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华的女儿:南海九江的历史沧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4:41
人文九江

  九江文明的源头,明清时期的建筑,历经桑沧今日依然清晰可循

  一河两岸

  ■追忆那风逝了的灿烂年华

  被新雨洗刷过的一河两岸,透过老树投射在地面阳光的斑驳,一点阴一点阳,那里有很多老式的青砖房,河面上架着许多老桥,"这里一定有很多故事"!我们请来了方志办的姓老的"九江通",希望能从他那里套取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一河两岸一直是九江的商业中心,指的是九江涌两岸的太平路和儒林路。现在的一河两岸新老建筑交错,显得有些凌乱,很难想象上个世纪初,这里竟繁华无比,每个行业都设有专业市场。

  据说30年代的时候,全南海只有盐步和九江常年设有市,其他地方只有墟。九江又有自己的"九市十三墟",每月农历带三、六、九的日子,就是九江的"墟日",平日里在家耕作的农民带上自家的产品集中在一起,根据需要做些买卖。

  "九江通"告诉我们,当时在一河两岸有一个专门集中丝行、蚕仔行和鱼苗行的墟市,平日那里都是一些小吃店,到了三、六、九日开墟市,不仅九江人来买进卖出,还有很多周边地区的人过来赶墟市,人气旺盛程度不难想象。

  往昔的墟市如今已经变成了红棉公园,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怕是来这里小憩的年轻人们都不知道这一块土地在几十年前,是如何的喧嚣风光。还好有那两株百年红棉,一直伫立在那里,默默记录着这块土地的更改变迁。

  九江人一直骄傲,上个世纪初,一河两岸是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酒楼、金铺、银号、戏院,一家挨着一家,布满了整条街,南京楼和冠江楼称得上是南海地区最好的酒楼,食客纷纷闻名前来,生意自然也是万般兴隆。可惜,以前的繁盛没有留下任何影子,昔日的南京楼,已成了今天邮局,哪怕是想触摸一下历史的痕迹,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即使是眼前金碧辉煌的辉利酒楼身上,也不能让我们想象出任何当年南京楼或者冠江楼的样子。

  只有一家老字号的金店,算是保留了些历史的痕迹,在她身上还能找到一些以前的气息。打金师傅在店铺门口加工着顾客需要的首饰,这些老主顾只管在店铺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想是只有金一样的信誉才能让顾客们那么放心吧。

  在一河两岸,我们看到大量的青砖老房子,几十年了,楼上的满洲窗竟然完好无损,精细的木框里嵌着布满花雕的和彩色的玻璃窗,想必这种装修考究的房子,在当时是只有有钱人家才添置得起的。不难想象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透着这些精美的玻璃窗,看着街上奔波的人群,享受着自己舒坦的生活。如今,这些楼房大多废弃了,即使是那些改装了铝合金窗户的,怕也是楼下生意人的简易宿舍,当年那种灯红酒绿的感觉是肯定消逝了。

  跟着"九江通",还有幸见识了岭南民居,在太平路的龙门里和德兰里,我们见到了七八十年前建立起来的老房子,屋檐上叫不出名的野草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应该是和这房子一起成长的罢,但屋顶墙壁上的雕刻装饰丝毫没有损坏,弄堂里的石板路也依旧平整,对于没见过岭南大耳房的人来说,这还不够饱眼福吗?

  看到这些坚固的老房子,不禁想起江南水乡的老式木房,虽和这些老砖房年龄相仿,也有其俊秀独特的风味,但终没那么健朗,大多已是颤颤抖抖,甚至要用梁柱撑着,不禁感叹,同是水乡,恐怕这里的历史能保留得长久些。

  九江市 民国初期省辖市

  开发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九江镇是珠江三角洲沃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80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成就了九江历史上无数的辉煌与灿烂,"九江市"就是其间辉煌的一页。相对于九江800多年浩瀚的历史,这一页也许太短太过单薄,但却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九江人的心里,化为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激励着九江人无畏前行。

  商业繁荣促生"九江市"

  明朝中后期朝廷给予九江人的鱼花专营权造就了九江不少富人,为九江的商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从九江出去的华侨也大做进出口贸易,将九江的丝绸、米酒和酱油贩运到香港和海外销售,他们为当地的商业繁荣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民国时期九江圩繁荣昌盛,商贾云集,民国初年当地人口超过10万,在珠三角的名气一度直逼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就经济而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广州"。1925年,民国政府正式决定成立九江市。同年秋天,李卓峰奉调回九江,被委任命为九江市政筹备专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16日广东省政府从当时的南海县划出九江堡(其管辖范围比今天的九江镇面积要小),设置省辖九江市,与九江同时设市的还有江门、海口、佛山、北海等八个地方,此前广东省已设立了广州、汕头两市。

  标准提高九江由市变区

  李卓峰到任后禁烟禁赌等革除弊政的措施令土匪吴三镜的利益受损。他对李卓峰恨之入骨。1926年6月4日晚,吴三镜率一众土匪潜伏于九江大正坊水月宫与邓家祠之间,趁李卓峰前往商会开会之机,架机枪对他进行扫射,李卓峰当场身亡。李卓峰牺牲后,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下令改任李卓峰的儿子李其特接任市政筹备专员。由于其时九江城内土匪猖獗,治安恶化,李其特不敢到九江办公。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1日,广东省决定九江市回归南海县管辖,撤消九江市筹备处,改设九江市政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下半年,南海县撤消九江市,改设九江特别区。九江设市的历史正式结束。

  至此,九江设市前后共约十年时间,其中前两年多属省管,后七年多属南海县管。

  侨房寻侨根

  九江人的自豪: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九江人

  九江是著名的侨乡,据说每个九江人都有海外关系,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九江人。所以,九江的侨房也特别多,都是当时的华侨衣锦还乡建起来的。

  在九江镇上东村,我们看到了一组100多年前建的侨房,一栋传统的岭南大耳房,两层楼,黑色的墙壁,锅耳式的房顶,墙身看上去保存完好,不过因为积水,要进去就得搭桥划艇了。

  村长给我们介绍,这座房子的主人姓朱。朱公小时候家里穷,很早就去香港打工,由于勤奋好学,深受主人喜欢,很快就得到重用。一次有个外国人在他们店里落下一块金表,朱公看到了便追出去还给他,于是店铺美名远扬,生意更好了,店主人便把生意全权交给朱公打点,还跟他合股另开公司。没多久,朱公就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东南亚商界一名鼎鼎有名的富商,据说香港的珠三角码头就是他出资建造的。

  现在,朱公的房子已经传到他的孙辈手上了,因为子孙都在香港,所以这栋房子就交由族人保管。

  在上东村,还有一座侨房,据说是民国初年,一名越南华侨回国时,让人按照当时法国银行总部的外形设计的,而屋内装修都是中式风格,虽然我们无法进去领略一番,但隔着塘水,远远地看那被美人蕉遮住了下半身的老房子,还是很过瘾的。

  在城区,有一座带欧式风格的侨房,传统的中式大院带上一座有尖尖房顶的欧式楼房,据说房子的主人姓吴,也是在海外做大生意的,30年代末回乡建房,谁知房屋刚建好,日军就入侵了,吴公还没住上新房子就匆匆地离开了大陆。

  如今,吴公的子孙遍及全球,其子孙无法同时聚拢办理有关法律手续,这栋房子便只能由政府代为保管。

  在九江,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老侨房,据说有城区的粱家楼、飞机楼,大谷村的岑局楼等,都是别有一番风格,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寻访,实在可惜。

  百年烟桥

  邂逅九江保存最完整最悠久的古建筑群

  在九江周遭溜达,出镇不到20分钟,就偶遇了一块指往"烟桥村"的路牌,这富含诗情画意的村名就够令人心动的了,加上当地人提起村里一树成林的国事榕、保留完好的清朝古建筑,自然是非得拐进去看看不可了。

  有人猜"烟桥"是因为河面水气萦绕,让桥如立云烟而得名,其实是因桥板柔韧,踏上会摇摇晃晃而得名,因为"烟"在粤语的发音里就是荡漾的意思,所以取名"烟桥",村子也因此得名.据说敢骑着自行车过桥的只有本村人,外人经过只敢推车而过.。可惜年代久远,木桥早已不堪重负,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常见的水泥墩桥。如今只能从照片上感受到烟桥的晃悠了,实在有点遗憾。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纯朴自然的烟桥古村,仍保留着大量古迹,足以撩起访客的思古幽情。村口那八棵国事榕连枝连理\同根同气,村民们尤其是老人门都喜欢坐在树下聊天.从100多年前祖先从石龙村迁居这里,到每逢大事村民便自发把榕树引种到地上,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沿着通往村子的石板路走,看到厚厚的石板上留着那个朝代的"备忘录",如"光绪癸巳恩科副贡"等。村里人介绍,这些石板叫"旗杆夹",以前科举考试时,有哪户人家取得了功名,就在大门外竖上"旗杆",用四个石墩子,每两个中间夹着一根高杆,竖在大门外的左右两边,后来遇上"文革""破四旧",这些旗杆夹就被用来铺路了。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村口那保留完好的"何氏六世祖祠",锅耳顶式的封火山墙,水磨青砖砌成的墙壁,100多年的历史凝聚在此。砌在祠堂墙壁上的折线砖雕更是巧夺天工,飞禽走兽、传奇人物,无一不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看过广州陈家祠的人也感叹在九江的一个小村庄,竟有如此考究的祠堂。

  据说在烟村,本来有大大小小六个祠堂,其它的都由于历史原因被拆掉了。这留下来的这座最也还是因为在"大跃进"的年代被用来当粮仓才幸免于难,我们也才有幸见识百年古祠。

  还有祠堂边那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烟桥人的麻石小巷,巷子两边古色古香的岭南民居,都是清代就有了的。走在这幽深的古巷间,有点流连忘返,感觉自己是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另一个时代,真不舍得匆匆离去。

  历史传说

  河涌纵横的九江镇超百座各式各样的大小桥梁和那些蕴藏着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的古迹,成了激励当地人的历史活教材。

  破排角

  破排角是宋代遗址,位于九江下东群星自然村。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开发九江的先民主要来自中原,他们经过南岭梅关入粤后,一批批分乘竹排木筏沿浈江、北江、西江顺流而下,至九江镇沙口一带破排登岸,结庐开村。当年破排登岸之处被称为"破排角",至今还留有碑记。破排角遗址是宋代末年关氏兄弟携父母骨殖从南雄珠矶巷南迁时,乘竹筏南行至九江,筏破登岸,破排角因此得名。

  三元桥

  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九江上东村,是南海留下不多的古石拱桥之一,传说当年进士朱九江的女儿嫁给了顺德的清代状元梁耀枢的弟弟做妻子,有一次她回九江娘家路过三元桥遭遇劫匪,劫匪问:"轿里什么人,留下买路钱。"其答道:"进士女,状元弟妇回娘家。"劫匪闻言马上下跪,并护送其回到朱府,可见当时进士、状元的声望。

  探花桥

  位于九江下西翘南村,约建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当地地方志记载,万历探花、明末三忠之一陈子壮曾居此地,乡人因称"探花私塾",此后为纪念他该桥亦称"探花桥"。

  朱九江先生纪念堂、朱次琦墓

  1936年10月,为纪念南粤名儒朱次琦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老师,九江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同捐资修建了"朱九江先生纪念堂",堂前门联题:"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这是一座独特的小礼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抗战时期,部分建筑被毁,1994年由南海政府拨款及国内外热心人士集资重建。重建后的纪念堂为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回廊巨柱建筑,气势庄严,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在九江镇下西坊龟山,至今还保留着朱次琦墓,墓向西南,占地25平方米,有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