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染白《时光深处》: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5:23:12

试论研究学习

作者:张肇丰

一、研究学习产生的背景  
近一两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在这方面,各地已有不少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然而究竟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系统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似乎还没有一条明确的思路或一个完整的构想。为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于1998年夏组成课题组开展了研究,并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研究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我们研究所及,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一提法。课题研究的灵感最初来自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想法与实践。1998年以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几位领导同志在调研工作中曾分别谈到,要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一些著名中学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向中小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组织下,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研究及教材编写工作,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6月,上海市教委举办了"上海市中学研究型课程研讨会",受到教育部基教司和部分省市教委的关注。同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无锡)上,上海代表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开展研究学习的实践和认识。 
  在这一时期,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题组搜集了一些国外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资料,并初步分析了国内有关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改经验。我们在研究中感到,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基层学校在这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然而仅仅这样做,似乎还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容易在实践中产生偏差。我们感到
?quot;研究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它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我们认为,研究和倡导中小学生的"研究学习",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使这项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有必要对"研究学习"的基本性质作初步探讨。 
二、研究学习的内涵 
  研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像、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规范;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基于"研究"的性质和需要,研究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棗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 
  研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
"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校枰嗟卮咏痰慕嵌壤纯悸怯胫嘤Φ目纬獭⒔滩摹⒔谭ǖ侍狻S捎诮逃摹⒔萄甑恼院头岣恍裕难胺绞揭脖厝皇嵌嘌浠R虼耍啃匝⒉皇且〈延械难绞剑且恢盅绞降谋匾?br> 三、研究学习的基本特征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和教改实践中,人们曾创造出丰富多彩并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如创造教育、资优教育,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反对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的背景下产生的,实质上也都包含某种
"研究""探究"的因素。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学习的内涵与范畴,我们在此提出研究学习的四个基本特征。  
(
)重过程 
  研究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研究学习
"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研究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从应用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学习还带有综合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重体验 
  研究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
"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观念意识的形成也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性认识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希鸩叫纬勺跃踔傅即丛煨形鋈说墓勰钐逑怠?  
(
)重全员参与 
  研究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研究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研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四、研究学习的时代意义 
  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
)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
"无知"的被统治者。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是以不容怀疑的"真理"或权威的面目出现的,因此,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
"开发民智"取代了对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取代了意在稳固社会秩序的"价值-规范"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对这些知识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已不适应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这样,在近代、现代工业社会中,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
?quot;接受学习"相比,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后工业社会与研究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后工业社会的学习者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掌握信息呢
?现在有如下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剧增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条思路就是研究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剧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
"终身教育",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 
"知识就是力量""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教育理想与实践指南。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逐渐暴露了它的不适应和局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导致我们的基础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以"应试升学""智育至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当然,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研究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