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鸣虫协会会长: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二节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0:55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是不平衡的。

  ○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

  ○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2.能力目标

  ○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

  ○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

  ○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认识、分析能力。

  ○对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介绍完我们国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经济活动之后,教材接着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介绍我国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简单地说,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经济活动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引出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和宏观表现──由总体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引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由明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引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而引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内涵──由科学发展观引出经济发展战略,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2.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讲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本目从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材共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用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无需花过多时间。

  其二,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部分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只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用相关数据,使学生对我国的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有更深切的领悟。

  其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从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这部分内容不一定让学生识记,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打动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本目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共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经济方面的新要求。这是本目的重点。教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应该熟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新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材料,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这些新要求。

  第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此,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3.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本框包括两目,分别讲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本课安排这一目。

  本目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其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入,说明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GDP,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然后,说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作用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这里隐含着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四位一体的整个小康社会建设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小前提──经济建设属于四位一体的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

  结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材此处安排的专家点评,呼应本目伊始的探究活动,批评崇拜GDP的荒谬,论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其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解释分别加以说明。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没有讲发展的含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是强调发展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材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的性质、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

  三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切入,活动材料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后,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分别对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了简单界说。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概述了十个“统筹”。

  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目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经济的部署,介绍相应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共有八项,但有的内容安排在教材其他地方介绍。例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在教材的第四课、第九课已经涉及;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在第六课、第八课、第九课有所涉及;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将在第十一课讲。另外,考虑降低教学难度,教材对所要讲的内容也作了尽量简化的处理。本目教材共讲了五个问题。

  其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入,活动的素材表明没有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就没有又好又快发展,探究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教材的正文强调了自主创新的地位和要求。

  其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材先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活动的素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消费的贡献率低;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大。让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教材的正文,说明必须促进“三个转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鉴于教材涉及了三大产业,这又是学生没学过的内容,所以用相关链接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

  其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材先讲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后概括地讲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教材使用的插图,分别反映发展农业靠科技和党的“三农”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镇化问题,教材在此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城镇化的含义和我国城镇化状况,供学生参考。

  其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主要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简要地讲了两点: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二是坚持这一国策的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其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只是介绍了我国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总体小康的成就

  (2)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新要求的具体内容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统筹城乡发展

  (4)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本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总体小康取得了伟大成就;二是提高学生透过具体经济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经济生活,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操作建议

  (1)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直接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国已经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既可让学生直接在课堂回答,也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家乡或家庭在经济建设、生产发展、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课堂内分组进行交流,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印象。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可让学生调查自己的长辈,请他们以其亲身经历来说明家乡的变化。

  (3)对第三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不宜多用时间。

  (2)不能为了应试而只重视第一问的要求,忽视第二问和第三问的要求。第一问在课堂内就完全可以解决,而第二问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观察才能比较好地完成。因此,利用好第二问,有利于体现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对第三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只谈个人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畅想社会、国家的美好未来,激励学生为创造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本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翻两番的计算。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明白翻两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四是导入后续的教学内容,即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操作建议

  (1)教师可先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计算,并展现结果:翻两番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200美元。

  (2)引导学生思考第二问。由于我国人口每年增加1000万左右,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要高。

  注意事项

  (1)该探究活动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学生完全可以很快在课堂内完成。

  (2)教师不能仅仅只要学生计算,而要联系教材后面经济建设的目标,引导学生透过翻两番这一现象,归纳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将大幅提高的本质。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一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危害。

  设计意图

  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危害,二是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从反面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2)建议教师以本探究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有关GDP核算的资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材料,以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的认识。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发展无益,从而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本探究活动不能只要求学生回答“有益”与否,而要具体说明理由。

  第二个探究活动:张家港的科学发展。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正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及意义;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阅读分析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操作建议

  (1)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阅读分析,然后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点评。

  第一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服务业比较发达;第二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第三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个“看不见”,是说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张家港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社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给该市居民带来极大的实惠。

  (2)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管学生谈多少具体的启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归纳的基本技巧。

  (2)如果教学时间紧,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后进行。

  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目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了解相关经济形势;二是感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此重视现在的学习;三是认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创新品牌算不上服装大国,没有核心技术赚不到大钱;四是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并以此激励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操作建议

  (1)走进情景。让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选择的意图和活动的要求。

  (2)畅所欲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3)全班交流。让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同伴互相启发。

  (4)心灵震撼。教师点评,归纳上升,打动学生的心灵。

  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出口的服装,质地、板型、做工均不错,但售价仅为欧洲同样服装的十分之一;能卖出大价钱的是洋品牌,我们要从赚的钱中拿出很大一部分交给品牌持有者。电器商品也是如此。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为洋人打工,辛辛苦苦生产却让洋人拿大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更多的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靠创新,人才培养靠创新,搞好管理靠创新,提高效益靠创新,节约资源靠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创新。

  为此,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人要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学生,现在要努力学习,为掌握创新本领作准备。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懂材料,抓住要害。

  (2)探究具有开放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教师要以情动人,激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努力。

  (4)教师要掌握时间,注意落脚点要实。

  第二个探究活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

  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分析经济数据、解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二是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三是感悟资源的稀缺,增强珍爱资源环境的意识;四是起导入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操作建议

  (1)明确意图。让学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说的是什么,明确探究活动的意图和要求。

  (2)抓住关键。让学生简单议一议,找出两段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3)启发诱导。教师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么做。

  学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熟悉,他们的理解可能各式各样。教师要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应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能源资源消耗高,应该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4)顺水推舟。教师联系学生的发言,过渡到对后续内容的讲解。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经济数据的能力。

  (2)学生对此活动的结论生疏,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怕说错。

  (3)要考虑教学实效,如果学生讨论有困难,就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爱护环境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或必要性。

  第一,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

  我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在此,教师可通过数据、事例,进行纵向对比,使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感受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适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首先,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2000年,从人均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28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2253元。而且,农村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尚有1800万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全国尚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GDP仍然不高。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20.94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可见,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其次,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不全面的。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最后,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发展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从城乡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79∶1。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28∶1。从地区看,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34345元)是最低的江西省(13688元)的2.5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的分析报告,1999年西部地区小康水平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为93.18%。从GDP来看,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已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从不同收入群体看,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很不平衡,而且存在着扩大的趋势。

  因此,不管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总体小康中的不足,分析前进中所存在的困难,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

  综上所述,在取得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伟大胜利时,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来讲。至于《经济生活》,只讲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新要求。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这一美好蓝图,在教材上已经呈现。这部分内容,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感受美好未来,追求美好未来,自觉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要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真正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提出以下五方面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以上新要求,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安排在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本课教材讲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因而舍弃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内容,仅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三个方面中,选取与经济相关的重要内容作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概括性强,离学生较远,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可概要地讲,抓住要点;有重点地讲,让学生把握教材上涉及的简单内容即可,不必按十七大原文详细讲解。

  3.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不必按十七大报告扩展教材上的内容,抓住教材上的要点即可。讲每个要点时,可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在讲完各个要点时,要注意帮助学生综合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二)难点问题分析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加。通常以GDP及其人均值来表示。

  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变革的进程。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保证。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而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例如,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又比如,产出增长较快,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济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以上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可能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无发展的增长”。

  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第一,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第二,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三,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理解这个难点,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更好地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深刻地反映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其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其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这一难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离学生又远,因此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要点就算达标了,不必展开讲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想些办法,比如提供对比材料,列举典型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比如,培养从实际出发的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尊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等。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应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1.探究式学习法

  为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

  对于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既可运用课本的探究材料,也可设计提供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材料。在运用这些探究材料中,教师一要注意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全程引导和参与,要紧紧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2.讲授式教学法

  本课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许多新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仍应以讲授法为主,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例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地进行分析。

  教师在讲授此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查。例如,当地改革开放前后生产、生活状况,或从网上查找我国和家乡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不足。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总体小康的不足,更好地理解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可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本课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为什么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4.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图表、图片、图画等传统媒体,也可运用幻灯、音像、课件等现代媒体。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要结合学习方式来进行。本课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方式。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不能忽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评、提问、课后作业、阶段考试、撰写小论文和社会实践调查分析报告等。

  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参与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自己的体验收获,以及学习的成果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伙伴的评价,要强调能力评价。
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2006年,中国GDP已经达到20.94万亿元,但人均GDP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全球排第110位。这一材料表明()

  A.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总体的、低水平的小康

  B.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小康

  C.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我国必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

  2.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这一经济现象主要表明()

  A.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B.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

  C.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D.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

  3.到2006年,中国三大产业在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变为15∶51∶34。三次产业的上述变化说明()

  A.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B.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薄弱

  C.我国已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D.我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4.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

  A.全面发展思想B.协调发展思想

  C.可持续发展思想D.以人为本思想

  5.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不同,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字对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正在悄然转变。这一转变表明()

  ①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③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④经济发展必须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

  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②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③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④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简答题

  7.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单位:%)

  指标

  1957年

  1978年

  1998年

  2005年

  城镇居民

  58.4

  57.5

  44.5

  36.7

  农村居民

  68.5

  67.7

  53.4

  45.5

  (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为绝对贫困,50%~60%的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

  (1)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为解决上述经济问题提几点建议。

  辨析题

  8.2003~2006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分别是10%、10.1%、10.4%、10.7%。正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才有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的大幅度增加。

  辨题:只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论述题

  9.材料一:2004年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而创造的GDP仅为世界的4.4%;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材料二: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该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亿元。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材料三:2006年8月9日,商务部公布了由多个部门联合下发的、于当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强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的产业、土地和环保政策。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应当按中国税法规定纳税,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

  (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2.B3.A4.D5.D6.C

  简答题

  7.答:(1)上述表格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转变;城镇居民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富裕的转变。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2)我国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辨析题

  8.答:(1)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因此,实现全面小康,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如果仅仅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此,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更平衡的小康。

  (4)认为坚持经济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的观点是片面的。

  论述题

  9.答:(1)材料一说明我国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材料二说明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材料三说明我国坚持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要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依法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促进节能环保工作;要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要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坚决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的基本尺度。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地)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准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所以最终产品都是按其市场价格计入GDP的。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其中的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是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而从它在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中的功能来区分。一块布卖给制衣厂作原料,是中间产品,卖给家庭主妇直接制衣就是最终产品了。根据不重复出售这一要求,一般把用作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产品称为最终产品。作投资用的产品如一台机器卖给某一企业作设备,看来似乎是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间产品,但由于它不再出售,因而还是最终产品,和用作原料的中间产品不同。此外,企业年终盘存时的库存货物也被当作最终产品,它可以看作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这里所说的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只要生产出来的都应计入GDP。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包含时间因素,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凡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都应当计入当期GDP,反之不应当计入。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GDP的测算方法如下:

  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地租+折旧+政府间接税净值;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支出。

  2.绿色GDP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重要的经济核算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矫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形成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在我国,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江苏等多个省市早已明确要求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

  3.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性支付以后的剩余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性支付

  4.循环经济

  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另一种模式,即“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它的技术经济特征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必由之路。

  5.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就是按一定环境质量要求,在不超出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配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各区域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由于环境承载能力是由水、土地、大气等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以通过对环境要素的评价来实现,“木桶原理”适用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即最薄弱的环节决定承载总体能力。

  (二)理论动态

  1.国民经济核算为什么要使用绿色GDP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估算国民收入。1947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包括五张核算表和四张补充表的简明账户体系。1968年正式推出《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上一致通过建立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体系。

  目前,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主要包括五大核算(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和资产负债)、七大账户和两个附属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GDP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避免了重复计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但是,GDP不能说明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不能说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取的福利的大小,不能反映收入的分配情况,大量未通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得不到反映,更不能反映出人类为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治安恶化等。相反,人类为解决这些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问题所投入的资源,会以投资的形式计入GDP。

  为此,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用以弥补GDP核算中的不足。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实现的经济福利越高。

  绿色GDP的计算公式:gGDP=GDP-Dm-Dn。

  此公式中gGDP表示绿色GDP,Dm表示人造资本折旧,Dn表示环境退化的损失。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GDP存在许多重大难题。

  一是“绿色”的范畴尚不明确。目前,绿色GDP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就像一个美丽的“神话”,给人们以向往和追求,但其具体标准和界线尚不清晰。过去认为是绿色的东西今天也许就不怎么绿了,今天的绿色明天可能就变“灰”或变“黑”了。搞清概念是统计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二是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尚不健全。资源环境的核算通过两种基本手段来实现,即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而我国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实物量的核算尚在研究之中。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附录表”中,“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表”目前尚未全面组织实施。

  三是资源环境如何定价。能在市场交易的资源可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但不能交易的各种资源的估价就争议很大,特别是相对于自然资源,无形环境的价格就更不容易确定。

  尽管目前国际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难题都没有解决。

  2.为什么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5年12月5日~7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提出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的新台阶。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只需保持7.5%的年均增速,但要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有所不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做到“三个协调”,即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好与快这一前后顺序的调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发展现代农业

  2006年12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务必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产业体系,着力提高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三)资料选辑

  1.“小康”概念的由来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一种理想社会。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追求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十二大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经济指标

  (1)人均GDP。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80~2000年,我国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年增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

  (3)恩格尔系数。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0%上下。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情况,我国用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关注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社会公平状况的做法。2002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以下(为46.0%)。到2020年时,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恩格尔系数至少应降到50%。

  (4)城乡居民收入。1980~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速度4.0和3.5个百分点。在未来的20年中,GDP年均增长速度将慢于前2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加缓慢。考虑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将得到贯彻落实,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也有望缩小。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价格计算,为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2000年价格计算,为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

  社会指标

  (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7)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总体上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情况,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合适。国际上一般选用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10年,美国为12.1年。我国一般选用6岁和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到10年。

  (8)人口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为71.4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望达到75岁。

  (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根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建立的北美产业分类方法,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与电子传媒业、印刷业与出版业、旅行与旅游业。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还不存在对于这类产业的系统统计。因此,我们选用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反映文化产业的替代指标。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将得到较快的发展。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10%。

  (10)犯罪率。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一项指标。这里,我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为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

  (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统计,但有关于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一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231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1.7元。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到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环境指标

  (12)能源利用效率。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环境方面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选用千克煤当量的产出作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1998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2.32美元,低收入国家为0.5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4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1.82美元,日本是5.87美元,美国是2.66美元。2000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6.8元(相当于0.82美元),比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相当于2.4美元),与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

  (13)使用经过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能够使用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用使用经过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资料,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上中等收入国家为87%,高收入国家为100%。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90%左右。这一水平虽然高于目前上中等国家的水平,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现在,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

  制度指标

  (15)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所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国把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替代指标(姑且称之为“廉政指数”)。2000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41起,至2020年,应降至10起/万人。

  (16)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小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我国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替代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2000年为十万分之十五,2020年应降至十万分之五。

  3.我国区域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我国东部十省市、东北三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4%、10.9%、10.7%和11.1%,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已缩小到1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处在快速增长的阶段。当然,由于地区之间区位不同、经济规模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增长起点不同,目前地区之间实际的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5.5%、8.7%、18.8%和1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0.2%、8.1%、15.2%和16.6%。如果以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则东部地区为153.4,东北三省为104,中部地区为68,西部地区为60.6。2005年,东部地区十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59.8%,出口额占89%。

  4.中国每年因污染损失10%GDP

  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环境现状。

  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

  5.15亿环保投资青藏铁路

  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全长1142千米)、被誉为“钢铁巨龙”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修建在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之上,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旦破坏沿线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恢复。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好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青藏铁路建设单位认真贯彻环保要求,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安排和落实环保措施相关投资15.4亿元。投入这么大的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青藏铁路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引入环保监理,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移植草皮,列车污染零排放……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其二,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其三,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其四,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地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 在线等!广东新课标 物理必修1第86页的实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同吗? 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