军队的接触和专业性对话。美国众议院领袖、内阁多位高级阁员和州长访华,推进双方在各层面的沟通,尤其在面对金融危机、跨国犯罪、核扩散、气候变化等当今世界的诸多重大问题时,尤需双方协力合作。
但是,中美双方发展水平不同,对彼此发展目标和模式的认知和反应有别,这就反映在两国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对如何厘定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存在显著分歧。在如何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等敏感事务上,两国关系仍面临不稳定因素,需要夯实战略互信。在落实两国元首已经取得的共识方面,双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成为全球治理重要一环
问:2009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向如何?
叶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欧洲发生了奥运火炬传递遭破坏事件。在北京奥运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功后,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高调会见达赖喇嘛,导致第11届中欧峰会被迫推迟,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巨大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初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欧都遭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出访欧洲四国和欧盟总部展开信心之旅,中欧关系随之峰回路转。双方重申,将致力于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对话,以增进互相理解,妥善处理分歧,在平等、互信和互相尊重的原则基础上,扩大和深化各领域的合作。
5月,推迟了的中欧第11届峰会在捷克布拉格召开,双方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虽然一些欧洲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质疑,认为经过2008年一系列事件,中欧关系已经既不全面也非战略。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的政治家们,并没有动摇继续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
11月,在中国南京成功举行了中欧第12届峰会。本次峰会是在欧盟《里斯本条约》获得批准的背景下举行,意义十分重大。双方提升了战略互信,坚定了对彼此发展道路的支持,在政治、经贸、气候变化、能源各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水平得以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时期。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一环。全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环境中多元行为体通过不同层次的机制化协调,在无序的国际体系中寻求某种秩序,也就是“从无序中寻找有序”,从而否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少数一两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曲折中的不断发展,证明这样的合作符合全球治理的理念。
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欧盟和中国是国际上两支重要力量,许多重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欧中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指出:“中欧关系核心在战略性,内涵在全面性,关键在与时俱进。”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证明,中欧可以超越价值观、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来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用实际行动否定了所谓“中美共治”的传统现实主义强权政治论说。
中国加强与非洲合作  出台未来三年新举措
问:2009年中国对非洲合作出台了哪些新举措?
戴严(外交部老干部笔会副秘书长):2009年中非关系持续发展,高层交往保持良好势头,继续得到广大非洲国家支持。最近,温家宝总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出台了未来3年中国对非合作新举措。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仍决定继续免除非洲国家债务,并对来自非洲的产品进一步减免关税。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温总理倡议中非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不定期举行高官磋商,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决定为非洲援建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
未来3年中非合作重点还包括:启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实施100个中非联合科技研究示范项目;中国增加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数量,向援非医院和疟疾防治中心提供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和抗疟物资,培训医护人员;中国为非洲提供2万名各类人才,并有望实施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促进学者、智库交往合作等。
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并未减少,在2006年北京峰会上的8项承诺顺利落实。中国公司对非投资势头未减,在利比亚等国积极收购西方公司关闭的矿企,继续扩大生产。今年上半年,中国对非贸易370亿美元。
中日关系出现全新气象  首脑间交流走向机制化
问:2009年日本政权更迭,中日关系有哪些变化?
吴寄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中日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最大亮点是两国首脑频繁互访和在国际会议期间会晤。4月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0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访华,1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日,加上在两次G20峰会、APEC峰会以及“10+3”峰会、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的高层会晤,可以说,两国首脑间的交流已经走上机制化轨道。
2009年日本政坛发生剧变,以民主党为主体的鸠山由纪夫内阁取代了垄断日本政治中枢半个多世纪的自民党政权。鸠山首相鲜明地提出“友爱外交”和“回归亚洲”理念,与自民党时期或隐或显的“价值观外交”拉开了距离。
鸠山首相公开表明决不参拜靖国神社,摘除了可能导致中日在历史问题上尖锐对立的导火线,两国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11月底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日,首次登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宙斯盾”级驱逐舰参观,表明两国在增进军事互信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而小泽一郎率领的600人访华团延续了中日政党互动的良好态势,在两国议会、政党及民间交流史上又添浓墨重彩一页。
中日两国在2009年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加强了经贸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半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在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率跃升至20.4%,远远超出日美贸易所占的13.7%,中国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头号贸易伙伴。而自从日本政府在2009年7月开放中国公民“个人游”以后,日本迅速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首选对象。两国国民在“草根”层面的交流,大大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友谊。
但2009年两国间围绕钓鱼岛主权、台湾问题等仍不时出现一些噪音,预示着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依然充满变数,需要双方拿出更多的智慧和魄力,从战略高度妥善应对。
王少普(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今年选出“新”为年度汉字,“新”不仅表现在日本国内,在中日关系上也出现新气象。
自民党麻生内阁的执政方向是“保守再生”,外交主轴是日美关系。麻生对日美同盟的理解有冷战思维影响,并向靖国神社奉献盆栽。但是,由于良好的中日关系对日本具有重大意义,麻生仍坚持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并对其内涵有所发展。4月,麻生首次以首相身份访华,中日双方就合作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政治互信等达成一致,并建立了两国领导人每年互访机制。
9月,民主党鸠山内阁成立,在对华外交上显示出更为积极的姿态:
一、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明朗。鸠山首相一改前自民党政府的暧昧态度,明确表示不去参拜靖国神社。10月,鸠山作为首相首次访华,郑重表示: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面向未来,致力于在四个共同文件的基础上全面构筑两国战略互惠关系。
二、将对华外交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要变化,日本无论在安全还是经济上,仅靠美国难以保障,在发生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更是如此。这促使日本外交由以美国为中心,转向在美国与亚洲之间寻求平衡。鸠山首相表示,日本“此前有些过于依附美国,虽然日美同盟很重要,但作为亚洲国家,日本将制定更为重视亚洲的政策”。
三、加强与中国在建设东亚共同体方面的合作。民主党主张,日本应以中韩为主,全力构筑与亚洲各国的信赖关系。鸠山对加强中日韩合作、推进东亚共同体表现出较大热情,表示非常期待中日韩“三国成为共同体的核心,希望首先从加强经济合作做起”。在三国努力下,中日韩首脑会议取得重要成果,中国建议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终于提上议程。
中日关系出现新气象,不等于不再有矛盾,但只要顺应潮流、遵守约定、顾全大局、积极努力,一定能在新的一年为两国关系赢得更好前景。
中俄纪念建交六十周年  两国关系更为成熟稳定
问:2009年中俄之间有哪些大事值得记取?
冯绍雷(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当前中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阶段。2009年中俄关系发展保持着一贯以来的强劲态势,同时也在迅速适应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之下的崭新局面。
一、今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关系如今已发展成为成熟、稳定、健康的国家关系,两国政治互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光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交流为两国间深入合作作出了重要铺垫,而且近一两年当两国面临内外事务中的重要考验关头,双方总是能够相互给予宝贵的理解和支持。
9月,在笔者每年一次与普京总理的例行会见中,普京总理主动提及以往被认为敏感的远东西伯利亚问题。他说:“的确有些人担心远东地区引进来自中国的劳务问题,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在这方面有任何祸患。中国人在这个地方辛勤劳动,守法并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推动远东西伯利亚人员交流呢?”
二、中俄经济合作近年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表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568亿美元,但是今年前10个月同比下降三分之一,明年也可能比原来的预期有所降低。这不光是由于金融危机下俄罗斯经济下滑,而且也是由于中俄双边经济交往的结构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包括随着贸易水平的提升,使得原来的交往手段如“灰色清关”等必须彻底改变;也包括中俄正在寻求更加有效的途径以深化和扩展经济合作。
三、中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水平,成为影响地区和国际事务的重要因素。由中俄参与发起的上海合作组织今年进一步通过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并同时举办了金砖四国峰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转型经济国家影响世界事务的又一重要平台。
赵华胜(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有6件大事给今年中俄关系留下了明显烙印。
一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对这一纪念日都给予极高重视,把它看成承前启后、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两国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两国元首出席了在莫斯科的庆祝仪式,两国总理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庆祝大会,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由此可见。
二是中俄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中俄贸易数量有幅度较大的减少,但在经济合作上还是有实质性深入,特别是能源合作成为最大亮点。此外中俄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被认为是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的重大举措。
三是“新星”号事件。2月,在塞拉利昂注册的“新星”号货轮在俄罗斯远东海域被俄边防炮艇击沉,8名船员死亡,其中7名是中国人。这一事件在中国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应,中国外交部紧急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外交部官员还对俄方态度公开表示不满。这在中俄关系中是很少见的。
四是切尔基佐夫大市场事件。6月,俄罗斯有关方面突然关闭莫斯科的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大批中国货物被扣留,大量中国商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比“新星”号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都介入了此事的处理,由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领的多部门代表团还专程赴俄交涉。
五是G2概念的突起。所谓G2就是中美两国集团,由西方提出的这个概念对中俄关系是个考验,如果中国接受这一思想,则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必将瓦解。中国明智地拒绝了这顶高帽子,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反对中美共治思想。
六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俄罗斯过去是中亚天然气输出管线的垄断者,新管道打破了这一垄断。值得肯定的是,俄罗斯反应很理智,表示这一项目不会影响俄中能源合作。事实上,中俄天然气项目谈判正在进行,如果实现,规模比中亚项目还大。
以上6件大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但可以肯定地说,中俄关系经受了考验,取得了发展,变得更加成熟。

Copyright©本站版权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52921234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