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路588号:说课评课范例(供基本功培训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9:56
评课范例()评《界碑》一课大足教委大足教委 大足县实验中学 黄雪萍《界碑》是当代作家王晓廉的一篇小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从而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体,因此对人物的把握,对主题的理解应该是本篇小说教学的一个重点。曹琦老师把“感受军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环境描写如何服务于主题”设计为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合理的,而“理解《界碑》所表达的忧患意识,评价鉴赏小说”对中学生来说的确比较困难,因此把这两个内容设计为教学难点,是符合学生实际的。综观《界碑》一课,我认为有以下四大亮点。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曹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关注学生学法的掌握,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授课前老师所做的简洁而亲切的自我介绍,授课中老师自然的表情、温和的眼光、富有启发性的动作,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教材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自主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片段,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感动的原因;自主概括主题及写作特色等等。在教学中,有些细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比如:对差生回答不出问题的宽容,对个别学生有创造性回答的充分肯定与激励,对胆小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及时表扬。总之,曹老师这一堂课,让我们听者对“一切为了学生”,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潜能,成为每一个听课者深思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此时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个苍白的教育理念,而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教育实践。二、新颖的教学模式。专家指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界碑》这堂课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整堂课分为八个环节:导入新课——初识课文——新知点击——简析课文——动感地带——随堂训练——总结归纳——热线传情。可谓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十分合理,老师在40分钟从容不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铃响课终,对时间的把握十分精确。“启动—互动—自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初识课文、新知点击”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知识。利用“动感地带”“采访老站长”“设疑网站”等环节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利用“简介站长”“热线传情”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自主积极状态。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展现,思维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开发。“三动”使整堂课形成无数小高潮,而在课堂收束时又掀起一个大高潮,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整堂课的高超驾驭能力。三、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曹老师在这堂课采用了朗读、复述、设疑、探究,简析、训练等教学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初识课文”时,老师教给了学生几种读书法,如:圈点法,速读法,快速浏览法等等。谈到教学手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界碑》这堂课的活动设计。曹老师共设计了五个活动:“采访老站长”(作者与老站长的对话)、简介站长(节目主持人简介站长生平事迹)、“给老站长一封信”(慰问老站长)、“设疑网站”(找出文中疑难处)、“热线传情”(说出本课感悟及赠给边防站长的一句话)。活动形式新颖,贴近生活,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可以参与。五个活动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达到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的目的,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本堂课也得到体现。庄严、肃穆的画面,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军队音乐,再配合老师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四、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曹老师在教学中,先立足教材,再超越教材,最后又回归教材。对文体知识的讲解比较简洁,重心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对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的精神品质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突破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对“教材”的重视。“随堂练习”是老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超越,使所教内容触及到学生的心灵。而“设疑网站”又是对老师的超越。大胆的质疑,这要求学生有超越之胆,而准确的释疑又要求学生有超越的能力。“总结归纳”是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界碑》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地方显得不太完美。比如课件选取的图片显得有点单一,图片的色彩对比度不太鲜明,画面稍显暗淡。有些字体的颜色与背景色彩的搭配不太和谐,不能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视觉感受。“总结”这一环节如能在分析主题和写作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品咂小说的基本方法就更好了。总之,《界碑》这一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地方,它让我认识到: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熟练、自如、准确地掌握和驾驭所讲授的知识,挖掘出其内在的理性美、科学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学生整个身心被吸引,求知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被燃起——教学的魅力也就产生了。评课范例()滨江一小   李菊莲     《夏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仇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夏天的凉意,感受夏天的美。一、目标明确,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二、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节课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难句“啊,……”,教者通过多次的读,学生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五个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句子。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者上课的激情很高,非常的投入,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反复的读中感受夏天的美,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等这些内容都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三、精读精问,训练面广。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的问题不仅精练而且训练的面很广,整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一是“地上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的阅读面就扩大了。还有一个是让学生在难点中质疑,然后在读中解疑。教这设计得非常的巧妙。四、从读着手,以读为本。   教者营造了一个人人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人人有读,读的面很广,形式也多。着重读好五个句子,而指导读五个句子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详有略。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掌握,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五、分层设计,适合不同的学生。六、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教者最后设计的作业是分层次的。有背诵一句的,一段的,整篇的。这样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有利于面向全体。七、我的一点小建议:八、有些时候教师的点评不够到位,有点走过场。评课范例()《小露珠》评课稿顾玉华《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美好品质,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殷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教学成为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一、“情感的课堂”——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殷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品质,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课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二、“感悟的课堂”——充分的语言实践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主战场。这节课上,殷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形式,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三、“对话的课堂”——充分的言语交际“阅读是一种对话”,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泼的小青蛙、可爱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与小露珠进行对话,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润的一种植物,来夸夸自己的美貌。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殷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小露珠的美丽,去感受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与小露珠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爬”“蹦”“落”三个动词的理解,殷老师忽略了。这里教师可以故意设置小小的陷阱,让学生从读中发现这些动词错位了,通过比较懂得词语运用要准确。评课范例()《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评课范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以随机观点理解世界的重要内容。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有以下特色: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大小形成的探究过程。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陈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球、抽奖,设计合理的活动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练习中,陈老师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通过欣赏抛硬币决定发球权、抛色子走飞行棋等生活中的事件,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设计合理公平的游戏转盘,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在汇报摸球活动的发现时,陈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不少启示和借鉴。评课范例()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猜一猜老师的年龄为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的人物情境:“有2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2,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 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这节课里,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评课范例()《射线和角》评课稿――数学可以这样上对于数学教学,可以说我是个门外汉。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听完陈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受益良多。接下来,我就说说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感想吧!一、“抢答”进入课堂,激发探究兴趣。在课的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道抢答题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从中也有意识的像学生传递直线和线段的概念。从这两个已知的概念中引出未知的射线,并进一步进行教学。不是通过老师的口头表述,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通过找异同点自己来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射线的概念。我想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学的知识吧!对于第一个新知的传授可以说是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而老师只不过是从旁督引罢了。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学生主导,教师主体地位这一概念的体现吗!二、学科整合,新型教育理念的体现。为巩固新知,就避免不了练习。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这三个词语,巧妙地把语文和数学结合起来。并在无意识中让学生运用了数学名词来表示这几个词语。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老师对教材地把握是很深入的。三、精设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的 知识技能训练:课中游戏、思维判断、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知识引入别出心裁。对于角的读法的认识。老师并不是直接说,这样就会是知识变得很无趣。老师让学生画角,比角的大小,并问:“谁的角最大?”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怎样表达才不会有异议且简单明了呢?课堂上有的学生说,不知道。这样新知的引入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老师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是从语言的表达上下功夫,真可谓别出心裁。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我从来未曾用过这样的方法来引入知识。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总不能做到完美。听完这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比较、猜想、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二、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在课后延伸这一环节,老师对于问题要求的表述不够准确到位,让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对于角的知识的运用上产生了歧异。再者,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若老师在课中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是否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呢?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创作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三、在合作中交流,发挥主体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穿插学生合作讨论,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关系、异同点。老师让学生观察发现线、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形成对三种线意义的建构。在角的知识引入中还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有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总之,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无论是哪门学科我们都要必须深刻挖掘教材,理解教材,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真实性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