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胡蜂vs视频:北戴河百余中央国家机关疗养院常年亏损 每年补助数亿0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0:20

北戴河百余中央国家机关疗养院常年亏损 每年补助数亿

 

2006年2月7日,冬季的北戴河海岸。

数亿补贴花在哪儿?

入不敷出的疗养账

为了增加营收,到了冬季,疗养院留下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包饺子,然后速冻起来送到上级单位,以此获得一点收入。

从属于国家水利部、已经进行公司化运作的北戴河新华假日酒店,是中央国家机关疗养院中经营得较好的一家,也是冬季没有关门的疗养院之一。其副总经理苏海峰向记者透露,在5月之前、10月之后的淡季,酒店要净亏400多万。

“我们还想冬天关门呢!”苏海峰略显无奈地告诉记者,但一个拥有一百多间客房的四星级酒店,如果季节性停业,必然影响酒店的声誉。

北戴河区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这么大的北戴河区,冬天无论是政府还是游客来了,不能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酒店冬季开业也是为北戴河区尽一份社会责任。”

从2009年开始,北戴河区政府鼓励各个休疗养单位和酒店冬季营业,对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的,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即使这样,2011年开门的疗养院从去年的五家变为四家,从属于国家发改委、去年冬季还营业的海滨花园大酒店,今年冬季也关门歇业了。

就算在冬天关门歇业,成本照样如流水般消耗。

“冬季关门,我们的空调供暖也必须开着,否则楼板中的水管都会冻裂,来年维修的成本更高。”一家疗养院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因此,即使在没有人住的冬天,部分疗养院也得产生不小的成本。一位疗养院后勤工作人员测算,一个中等的疗养院,如果水、电、燃气供应,一个月大约需要30万的成本。

由于大多建筑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建设,八九十年代重建,2000年前后翻新,到如今,很多建筑设施老旧,疗养院设施的维修和保养成本在日益增加。

为了增加营收,一家疗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月过后,基本上连少量的内部培训、会务都没有了,疗养院留下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包饺子,然后速冻起来送到上级单位,将饺子作为单位的实物福利分发到各部门和下属单位,以此获得一点收入。

对于未来收益的增长,疗养院的负责人并不乐观。苏海峰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在过去10年,北戴河区冬季无人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而疗养院这些年来的运营状况也没有大的变化。一家疗养院的院长更悲观地表示,按照这样的发展形势,未来几年也无法寄予多大希望。

市场化猜想

如果现有的模式只能“维持”,那么市场化运作是否能拯救疗养院们的财务状况?

毗邻疗养院密集区的就是传说中的“刘庄”,这是在京津唐地区小有名气的“家庭旅馆村”。刘庄是在北戴河区城市化进程中,被占地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城中村,这里的房子大多为三层自建小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游客进入北戴河,刘庄的家庭旅馆开始兴起,如今刘庄的农家乐已经形成了一条吃、住、行、玩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刘庄的旅馆老板们已经学会了互联网营销,营销手法也已经很“国际化”和实用:宣传一般是由游客或写手来实现;在游客到达北戴河车站时,老板可以派车来接;住下来之后,老板会询问你几天的行程,并适当做一些介绍和推荐,在老板家中,你可以直接预订去景点的统一大巴和门票,这些都是免费服务;旅行结束后,老板会帮你订回程的火车或汽车票,甚至会送你到车站去。

在北戴河区,大约有9万个旅游床位,其中8万个床位是各大休疗养院和宾馆所有,家庭旅馆约占1万个床位。然而,在北戴河区旅游住宿的经济产值中,疗养院的产值只占40%,其余60%的产值是由家庭旅馆和私人宾馆所产生。

“来北戴河疗养院的人并没有对北戴河的经济有多大拉动,最多就是支付了景点的门票。”一位疗养院的院长对记者坦言,绝大多数疗养院还需要上级单位给养,因此增值税微乎其微,再加上每年的营收非常有限,上缴的营业税也是非常有限。

北戴河区副区长孙谓青分管旅游,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北戴河,疗养院占据着最优质的资源,只有把它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北戴河旅游业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那么,各疗养院的想法是什么?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讲,这个小小的海滨度假区容不下这么多的宾馆,如果疗养院演化为对外运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绝大多数会死掉。”一家疗养院院长对于市场化的后果如是猜想。而这样,不仅会带来疗养院原有职工无法安置等社会问题,整个北戴河区旅游产业都会重新洗牌。

这成了一个不能触动的地雷。

“当前很多疗养院依然肩负着中央首长、部委领导和退休老干部休疗养的社会职能,改制之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位疗养院负责人表示。因此,即使以后每年疗养院的成本会逐年递增,各机关也得背着。

一家疗养院的院长表示,其实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各机关、部委也不会轻易触动这块资产。“你想,这是一块资源,有谁想让自己手里的一块肉白白地丢掉”。

实际上,在北戴河驻扎几十年,各个机关疗养院的资产已经实现了成倍的增值。曾经,某一疗养院的固定资产投入为上千万元,在经过两次新建和整修后,总投入达1亿多元,如今,单从固定资产和土地增值来看,一位负责人透露,这个疗养院的资产已经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

然而,作为国家拨给的专项资产,疗养院的土地和房产既不能转让,也不能出售。即使如何增值,这些日益老化的房产每年需修葺和翻新的资金还得投,增值的价值却是看得见,摸不着。

有限市场化?

“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帮助和引导疗养院对自我提升改造。”

对于各机关疗养院,北戴河区政府的想法似乎是:在可行动的尺度下推动疗养院的市场化、产业化。

比如,在晚清时期,北戴河曾修建起大量西式别墅,如今这些别墅都在各疗养院大院内。为此,政府希望借助“别墅文化一线游”的概念,将所有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别墅建筑组成一个游览项目。

然而,这得经过众多疗养院逐一点头,最后还要经疗养院各上级机关的同意。

为此,北戴河区政府费尽心思。“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帮助和引导疗养院自我提升改造,把它们小而全、各自为战的体系逐渐转变为组团式、相互支持协调的产业格局。”在分管旅游后不久,北戴河区副区长孙谓青便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孙谓青勾画的是整个北戴河高端旅游休闲区的蓝图。北戴河区近期将有三大项目启动——一家五星级酒店、一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个葡萄酒堡,分别填补北戴河旅游在高端接待能力、休闲体育和高端消费上的空白。

他说,要让各疗养院实现功能互补,让各家疗养院风格特征凸显,档次提升,从而吸引一些高端人士进入北戴河,将北戴河冬天“静”的感觉、浪漫的氛围营造起来。

“近年来,北戴河要从以海景为吸引力的观光旅游城市转化为宜居的休闲城市,以将短暂的夏季游览转化为全年的度假、休闲旅游。”孙谓青说。

他也很清楚,对于疗养院的推动,“可能区政府的力量要弱一点”。他最近在考虑组建一个能将疗养院组织起来的行业协会,引导各个疗养院参与市场,推动它们完成内部的协调和整合,共同参与北戴河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疗养院是我们的宝贵资源,疗养院与我们区是肝胆相照。”孙谓青强调了疗养院与区政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