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个儿童乐园:大成拳系列功法(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17:56

大成拳系列功法(一)

作者:王红宇等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9547    更新时间:2009-8-7大成拳的学理渊源
李 康

 

  大成拳作为中华武林绝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创建以来,遂成一大门系,形成了完整的功理功法和架构体系,在中国武术史学上承续着深厚的学理渊源。
  大成拳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芗斋先生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及其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与丰功伟绩,早已为武术界和武术史学界所公认。
  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大成拳的发展史与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曾多次对其得意弟子常志朗先生谈起过中国武术发展史及大成拳的传承脉系。
  王芗斋先生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大成拳作为单个拳种应该属于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一拳一脚、一刀一枪”(按:这八个字乃王芗斋先生之原话,高度又形象的概括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芗斋先生观察事物一针见血,阐述事物一语中的,实非常人所能及)的阶段。上古时期,人类赖以度日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是狩猎,于是,狩猎技术得以发展,以此来与猛兽互夺生存空间。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以掠夺物品和人口为目的的部落冲突频繁发生,单兵格斗技术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发生搏斗。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必然要总结出一套搏斗之术及简单的训练方法。从这时就进入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武术发展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搏斗技术是原始的,没有门派之分,以临阵杀敌为目的,技术简单实用,靠勇力刚猛,迅捷取胜,搏斗性较强。
  第二阶段:研究动物的特性,取动物在搏斗中的特长为人类所用。聪明的人类在长期的搏斗实践和观察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有很多搏斗特长可资借鉴,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来提高搏斗能力。这一阶段出现了“五禽戏”。“五禽戏”为三国时期的华佗所创,虽然目前尚没有资料直接显示“五禽戏”具有技击性,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五禽戏”充分受到了动物特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格斗技术也必然受此影响(按:从五禽戏到少林龙虎蛇豹鹤五拳,再到心意拳十大真形,乃至形意十二形,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渗透和发展)。我们期待着古代文物和历史典籍对这一推测加以论证。这一阶段的搏斗术,使搏斗从训练到实践都上了一个档次,并把养生结合到搏斗术中来,使搏斗术在训练时有了养生的成份。
  第三阶段:锻炼筋骨的运用。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到中国传经,同时带来了锻炼筋骨之法,他的锻炼筋骨之法在中国流传甚广,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锻炼筋骨之法和中国本土武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武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搏斗术从理论到实践以及训练方法都有了非常科学的体系。
  第四阶段:形意拳的形成。明末清初姬际可习拳术,善大枪格杀术,他总结了历史上以往的拳术精华,结合了当时武坛取得的新认识(如重视能力、锻炼筋骨、改造人体等),“以枪为拳”,创出形意拳。这段历史当初多以代代口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但苦于一直难觅相关证据,后山东济南孙业民先生苦心孤诣,辗转多年,终于探明姬际可籍贯,并发掘出直接关键证据,撰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拳史论文《形意拳源首考阐真》,证明了前辈口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原因在于中国武术虽然绵延千古,但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体认功夫,没有亲身磨砺就难以得到其恩泽,就不容易真正认识其价值之所在,历史上文武兼通的武术家毕竟只占少数,故而历来典籍少有记载,口述历史代代相传就成了武术文化繁衍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研究武术史必须重视前辈口述史料。
  形意拳有着完备的理论,崭新的拳学理念和系统高效的训练方法,因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拳坛大家,可谓能人辈出(如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存义、韩慕侠、尚云祥等等)灿若星辰,威震武坛。然而,由于形意拳派过于保守,当时并未得到弘扬。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及政治因素,中华武术成了舞术花法(王芗斋先生称之为“花拳”)的天下,形意也不免受到严重污染,除了其真谛在少数弟子中传宗接代之外,大部分人又回到了本质上的“一拳一脚”的认知水平上。
  第五阶段:大成拳的创立。王芗斋先生因缘自幼从郭云深(史称郭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习形意拳,年少无欲,幼功纯正,敬师若父,得郭老倾囊相授,经十年磨砺,功臻大成。此时年未及二十。著名武术家、武术史家金警钟先生《国术名人录》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而已。”王芗斋在此基础上,自弱冠之年走出家乡,遍访大江南北,所遇拳家众多,拳理拳技更达炉火纯青、旷古通今之境,他针对当时花法武术遍地开花已成积重难返之势,大力阐扬“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等拳学超前理念,并形成了站桩、试力、试声、摩擦步、推手、断手等系统的有别于形意拳的新拳学,因效验显著、养练合一、体用兼备,故从者如流,名手辈出。四十年代,王芗斋先生使该系统更加完善,其系统性、超前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更得以强化,因其出于意拳,友人谓其集武术技击、养生健体之大成,故赠名大成拳,并得武林确认。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大成拳是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然后才是王芗斋的创造。换句话说,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华武学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王芗斋先生是这个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和学者,他做出了革命性的开拓性贡献。大成拳也因而进入了中国武术发展史的新阶段(或称高级阶段)。
  大成拳从既定套路中摆脱出来,走出了花法的迷惑,完全超越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层次和境界,它着眼于人体良能的开发和搏击运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技击原则的应用(当然,大成拳之技击原则的运用必须以人体良能的成功开发为基础和前提)。其拳学理念和训练方法,较之以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人从之,效果惊人,不但王芗斋先生本人先后轻取李瑞东、薛颠、英格、八田、渡边、杰姆士、泽井健一、大山倍达等中外技击顶尖高手,获得了“天下武艺二分半”之盛誉。其传人也出类拔萃,身手不凡,名手众多(如张恩桐、卜恩富、赵道新、韩星桥、张长信、姚宗勋、李永琮、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郭贵志等等),其中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四位先生颇具代表性,使大成拳渊源承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