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市场下载:David X. Li李祥林 中金首席风险官是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7:47

我昨天收到一个在Cornell读Stats的朋友从Facebook上给我传来的链接,是Wired Magazine杂志前不久刊登的一片文章:"Recipe for Disaster: 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这个文章说曾经全球的金融精英人士都对这个中国天才David X. Li构建的解决CDO(抵押债务债券)和CDS(信用违约掉期)定价的金融模型几乎像圣经一样膜拜。然而也正是他一手造就了今天摧毁华尔街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David Li现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回到了中国,供职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并担任风险管理总监。

全文链接如下:

http://www.wired.com/techbiz/it/magazine/17-03/wp_quant?currentPage=all

颇有意思的是李先生曾经是南开校友,在南开大学拿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到加拿大继续深造,后来进了投行做quant。2000年的时候他正在JP Morgan工作,在Journal of Fixed Incom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On Default Correlation: A Copula Function Approach”的论文,并在论文中提出了他的Gaussian copula function模型。这是一个线性相依关系模型,其突破之处在于确定了资产间的相关性,从而认为锁定了风险。这种方法能让数量庞大的新型证券进行交易并被开始各大金融与评级机构广泛应用。

在CDO以数以百万计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构成的资产池(asset pool)为基础被发明出来时,人们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违约率难以计算。因为住房违约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小概率事件的债务违约,房价下跌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影响一大批人。购房者每月集体偿还的现金量是已获再融资的购房人的数量和因违约而未还款人的数量的函数,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变量参数,因此投资不存在保证性的确定利率。过去华尔街投行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将CDO资产按违约可能性划分为不同等级(tranches)的方法并不完善,评级机构对于此类债券的AAA评级也存有很大风险。David的贡献便是将所有的变量进行相关性的量化分析,简单地说就是计算一下一旦一个购房人还款违约,周围邻居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进一步扩展到再周围的人。当然他真正研究对象要比这个范围宽泛很多,这里只是一个例子。度量相互之间关联性及关联性程度的高低是确定按揭贷款债务风险大小的重要部分。

这个模型其实比较简单,懂计量和数学的人知道这实际是一个不算复杂的计量模型,在文章的下面有模型形式。我的数学功底不深,只是粗浅知道一些符号大概代表的含义。和十多年前的Black-Scholes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很多学者将其音译为“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因为在英语里它并不是这样发音的),它仍然是用概率来测度风险。了解B-S模型的人知道,B-S的推导是看在概率正态分布图上,人们有多大的概率执行期权合约(exercise call/put)及有多大的概率放弃执行。Myron Scholes 和Robert Merton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于他们从理论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而将固定收益定价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默顿的贡献在于在模型中加入参数从而解决了在考虑公司股息与红利的情况下的期权定价,而Black在诺内尔奖评选前已经逝世)。而David采用的是计量模型,也没有参考历史违约数据,而是以一种“巧方法”通过使用CDS的市场价格数据构造了违约相关性模型。当然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模型,但并不是学术上的创新。我在康奈尔的时候听了推荐我去那边的吴俊奇(Wu Chunchi)教授和另两位大陆学者所做的类似研究的论文宣讲,探讨的是CDS Default spread,用的是计量里常见的GMM。李先生的发明难如许多人期许的那样入诺贝尔评委会的法眼也便很正常。但投行和投资者们最喜欢听到的话便是风险可以被定价。人们都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厌恶者,在全球大牛市如井喷之势时,这样一种简单快捷的模型最会被高效率的华尔街用于大生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扩张,数万亿美元大批涌入,谁都不相信自己是凯恩斯所言的“最大笨蛋”,CDS市场又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甚至规模超过了许多基础债券市场,正如在LTCM破产之前,模型的robustness极少有人考证。

当然除了Wired Magazine以外,其他刊物似乎没有对这位David X. Li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更没见到有把他的计量模型上升到“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的地步。原因不得而知也不必过多深究,有时知道内在的东西就已经完全够用,花边消息不足道也。

在华尔街和美国大学的商学院里,那些金融天才们每天都在乐此不疲的创造着新的模型。几十年来人们始终相信自己可以打破米勒定理(MM理论)而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无限扩张收益。在现实的金融世界里,人们只看到眼前毫无生命的数字而忘却了数字后面所代表的真实的现实。他们创造出来的用概率进行投资的模式也永远不是金融经济学或金融工程发展的应有方向。我自己无数次认同过并希望未来在理论上亲身实践这样一个论述:有些最重要的参数永远无法用数学模型来度量。当然从某种角度上说----只是开个玩笑不必认真----说整个经济学都是伪科学可能也并不为过,因为经济学第一条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假设就是,人都是理性的。

 

以下为跟贴:

1
black scholes模型是不是可以音译为“黑寿司”模型?哈哈

2
一个学者能量再大,也不可能影响整个市场。教授活动范围仅仅限于学术圈内,但他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会被圈外的人所利用。圈外人的利用学者的声望,稍微曲解论文的结论(他们称这为“科普”),就成了赵本山们忽悠的拐仗。(题外话,marxism经过历次“修正”,早已面目全非。看来人类断章取义的talent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大众看小品的时候都知道买拐的人被忽悠了怨谁也不能怨拐;可是大众到这里为什么把整个市场的失败归结到几个死板的CDO模型上面去呢?

我并不是说模型是没有价值的。模型的价值局限于学术,局限于数学,局限于它在paper第二章的assumption里。David X LI (中间这个X的全写是Xiang吗?:-P)一切都是华尔街掌握之下,他们需要学者们在某个时期做出某些模型,这样他们可以更更方便地把这些模型的公式嵌到presentation里。所以,并不是CDO和CDS的定价成就了03-07的疯狂,而是03-07的非理性掩盖了模型的assumption所带来的局限性。

把过高的成就归功于一个客观模型是不对的;但把不应有的责怪归咎于一个客观模型同样也是不对的。

3.
Nobel Price有3个奖项太有争议,一个是和平奖,一个是文学奖,一个是经济学奖。有人说发奖发错了可不可以revoke。你们看看经济学奖近些年来有几次颁发给非英美人士?这个号称“权威”的奖项本身就是一个joke。更joke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多国人用最最严肃的心态追捧这个joke。

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去忽悠别人,更不要被别人忽悠。
 

被指摧毁华尔街:美国找这个中国面孔背黑锅

香港《南华早报》26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出:美国及其关于自由市场和放任自流的思想,对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而美国的代言人一直在四处寻找背黑锅的人。要点如下:     
  

    著名华裔数学家和金融工程师李祥林。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中国农村,成绩优异,获得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去美国留学。

    由于华盛顿和美国主流媒体固有的反华偏见,他们现在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和一张特定的中国面孔来推卸责任。

    宏观经济学认为,从根本上说,危机是由中国这样拥有巨额储备的国家与美国这样拥有巨额赤字和债务的国家之间的极端失衡引起的。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但如果要分摊责任的话,因果链就必须简短而确定才有说服力,因为宏观经济学只探讨普遍性和系统化的问题。然而,这无法阻止美国和英国的许多学者指责中国对金融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用来发泄怒火的中国面孔叫李祥林。李祥林是中国的著名数学家和金融工程师,曾任职于巴克莱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美国《连线》杂志上一篇被广泛引用的文章称,李祥林博士发明了"摧毁华尔街的公式",是"破坏全球经济的人"。

    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方程式是什么?它被称为"高斯联结相依函数",为信贷违约掉期(CDS)和担保债务权证(CDO)等臭名昭著的金融工具提供了设计、定价和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000年,曾在加拿大读大学的李祥林在一份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这个数学公式。纽约和伦敦的经纪人和金融工程师利用这个公式,创造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债券市场,赚了不计其数的钱,最终把整个世界拖下了水。

    但我们能将金融崩溃归咎于李祥林吗?我曾拜托一位物理学家朋友对李祥林的技术成果进行研究,然后作出一个评判。

    这位朋友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定理,但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方程式的局限性。问题在哪儿?让我给你打两个比方。假如你的脑袋在一个加热的烤箱里,而身体被冰覆盖。现在周围的气温是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0%,你会感到很舒服吗?"换句话说,在极端条件下,这个公式仍然会预测投资状况良好。

    第二个比方是,"如果你能在95%的时间里赌赢,得到10%的回报,但在赌输的那5%的时间里,你的损失是成本的1000倍,那么你还会不会去赌?在压路机前面捡硬币难道是没有风险的吗?"

    我朋友说:"不要责怪那些提供风险计算方法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只要一年能挣20万美元,不用到街上去找在社区大学教书的工作,这些技术人员就会高兴得不得了。包装和销售哪些金融产品,全都是那些贪得无厌、没有大脑、拿着上亿美元奖金的家伙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