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z comics:普课标历史选修5教师用书6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6:38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    

引言分析

  本章内容讲的是有关玛雅文明的发现、历史、成就、疑团情况。引言简单概述了中南美洲文明的地位,“中南美洲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几个发祥地之一”。它包括四个部分内容:第一,公元前1000年以后,美洲出现三个古文明,玛雅人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地区最早创造了自己的文明。第二,玛雅文明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16世纪被西班牙人征服、摧毁,失落的玛雅文明更显得神秘、陌生。第三,玛雅文明的兴衰、失落和重新发现,表明了人类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进程的规律性。第四,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任务:了解玛雅文明的兴衰与成就,探究与之有关的疑难问题。
第1课 玛雅文明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历史纵横】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

  (3)玛雅考古的成就。

  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

  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来源,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资料回放】,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案例二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

  案例三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

  案例四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

  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

  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

  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

  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

  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

  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

  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

  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

  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邵长峰)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我们发现尤卡坦地区

  1517年2月8日,我们离开北边的阿哈鲁科港,十二天后绕过圣安东峡。绕过海峡后,我们便驶进远洋,朝日落方向航行,可是那片海域的浅滩和水流我们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那里常刮什么风;我们冒着莫大的生命危险,因为当时海上突然暴风雨大作,整整刮了两天两夜,我们差一点葬身鱼腹。

  暴风雨过后,我们继续航行,终于在离开阿哈鲁科港二十一天之后见到了陆地,我们高兴非常,连声感谢天主庇佑。直到那时,还没有人发现或听说过这片土地。我们从船上看到一个大村落,离岸约二西班牙里,我们见那村落很大,无论是在古巴岛还是拉埃斯帕尼奥拉岛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村落,便给它取名大开罗。

  我们决定让两条小一点的船尽可能驶进海岸,探明水有多深,看能不能靠近泊船。3月4日早晨,我们看到十条很大的木船向我们驶来,那种船叫独木船,船上坐满当地的印第安人,他们用桨划船,船上还张着帆。那种船形如木槽,很大,用粗大的原木挖成,每条船都是一根整木,许多船大得能载四十个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划着那十条独木船驶近我们的船,我们转动船帆把船停下,让他们上前和我们说话;因为当时没有懂尤卡坦话和墨西哥话的通译,所以我们打手势向他们表示友好,还朝他们挥手,让他们靠近。印第安人靠了过来,全无害怕的样子,三十来个印第安人上了我们的指挥船,我们送给他们每人一小串绿玻璃珠子,他们在船上看了很久。他们为首的一个是酋长,打着手势对我们说,他们要划小船回村,第二天再来,还要带更多的小船来载我们上岸。

  这些印第安人身穿像短上衣那样的小布衫,下身用窄布片遮羞,他们管那布片叫马斯特尔。我们认为他们比古巴的印第安人开化,因为古巴土著下身一丝不挂,只有女人们围一块长及大腿的棉布,当地人称之为纳古亚。

  第二天早上,那个酋长又到我们船上,带来二十条大独木船,每条独木船上都有桨手。那酋长笑容满面,很是友好,用手比划着请我们到他们村里去,说要给我们食物和其他所需物品,说他带来的独木船可以载我们上岸。他当时用土话连声说:“科内斯,科托切,科内斯,科托切。”意思是:请到我家去。所以我们给那片土地起名科托切角,海图上记下的便是这个地名。

  指挥官和我们全体兵士见那酋长殷勤备至,便决定将船上的划子放下,然后分坐一条划子和十二条独木船一齐上岸,因为我们看到岸边挤满了从那个村落来的印第安人。我们就这样乘同一批船登陆。那酋长见我们上岸后并不朝他的村落走,便又向统帅打手势,要我们同他一起去他们家;指挥官见他作了许多亲善的表示,便与我们全体兵士商量决定带足精良武器跟他们走,于是我们带上十五把弩弓、十枝火枪,跟在那个酋长和一大群簇拥着他的印第安人后面上路。

  我们这样走着,来到一片荆棘丛生的山地,那酋长突然高声大喊,招呼埋伏好的一对对印第安武士出来杀我们。他一发喊,那一对对印第安武士便杀气腾腾地飞奔而来,一阵猛射便伤了我们十五个兵士。这些印第安人身穿长及膝盖的棉甲,头戴羽饰,手握长矛和圆盾,除了弓和箭,还带着投石器和许多石弹。那阵箭射过,他们直冲到我们跟前,两手持长矛朝我们猛刺,伤了我们许多人。我们靠了天主庇佑,挥舞利剑,弩弓、火枪齐发,打死他们十五个人,才把他们打退。

  离印第安人伏击我们的地点不远处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座石砌房子,那是庙宇和神堂,里边供奉着许多泥塑偶像,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面如女人,还有其他一些偶像也很丑陋。从这些塑像看来,印第安人好像通行鸡奸。庙里有几口小木箱,木箱里也放着偶像,另外还放着含金不多、主要成分为铜的小圆牌,一些身上挂的饰物,三个发箍和其他一些铸成鱼形和当地那种鸭子形的小物件,全是低成色的黄金。

  我们一见到金子和石砌房子,便为发现了富饶土地而狂喜,因为当时还不知道有个秘鲁,一直到二十年之后,那里才被发现。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

  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选自[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4—7页)

  尤卡坦称谓的来历

  当何南德斯·德·科多巴登上这片陆地时,他遇到几个印第安渔民,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回答:“科托切(cotoch)。”意思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故乡”。这个岬角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科多巴又用手势询问这个地区的其他情况,渔民回答:“丘坦(ciuthan)”。意思是“人家这样说的”。西班牙人遂称该地为“尤卡坦”。

  [迪戈·德·兰达(1524—1579)《尤卡坦风物志》,此人是尤卡坦的第一位主教,该书写于1566年,摘选自ClaudeBaudez/Sydney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他们对着我们发出惯有的怪叫声。他们的箭矢和石头,朝我们铺天盖地飞过来,打伤了我们很多人。我们知道敌人不敢在旷野跟我们对垒。我们可以走另一条路,但是经过这里而不好好教训墨西哥人,我怕这会是示弱的表示。”

  (埃尔南·科尔特斯呈给查理五世的信,选自ClaudeBaudez/Sydney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西班牙人的征服活动

  辽阔的尤卡坦王国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各种作物和水果比墨西哥还丰富。那里尤其盛产蜂蜜和蜂蜡,其产量之多超过西印度任何地方。尤卡坦王国方圆300里格,百姓比西印度任何地方的人都更为谦恭,有礼,极少恶习,很少犯罪,完全具备接受上帝教义的条件,在该地本可建造几座西班牙式大城市,使基督徒像生活在人间天堂里一样──如果他们配生活在那里的话。但是,由于西班牙人的贪得无厌、冷酷无情和恣意妄为,事情非如人愿。他们既不配生活在上帝为其展示的西印度其他地区,也不配生活在尤卡坦。

  这个歹徒及其300名部下开始对那些善良无辜,在自己家园里安份守己、辛勤劳作的印第安人发起进攻,消灭无数生灵。尤卡坦王国不产黄金──即使产黄金为了开矿他也会把人活活累死──为了从那些基督为之献身的人身上榨取其他财富,他一次便把所有尚未被杀的百姓全都变成奴隶,用这些奴隶向船队换取食醋、咸肉、衣物、马匹以及这个歹徒及其部下所需要的一切。他让船员从每50到100名女人中随意挑选一个最漂亮的少女,以此向他们索取一阿罗巴的酒、油、醋和咸肉。同样,让船员从100到200名印第安男人中挑选一个健壮强悍的小伙子,以此向他们索取相同的东西。一次,他竟用一个年轻人(可能是头人的儿子),仅换得一块奶酪。还有一次,用100人仅换回一匹马。从1526年到1533年的7年间,这个总督一直在干这种勾当,致使那里土地荒芜,人烟几绝。此人还一直在不断地杀人越货,直到得知秘鲁发现大量财富,他的部下离开了他,他的暴行才不得不收敛了几天。但不久,他的亲信们又回到他身边继续烧杀抢掠,犯下上帝不能饶恕的滔天大罪,直到目前也没有停止,以致在这原来人丁兴旺、方圆300里格的土地上,现在已渺无人迹,满目荒凉。

  ……

  西班牙人的暴行和对当地居民的蹂躏使印第安人开始明白这些外来者并非下凡的神。于是,他们开始设法把基督教驱逐出自己的家园。他们用那些既不能用于进攻,也不能用于自卫的原始武器(他们的战争很像孩子们用秆子玩耍)进行自卫,而基督徒则用他们的马匹、利剑和锐矛对印第安人进行前所未有的屠杀,犯下了种种暴行。他们闯进村庄,见到老少、孕妇和产妇便挑破他们的肚皮,然后剁成碎块犹如宰割畜栏中的羔羊。歹徒们还打赌,看谁能一刀把人从中间劈开,谁能一下子砍掉人头或开膛破肚。他们还从母亲怀中把吃奶的婴儿夺走,提起孩子的双脚往石头上摔。还有一些人从背后将孩子推下水,一面狞笑,一面戏弄地叫道:“狗娘养的,下去吧!”西班牙人还用利剑把母亲连同怀中的婴儿一起刺穿,用力之猛,如果他们前面还有别人,也会一起被刺伤的。暴徒们还做了一些长架,把印第安人每13个一排,吊在一个架上,双脚稍离地面,在脚下放上柴草,点上火,以上帝和其十二使徒的名义把他们活活烧死。另一些西班牙人则把印第安人全身捆上干草,然后点火把他们活活烧死。对那些企图逃跑的人,暴徒们便砍掉他们的双手,然后把手挂在肩上,对他们说:“这就是信,快给那些逃跑的人送去把!”意思是叫那些已逃进山里的人感到恐惧。

  一般说来,西班牙人是这样屠杀头人和贵族的,在框架上装上柱子,把他们绑在柱子上,然后在下边点上文火,慢慢炙烤。在这种难以忍受的酷刑下,头人和贵族发出阵阵惨叫,他们的灵魂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躯壳。

  ……

  到达西印度的所谓基督徒们,一般用两种主要手段摧残西印度各国百姓:一是通过非正义的,残暴、血腥的战争;一是通过残酷的剥削压榨。一些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的人,不堪忍受酷刑终于逃走,但大多数男人和首领都被杀死,(一般说来,只有儿童和妇女才有可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其余幸存者均被变成奴隶,备受压榨。这种对奴隶的剥削和压榨更为残忍,就连牲畜都不堪忍受。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灭绝印第安人的手段,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上述两种主要手段。

  (选自[西]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著,孙家垒译:《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52-53页、第21页、第19-20页)

  2.课文注释

  “玛雅”一词的确立

  公元5、6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玛雅人建立了奇琴·伊查城邦。该地靠近两口大井,其中一口名叫“圣井”。7世纪时,奇琴·伊查居民弃城迁移到尤卡坦半岛的西南部。10世纪中叶,他们受到来自墨西哥的托尔特克人的攻击,又重返奇琴·伊查城。此后,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城邦再度复兴起来。10至11世纪之际,在奇琴·伊查的西南,又兴起了两个城市国家:一个叫玛雅潘,另一个叫乌斯马尔。三个城市结成联盟,他们之间保持了一段和平时期。12至13世纪,玛雅潘强大起来,打败了奇琴·伊查和乌斯马尔,取得了盟主地位,“玛雅”这一名称大概就是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的政治中心时确立的。1441年,乌斯马尔发生暴动,联合其他城邦打败了玛雅潘。从此,开始了各个城邦混战时期,它们互争雄长,彼此削弱了力量。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这些城邦已处于衰落状态,不堪一击。

  玛雅文化的分布

  玛雅文明生长在中部美洲,它大致分布在4个现代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玛雅领土可分为四个地区:

  中部地区,以危地马拉的佩藤地区为主,包括伯利兹的部分地区。这里是一片热带丛林,最早的玛雅城市如纳可布、埃尔·米拉多、乌沙可吞兴起于此。

  南部低地,即乌苏马辛塔河谷以西的墨西哥东部地区,包括墨西哥湾。这里有波南帕克、亚克斯奇朗、彼埃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等。墨西哥湾沿海曾是中美洲文化的真正源头──奥尔梅克文化产生的地区,奥尔梅克文化也是玛雅文化的源头。

  北部地区,以尤卡坦为主,包括后古典时期兴起的城市如乌斯马尔、奇琴·伊查、斯普海尔、科里克等。

  南部高原地区,即南部危地马拉和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带。这一高原地区可能受到各种墨西哥文化的强有力影响,特别是提奥第华坎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今天的危地马拉首都附近的卡明纳尔祖尤其明显。在这一地区与佩藤地区的交界处有一个叫莫塔瓜的峡谷,其中有奇里瓜和科潘城。

  玛雅文明的发现

  1502年,哥伦布在最后一次远航美洲时,在洪都拉斯海湾地区的市场上曾见到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据当地的商人说,这种陶盆是从一个叫“玛雅”的地方运来的。这是欧洲人首次听到“玛雅”这个名字,在当时显然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1511年,有一艘西班牙海船从巴拿马驶向圣多明各,在途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在尤卡坦半岛登陆。两周之后,这些人与玛雅人遭遇,有5名船员成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他们的经历是欧洲人对于玛雅人的首次见闻。

  1519年,西班牙探险者科尔特斯在征服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之后向北部和西部推进,1542年在尤卡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以后逐步深入玛雅地区。

  西班牙人对尤卡坦半岛的征服

  1511年一位叫瓦尔迪维亚西班牙官员和18名水手在尤卡坦半岛被搭救,这是玛雅人第一次与白人接触。1517年科多巴从古巴胜地亚哥扬帆向西寻找奴隶到达尤卡坦半岛。古巴总督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很大兴趣,装备了四艘船,1518年由其侄子格里加尔瓦带领200多人的探险队伍,绕尤卡坦半岛航行并与玛雅人开战。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中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一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科尔特斯进行了第三次探险。对尤卡坦的征服持续了20年(公元1527~1546年),大致分为三个激烈阶段,被两个平静阶段分开:

  第一阶段(公元1527~1528年)企图从东部对尤卡坦地区进行征服

  第一次间隔(公元1528~1531年)

  第二阶段(公元1531~1535年)企图从西部对尤卡坦地区进行征服

  第二次间隔(公元1535~1540年)

  第三阶段(公元1540~1546年)从西部完成了对尤卡坦的征服

  玛雅文明的考古研究情况

  1839~1842年,美国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插图作家卡瑟伍德一起,实地考察了危地马拉的伊萨瓦尔、洪都拉斯的科潘以及墨西哥的玛雅潘、乌辛诺、伊萨莫尔和奇琴·伊查等遗址。在1841年和1843年相继出版了《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旅行记》(2卷)和《尤卡坦旅行记》(2卷)。一般的考古学者都认为,斯蒂芬斯在开创玛雅考古学研究的事业上有最突出的贡献。

  在斯蒂芬斯之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工作逐渐频繁起来。1887年,法国人夏内拍摄了第一张玛雅遗址的照片。1889~1892年间,英国人莫兹利出版了《中美洲生态学》。1892年,由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萨维先生主持了对科潘遗址的发掘,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正式发掘玛雅文化遗址。20世纪初,托泽、休伊特、莫利等美国考古学家在玛雅地区进行的考古工作,试图在他们发掘的建筑和相关的纪年石雕之间寻找联系,建立玛雅考古年代学的基础。

  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美洲考古学中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梅文、维兰特和R?E?史密斯。

  玛雅考古学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了一些改变,就是把考古遗存作为文化行为的结果。由此而流行起来的新趋向是探讨考古遗物的位置联系和功能。解读玛雅文化的象形文字和研究土著文学是玛雅考古学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参与这项工作的主要是欧洲学者,有因研究德累斯顿抄本而被誉为“象形文字之父”的德国学者弗斯特曼。1950年,汤普森出版了《玛雅象形文字导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玛雅象形文字。60年代,普罗斯科里亚科夫对一些玛雅文字的解读,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玛雅政治结构和上层集团的了解。1947年,利比发明了碳14测年技术,他把以往对奥米克文化年代的认识提早了好几百年。

  考古新发现

  首先,在恰帕斯的拉坎东森林深处的博南帕克意外地发现了壁画。壁画上不仅有各种不同的人物,而且同样的人物还出现在伴随这幅大型战争壁画的仪式、舞蹈、牲祭等场景。

  第二个重要事件,是阿尔贝托·鲁兹·刘利尔1952年在帕伦克碑铭神殿下的密穴中发现了一个非凡的墓室。石棺棺盖上刻有图案和一段冗长的象形文字,表明那些碑铭与实际的人类以及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联系。

  与此同时,苏联学者杨·V·科诺洛索夫宣称,他在已被人不屑一顾的兰达“字母”的基础上发现了初步的玛雅象形文字语言辨读法。

  照相机在玛雅考古工作中的作用

  1839年,银板照相法在西方正式问世,为学术界燃起了新的希望。摄影的发明,造就了一代探险摄影家。法国探险家夏尔内(Charney)看到斯蒂芬斯的著作后,更是把旅行、探险和摄影当成了自己的天职。他决心探险古代墨西哥人和玛雅人的废墟,并用照相机将古文明残存的影像传诸后世。1857年,夏尔内得到一笔资助基金;1859年,他带着刚刚问世的照相机和1800公斤行李从墨西哥出发,途中,他拍摄了米特拉、帕伦克、伊萨玛尔、奇琴·伊查等地;1863年,他的这些作品出版了,受到一片好评。不久之后,他穿过浓密的原始森林,找到了销声匿迹的古城提卡尔。提卡尔古城遗址坐落在危地马拉东北部的热带丛林里,是迄今为止人们了解最多、规模最大的玛雅古城之一。

  3.学术观点

  玛雅历史的分期问题

  对玛雅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和考古学家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分为旧国和新国两个时期,以公元9世纪末以前为旧国时期,以公元10世纪至西班牙征服玛雅为新国时期。我国有关玛雅的著述,基本上采用了这种分期法。另一种意见是将玛雅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形成时期,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3世纪;二、古典时期,自公元4世纪至9世纪;三、后古典时期,自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初;四、西班牙征服时期。国外史学界多半采用这种分期法。现在我国的学术界也逐步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而与西方靠拢了。

  关于“谁最先发现了美洲”

  历史学界曾对“谁最先发现了美洲”这一问题发生过争论。说早在哥伦布之前,探访过美洲的民族和国家有腓尼基人、爱尔兰人、维金人、威尔士人,还有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以善长航行而闻名于世了。公元前5世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在其著作中赞扬了腓尼基人非凡的航海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在对地中海和中美洲古代文化的遗址、古迹作比较后,认为这两个地区很可能在很早的历史年代就有过交往。因为在象形文字、金字塔的建造、天文和浮雕艺术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些可能都是腓尼基人给美洲带来的文明的成果。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发现,远在哥伦布千年之前,就有中国的僧人已经到达了那里。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做了许多的比较研究,他们从残留在拉美的图案与甲骨文的种种关系、雕刻的相似性、黄色人种的特征,以及中国古文献中的证据,认定拉美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特别是中国迁移过去的,他们与现代中国人有共同祖先。因此,各抒己见的论者均摆出若干证据,但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4.参考资料目录

  [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续建宜、刘亚林:《世界文明古国述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李建群:《失落的玛雅》,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美]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蒋祖棣:《玛雅与古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ClaudeBaudez/Sydney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朱龙华:《叩问丛林──玛雅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贾兰坡:《关于谁最早到达美洲之我见》,载《海洋》1987年第10期。

  景振国:《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

  胡春洞:《玛雅文化──论玛雅与华夏文化同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潘守永、雷虹霁、宋海斌:《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冯正好)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展的若干历程、玛雅的农业文明。

  难点

  玛雅文明的失落之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历史: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人的城邦、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玛雅人的宗教。有关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传说比较多样化,建议老师上课前指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网站查询资料,增强感性了解,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丰富和提高大家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加深理解这一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引言由名人用语及其评价、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个部分组成。建议老师根据中国汉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作为一种活的历史化石对文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古老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悠久文明的鲜明表证。

  第一目:“玛雅文明的历程”

  ①玛雅文明的来源:

  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类文明殿堂上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

  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玛雅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玛雅文明的内容和灵魂。

  玛雅文明包括渊源的奥尔梅克文化;主要发展历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阶段;再次失落走向失传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

  奥尔梅克文化,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共同渊源,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奥尔梅克人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高约4米、重达30吨、面带微笑的巨大石刻人头像。他们留下许多用硬玉雕成的脸形奇特的人像。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石器陶器。为墨西哥“古典时期”文化的先驱。

  ②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

  “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纪—3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农业文明发达,勤恳的农艺家们伐林焚草,开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手工业发达、交换也较发达。

  ③玛雅文明的“古典期”:

  “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期。那时,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跃,城邦建设发达,各类文化艺术,如数学、历法、艺术、文字等发展成就均达到巅峰状态。这一时期,已知的拥有象形文字铭刻的城邦就有110个,还有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城邦。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等。另外,有着“象形文字梯道”之称的玛雅科班城,也是玛雅学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楼道宽8米多,在90多级的石阶上刻有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

  9世纪末,玛雅文明核心区在短期内突然全面衰落,城市变成废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

  ④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

  “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纪—16世纪,一方面,文明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残,衰亡加速。

  ⑤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荷枪实弹,踏上尤卡坦半岛的时候,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就降临到他们头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预见,趁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来得及挥向他们脖子的时候,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震惊,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

  现在关于玛雅文明在短期内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几种原因推测: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依据为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注:从这一角度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各个城邦在相互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依据是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也有不少人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认为他们可能是“神”的后裔?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们的处境,在一个没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把他们载入了茫茫的太空?那现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玛雅人,是不是当年逃逸者的后裔?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可是,上述说法本身也有着不少未解之节。如:如果他们怀着愤恨,集体告别了人世?那应会在殖民扩张和追捕斩杀中发现他们的踪迹。如果是一场内部纠纷?那么胜利者为何没留在原址。如果是气候异常变化?迁移350公里的距离又不足以逃避这广阔的灾难。而且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岛、岸,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尽管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三面临海,又背靠太平洋,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靠在深深的丛林和山巅。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没有一条相连的道路,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庙和金字塔?在蒂卡尔,他们建造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为164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

  难道是“神”的启示……总之,他们坚决地、神秘地失踪了,给世界留下了空荡荡的宏伟基业,又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疑团!真不可思议!

  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建议教师(1)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相关网站查询资料,全面了解有关玛雅文明的史实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做好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2)利用课本插图,直观的介绍作为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3)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讨论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并努力试着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启示。

  第二目:“玛雅人的城邦”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玛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庙坛建筑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点。玛雅文化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达1400万左右,仅居住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附近森林中的玛雅人就达200万人,蒂卡尔城内就居住着5万人。城邦由祭司贵族执政,居民则组成农村公社。玛雅城邦数量多、范围小、人口10万以下,是神权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统治。

  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

  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统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权性质是政教合一。城邦的统治特点为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这些与历史上的古代希腊城邦文明相似。

  玛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玛雅奴隶制文明的直接写照。1972年在一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深处,发现一座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石棺上盖着重达40吨的石刻板,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玛雅人像和多种想象丰富的图案。根据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断,为7世纪的作品。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个墓葬充分说明当时玛雅地区的社会分化。这个墓室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庙一类建筑物的台座而非陵墓的说法。

  教学建议:

  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体会独特的玛雅建筑风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内涵;并试着动手总结出一幅玛雅城邦社会组织形式简图,明晰玛雅奴隶制城邦国家统治的真实面貌。

  第三目: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玛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既不会炼铁,也不懂得使用车辆和大牲畜,却有着自己宏伟的城池和金字塔,有着自己的精确的历法和奇妙的文字,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玛雅文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灿烂辉煌的程度?

  其实玛雅文明经济生活的基石在于农业。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不有利于农业生产。玛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从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在粮食作物中,有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由于玉米最适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贫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同时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芦等农作物。他们还栽种花生、橡胶、烟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龙舌兰和制作兰靛的经济作物。此外,玛雅人饲养火鸡、狗和蜜蜂,也集体从事狩猎和捕鱼。近年来,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水渠网和“台田”。水渠网纵横交错,与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则被垒在耕地上堆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台田”,玛雅人在台田上精心耕作,旱涝保收,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用陶土、木头和石头制造器皿,陶器讲究对称均衡;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铁;有用羽毛织在布上带有艺术特色的纺织品,有棉纺、毛纺两种,衣着简朴随意。有用金、银、铜、锡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装饰物。

  作为互相交易的场所,市场上买卖各种食物和日用品,并开始用可可和豆子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玛雅文化。丰富的经济内涵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奠定了玛雅人创造辉煌灿烂古文明的物质基础。

  它的文化成就辉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确的天文历法、领先的零数字的使用等。

  教学建议:(1)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各种玉米,体会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给我们人类创造的饮食文明。(2)补充有关资料,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

  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第四目:玛雅人的宗教

  玛雅人宗教的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还信仰法力巨大的神灵,如:羽蛇神,集天地创造者、王权化身和玛雅文明创设者为一身。虎神为一切神力的代表。它们是玛雅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玛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对各种各样的欢乐与苦恼,他们试图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众神繁多,神灵百余,偶像十万。宗教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明的再创力。

  教学建议:(1)出示图片《祭祀石碑》:它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2)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纵横】内容,介绍“圣井”的财宝不仅是玛雅人酬神的岁贡所然,而且同时还发掘出众多尸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玛雅传说中的“神泉取妻”。提出问题:那么,对于玛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议的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不是更该加倍关注与探索了呢?也许正是它们,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真实线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文明的历程”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建议教师利用“小组学习法”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相关互联网站查阅、搜集图书、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资料,全面了解玛雅文明有关史实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激发兴趣,增强认识,做好课堂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同时,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应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介绍归纳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探讨、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结合讨论内容,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

  关于“玛雅人的城邦”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绘制一张玛雅城邦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简图,认识其奴隶制的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

  也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将玛雅城邦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创造性。

  关于“玛雅人的社会生活”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亲历历史”:出示教材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曾是玛雅人主食的各种玉米,补充有关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现代记者印第安“部落采访见闻与思考”两则资料,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和分享印第安人创造的古老的饮食文明;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培养资料搜集、问题探究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玛雅文明的历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图片1:

  同课本上的插图《花瓶装饰画橡胶球比赛》,强调“橡胶”代表了奥尔梅克的经济特色;“橡胶比赛”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

  图片2:

  同课本插图《公元前8世纪作品:奥尔梅克石雕》,是众多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艺术之一。头像纹饰头盔,脸庞宽阔,鼻子扁平,嘴唇很厚,双眼阴沉威严,人称“虎人”。这种图象表现的是现实中的首领还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们仍不清楚。

  材料1:根据课本【学思之窗】的问题,补充四种有关玛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案例二在介绍“玛雅人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一:

  最初长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种子特性: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水长时间浸透后也不能发芽。虽然现代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花生产地,但也要到本世纪才开始种植花生。那么中国沿海的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什么会发现公元前约3000年生长的干瘪花生呢(经放射性碳分析,证明年代无讹)?这么说来,经过人手将花生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难道没有可能吗?如果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两岸古时有来有往的接触与联系仿佛就必然成立。加上中国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用巧合来解释。如:死者口中含玉,用作护符的风俗,即是一例。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此风俗,中国人也有这种风俗。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两岸,有时人们又会把绿玉染成赭红色。固然,隔得很远、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风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细就绝非寻常了。同样,中国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奥尔梅克文化(约公元前1300—公元前900年),都拜大型猫科动物(中国崇拜虎,墨西哥崇拜美洲虎)为土地神,这虽不足为奇,但这两种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猫科动物时,常常都塑成没有下颌的,就极为离奇了。

  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会使你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资料二: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耸的图腾柱是他们的标志物,有的色彩绚丽灿烂,有的质朴自然。不少图腾柱在接近顶端处还有两个横的“小翅膀”。初看,感到新奇;细想,还正是与我们的华表十分相似。不仅外形有相似之处:直立、高耸、雕刻图腾(华表为龙、云等,印第安图腾柱为人头、鸟头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不同的是我们是石做的,这里是木制的。而与我国民间信奉“石敢当”(虽然矮小得多)之类,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中国立石崇拜也许源于夏代,传说禹生于石,禹子启又生于石。而后民间立石柱崇拜,发展到写上“泰山石敢当”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石敢当”有大有小,然与华表、与印第安人图腾柱,在对一种耸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维是完全一样的。

  我又想起读过的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其中又转引张超人记东北赫哲人的一段内容:“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顶为人头形,有目有口,两面皆有人头像及动物像……”这不是图腾助又是什么?赫哲人居黑龙江两岸,他们与印第安人一样以熊为吉祥兽。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三: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玛雅”即中国华夏古人的一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张光直曾提出“中国——玛雅,是同一祖先所创造的文明”。

  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商灭夏,夏族开始迁徙。据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个迁徙极广的民族。西迁至中亚建大夏国,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等到台湾、加里曼丹岛……而“玛雅人东迁中美洲……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玛雅即木雅、姆夏的转音,原系黄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玛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个叫‘修’或‘熙’,其相貌与华北人亦与牛河土陶像一样。”“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认为“玛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会连总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

  玛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商灭夏时迁往山东的夏族一支,后北上辽东,再经白令海峡到北美,又不知经历几代人到达中美。但始终恋恋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国名为“玛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与修。玛雅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迁徙至此,约经历了近两千年。

  从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图片1:

  《玉石项链及风神形象坠饰》

  玛雅人常用玉石和绿色石头制作饰品来表现自己的美感。

  图片2:《印第安人的玩偶》

  案例三在介绍“玛雅人的宗教”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1:

  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把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归结为某种不可言状的、极其恐怖的劫难。历史学家猜测,这种劫难也许是天灾、瘟疫、战祸、或者是内讧。且莫漠视印第安人的传说,20世纪初,一个名叫汤姆逊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有趣传说。说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玛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每年玛雅人都把一名美丽的纯洁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献给雨神,同时还把许多金银财宝投入井中,作为她的嫁妆。汤姆逊相信了这个传说,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捞。当时许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可是,他果然从井里打捞出了当年殉难少女们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银财宝。后来,汤姆逊又在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传说中古玛雅帝国的宝藏。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许多印第安传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种事,也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发现的新热情。

  ──《世界全史(上)》

  图片3:《祭祀石碑》:石碑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

  图片4:霍奇皮伊瓮: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鲜花与歌唱的神,以玛雅人的轮回观来讲,他又与死亡密切相连。

  图片5:《绿石面具》:面部所饰的浅浮雕横带,是脸部涂绘的象征。据说这种面具罩在死者的脸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顾。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解题关键:本题材料中的三个时间段划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倾向性与西班牙侵略有关。

  思路引领:本题若处理成开放性问题,会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与培养。

  答案提示: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史料记载:1.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2.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后烧毁了许多写在鹿皮和树皮上的记载玛雅社会情况的手抄本,才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文明散落。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祭祀礼典,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3.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玛雅文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解题关键:奥尔梅克文化、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殖民地时期。

  思路引领:文明的兴衰历程:起源──形成期──全盛期──衰退期。

  答案提示: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玛雅文明的源泉。自公元前10世纪—16世纪,经历了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以及17世纪初起西班牙殖民控制玛雅文化时期。玛雅文明的兴衰史是一部奴隶制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农业发达、城邦文明迅速兴起、发展,并开始扩张。因城邦征战,黩武不休,文明渐衰;因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文明再次失落,并加速衰亡。

  2.玛雅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解题关键:贵族、祭司、平民、奴隶。大邦强国统治。

  思路引领:社会结构的组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模式。

  答案提示:玛雅社会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政权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以家天下、政教合一的方式统治管理。统治特点: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二、学习延伸

  说明:本栏目为开放性思维训练题,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第二问,要结合地理和生物上的所学知识来回答。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赵竹红)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玛雅人的节日庆典方式

  他们在城镇的首富中寻找那些慷慨的人,这些人愿意出资举办庆祝活动,他们会建议庆典的日期,以保证在新年开始前的这三个月过得丰富多彩。庆典活动将在主办者的家中进行,在那里他们首先进行驱逐魔鬼的仪式,燃烧柯巴脂,敬奉供品,提供宴会,并在期间舞蹈,他们用自己制作皮酒袋,这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很多人在这三个月的盛宴期间饮酒过量,看到我们的样子很让人难过。有的人身上布满了抓痕,其他人身上可能是淤伤,还有人的眼睛因饮酒太多而红得像着了火。自始至终,人们以酒为乐,所以,酒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

  兰达说:在那时候,他们有一种传统,向这种井里投下活人,以在干旱的时候祭祀天神,他们相信被投到井里的人并没有死,尽管他们再也没见到过那些人。他们还向井里投放许多其他的东西,如:贵重的宝石,或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东西。如果这个国家有黄金,那么很自然的,这口井中必定隐藏价值连城的金子,印第安人对它倾注了太多的崇敬。

  社会阶级压迫

  普通农户在他们自己的休闲时间里要为地方官建造官邸……除了建造房屋,所有的人都要为他们的官员做缝纫方面的工作。对于农户和家庭主妇来说还要为官员照料田地和收成。在狩猎或捕鱼的时候,或是农户们需要买盐的时候,他们都要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分给官员们一部分。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都是以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的。……狩猎的时候,经常会组成一个50人左右的团体。他们一般会把新鲜的鹿肉在烤架上烤熟,这样肉质就不容易腐烂变质,从而造成浪费。到达城镇后,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作为礼品送给地方官,分发给朋友们。在捕鱼的时候,类似这样的情形同样会发生。

  (迪戈·德·兰达(1524—1579)《尤卡坦风物志》,此人是尤卡坦的第一位主教,该书写于1566年。选自[美]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第192—193页,第184页。第136—137页)

  这块土地是属塔阿斯印第安部落公有,并除了在他们相互间以外,不得转让给他人。这些土地逐渐被分配给个人,个人对它有耕种占有权。但这些所谓分配的土地是口头上的约定,个人对其土地的占有权若发生争议,则由首领解决或加以调整。……当一个人出卖土地时,如果愿意的话,要有证人在场。出卖或转让往往是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不使用任何证件。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85—86页)

  2.课文注释

  奥尔梅克──玛雅的渊源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美洲所有古文化的共同源头奥尔梅克文明(Olmec),就如今玛雅地区而言,其实就是玛雅文明在那个较早阶段的代称。这好比我们说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一样的意思,它们正是中华文化在上古的一种名称。

  奥尔梅克在公元前1150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拉文塔等遗址,祭祀中心的祭坛、雕塑等实物证实,当时奥尔梅克人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他们的文明成果直接由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继续下去。例如,奥尔梅克所崇拜的大神,往往具有半人半美洲虎的形象,这一特点在玛雅文明中表现得很充分。

  玛雅这个称谓乃是近500年的产物。10世纪以后,尤卡坦半岛上有三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在12世纪至14世纪它的鼎盛时代之后,正巧来了西班牙人。是西班牙人把这个城邦的威名加在整个玛雅地区头上,这才有了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的说法。

  所以在宽泛的意义上说,这一地区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叫做“玛雅文明”。而有时候,人们囿于概念,又把本地区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作了过度的区分;甚至有时只把公元3至9世纪危地马拉低地的古典期文明视作“真正的”玛雅文明,把这一地带文明的衰落和转移称作“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一座被发现的城市──科潘

  在分散的玛雅王国的每一个中心都有一座城市,城中有宏伟的宫殿、神庙和金字塔。这些玛雅城市代表了玛雅文化的最高成就。比如科潘,科潘地区是一个80平方英里的河谷地区,而城市本身不过几平方英里多一点,位于河谷地区的最低处。这一地区内有3500座草木覆盖的高岗,每一处都是一座文化遗址,还有其他千余座高岗沿着河谷地区零散的分布着。

  科潘城的中心是一个占地约30英亩的地区,考古学家称之为主建筑群。包括大金字塔在内的最重要的建筑雄踞于土石砌成的平台之上,傲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型的金字塔、庙宇、院落及其他建筑散布于大金字塔的周围。金字塔之间建有大型广场,上面点缀着石碑,有的竟高达13英尺。中央大型广场的一端修有一个球场,可是考古学家并不清楚在这个球场上,以及在整个墨西哥和中美洲类似的球场上的游戏是怎样进行的。游戏使用沉重的橡胶球和石栏,很显然,这一地区曾有许多种族参加玩这种游戏。有的考古学家相信它具有宗教方面的意义,可能输家就会被当作供奉的祭品。

  其他地区的玛雅建筑多为石灰石,但是科潘地区却迥然不同,这里是用这一地区盛产的绿色的火山岩石所建造的。在它的鼎盛时期,科潘的一切可能更加多姿多彩,因为有证据表明石雕和壁画上曾被涂成红色或其他的什么颜色。

  玛雅人的城邦

  玛雅人从来没有过中央政府和军队。它是一种类似希腊人的城邦国家的文明,它由一种独立的互相竞争的城镇中心组成,包括周围的市镇和农村,地方不过百里,人口在十万以下。每一个城镇都有它自己的统治者,而这种城市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国王,被称为“真人”,是政教合一的领袖。国王既要主持祭祀,还要负责军政大事。他们生前被看作神的化身,死后被奉为神灵,葬于金字塔下。城邦实行家天下的统治,宰相、将军等重要官职,都由国王的家庭成员或王族成员来担任。另外,城市朝廷常常又通过城市间的婚姻而互相结盟,这可能是为了奠定贸易联盟。他们之间也常常互相争斗。

  印第安古文明之花:玉米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至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在那遥远的年代,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就在这里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有一天,为这些青铜肤色的人们的艰辛劳动所感动的太阳神,赠送给他们一张金犁和一袋种子。印第安人用金犁犁开了沉睡的大地,播撒下金色的种子。不久,便在耕种过的土地上长出了叶杆挺壮的庄稼,接着就结出了籽粒饱满的金色果实──玉米。

  古老的传说只是给人们提供了追溯玉米世系的线索,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却科学地证明,墨西哥和秘鲁是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博物馆里展出的玉米化石和石磨表明,印第安人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种植和食用玉米了。1978年5月,秘鲁国立农业大学宣布,通过大量的科学考察证明,秘鲁已有四千年以上的玉米种植历史。美国知名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由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的获得,是人类经验上最伟大的事迹之一。这是对古代印第安人培育玉米作物的高度评价。因而,印第安人的远古文化被形象地比喻为“玉米文明”,而玉米则被称作是“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玛雅人的社会习俗

  古代玛雅人把扁平的前额作为美丽的标志。为了达到这种畸形的美,他们把孩子的头部夹缚在一对平板中间,一片平板放在孩子的脑后,另一片则放在前额。这两片平板要在孩子的头部夹很多年,并且,当多年后撤去这两片木板的时候,孩子的前额已经定型,它终生都会是平的。

  玛雅孩子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对视眼。妈妈们为了使孩子达到这种效果制作了一种用头发吊起来的小型松脂球,并把这种小球在孩子的双眼间晃动。这种小玩具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双眼就开始对视了。玛雅人还在耳朵、嘴唇和鼻子中间的隔膜上穿孔,以此来悬挂装饰品。

  玛雅人习惯于早婚。一般情况下,男子在18岁,女子在14岁,就可以结婚。婚事由父母包办,并且在童年时期就由父母做主订成娃娃亲。结婚后,按照玛雅人的规矩,男青年必须在女方家中服役五年。他们称这种方式为“婚役”。在服“婚役”期间,如果男方表现不好,岳父可以把他赶出家门,不承认这门亲事。五年后岳父满意,丈夫才能把妻子带回自己家。

  玛雅人的“货币”

  玛雅人的货币非金非银,而是可可豆。比如说,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但实际上,玛雅人的可可豆并不是一个可以与货币直接相提并论的东西。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尽管如此,但可可豆曾经被玛雅人当作货币却是真的。玛雅人用可可豆作为货币进行买卖活动。但也有人伪造可可豆货币。有的商人巧妙地剥下可可豆的外皮,再塞进搅拌好的土或面粉,然后把假豆掺到好豆里。由于有人造假币,精明的玛雅人在交易时,总是把对方付给的每颗可可豆都用手指捏来捏去,看是否坚硬,就像后来人用牙咬咬银洋,以辨真伪一样。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玛雅人的市场上因为伪造货币而被判罪的屡见不鲜。

  玛雅人的玉米食物

  玉米是玛雅的主要农作物,成为主食。玉米虽是粗粮,但也可以粗粮细做。他们早就掌握了烧石灰的化学知识,所以他们的玉米粒大都是用百分之一石灰水加工处理过的,泡软后再用手磨碎。玉米浆即可添水煮粥,也可以用烧红的石头烙成面饼。玉米做的花样非常之多,有时还加入辣椒和可可粉调味。不过最受欢迎也最为讲究的吃法是玉米饼,做玉米烙饼是玛雅的主妇们施展自己手艺的好机会。主妇们先把做饼的桌面石和烙饼的锅面石洗刷干净。桌面石是一块圆形的顶部平展的石头,约一尺半高,放在炉灶旁边,有时也可用木制的小桌子代替;锅面石就一定要用石头做了,因为它要放到灶上烧热烙饼。做烙饼时,首先还要拿一张手掌大小的车前草叶,把它放在锅面石上烤热,使它变柔软,然后将叶子放到桌面上,地下撒些草木灰一边做饼时转动碾压。最后才是真正烙饼的工序。主妇们从生玉米面团中捏出一个鸡蛋大小的面团,放在叶子上,左手拱成圈,右手把面团又轻又快地拍、挤、压,使它迅速按圈形转动、压平,于是一个薄而平展的圆形烙饼便拍打出来了。饼做好后,把生饼先放在锅面石上烘热使其变硬,再放到灶里的火上烧烤,直到饼面膨胀鼓起出气,又拿到桌面上压平修整,一个黄灿灿、香喷喷的玉米烙饼才算完工。他们还吃叫做“塔马呖”的玉米粉蒸肉以及后来被西班牙人叫做“托提拉”又扁又平的圆饼。玛雅人用玉米酿成一种叫做“巴尔契”的酒精饮料,用蜂蜜和树皮增加甜味。

  玛雅人神秘的占卜术

  占卜在玛雅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排重要的祭祀、选择战争的时机以及决定新王的人选都要用占卜来决定。玛雅的占卜由专职的祭司担任,这些祭司只有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专业训练,熟读记载时间、空间、神谱的书,并具有一定的通灵感应能力才能胜任其职。根据玛雅人的历史循环论观点,类似的事件可能出现在各个阶段:过去是现在行为的指南,现在是过去的模仿,两者又都反映了未来。因此,祭司的占卜程序相当复杂和神秘。直至今天,玛雅高原的祭司仍然用旧的历法书来预知未来。

  3.学术观点

  关于玛雅文化的研究

  近数十年来成果颇多,对于玛雅农业,传统观点认为,玛雅文化的农业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中美洲称为“米尔帕制”或“斯威登制”。据估计,这种耕作制每平方公里的耕地最高供养能力仅为77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方学者开始摒弃传统观点。他们认为:(1)大量台田、梯田和渠田遗迹的发现,说明玛雅文化是建立在集约农业经济基础上的。(2)玛雅农业生产不像传统所说仅够农民自给自足。通过对古城蒂卡尔的勘测,估计城内人口约5万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600人左右。据此推算,玛雅的农业生产应该有余。因为只有剩余才能维持这么多的城市和村镇人口。(3)在劳动生产组织上,不再是停留在家庭水平上,而是在更大社会组织水平上。(4)玛雅农业的起源似应上溯至公元前2500年。

  对玛雅早期文化的研究

  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把玛雅文化的前古典早期从公元前1500年推至公元前2600—前2500年,提早了一千年以上。二是对玛雅前古典后期的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大量石器遗址的出土,墓葬中人殉的发现,大型公共建筑物和城市的出现,人口密度的加大,商品化的手工业生产,贸易的发达,种种迹象表明,玛雅前古典后期已出现阶级对立,并显示出“文明”时代的特征。

  关于玛雅文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玛雅社会只有僧侣和农民两个阶级,这是一个完美和谐、充满田园乐趣的理想社会。农民在农村耕种,安居乐业,只有节日才到附近的寺庙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大家彼此相安无事。“玛雅是一个和平的神权政治社会的模式。”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开始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首先,玛雅文字的译读成功,证明玛雅国家是世俗政权而不是神权政治。其次,蒂卡尔城的发现表明玛雅国家存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而并非全是农村。第三,城市和大量石器工场的发现,证明玛雅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个中等阶层的复杂社会。第四,遗存壁画和城防工事表明,古代玛雅社会存在内外冲突和军事斗争。

  4.参考资料目录

  (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林大雄:《失落的文明:玛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晖:《寻觅失落的文明》,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

  张虎生、苏振兴等合著:《拉美风情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

  韩水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载《历史教学》1983年第5期。

  续建宜、刘亚林:《世界文明古国述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尚会鹏:《从玛雅人的圣泉中捞出珍宝》,载《环球》1984年第2期。

  韩水军:《古代玛雅人的货币》,载《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2期。

  [美]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景振国:《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胡春洞:《玛雅文化——论玛雅与华夏文化同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ClaudeBaudez/Sydney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美]诺曼·哈蒙德著、郑君雷译《寻找玛雅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孙书姿译:《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金计初著:《美洲文明》,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美]安娜·泰利·怀特著,冯纪民、张冶译:《湮没的世界》,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3课 玛雅人的智慧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的金字塔、象形文字、玛雅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中“0”的使用。

  难点

  玛雅金字塔的特点、玛雅建筑中天文学与建筑学的巧妙结合、玛雅的历法。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玛雅人创造的文明:玛雅的城市建筑、玛雅的文化艺术和玛雅的科学,体现了玛雅人所达到的很高的智慧程度。有关玛雅文明的文字、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玛雅文明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理解人类不同地区和不同特点的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个关于玛雅金字塔的奇怪的现象,引起人们对神秘的玛雅文明浮想联翩。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重视玛雅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问题设置:通常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表述,近几十年来,国际史学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你知道是哪“四大文明区”吗?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概括指出:“四大文明区”指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台克、印加)。其中以玛雅为首的中南美文明成为人类智慧的一支巨大的源流,汇聚成我们这个物种曾赢得的所有光荣。可以说,今天我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认识,研究玛雅人的智慧成就,也就是在了解我们人类智慧本身。

  第一目“玛雅的城市建筑”

  教材首先介绍了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然后重点介绍了玛雅最为壮观的建筑物──玛雅金字塔。

  ①玛雅城市建筑布局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有限,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简单介绍玛雅文明的基本情况:玛雅人住在尤卡坦半岛以及伯利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玛雅文明就是这些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的伟大文明,它是哥伦布抵达之前新世界人类成就的最杰出代表。建议强调“相互隔绝”“独自创造”两个词,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是由众多源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在世界文明滥觞阶段,各地隔绝,每个地方都是独立进行的。因此,世界文明的起源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约在公元前1500年初,玛雅人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时代。公元前后,逐步形成城市。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玛雅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典期),先后出现了大小100多个城市。由于玛雅地区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帝国,所以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组织完善,建筑宏伟。

  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建议教学时结合教材“9世纪蒂卡尔城市中心示意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玛雅城市的布局井然有序,建设前都经过整体规划,一般是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心广场或中心建筑群向外展开。(2)玛雅城市没有围墙,向外延伸就是森林、农田和农舍。(3)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将建筑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点的作用。这一特点可以从金字塔的用途上看出。

  ②玛雅金字塔

  玛雅文明中最典型的建筑物是金字塔。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历史纵横】,了解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对玛雅金字塔形成感性认识。再将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埃及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而玛雅金字塔足可与之相媲美,同时又独具特点。

  (1)玛雅金字塔采用梯形结构,形态美观,雕饰富丽。

  埃及金字塔形状几乎全是方基尖顶的方锥形,而玛雅金字塔的每个侧面不是三角形,而是梯形,它的下部为阶梯,上部是平台,平台上通常建有庙宇。在塔身的设计上采用了裙式结构。它的作用有三:一可以加固塔身;二可以使塔的坡度更为陡直;三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玛雅人在金字塔的阶梯、坛庙的门媚、石柱上均有精美的浮雕,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北部梯道的底部就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着羽毛的巨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

  (2)玛雅金字塔数量惊人且造型各异。

  埃及金字塔只有一种造型,即尖顶的方锥形金字塔。而玛雅金字塔的造型则多种多样,且数量惊人,据说仅在墨西哥境内就有10万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就目前已知的遗址分析研究,玛雅金字塔大致分为四种类型:①平顶金字塔,上建庙宇,这种类型最为常见,可称玛雅金字塔的基本型态;②尖顶金字塔,仅见于蒂卡尔城,其顶上的美洲豹庙很小,只能看成塔尖;③壁龛式金字塔,发现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塔基呈方形,边长118英尺,高80英尺,共分7层,塔身雕凿了365个方形壁龛,每个代表一天;④陵墓型金字塔,这在中美洲只发现过一次,即帕伦克的金字塔,它是玛雅人首领帕卡尔的陵墓,他的尸体停放在塔身深处一个巨大的拱顶密室中。

  (3)玛雅金字塔有多种用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

  埃及金字塔全部是法老的陵墓,内部是空心的;而玛雅人的金字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其塔身一般是实心体(帕伦克金字塔因作国王的陵墓而是空心的),塔顶呈平台状,建有庙宇也可以建设观象台,用来供奉众神和国王的画像或者用来观察天象。库库尔甘金字塔的主要寺院,从四时半至十八时半,可以观测太阳,特别是三月廿一日及九月廿三日的春分秋分,同时也可记录其轨道情形。

  第二目“玛雅的文化艺术”

  建议教学时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帕伦克著名的碑铭神殿的有关内容,从象形文字、雕刻、壁画三方面了解玛雅人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①玛雅象形文字

  教材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特点、记录者、记录形式、记录内容、解读情况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种文字之一。文字呈方块图形,类似于我国的印章。图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属“意音文字”。玛雅的文字只为少数高级祭司所掌握。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或被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是被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是用类似中国式毛笔的毛发笔书写(或者叫描绘)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玛雅象形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科班是玛雅象形文字研究最发达的地区,它的纪年碑和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符号书写最美、刻制最精、字数最多,例如,在科班遗址中,有一条六七十级的梯道,用2500多块加工过的方石砌成,梯道的每块方砖上都刻着象形文字,共计25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期和科班王朝的历史。它是玛雅象形文字最长的铭刻,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贵文物,被称为“象形文字梯道”。

  保存至今的玛雅象形文字很多,已知的文字符号约850多个,可以组成三万多个词汇。但这些文字已经解读的不到十分之一,即使乐观的估计,了解的也仅三分之一而已。19世纪一位年轻的美国外交官约翰·劳埃德·斯蒂文斯,醉心于玛雅文化的高深莫测,但他的最大障碍是不可逾越的文字关,他无法知道这些神秘精致的图画符号讲述着怎样神奇的往事。他说:“我无法假充了解,当我凝望着它们之时,想像力常常痛苦不堪!”

  通常认为,秘鲁的印加文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是美洲最早的三大古印第安文明。但不论怎么说,美洲三大文明的另两个都比不上玛雅。印加人只会“结绳记事”,阿兹特克人使用的象形文字是对玛雅文字的拙劣模仿。如果说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乃是文明的真正标尺的话,那么玛雅人就是哥伦布到达之前新大陆上最为文明化、最富智慧的民族了。

  这些象形文字记录的内容是我们了解玛雅文明的重要依据。令人痛惜的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顺着哥伦布的足迹,踏上中美土地,来到了玛雅部落。玛雅人向西班牙第一任主教兰达热情介绍了自己的文明。兰达被玛雅典籍中记载的事情吓坏了,认为这是“魔鬼的谎言与迷信”,于是下令将典籍全部焚毁。经过这番浩劫之后,玛雅人一下子神奇地失踪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也随之成了哑谜。现今保存下来的手抄本只有4份,根据收藏的地点或发现者的名字,分别被命名为《德累斯顿手抄本》《马德里手抄本》《格马里耶手抄本》和《巴黎手抄本》,均被收藏在欧洲的博物馆中。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归纳教材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关于三种象形文字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玛雅象形文字”的图片和教师出示的“甲骨文(汉字)”图片和“埃及象形文字”图片,思考: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

  ②玛雅雕刻

  雕刻是玛雅艺术的重要形式,以纪年碑和神庙的装饰雕刻最为著名。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的纪年碑和神庙就是在此期间建立起来的。

  玛雅人十分重视历史,每隔20年(有时是5年或10年)就在一些城邦内树立一个石碑,现已发现的石碑有几百块,散布于各个城市遗址。上面刻着象形文字、人物浮雕或花纹。由于这些象形文字的内容主要是纪年记事,不同于其他民族遗留下的石碑以戒律、经文或对首领人物的颂辞为主,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这些石碑叫“纪年碑”,据其形状又被称为“纪年柱”。玛雅人立柱记史的传统绵延1200多年,后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断。由于有了纪年碑,玛雅文明成了美洲古代历史上唯一有明确纪年可为依据的文明。迄今为止,在科班发现的最古老石碑是标号为63的石碑,其正面雕刻的数字是90000,正是第9个巴克顿开始的时期,科班王朝的创立者雅库莫显然是想用它来纪念新科班王朝的开始。

  这些纪年碑是玛雅雕刻作品的主项,体现了玛雅雕刻的高超工艺。科班1号碑,其正面雕成披挂齐全、盛装华服的国王形象,整个纪年碑高达3.5米,国王的头部,手足都要比常人大一倍多。其衣着头饰虽然繁杂,但它们的线条与变化多端的图样却很优美,而且那些夹杂其间的羽毛蛇、小神灵的雕像更不乏鲜活跃动的自由自在,所以整个纪年碑的雕刻看起来在宏伟精美之余不失其生动与丰富。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玛雅人留下的石碑为什么叫做“纪年碑”?玛雅人为什么要树立“纪年碑”?这些“纪年碑”有何价值?

  神庙是另一种常见的雕刻。著名的有杜拉的金星神庙。金星神庙,位于杜拉古文化遗址的北面,它由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和六栋多柱建筑物构成。金字塔的平面作正方形,底层每边长约38.2米,高约10米,共有五层,金字塔的每层都铺设有石制的引水槽,直通周围的一水道。其周围有一排四根战士像柱,肃然直立,均为托尔物克武士雕像,武士头戴饰有羽毛的高冠,两眼炯炯有神,胸前佩带一个巨大的蝴蝶形的胸扣,腰间系一宽带,着短裙,鞋面缀一花。腰系一盾牌,盾牌中间雕有人头,还有一排正方形的主柱,亦是四根。分雕武士、风神、城堞和其他花纹,线条粗简有力,这四根方柱与战士像柱的高度相仿,它们的外表均涂有一层红色。它们用于承托神庙的屋顶,屋顶现已全部倒塌。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有一复原模型可资参考。从保存在金字塔东侧的一小部分塔基看,杜拉金星金字塔的外周,起初都是用雕有动物图像的石条砌成的,上层浮雕美洲豹和狼,下层雕出羽毛蛇和老鹰,形象生动,刀笔简练,是托尔特克人在雕刻艺术上的代表作。

  玛雅人没有发明金属工具,这些精美的雕刻是如何制作的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③玛雅壁画

  1946年在墨西哥南部发现的“波南帕克壁画”,可以说是古代世界壁画艺术的珍贵宝藏。在它被发现之前,玛雅古典期壁画出土过一些残片,不仅破损严重,而且质量也不太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波南帕克壁画发现后,人们才惊叹玛雅壁画超凡的艺术魅力。

  在高约7米,总长16米多的神庙中,分三个厅堂,每个厅堂的内壁上均绘有色彩斑斓的画面且互相呼应:左厅表现盛典准备,以放松和期待的情调为主;中厅画出征服敌人的激烈场面,强调着生死巨变、悲欢离合的人生主题;右厅表现庆典大功告成,更在热烈欢快之中显出庄严隆重。

  这幅壁画的原意是为了突出本邦的国王贵族,为他们唱赞歌,但在艺术家笔下,壁画中所有人物都受到了重视,无论是趾高气扬的王侯显贵、摇旗呐喊的臣民,或是鲜血淋漓的阶下死囚,艺术家者用同样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他们、刻画他们,甚至由于对极端痛苦的俘虏的同情、怜悯而把他们画得更为出色。台阶顶上的国王显贵雍容华丽、盛气凌人,右手持长矛、头戴羽冠、身着虎皮甲胄,威严无比;在他对面,左边一排站着四位贵族,他们头戴标志部落图腾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兽头盔,身披虎皮战袍和绣有象形文字的衣衫,还有玉佩、玉饰、羽毛工艺品挂满全身。这些显贵人物的形象在艺术家潇洒自如的笔墨之下不失其真实感与造型之美,身形强健,但佩饰不显冗繁,避免了纪年碑雕像常见的复杂堆砌和非现实的图案风格。台阶下正待处决的俘虏死囚是些赤身裸体的可怜人。这里王侯的荣华富贵与死囚的痛苦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脚旁已有一个被砍下的头颅,跪在国王面前哭诉求饶:一个俘虏已昏倒台阶上,他全身瘫软如泥的造型精确生动且感人至深,壁画展现了玛雅写实艺术的极深功力。

  教学建议,教学时先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己归纳答案。问题: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周围没有城墙,这让早期的研究者相信玛雅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请你结合波南帕克壁画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指出在1946年“波南帕克壁画”被发现后,玛雅人爱好和平的印象被彻底颠覆。40年之后,人们才又普遍认识到,玛雅人之所以会对天上感兴趣,只是为了方便在地上进行战争、实施刑罚(拷打和活人献祭)。玛雅人并非是传说中那样热爱和平的民族。相反,在公元300—700年,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在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

  可以请学生观看《波南帕克厅(复制品)》图片,阅读图片下有关波南帕克壁画的注释,并联想敦煌壁画,思考二者内容上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认识到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第三目“玛雅的科学”

  教材从玛雅人精确的天文观测、历法和数学三方面介绍了玛雅的科学发展水平。

  ①玛雅的天文观测

  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也就是说他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的他们才知道。出于种植和祭司的需要,玛雅人很早就开始观测天象,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求因而变得令人不可思议。

  玛雅人的天文台常常是一组建筑群。从中心金字塔的观测点往庙宇的东面望去,就是春分、秋分的日出方向;往东北方的庙宇望去,就是夏至的日出方向;往东南方的庙宇望去,就是冬至日出的方向。像这样的天文台有好几处,最负盛名的是奇琴·伊查一个被称为“螺旋塔”的著名天文台,它在玛雅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玛雅人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台。这个观象台因在内部有螺旋形的梯道和回廊、屋顶也呈半圆形状而得名。塔体总高约12.5米,但它建在两层高高的平台上,四周视野辽阔,仍不失为进行天文观测的好位置。设计者充分了解观测的条件和需要,使塔内厚墙在观测室内形成的窗口连线也变成观测的工具。这种将天文学和建筑学紧密结合的观象台本身就是一种天文仪器,它结构简明,形体规范,均取自方圆几何线条的外形,很具科学意味,在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

  借助这些天文观象台,玛雅人了解了太阳周期,知道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并能预测日蚀、月蚀的发生时间。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测算的金星年是584天,和现代的测量相比,50年内的误差只有7秒。今天,我们知道将太阳年和金星年的周期算到小数点后4位需要极复杂的天文知识。玛雅人的天文知识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欧洲,像玛雅人望天那样的准确度是在玛雅人之后1000年的伽利略时代才达到的。玛雅人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又是谁教给他们的?奇琴·伊查天文台蕴藏的大量不解之谜,大约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去寻找答案了。

  ②玛雅历法

  考古学家们说,玛雅人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玛雅的历法由神历、太阳历和长纪年历构成。三种历法并行不悖,准确精密。

  神历也称卓尔金历。玛雅人保留着一种特殊的宗教纪年法,现代学者赋予它一个替代称谓卓尔金历(tzolkin),按尤卡坦半岛的译意是“日子的计数”,但它实际上的玛雅名称今天我们并不清楚。

  卓尔金历把一年看成是260天的循环周期,这种纪年法不是以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天体运行情况为根据测算出来的。敏感的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纪年法来自他们的祖先,而他们的祖先则来自另一个星球。这个周期是其两个亚循环周期20和13的排列结果,而20和13在整个中美洲都具有仪式上的和象征上的重要意义。卓尔金历的260天不分月,顺序用20个专名。专名分别是伊克(Ik)、阿克巴尔(Akbal)、坎(Kan)、契克山(Chicshan)、克伊米(Cimi)、马尼克(Manik)、拉马特(Lamat)、木卢克(Muluc),喔克(Oc)、契乌恩(Chuen)、埃伯(Eb)、本(Ben)、伊希(Ix)、门(Men)、克伊伯(Cib)、卡班(Caban)、埃兹纳伯(Etz'nab)、夸阿克(Cauac),阿华乌(Ahau)、伊米希(Imix)。用1至13顺序与这20个专名互相循环匹配,完成一次循环正好是260。这与中国的干支纪历有很相似的机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分别匹配,一个循环周期即所谓“六十甲子”。

  太阳历是玛雅人为了农业和祭祀的需要,对天象进行了周密的观测分析后建立的一套精确的历法。他们分1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4年一闰,加1天。每个月份的名称与农业密切相关,如“楚恩”为播种月,“摩尔”为收割月,“托克”为举火月等。这是16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因为那时的欧洲,普遍使用的还是一种粗糙得多的恺撒历。在没有任何今天看来是先进且必需的仪器的条件下,玛雅人计算出太阳历为365?2420天,比现在的365?2422天相差只有万分之二!

  长纪年历是玛雅人用来在时间长河中固定各个事件的较为精确的历法,它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几千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日子。累积计日法分成9个数量等级,由小到大分别是金(Kin)、乌因纳尔(uinal)、吞(tun)、卡吞(katun)、巴克吞(baktun)、匹克吞(pictun)、卡拉伯吞(calabtun)、金契尔吞(kinchiltun)、阿劳吞(alautun)。除了乌因纳尔是18进位以外,其余都是20进位,即1金代表1天,1乌因纳尔为20天,1吞为360天,1卡吞为7200天,1巴克吞为144000天……一般记日期只用到第5个等级,例如11、9、4、0、1即表示:11×144000+9×7200+4×360+0×20+1=1650241天。玛雅人把公元前3113年看作新的纪年开始,那么这个第1650241天就约代表公元15世纪初。由于有累积计日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玛雅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

  教学建议,玛雅人将天文学与建筑学紧密结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可以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有关内容,了解玛雅人是怎样按照天文要求建造重要建筑物的。

  ③玛雅人的数学成就

  玛雅人用两种方法书写数字,一种是用20个头像来表示0~19,另一种是用线条和圆点表示数字1到19,其中一个圆点表示1,一条线表示5,而0则用一只贝壳似的圆表示。希腊人善于发明,但他们必须用字母来写数目;罗马人虽然会使用数字,但只能用笨拙的图解方式以四个数字来代表(Ⅷ);而玛雅人却能够发明一种仅使用三个符号──一点、一横、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来表示任何数字的计算法,实在是不可思议!

  建议教学时将玛雅人的书写方法与希腊、罗马人的书写方法作一对比,以使学生认识玛雅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数系中的“0”这个符号的发明和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了零这个概念的引进,人们不再只停留于计算多少,还开始计算有无。数字维也不再是单向的无限制累加,而是一个可以将不同进位抽象出来,统一于零的形式存在。研究者从玛雅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概念的民族。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玛雅人已应用了“0”这个数学概念,比欧洲早了大约800年。

  玛雅人一般采用20位计算法,但在繁杂的数学计算中,又加入18进位法。也就是说玛雅数学采用两种进位法:20进位法和18进位法。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无限大的数字的运算和写录,并得出惊人的数字。1966年,有人根据已认出的玛雅文字,试译了基里瓜山顶上的一块玛雅石碑,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它竟记录了一个9亿年前的日期,另一处则记录着一段40亿年前的时间!可是那时候,地球还处在中生代,根本没有人类的痕迹。再比如在一块石碑中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一位的大数字。因而,玛雅的数系被人们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简单小结全文后,可用以下内容作为结束语:公元9世纪左右,玛雅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文明中心渐渐荒废,人们不再大兴土木,不再雕刻碑文,庙宇中垃圾遍地。玛雅文明渐渐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今日,虽然仍有200万以上的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低地以及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处,但是玛雅文化中的精华如象形文字、天文、历法等知识已消失殆尽,未能留给后代。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世界将会怎样?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人们更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珍惜那些声名显赫的遗产的同时,更应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曾经创造过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气质。也许只有这样,两千年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的才不仅仅是一份写在纸上的世界遗产清单,也不会仅仅只能从传说中猜想和理解这些遗产的伟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玛雅的城市建筑。先展示玛雅城市“蒂卡尔城市中心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历史纵横】,了解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对玛雅金字塔形成感性认识。再将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玛雅金字塔的三个特点。

  玛雅的文化艺术。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有关玛雅象形文字的知识。问题:玛雅象形文字采用何种记录形式?文字一般记录哪些重要内容?玛雅象形文字及其记录内容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然后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关于三种象形文字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玛雅象形文字”的图片和教师出示的“甲骨文(汉字)”图片和“埃及象形文字”图片,思考: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关于雕刻,可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玛雅人留下的石碑为什么叫做“纪年碑”?玛雅人为什么要树立“纪年碑”?这些“纪年碑”有何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纪年碑是了解玛雅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玛雅的科学。提问: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在用途上有什么区别?引出玛雅人对天文观测的重视以及在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可结合“奇琴·伊查天文观测台”图片介绍玛雅人在天文观测方面的重要成就。关于玛雅的历法,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玛雅历法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关于玛雅人将天文学与建筑学紧密结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可以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有关内容,了解玛雅人是怎样按照天文要求建造重要建筑物的。在数学方面,重点介绍玛雅人对于“0”的使用,使学生了解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0”的民族。还可以将玛雅人的书写方法与希腊、罗马人的书写方法作一对比,以使学生认识玛雅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关于玛雅的进位法,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玛雅人采用两种进位法的原因以及作用,加深认识玛雅人的数学水平已经相当发达。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玛雅最为壮观的建筑物——金字塔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玛雅库库尔甘(光影蛇行)金字塔

  库库尔甘金字塔塔基呈四方形,共分九层,由下而上层层堆叠而又逐渐缩小,就像一个玲珑精致而又硕大无比的生日蛋糕。塔的四面共有91级台阶,直达塔顶。四面共364级,再加上塔顶平台,不多不少,365级,这正好是一年的天数。九层塔座的阶梯又分为18个部分。这又正好是玛雅历一年的月数。

  玛雅人崇信太阳神,他们认为库库尔甘(即带羽毛的蛇)是太阳神的化身。他们在库库尔甘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羽毛的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却藏在阶梯的断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冉冉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交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似飞似腾,这情景往往使玛雅人激动得如痴如狂。类似的奇观还出现在南美丛林。这种融天文知识、物理知识、建筑知识于一体所造成的艺术幻觉,即使用现代水平来仿制,也并非易事。

  图片2: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60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是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塔的底面积除以两倍的塔高,刚好是著名的圆周率π=3.14159。建成的金字塔被用作陵墓。

  案例二在介绍玛雅象形文字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同时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1:玛雅象形文字

  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不像汉字要求方正而是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也不像汉字的笔画那样横平竖直,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润流畅。玛雅象形文字中刻画动物形象的图样往往很能传神,既生动而又鲜明,反映了玛雅艺术家和文字学家的功底。把形象化的图形和图案化的简体符号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些正规的、方中有圆、方圆结合的玛雅象形文字。

  图片2:中国的象形文字

  图片3:埃及的象形文字

  案例三在介绍玛雅的壁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波南帕克壁画

  它表现了在一次国家盛典中,国王和贵族在审判和屠杀俘虏。

  图片2:敦煌壁画之“侍从菩萨·乐舞”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

  解题关键:先确定一种古文明文字,比如甲骨文。

  思路引领:从今天对于这种古文明文字的形式和记录内容等的认知程度来解释。

  答案提示: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商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一是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二是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刻写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玛雅金字塔有什么特点?

  解体关键:与埃及金字塔比较。

  思路引领:玛雅金字塔的建筑设计和用途。

  答案提示:

  (1)玛雅金字塔采用梯形结构,形态美观,雕饰富丽。(2)玛雅金字塔数量惊人且造型各异。(3)玛雅金字塔有多种用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

  2.本课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哪些知识?

  解题关键:把玛雅象形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的重要形式来考查。

  思路引领:从玛雅象形文字的特点、记录者、记录形式、记录内容、解读情况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几方面归纳。

  答案提示:

  (1)玛雅文字的特点:形似中国印,是一种“意音文字”。

  (2)玛雅文字的书写和记录形式:由祭司主持雕刻、描写。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或是用毛发笔描画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鹿皮上,或者被雕刻在石碑、墓室墙壁、玉器和贝壳上。

  (3)玛雅文字的内容:记录了玛雅人的历史、神话、历法、宗教和天文观测的结果。

  (4)玛雅文字的解读情况:现在已知的玛雅象形文字有850多个,可以组成三万多个词汇。但解读的不到十分之一。也有乐观的估计说,了解的已经占到三分之一。

  (5)玛雅文字的地位与意义:玛雅文字在美洲水平最高,与中国和埃及的象形文字三足鼎立又自成一体,是了解玛雅文明的重要依据。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许秀媛周萍)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他们把我们领到几座很大的房屋前面,那是他们供奉偶像的神堂,修建的石工十分精良,墙上画有许多蛇和蟒,还画着一些丑陋的偶像;在偶像的另一边,有几个像十字架那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洒满鲜血的祭坛周围,那些东西全都涂了颜色,我们从未见过,也未听人说起,所以非常惊奇。看来他们刚刚用几个印第安人做牺牲,祭祀他们的偶像,求偶像庇佑他们战胜我们。许多印第安人在那里嬉笑、欢闹,看上去都很和善;可是我们见到如此众多的印第安人聚在一起,不免担心遭到科托切那样的伏击。

  ……

  这时来了四个首领,他们向科尔特斯行过大礼,便对他说,特斯库科的酋长──蒙特苏马的侄子卡卡马津──快到了,要我们等他到来。不久他就到了,我们从未见过哪个墨西哥酋长比他更气派、更威风,因为他是坐一顶非常华丽的轿子来的,轿子上装饰着绿色羽毛,还有许多金银线刺绣和镶在精致的金凸饰上的宝石。抬轿子的是八名首领,据说都是村落的酋长。

  ……

  我们进入埃斯塔帕拉帕城时,他们让我们住宿的房子跟宫殿一样,十分宽敞,建造精良,石工是最上等的,木料用的是雪松木和其他优质芳香木,院子和房间都很宽大,令人赞叹,还张挂着棉布帷幔。

  我们仔细看完这些,就到果园和花园去,园里十分好看,在里边散步也很惬意,各种树木让我们大饱眼福,而且这些树各有各的香味。路旁种满鲜花,有很多果树和当地的玫瑰花,还有一口注满清泉的池塘。另有一派奇观:很大的独木船可以通过开凿的水道,从湖上一直划进园里。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用各种石块砌成的,经精心粉刷,显得十分美观,上面还画了许多画,令人赞叹不已。有各种各样的鸟儿,纷纷飞临池塘。眼看着这些景致,我不相信世上还会有像这块土地那样的新世界,因为当时尚未发现秘鲁,连想也想不到它的存在。如今,这块土地上有过的一切都已消失,一件完好的东西都没有了。

  ……

  我们看到,这座大城池与建在湖上的所有其他城池的房屋之间,仅靠木吊桥或独木船交通。我们看见那些城池内像塔楼和城堡那样耸立的神庙和神堂,全粉刷得白晃晃的,令人赞叹不已;我们还看见平顶的房屋,看见堤道上像城堡那样的小塔和神庙。

  (节自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8、192?193、208、213页)

  西班牙人写的历史对尤卡坦大房屋的记述一般都很简略。艾瑞腊在提到尤卡坦的十八个区时说:“在所有的区里,石砌房屋数量之多,样式之壮观,真是令人惊奇,最为奇怪的是,他们没有使用任何金属材料,竟能建起这样壮观的建筑物。这些房屋看来好像是庙宇,因为他们的住房一般是木头的,而且是那些茅草盖屋顶。”

  (艾瑞腊:《美洲大陆及群岛通史》,第四卷,第162页)

  我们已经知道,新墨西哥的建筑风格使印第安人把各层屋顶作为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地方。起初是为了安全,后来就成了生活中固定的习惯。在尤卡坦和恰帕斯,人们用一种新的办法来满足同样的需要,他们建起二十、三十、四十英尺高的用泥土筑的金字塔形平台,他们的大房屋耸立在最高一层平台上。若建的是小房屋,这些平台还会筑得更高一些。当有条件的时候,他们选择一块天然高地,将其顶部铲平,或通过人工手段加以升高,四边是陡直的或斜坡形的,用干燥的石头镶嵌在墙的表面上,用石头砌在阶梯上下。常见的是两个,有时三个这样的平台,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这种称为阶梯地的平台,是居民集合和闲荡的地方。

  上述地区的大房屋几乎一律只有一层高,两间房深,四面的墙壁垂直地升向同等的高度,上面是个平屋顶。如果这所房屋是单个的,那么门是朝平台即台阶开,如果房屋围绕着一个封闭性院落的四边,这里的门就往往是朝着院落开。由于大房屋高于周围的地面,因而具有城堡的性质,人们在阶地的墙边守卫着,确切地说,是在通往最上一层平台的阶梯的顶端守卫着。无论是土坯还是碎石建筑,或是木的屋顶,都经受不住热带气候在每年一段时间内下的瓢泼大雨。所以石头墙和拱形房顶是永久性建筑物所不可缺少的。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84、287页)

  2.课文注释

  玛雅人的城市特色

  跟古代希腊相仿,玛雅人的城市就是一个个小国家。不过玛雅城市一般是无城之市,既无内城,更无外郭。只是个别城市,如图卢姆有780米长的围墙。这些城市只是宗教和政治中心,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大商业区和住宅区。一个城市国家,由城市和附近的农村公社构成。从建筑角度来看,玛雅城市那时是十分出色的。几乎每个玛雅城市都有一个大建筑群,其中心是巍峨的坛庙金字塔,塔面有华丽的梯道,塔四周有其他巨大的庙宇和专用房屋。那些庙有的与观察天文有关,有的庙实际上是艺术展览馆。玛雅城市的建筑群布局和谐而整齐,塔庙环立,中心留有广场,气度恢弘。

  玛雅人的金字塔

  玛雅人的金字塔高大雄伟,已经发现的多数是坛庙。金字塔内部填以泥土,外壳用石块垒成。有些金字塔采用中墨西哥的工艺,表层镶以石膏板或涂以石膏浆,一片洁白。有两处金字塔最为宏大。一处是尤卡坦半岛上的十五层坛庙金字塔。它建造于公元4世纪,高达六十米。在第一、五、八、十一层各建一石室。整个坛庙是用几万块(每块重达一吨)花岗石堆砌而成的。另一处是奇琴·伊查的九层坛庙金字塔,也叫做库库尔坎神庙,它高二十九米,每边宽五十五米,四边各有九十级梯道从地面直达塔顶。北面梯道底部有两个石刻像,饰以羽蛇,张口吐舌,颇为壮观。这种羽蛇图案在玛雅建筑物上广泛使用,那是从墨西哥中部传入的神像,象征安定、健康和富裕。它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又近似我国图画中的龙。

  从发展过程来说,古典初期,玛雅金字塔坡度较缓,层阶明显,许多地方刻上了象形文字。古典中期,金字塔层阶渐不明显,整个塔身呈立锥体形,阶梯坡度越来越陡。古典末期,即公元9世纪时,金字塔又逐渐恢复到最初的情况,体积加大,阶梯坡度也转缓了。

  玛雅的文化艺术

  虽然人们对玛雅文化中种种不可理解的成就早有所闻,但1927年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玛雅神庙中发现的水晶头颅,却依然不能不令人震惊。

  这个头颅用水晶雕成,高12.7厘米,重5.2公斤,大小如同真人头,是依照一个女人的头颅雕成的,据玛雅古代传说,这个水晶头颅具有神奇的力量,是玛雅神庙中求神占卜的重要用具,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家们研究过头颅的表面及其内部结构后,肯定其历史非常悠久,确是玛雅时代遗留的文物。

  但令研究者们困惑的却是:这颗水晶人头雕刻得非常逼真。不仅外观,而且内部结构都与人的颅骨骨骼构造完全相符。而且工艺水平极高,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发出炫目的亮光。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17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18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是怎样掌握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的呢?还有,水晶即石英晶体,它的硬度非常高,仅次于钻石(即金刚石)和刚玉,用铜、铁或石制工具,都无法加工它。即使是现代人,要雕琢这样的水晶制品,也只能使用金刚石等现代工具。而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还不懂得炼铁,他们又是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加工这个水晶头颅的呢?难道他们早已掌握了我们现在还不晓得的某种技术吗?

  玛雅人的数学成就

  玛雅人创出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方法,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来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对于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的加以计算,以期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他们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真是高明得令人吃惊。

  玛雅人的数学知识丰富,他们很早就发明和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人大约早800年。玛雅人用两种方法书写数字,一种是用20个头像来表示0~19。另一种是用横条加圆点的办法,一个圆点代表1,一个横条代表5,贝壳形象符号表示零。在社会和生产的实践中,绝大多数民族根据手指的数目,创造了十进位的计数法。而玛雅人非常古怪,他们是根据手和脚20个指头的启发,创造了20进位的计数法,但第二位到第三位却是十八进位,这大概与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有关。两位以上的数字按纵向顺序书写,从下而上阅读。

  玛雅人有不同于地球人的历法

  人类的文化都可从它本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找渊源,而惟独高度文明的玛雅文化例外,它的历法数系、纪年和医术在地球上难以找到可以实际运用的印证。玛雅人有两个历法,一个是太阳历,计算出一年有365.2420日,远远精确于欧洲人使用的恺撒历;一是传统的历法,规定每月20天,一年有13个月。这个传统历在地球上毫无用处,为什么玛雅人却代代相传?难道他们过去在某个地方就用传统历?

  玛雅人的纪年体系也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它一共分9段,最高一个阶段是最低的一个的230.4亿倍,这样天文般的数字对于丛林中的土著居民显然是无用的,而只有在宇航时代,在星际交流中才会运用到。而且其纪年起点有过几次,每次新的起点都始于一次毁灭性的破坏之后,最后一次纪年始于公元前3113年,是他们在中美洲定居下来的日子。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金星的历年为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他们的历法可以维持到四亿年之后,其用途究竟有何用意?另外,他们是从何处获悉并计算出太阳历与金星历年期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四位数字的?很明显,这一切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求而令人不可思议。

  玛雅人的天文历法计算为何极其精确?

  玛雅人在天文历法和数学计算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特殊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阶层亲自掌握,和不断提高这种观察测量和计算技术。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其目的是不误农时,保证丰收,以便稳妥地得到农民和手工业者供应的生活资料,去过富裕的剥削阶级生活。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另外,祭司们也希望能尽量提高天文历法的技术水平,因为这种水平越高,越能证明他们力能通天,料事如神,可以借此提高威信,巩固他们的政治地位。

  玛雅人的文字

  玛雅人是印第安人中惟一创造了象形文字系统的民族。玛雅人的象形文字是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骄傲。玛雅文字结构很复杂,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玛雅人曾有古抄本,上面绘有象形文字、图画和数字,用来记载玛雅人的传说。玛雅人创造出了大约8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3万多个词汇,这些文字或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写在鹿皮或书皮纸上,记载了玛雅人的神话、历史、历法和观测天文的结果。但是,其大部分都被西班牙神父毁坏了。现存的玛雅文字大部分是刻在纪念碑上的,像玛雅古城科班,有一条象形文字梯道,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古代文明遗产。现代学者只是从中译出一部分,并没有掌握其全部内容。

  古代玛雅人的书

  古代玛雅人曾用象形文字编写出许多书,记载他们祖祖辈辈的历史、科学发明、天文历法、神话传说,以及风俗习惯等等。这是美洲最早的书。但是关于玛雅人什么时期开始有书,至今还不清楚。有些史学家推断,可能是从公元889年。因为从公元328年开始,玛雅人每隔20年,便立1根石柱,上刻象形文字的铭文,记有立柱的日期、天象和历史的纪年等。而到公元889年(另一说是1516年),玛雅人突然抛弃了石柱记事。对这个历史之谜,学者中曾有过种种猜测,某些人认为是由于发明了“纸”的缘故。玛雅人所谓的“纸”,即他们写书用的“纸”,实际上只是经过加工的树皮。他们把无花果树的内皮大块大块的剥下来,先经过捶捣,用水泡软,再榨干压平,“纸”便做成了。玛雅人的书,一般长约8寸,宽约6寸,是折叠式的,全书拉开有好几米长。书由专职祭司用红、兰、黄、绿、黑几种不同颜色写成,并配以插图,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最后,还在书的上下两面加上薄木片,作为书皮。

  3.学术观点

  对玛雅文明的评价

  玛雅文明拥有毋庸置疑的先进性,但同时它又无可厚非地是一种原始文化。尽管在玛雅文明中存在着很多原始的方面——它与世隔绝,人口居住分散,简单农业,低级的技术水平——但玛雅文明在其他方面十分发达,能建造大型的多级的神庙和宫殿,其建筑上的精美、华丽装饰是玛雅建筑最明显的特点,图画艺术、石刻技术都已经定型。另外,玛雅文明最显著的特征还要数它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领域中的卓越成就。

  对玛雅金字塔的认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玛雅的金字塔不是坟墓(不像古代埃及那样金字塔全是国王的陵墓),而是宏伟的神庙。事实上玛雅人的金字塔也真的大部分是神庙,很壮观。例如,耸立在尤卡坦半岛上的十五层坛庙金字塔高达六十米,在第一、五、八、十一层处,还各建有一石室。但是,1952年的考古新发现却改变了过去一贯的认识。因为当时有个法国人阿尔贝·吕兹来到玛雅地区帕嫩克古城遗址,考察研究一座金字塔。在金字塔顶端神殿里,发现地上一块大石板上有几个圆窟窿,他便带人撬开了这块大石板,找到了一条被泥石堵塞了的阶梯甬道。于是他们挖通了这条甬道果然发现了一间大墓室,墓顶上覆盖着一块六吨重的大石板。这个墓穴高七米,宽四米,进深九米。室内四壁布满浮雕人像,中间有一巨型石棺,上面覆盖着重达四十吨的石板,石板上雕有人像和复杂的图案。专家们研究了石板上的象形文字,推断它制作于公元7世纪。死者头部覆盖着玉制面具,周围堆着殉葬品,其中有金玉制的冠冕、耳环、项链、手镯和小偶像。这一发现充分说明玛雅的金字塔不一定都是供奉神像的神庙,其中有一些也是统治者的陵墓。另外,还有的是与观察天文有关的,例如科班就有。

  4.参考资料

  (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江禾、林光译:《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

  景振国:《古代美洲史中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一期。

  韩水军:《玛雅人的书》,载《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三期。

  郝名玮、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九生:《玛雅文字之谜》,载《中外历史》1987年第1期。

  [美]西尔瓦著,冯玉桂摘译:《玛雅文明与血祭》,载《科学新闻》1986年第19期。

  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景振国:《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胡春洞:《玛雅文化──论玛雅与华夏文化同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ClaudeBaudez/SydneyPicasso著,马振骋译:《玛雅古城──湮没在森林里的奇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杨晖:《寻觅失落的文明》,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

  李建群:《失落的玛雅》,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钱明德、金计初:《拉美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出版。

  杨晖:《寻觅失落的文明》,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

  李建群:《失落的玛雅》,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美]特伦斯·M·汉弗莱著、王笑东译:《美洲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版。

  韩水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载《历史教学》,1983年第五期。

  潘守永、雷虹霁、宋海斌:《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4课 玛雅文明的假说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人与玛雅文明的溯源。

  难点

  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古典时期来历、渊源与失落的假说。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之时,又戛然而止。公元800年中叶,经历两千年的玛雅文明开始衰落。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这个伟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体失踪,他们异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断,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现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玛雅人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经退化到新石器时代的水平,他们对伟大的祖先创造的文化一无所知。在玛雅文明高度发展之时,超越了当时人类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城市相继屹立在丛林和平原上,一块块雕刻精细的纪念碑相继树立在城市中央,金字塔高耸入云,玛雅人熙熙攘攘,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一起相映生辉,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他们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至今令人惊叹。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它走向顶峰之时竟突然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玛雅人义无返顾地激流勇退呢?面对世界历史上巨大的历史之谜,教材从体质类型上和地质学上对玛雅人的来历进行大胆的假说。对玛雅文明的渊源也归纳了三种主要假说:一是文明扩散论说,认为美洲文明源于欧洲或其他大陆文明的传播;二是玛雅人祖先创立;三是认为玛雅人迁徙和定居到中美洲大陆后创造的,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对于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教材认为它既是热点,也是研究中的难点。教材列举了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没的多种假说,其中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做了主要分析,玛雅文明从产生到消亡仍是疑窦丛生,尚无定论,只以假设概之,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以及考古发掘的兴趣。

  本课教材通篇以假设为前提,引文以引人入胜的步步设问为先导,客观的叙述了玛雅文明研究的各种观点。假说,就是探究,因此,通篇课文充满了探索,文字可读性强,建议教师打破常规,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撰写小论文,课堂采取论辩的形式,消化吸收,深化教材的内涵。

  第一目“玛雅人的来历”

  教材首先肯定玛雅人是中美洲的最早居民,也是真正的主人。但玛雅人又来源于何方?是土生土长还是移民?因为历史文献没有任何记载,只能从生物的、社会的(人种肤色)和自然的(地质学)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推测其结论是玛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种→美洲分支→黄种人→根在亚洲。在地质学上推测其结论是亚洲→白令海峡→美洲阿拉斯加→美洲大陆和岛屿(包括玛雅地区)。由大胆设想到小心求证,证明玛雅人是其亚洲移民;黄种人中蒙古人的后裔。

  教材用一幅玛雅人的彩陶论证玛雅人具有中国人(蒙古人种)的体貌特征,如面孔方正,肤色黄中透红,黑头发黑眼睛,单眼皮,鼻梁扁平(区别欧罗巴种高大挺直),使其直观。

  教学建议:可以让学生搜集各大洲人种特征的直观图,比较论证玛雅人(印第安人)属于亚洲人、蒙古黄种人的论据。同时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将世界各大洲比拼成一幅图,用计算机模拟逐步散开,再勾勒出一条远古时期玛雅人沿亚洲到美洲大陆的路线图。教师同时也应提出下列设问:最早玛雅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是捕猎、逃难、迷途,还是亚洲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恶化?抑或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驱使?

  第二目“玛雅文明的渊源”

  教材首先提出目前人们分歧和争论较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玛雅文明,究竟是土著还是异域远方的外族?教材罗列了三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前来美洲的西方人,主要是种族主义者,由于其阶级立场的不同,主观臆测,对印第安文明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甚至制造谎言,但又无法面对客观存在的高度文明,只能以其文明扩散论来解释,将玛雅文明追溯到欧洲或其他大陆更高的文明。

  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教材的“历史纵横”中,就叙述了有学者提出“玛雅──中国文明连续体”的假说,认为两种文化可能源于同一种祖型文化。如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人经过长期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玛雅文明根在中国,它是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支。如玛雅语与汉语的基本词汇很多是相同的,如“人”“天”“昊”,巴蜀金文与玛雅象形文字有共同的符号和组合方式,从古蜀文物及文献关于蜀人与中原,与美洲的关系记载来看,这种联系绝不是巧合,黄帝及其子孙与蜀人联姻,少昊曾在蜀生活,又一起去美洲;古老的文字在蜀和中美洲同时保存下来是完全可能的。玛雅人的十二生肖为虎、兔、龙、猴、狗、猪及六种与我国不同的生肖。这一点说明玛雅人迁出中国时十二生肖未定型或未统一,也可能是玛雅人对十二生肖作了改动,就像伊朗人用鳄代替龙、用豹代替猪一样。

  人祭。玛雅人用活人的心祭太阳神。如《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甲骨文记载的人祭成千上万!周代有了俑代替人殉,才结束了活人殉葬的历史。但《后汉书》记载巴人的廪君为虎图腾,让虎喝人血。直到20世纪60年代,佤族“猎人头”的习俗才渐渐被取消。

  尚玉器。中国与美洲对玉器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日常生活的范围,而是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商代人对玉的崇尚和利用,达到了自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前)以来中国玉器文化的顶峰。看玛雅文物,玉器非常精美、丰富,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么辉煌的玉器文化?

  教材又列举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些遗迹归属于玛雅人的祖先,完全是土著居民的创造,明确接受了它们是在当地和美洲起源的观点,并指出这种看法有许多人接受。

  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但也不是玛雅文明是外来文明在中美洲的简单移植或复制,尤其举例,美国大陆有玉米文明,而其他文明地区则有水稻文明和小麦文明,并由此结论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多样性,以及人类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规律发展进化的。

  教学建议。玛雅文明的渊源,至今尚无定论,今后若干年恐怕也很难有结论,故不妨组织学生搜集材料,寻找论据,写成历史小论文,或组织辩论会,可能会更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第三目“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指出它是玛雅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所谓“热点”,因为随着考古挖掘的越来越深入,玛雅文化吸引众多研究者、爱好者。惟其难点,因为众多研究者拿不出足够的证据,使其观点趋于一致,只能作为假说。教材列举了目前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没提出的许多假说。事实上,有关假说还远不止这些,如最近有学者提出,在遥远的古代,美洲热带丛林中可能来过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们走出飞船,教给了尚在原始时代的玛雅人各种先进知识,然后又飘然而去。他们被玛雅人奉为天神。玛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高深知识,就是出于外星人的传授。外星人离去时,曾向玛雅人许诺重返地球,但在玛雅人的祭司预言天神返回的日子里,这些外星人并未重新返回。于是,这导致了玛雅人对其宗教和祭司统治的信心丧失,进而引起了整个民族心理的崩溃,终于使人们一个个离开故乡,各自走散,玛雅文化就这样消失了。教材将其归纳成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美国学者布朗和维彻认为,玛雅文明的覆灭可能正是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造成的恶果。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玛雅社会也许经受了战乱、饥荒等种种灾难的打击,直至最后不堪重负彻底崩溃。布朗认为,促使玛雅文明瓦解的导火索不一定是某些重大事件,对于一个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的社会体系来说,即使是很小的干扰,对它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雪团可以造成大规模的雪崩一样,某些相对平凡的事件,比如一场普通的战争、一次不合时宜的政变或经济衰退等都有可能成为曾经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的终结者。如果玛雅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排除其最终的消亡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比如战乱加上收成欠佳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考古工作者发现,后期玛雅社会已经产生了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丛林以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而在低湿地区采取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不仅可排除洪水,而且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垒高地表。当时玛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大豆,也有棉花、可可之类。但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的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这些土地的3/4属于侵蚀高敏感地区,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木材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是河流中泥沙的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沟渠的淤塞,地下水位的抬升。另外,玛雅社会不饲养家畜,因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的补给不足,环境及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威胁着玛雅文明的生存。公元800年,食品的生产开始下降,墓葬发掘显示出婴儿和妇女因营养不足而大量死亡。随之而来的是统治者和军队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并频繁发动城市之间的战争。在随后的几十年内,高死亡率导致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了废墟,整个丛林只剩下少数的幸存者,历史上又一个高度的文明消失了。

  教学建议:本目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最易调动学生探究思维所在。建议教师课前分若干个小组,分别搜集资料,网上下载信息,注意最新研究动态,并组织课堂交流,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探究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人的来历”一目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玛雅人是中美洲的真正的主人和最早的定居者,建议教师首先描述玛雅文明的辉煌灿烂的成就(可以用光盘),随即提出玛雅人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分布的地区有哪些?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究竟来自何方?

  (用光盘放映世界主要肤色主要人种)从生物学、从遗传学、从体质类型上分析玛雅人的分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后,初步推测印第安人(玛雅人)的故乡有可能在亚洲。

  分析地质学上假说时,借助于大陆漂移假说,用计算机演示世界各大洲本是连成一体,由于地壳运动逐步分离,再用计算机模拟亚洲古老的居民,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到达亚洲东北角,沿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又呈扇形逐渐南下,逐步向美洲大陆和周围岛屿迁徙,从而定居。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因为本目教材就是假说,在电脑设计时,对荒芜杂乱的美洲大陆原有的动植物进行描述,人们进入原始大陆也可进行“假想”。

  关于“玛雅文明的渊源”一目的教学,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指出玛雅文明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用光盘展示世界地图上人类发展史上的四大文明区:东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次大陆文明区,东亚文明区和中南美洲印第安文明区,以及它们所显示的最主要的成就和特点。然后指出,美洲玛雅文明究竟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抑或是兼而有之?此时让三位学生各自归纳三种观点,组织小组展开辩论。

  对一些历史概念如文明扩散论,大三角,斯蒂劳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作简要的解释。

  在分析文明扩散论时,建议教师特别要展示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假说如:

  太极八卦文化。所有印第安历图,中间必有太极形。玛雅、密斯特克、阿斯特克历图均为八卦格局。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为止,一直在应用。反观中国的八卦历图(河图洛书),才知其深刻内涵。

  又比如,时间、空间、颜色、五行一体的观念。从玛雅人、阿斯特克人的类似体系可以看出,八节、八方相配,五色、五行、五主相配,是有悠久历史的,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五帝德》固然有后人附会的地方,但其依据是远古时代的实践。太昊木德与扶桑(建木)有关,炎帝火德与尚火有关,黄帝土德与土星有关。

  再比如,中国和美洲都有巨鳖之类托载大地的说法。欧洲人舍本逐末的“龟岛──大西洲”之说虽然可能与大陆沉入大洋的事实巧合,但不知道龟岛本是中国人的古老观念,在黄帝后裔易洛魁人中有详细的传说,等等。

  关于“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一目的教学。教材用文明史上“千古奇案”“人类历史上最为彻底全面的”文化失落,可见玛雅文明的失落是空前绝后,令人振聋发聩的,意在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建议教师借此引出话题进行设问:玛雅文化为什么会崩溃?到目前为止能列出哪些原因?玛雅文化又是如何崩溃的?对我们今天文明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针对教材列举了玛雅文明在9—10世纪突然泯灭的具体表现,建议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料或将教材上列举的史实刻成光盘放映,以达到渲染恐慌、灾难、惊疑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设问:玛雅文明为什么盛极而衰?教材列举了考古学界提出的哪些假说?同学们在搜集的各种资料中还能提出什么假设?建议请一些事先有准备的同学展示相关玛雅文明湮灭之谜的图片、资料、光碟。同时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结合教材,参照学生提供的资料,可将玛雅文明失落归纳为两大要素,即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因素。自然因素又包括环境变迁、土地耕种、干旱气候等。而社会因素,教材又从阶级斗争、城邦之间毁灭性战争、武装起义打击等等加以概述,但需指出的是,以上都缺少足够的证据,只能作为“假说”,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鼓励学生将来有机会加强对象形文字的释读、考古发掘和历史资料的研究,也许终将解开疑团。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玛雅人的来历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4幅图片。

  图片1:玛雅人彩陶

  面孔方正,肤色黄中透红,黑头发黑眼睛单眼皮,鼻梁扁平,嘴唇较厚,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及中国人的体貌的特征。

  图片2: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

  皮肤颜色浅淡,头发柔软呈波浪直发状,颜色呈金黄色、亚麻色、灰黑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鹰钩状,眼睛颜色较淡,多为蓝色、灰黑色,体型高大,体毛胡须发达。

  图片3:赤道人种(黑色人种)

  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发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为中等。

  图片4:蒙古人种(黄种人)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黑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高度与宽度及嘴唇厚度呈中等,胡须体毛不发达,头发为黑色直发,眼睛颜色较深。

  案例二在介绍玛雅人可能从远古的亚洲长途跋涉到达美洲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3幅图片

  图片1:大陆漂移假说——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指出,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以后,原来的大陆分裂成几块,慢慢的漂移分离,才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状况。

  图片2:板块构造学──六大板块示意图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地质现象说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是连成一体的。北部的白令海峡较浅,冰川时期作为陆桥相通。研究两岸的动物、植物种类相似,地质、地层结构也相同。

  动画片3:印第安人(玛雅人)进入美洲大陆

  教师设计印第安人(玛雅人)沿着亚洲的东北角→穿越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向美洲大陆和岛屿(包括玛雅地区)向纵横发展。

  案例三在学习“失落的玛雅文明”一目时

  1.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数千年前,玛雅人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无与伦比的数学造诣,独特的谜一样的文字,尤其是天文历法成就,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天,仅误差0.0002天。他们有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和青铜艺术,他们的象形文字用800个符号和图形组成,词汇量多达三万个,这使任何人不能不深深地产生这样的思考:古代玛雅人如何得到那么高深的知识却又如何销声匿迹?

  2.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料或将教材上列举的史实刻成光盘放映,以达到渲染灾难、恐慌等效果,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起主导性的因素又是什么?今天的人类如何面对文明的沦丧?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关于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美洲,还有其他传说与猜测,你了解哪些?

  解题关键:研读《山海经》等上古文献和古代神话传说。

  思路引领:比较中玛文化的异同。

  答案提示:

  玛雅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从中国迁出,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玛雅人的天文学、数学成就达到了极高水平,超过了中国。但是两者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例如:

  1.太阳扶桑崇拜。太阳崇拜是各地古老民族都有过的现象。但《山海经》说的扶桑、三足乌与太阳崇拜相结合却仅见于中国文明和源于中国文明的一些文明。玛雅有人形扶桑,与甲骨文、金文男、女合体相同。

  2.龙蛇崇拜。《山海经》反映出中国人对龙蛇的崇拜,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存在。这与欧洲、近东的观念差异很大。龙本为鳄,但早已变为虚幻的龙。

  3.丘墟坛台文化。中国虽没有玛雅人的金字塔那样的上古建筑保存,但在文献中、古文字中则充分证明我国远古时代有类似建筑。《山海经》记载的“共工之台”“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楚辞·天问》说的“简狄在台,喾何宜”,其中的台都是四方的建筑。“共工之台”隅有一蛇,与玛雅金字塔上绘蛇形象一致。简狄居九层瑶台,是阶梯式金字塔之类的建筑。这种建筑或繁或简,在中国自远古时代起极为普遍。京、高、郭等汉字显示的正是这类建筑式样。

  4.玛雅人的最高神——羽蛇神既是凤,又是风神,又是金星(启明星)……与少昊金天氏相同。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挚为凤鸟图腾。古凤、风通。金星又名太白,“大司马位谨候此”(《史记·天官书》),因为金天氏曾为“司马”(《逸周书·尝麦解》)。羽蛇神与金星的关系不仅在中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中保留着这一史实。称金星为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为玉皇大帝的大臣。在中国本土,少昊是诸侯,但在美洲,被尊为最高神,揭示了中国的少昊把高度文明传给美洲的事实。《山海经》“少昊之国”的记载非常精确。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人来自哪里?

  解题关键:体质类型上,玛雅人的人种、肤色。

  思路引领:地质学上,大陆漂移假说。

  答案提示: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从生物遗传学上看,属黄种人;从体质类型上看,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一部分。故玛雅人的故乡可能在亚洲。大陆漂移的学说可以证明,他们的祖先可能穿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

  2.古典期的玛雅文明突然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从考古学的角度提出各种假说。

  思路引领:结合世界历史上各国各地区文明失落湮灭的原因加以推测。

  答案提示:至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许多假说,主要两大因素即分为自然因素如气候变迁、连续干旱、人口爆炸、耕地耗竭、口粮不足、瘟疫爆发等,社会因素如外族入侵、阶级斗争、城邦之间战争、农民起义等等。

  二、学习延伸

  1.如何认识玛雅文明的渊源?

  解题关键: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玛雅文明。

  思路引领:比较玛雅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异同。

  答案提示:玛雅文明在美洲是水平最高的,在许多方面都独步于世。就其渊源有三种观点:一是文明扩散论,美洲文明可以追溯到欧洲或其他大陆上存在的更早期的文明;二是完完全全由土著居民创造的;三是迁移到玛雅地区才创造了文明。由此可见: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文化发展是多样性的,而人类发展也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规律发展进化的。

  2.结合《山海经》和殷人东渡,你如何评价中国人到过美洲的观点?

  解题关键:读懂《山海经》,熟知中国与玛雅人的古代传说。

  思路引领:比较古代中国与玛雅人文明中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研究《山海经》和古代神话传说,发现中国人到过美洲说有很多值得可信的地方。教材中美国学者墨茨博士就认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到达了美洲。而中美洲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对于少昊、羲和、常羲的记忆与《山海经》相同。《吕氏春秋·勿躬》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这二人,一为日母,一为月母。美洲许多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都说来自一个相似的最高神,即玛雅人的羽蛇神,也就是少昊。他是大多数印第安民族公认的始祖。这与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也知道炎帝之前还有始祖一样。印第安人也有伏羲女娲图,玛雅文化有太昊文化(在中国失传)。羲和蝶蛾图腾,有玛雅文物和出土的奥尔梅克文物为证。常羲之名也见于古埃及《冥书》,古埃及的拉伸与少昊的等同,揭示了古代埃及与远古时代中国的联系。《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竖亥、大章步测大地东西极距离与南北极距离,看似荒诞,可是若没有这类实践,怎么会有《山海经》的记载与《天下图》的标注呢?

  玛雅国家形态与商周政治格局。美洲的古代社会与中国同为马克思说的亚细亚所有制方式。玛雅有繁琐的仪式;通过宗教仪式把握和决定政治行为;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历法;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也与国家是同一类型。在政治上相互对抗的城邦,其实属于同一个社会,并分享了一种文明,而又各自形成特色。这是个纷争不断的社会,它的历史充满兼并……(上海书店出版社《玛雅古城》)这简直就是中国的东周社会的写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形态,玛雅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炎黄时代到战国时代)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至于体征的相似,古史传说与神祇的相近,玛雅文明各阶段的汉字、钱币、佛像、服饰等明显的中国文物,就不用多说了。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袁廷虎)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中国古人登上美洲大陆的根据

  在古典名著《山海经》里《第四卷·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种野兽,其形状像兔子,嘴巴像鸟,眼睛像猫头鹰,尾巴像蛇,见到人会装死。”乍一看这是一种怪物,但它确实存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脸尖成白色、眼小而亮、耳圆黑色,体矮胖,裸尾长约全身之半,突然被擒会装死。”它就是美洲负鼠,只生活在加拿大东部和吉普特海峡以南到阿根廷一带,别的地方是没有的。两位作者相差几千年,但对同一种动物的描绘都活灵活现。

  中国与美洲相距万里之遥,他们是怎样过去的呢?我们在《第九卷·海外东经》里找到了答案,“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上枝,一日居下枝。”

  《海外东经》里还写道: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劳民之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

  古代奥尔梅克印第安人有染黑齿的习惯,黑齿国指的是他们。玄是黑色的意思,玄股之国就是黑脚印第安人,现在人类上称其为“黑脚人”,他们生活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美国蒙大拿州一带。

  (黄伯宁:《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谁?》)

  当美洲被发现时,不同地区的印第安部落处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中。进展得最慢的部落没有制陶术,也没有园艺,因此他们处于蒙昧社会。但就他们的生活技术而论,他们所处的是高级蒙昧社会,因为当时他们有弓箭。诸如哥伦比亚流域的部落,哈得孙湾地区的部落,加拿大、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部分地区的部落,以及南美某些海岸部落都属于这一类。他们不知道制陶术,不知道栽培玉蜀黍等作物,他们以鱼类、面包薯和猎物为生。第二类部落介于这一类部落和村居印第安人之间。他们以鱼类、猎物和有限的园艺产品为生,处于低级野蛮社会。易洛魁人、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的印第安人、克里克人、切罗基人和乔克塔人、邵尼人、迈阿密人、曼丹人、明尼塔里人、密苏里河以东美国的其他部落,以及墨西哥和南美的某些部落属于第二类。其中许多部落居住在村落中,有些村落用栅栏作围墙,但这一类部落的村居生活不像最先进的部落那样明显和普遍。第三类部落是狭义的村居印第安人,他们几乎只靠园艺为生,用灌溉法种植玉蜀黍等作物。他们用土坯和石块建造群居宅院,这种房屋一般至少有两层。新墨西哥、墨西哥、中美和安第斯山高原上的部落属于第三类。这类部落处于中级野蛮社会。

  所有这些部落在武器、艺术、风俗习惯、发明、建筑、制度和政府形式上都反映出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并在广阔的范围内显示出从同一个原始观念出发顺序相承的几个发展阶段。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页)

  大主教兰达描述了从玛雅潘衰落到西班牙征服前的一个世纪中降临到尤卡坦人头上的灾难,明确指出了发生在公元1441年的事情。五部本地大事记的其中四部以及两部主要是早期西班牙人的权威著作──写于1656年的《COGOLLUDO》和1700年的《VIILLAGUTIERRESOTO—MAY?OR》──都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描述。

  1566年(兰达开始写作的那一年),兰达在书的开篇写道:

  从最后一次瘟疫流行算起,已经过去50多年了,先前战争引起的大量死亡发生在此前20年,洪水肆虐是战争前的16年,飓风又发生在洪水肆虐前的16年,也就是玛雅潘的毁灭后的22或23年。这样根据这种计算,它已经毁灭了125年,其间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了所描述的各种灾难。

  (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第81—82页)

  2.课文注释

  最早的美洲居民来自何处?

  一般历史著作和课本中大半主张西来说,即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由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迁移到北美阿拉斯加,再自北向南,散居在美洲各地的。但十余年前,此说证据尚感不足。其次是南来说,拉丁美洲和美国一些史学家,如艾·巴·托马斯便力持此说,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美拉尼西亚人,他们由大洋飘海而来。南美洲也确曾发掘到过远古时代美拉尼西亚人的人骨。然后,比起当时当地印第安人来,那数量就太少了,他们起码不是美洲主要的最早的居民。第三种是土著说。但除了在墨西哥城发掘到的“梯贝希班人”头盖骨外,没有发现什么旧石器时代早期人骨的化石,而梯贝希班人生存年代距今尚不足一万年。另外,还有现代挪威人海尔达尔主张的来自埃及说和西欧学者的北来说,即认为美洲最早居民是自格陵兰迁来的欧罗巴人。这两种说法都缺少必要的人类学说考古学证据。

  印第安人的起源

  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后裔,这一点很明确。100多年来,各国有关学者把美洲的印第安人与亚洲的蒙古人种,特别是那些游牧和狩猎民族联系起来,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族源、血统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和历史学等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证实,大约在25000年以前,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分批越过“陆桥”(现在的白令海峡)移居到北美,后来又遍及到中美和南美。

  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古代的人民同属蒙古利亚人种。我国的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研究了人类学后,在他的《中国史稿》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科学结论:“亚洲大陆,尤其是中亚细亚,原为人类的发源地,当这些地方变得干燥以后,人类乃分支移动,东支入中国为蒙古利亚种,而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埃斯基摩人──从人类系统来看,即为蒙古利亚种之一再向东移植,和中国人是有亲属关系的。”

  距今5万年以后,约二三万年至一万年前,亚洲(含中国)的蒙古利亚人(新人)从陆桥过入北美洲,再迁入南美洲,形成后世泛称的印第安人。他们无疑是与亚洲新人(含中国新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印第安人是从亚洲东北部穿过白令海峡(当时是土峡)到达阿拉斯加的,然后由北往南扩大,逐渐散居到整个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在长期劳动和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

  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1)文字结构的相同之处

  玛雅的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之前不久。现存的玛雅文字大多刻在石碑上或金字塔的台阶上。由于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到近代发现玛雅文字时已无认识此种文字的人了。前苏联学者克诺罗索夫(Knorozov)利用汉字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构字方法,在50年代释读了部分玛雅字,打开了研究玛雅文字的大门。60年代,前苏联学者的研究发现:玛雅字既不是表意文字,也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跟汉字类型相同的表意兼表音的一种“意音文字”和“意形文字”。玛雅字中的基本符号大多能用作音符,音符都是单音节的,音节结构分为“元音、辅音加元音、元音加辅音”等类。意符也有一定数量,还有常常出现的定符,所以说玛雅文字又是“意音文字”。意音和意形相结合的文字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现在尚在应用的只有汉字一家了。

  玛雅字的外貌跟汉字迥然不同,可是它们的实质如出一辙,玛雅字的符号多数写成方块形,或者用方框线条围起来,跟汉字写在方格子里相似。二者都是相当发达的文字,是世界的珍宝。

  (2)刻碑立传和宗教思想

  玛雅人常在城市里立柱记事,每个玛雅城市相隔一段时间(一般为20年)就要建立一根石柱,上面刻有文字,记载了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立柱,既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城市的编年记事。中国古代也有树功德碑刻石记事的习惯。在宗教上,玛雅文化也有与古代中国相同的东西。中国人早就有了天堂和地狱的说法,认为天堂是美好的,地狱是惩办恶人的精神世界。玛雅人中也有类似的天堂和地狱的说法。中国古代人有自然崇拜的思想。他们把一切有巨大力量的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都崇拜为神,如风婆、雷公、龙王、山神等等,玛雅人则是典型的自然崇拜者。不但如此,就连许多玛雅雕刻绘画中的形象与许多中国神像的面具都是十分相像的,如玛雅和印第安人的壁画或雕刻中的形象与贵州的傩戏面具简直是一脉相承。玛雅文化中的一些神的形象完全是中国古代凶神恶煞的演绎。如四大金刚、阎王判官等都可以在玛雅文化中找到演绎的影子。

  (3)人种和历史交往

  玛雅人与中国人同种。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去的,属蒙古利亚人种,这已成了世界人类学家的共识。玛雅人也属蒙古利亚人种。许多去过玛雅地区的人都看到玛雅人酷似中国人。

  中国学者早就提出:公元前1200年时中国的殷人就已到了美洲。当初因根据还很不充分,所以被一些人斥为“天方夜谭”!然而时至今日,这个“天方夜谭”已被学者们考证为事实了,因为殷人东渡到达墨西哥的说法已经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在美洲发现的许多奥尔梅克时期的出土文物突出地具有殷商文化的特征。如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玉器与殷商的玉圭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为惊人的是1996年11月1日纽约的《世界日报》说: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甲骨文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陈汉平)在华盛顿举办的一项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展览中,发现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四号文物的玉圭。上面刻有四个符号,是3000多年以前中国商代的甲骨文。这位专家读出了这四个竖形排列的符号的大意:“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的华裔教授许辉寻觅到200多个奥尔梅克的玉圭、玉雕,上面也刻有与甲骨文相同的符号。他认为: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和中国商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许辉曾带着其中的146个甲骨文两次回中国,请教数位中国甲骨文权威专家,得到的鉴定意见是:“这些字属于先秦文字字体。”许辉所收集到的这些与中国的甲骨文相同的奥尔梅克文字符号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有农业方面的,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树苗、太阳及方位和表现拜祖祭祖和巫术神法的,还有中国所特有的天干地支、数字和卜卦等符号。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范毓周教授说:许辉带来的文字,与甲骨文的相似不是个别的、孤立的。这充分说明殷商文化与中美洲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因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两种或多种文化不可能独自创造出相同的文化。根据历史记载,殷纣王儿子武庚禄父在国家灭亡后带领族人北奔,很可能渡过白令海峡,到达过中美洲。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艾克霍姆曾提出:“美洲文明可能起源于青铜时代的商朝,因为太平洋两岸同时期拥有类似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意识。”

  玛雅文明的特征

  玛雅文明的特征总的来说有原始性和先进性两个方面。它的原始性体现在:与世隔绝,人口居住分散,简单农业,低级的技术水平(不知道金属为何物,只使用石器)。但玛雅文明在其他方面十分发达,能建造大型的多级的神庙和宫殿,其建筑上的精美、华丽装饰是玛雅建筑最明显的特点,图画艺术、石刻技术都已经定型。玛雅文明最显著的特征还要数它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领域中的卓越成就。

  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

  (1)与干旱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很可能与该地3次严重而持续时间长的干旱有关。这三次干旱每次持续3至9年,可能给本在崩溃边缘的玛雅文明捅上了最后一刀。瑞士联邦技术学院一研究组认为公元750—950年,玛雅经历了一次大的人口急剧下降的时期。古玛雅人在公元750年左右达到极盛,其人口达到300—1300万,但到9世纪早期,人口开始急剧下降,许多城镇被荒废。这三次干旱分别大约在810年,860年,910年,与考古证据中玛雅文明衰亡的时间吻合。这些发现是基于对该地区发现的沉淀物所做的长期的气候记录分析得出的。不同层的这些沉淀物往往分明的表明每年的干湿情况。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含钛量不同的分析辨别了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尽管有以上发现,还很难精确表明干旱与玛雅文明的衰落有关。大约公元前2000年,玛雅人开始利用干地耕种技术种植玉米,所需劳力相对较少。像其他美洲人一样,他们发明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此外,他们已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建造水库、修了运河,发展了其他贮水系统。公元150—250年,玛雅人也曾放弃过他们的大城市──可能也是干旱所致,但那时人口很快恢复,而城市建造也很快得以重建。玛雅统治者对人造水库的控制既带来了玛雅文明的兴盛,也导致了它的衰落,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干旱也破坏了玛雅统治组织。

  (2)滥伐毁水库玛雅文明消亡是自作孽

  1997至1998年,以及1999年,研究人员分批对洪都拉斯西北地区及危地马拉东北部地区的玛雅遗址进行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涵盖了当地地形学、水文学、土壤状况、植被分布以及相应的玛雅种族的文化特性。研究人员据此判断,玛雅文明的大迁移、大断层,其实完全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类型。滥砍树林500年耗干永久水库。

  原来,最早出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玛雅城邦,一般建于4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非常稳定的永久性湖泊附近。这原本是玛雅人生存智慧的体现。但这些湖泊,却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后150年的500多年间,突然转变为季节性沼泽,每年仅7至11月能保持湿气和水分。这样的水源,自然无法供应正处于人口密集、经济鼎盛时期的玛雅城邦的需求,迫使玛雅人举族大迁移。而水质恶化的湖泊,历经此后千余年的演变,虽然周围林木不断获得自然补充,却迄今未能恢复元气,重现早期的充沛稳定。这一切,完全是因为玛雅人无节制的砍伐城邦附近的树林。

  玛雅城邦的扩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后者又进一步发展农业而砍伐作为城邦水库的湖泊附近的森林。从达宁等人采集的沼泽(早期湖泊)水下沉积岩样本来看,位于水下数英尺深处的主要是泥炭沼,含有丰富的花粉、树种以及水生植物残骸,显示当时的湖泊水源充沛稳定。但是,在玛雅人口增长的同期,对应的地层沉积岩中,却出现了类似黏土的沉积层,显示这时湖泊水面骤然猛降。这是由于湖泊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在湖畔树木被大量砍伐、水土大量流失后,已无法维持稳定,水面时涨时退。一旦经历雨季,湖畔表层土石就会被冲进湖泊,污染湖水并降低储水量,导致玛雅人不仅没有农业用水,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难怪太平洋沿岸的玛雅人含恨大迁移后,每到一地新建城池时,无不留下周密精巧的储水、配水系统。

  (3)两国争霸毁了玛雅文明

  危地马拉经常因为飓风而遭受损失,不过今年夏天的风暴却帮助人们发现了一组刻在台阶上的象形文字,进而揭开了这里的古代玛雅文明在战乱中衰败灭亡的真实历史。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在十月号专门刊登文章,讲述考察的细节。

  范德比尔特大学中美洲考古学院的阿瑟·德马雷斯特宣布,新发现的象形文字位于危地马拉的多斯皮拉斯。那里有一座古代金字塔,今夏的一场风暴刮倒了一株大树,露出18级隐藏许久的台阶。出土的好几百个新的象形文字填补了玛雅历史上一段长达60年的空白,澄清了在这个关键时期里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多斯皮拉斯建立于公元629年,本是古代玛雅城邦蒂卡尔的一个军事前哨。蒂卡尔王派自己的弟弟统治这里。台阶上的文字说,多斯皮拉斯王与蒂卡尔王长年结盟。但后来卡拉克穆尔城邦从北方前来征服了多斯皮拉斯。变节投诚于卡拉克穆尔的多斯皮拉斯王向蒂卡尔发动了一场十年战争,并获得了胜利。他率领军队洗劫蒂卡尔,把那里的国王、自己的亲兄弟杀死祭神。此后,多斯皮拉斯以卡拉克穆尔为靠山,四处征战,成为一方霸主。

  这时的玛雅文明眼看就要走向更高的组织形式,巩固成为单一的大帝国。然而,蒂卡尔被洗劫后又卷土重来,打垮了卡拉克穆尔。整个玛雅世界从此进入了激烈的小规模战争时期,并最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败。而多斯皮拉斯在公元760年被遗弃,从此一蹶不振。德马雷斯特说,伦敦大学的学者曾经指出,是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这两大城邦的长年鏖战导致了玛雅文明的毁灭。如今他们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4)都是太阳惹的祸:玛雅文明灭绝新说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地质学家戴维·霍德尔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玛雅地区发生的旱灾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大旱灾每隔208年就发生一次。这位学者因此提出一个新的见解: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增强有关。

  霍德尔领导的这项研究,是从墨西哥南部的奇昌卡纳布湖湖底的沉积物开始的。他们在湖底钻孔,取得了1.9米的沉积岩岩芯样本,对样本中的碳酸钙浓度进行了研究。由于干旱年份湖水的蒸发量较大,相对时期沉积物中碳酸钙的浓度也就较高。碳酸钙浓度高的岩层,对应的年份就一定发生过旱灾。

  研究的结果是惊人的。沉积岩中的碳酸钙浓度,在年代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每208年,湖底的沉积物中就有高浓碳酸钙层出现,也就是说,每208年,当地就会发生一次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750年至850年,这正是玛雅文明消失的年代。而208年这个周期,和目前太阳活动每206年就有一次增强的周期正好吻合。

  专家们也认为,这两个周期的吻合,决不是偶然的巧合。霍德尔在地质学上的研究,为解决一个历史之谜带来了突破。一些学者还猜测,在三大印第安文明中,玛雅文明尤其以天文历法和宗教体系著称,这或许也和旱灾的发生有关。也许早在1000多年前,玛雅人就已经发现,天体的运动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才会以一种古代印第安人中少见的热情和执著,来观察各类天体的运动。

  3.学术观点

  关于印第安人的来源问题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印第安人是从亚洲东北部穿过白令海峡(当时是土峡)到达阿拉斯加的,然后由北往南扩大,逐渐散居到整个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在长期劳动和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但是美国学者以前认为印第安人是以色列人失踪的十族的后裔,这种说法至少保持了几世纪之久。在北美洲中西部及东部的部落中间,有许多印第安人的面貌很像犹太人,并且他们在宗教与社交方面的习俗和古代犹太人很有类同之处,有了这种事实,因此上面的主张,格外容易使人相信。早期时代,对于印第安人的生活历史研究得比较有成绩的几位作家,如阿对耳(Adair)在他所著的历史,金斯布罗爵士(LordKingsborough)所著的阿兹特克社会的论文(1848年)里面,都证明印第安人是从犹太民族传下来的。

  威廉·宾(WilliamPenn)在1682年,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主张。但是当他看见了德拉瓦(Delaware)印第安人的高鼻幅,广阔的颧骨和当时伦敦犹太区内犹太人相似的时候,他觉得深为惊异,他会有下列的记载,“我发现他们的面貌很相像,这两种人的儿童类似尤多,任何人见了他们,一定会想他们同是生养在伦敦犹太人区域内的。”

  关于玛雅人的来源

  “同源说”:有人认为玛雅人与中国人同宗。玛雅文物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时候,至少有8件展品的说明词上都分别提示了该展品和中国某件文物的相似之处。这些说明的确有一定的说服力,这也许是“玛雅人源于中国”这种观点在普通观众中开始流行的原因。例如,王大有先生就认为玛雅人也有和我国太极图一样的“阴阳鱼”图案。

  “外星说”:玛雅人是外星人后裔,玛雅人来源于地球以外的星球。人们的根据是玛雅石棺上的图案颇似当今的宇宙火箭设计图;同时面对古代玛雅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它无法解释的原因,于是很自然的就产生了“外星人说”。

  “来源不清说”:在朱伦编译的《拉丁美洲各国民族概况》中,他认为由于记载玛雅人的史书资料现大多失传,所以有关玛雅人的具体来源情况不详。

  “人种地质说”:根据考古发现,从人种学和地质学两方面进行的合理推测来看,在体质类型上,玛雅人属于美洲印第安人,他们是包括大部分东亚居民在内的蒙古人种的一部分。这是现在比较普遍的观点。

  关于玛雅文明的渊源

  “天外飞来说”:有的说,玛雅人刀耕火种,生产落后,因此玛雅文明不是现代玛雅人的祖先创造和发展的,而是地中海一带的人带来的,甚至可能是天外飞来的。

  “移民说”:有人认为是埃及人或地中海移民所创造的,也有人认为是犹太移民的杰作。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史料的证实。

  “奥尔梅克说”:20世纪的考古研究证明,玛雅文化与中部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文明扩散说”:文明扩散论的持有者认为文明并不是同时在全世界迸发的,而是由一个集中、令人振奋的中心点向周边地区扩散。由此,美洲所发现的任何高级文明特征都可以溯源到欧洲或某其他大陆上一个更早期的文明。玛雅文明也不例外。

  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

  (1)随外星人离去说

  在布兰科“铭文神殿”中,曾发现一个很怪的皇家的坟墓。它中间停放一具巨大的石棺,里面躺着一位玛雅国王的遗骨。现在一般认为它曾是布兰科一位极受尊敬的国王,名字叫太阳陛下帕卡尔。这个布兰科的石棺是用一块巨大的木兰花色石灰石做成的,重约5吨,面积超过7平方米。石棺上盖的是雕刻很复杂,上面刻画的是一个蜷曲的几乎处于W形状的玛雅人形。周围环绕他的是一些奇怪的图案。位于中心的人物看起来像是浮在那里似的。瑞士作家艾瑞兹·温·达尼肯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的名著《神之战车》里提到,在棺盖中心处蜷着身子的那人实际是一个宇航员,他正在控制着自己那正在起飞的飞船。有些人甚至推测玛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他们随着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一同离去。我们认为,玛雅人对天文如此了如指掌,他们创造奇迹,却又神秘地消失,也许他们是外星人与人类的后裔,被先进的另外星球的“祖先”给接走了。

  (2)随祖先沉入大海说

  据有关资料,有的学者认为,在大西洋中曾有一个大西洲,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可在10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它一夜之间沉入了大海,毁灭了。翻开地图我们发现,大西洲的位置离犹卡坦半岛很近。德国科学家莫克认为,玛雅人在公元前8499年6月5日13时开始了他们的新纪元。在玛雅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由5个太阳主宰,一个太阳代表一个纪元”。所以我们认为,若以上材料是真实可靠的话,那么,也许玛雅人会是幸存的大西洲人和美洲当地人的后代,他们深知祖先的毁灭,他们认为在公元后的某一天,又一个纪元将灭亡,所以集体向北迁移,并在之后的某一天,集体跳入大西洋,逃避世界的灭亡。当然,这一说还有待论证。

  (3)内部暴乱说

  据考古研究,在阿兹特克人到达陶帝华康城(Tonuhuacan)时,这座古城已经荒废了。考古学家认为大概是那儿发生了推翻僧侣神权统治的暴动,其现存的神像统统被砍去脑袋,祭祀神庙也遭捣毁的事实,也暗示了这一点。据此,我们推测,也许玛雅文化消失原因也是这样。大量祭祀,压迫使人民起来反抗,于是玛雅统治世界发生了大暴乱,导致玛雅文化的灭亡。

  (4)祭祀杀人过多说

  古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太阳将走向毁灭,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延续太阳存在时间,他们必须通过做一些自我牺牲来保留太阳的光芒四射,阻止它灭亡。他们这种认识导致了以人心和血来喂养太阳。玛雅人以被用做祭祀为荣,奴隶主将奴隶的心挖出献给太阳,于是为此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据说,16世纪西班牙人曾在祭祀头颅架上发现过136000具头骨!当时的人,为了庆祝特偌提兰大金字塔落成,在四天的祭祀中,奴隶主竟杀了36万人!我们认为,用于祭祀的人大多是族中身体健康的人。频繁的祭祀,使被杀的人不断增多。玛雅人大量减少,也许是造成玛雅文化消失的原因吧。

  对玛雅文化消失的原因,还有许多猜测。为此,考古学家正在进行不懈的研究。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增加了许多关于美洲的历史的知识,增强了对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我们希望玛雅文化更深入地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我们希望玛雅文化消失之谜早日大白,我们更希望大家对历史产生兴趣,多了解和研究历史。

  4.参考资料目录

  任雪芳著:《印第安人史话》,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

  苏联科学院米克鲁霍──马克来民族学研究所著,史国纲译:《美洲印第安人》,三联书店1960年出版。

  刘明翰、张志宏著:《美洲印第安人史略》,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

  杨国章著:《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出版。

  (加拿大)乔治·E·西维著,徐炳勋、赵勇、徐昌译:《美洲印第安人自述史试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洪学敏、张振洲著:《美洲印第安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美)W·C·麦克劳德(Macleod)著,吴君译:《印第安人兴衰史》,台湾广文书局1981年出版。

  徐炳勋主编:《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对比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西]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

  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齐世荣主编,张家哲著:《精粹世界史──拉丁美洲:从印第安文明到现代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杨晖:《寻觅失落的文明》,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

  李建群:《失落的玛雅》,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朱伦编译:《拉丁美洲各国民族概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1982年版。

  董雪官编译:《揭示玛雅文明之谜的钥匙》,载《科学时代》1983年第2期。

  [美]帕特里夏·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麦克布鲁姆著、海摘译自厄瓜多尔《宇宙报》(1979年10月28?30日):《玛雅社会消失的秘密》,载《民族译丛》1981年第3期。

  景振国:《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胡春洞:《玛雅文化——论玛雅与华夏文化同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建忠:《简明拉丁美洲文化词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