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的kingroot:【佳片U约】德国电影:《情陷非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7:08
镜花水月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电影:《情陷非洲》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犹太人与二战的话题在电影中已然被提及太多次了,但真正的杰作总会用自己的讲述方式让观众享受一场心灵体验。其实在这部片子中种族屠杀的主题已经被极大地弱化了,只是从时而电波中了解到彼岸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有一个影评人说得很好,这部片子是“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远离了原来富足美满的生活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样的婚姻自然会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危机。只是在一次次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后,他们才更加发现对方的不可或缺和相互间关爱的可贵,这样的故事总是足够煽情。当然这里的爱,不仅仅指的是一家三口的福祸相依,更多的是讲述一种超越人种和文化的博爱。犹太人在德国遭到歧视,而到了非洲他们又歧视黑人,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居高临下的虚荣心和优越感。而只有天真未凿的小女孩能够毫无偏见地融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最后是一场意味深长的对白,黑人妇女从火车外向女主角兜售香蕉,女主角说自己穷得像一只猴子一样,黑人就说那我就送一只给猴子吧,两人相对会心一笑。这种施舍双方角色的颠倒,意味着相互间文化的深切认同和一种宽容平等精神的确立,这样的场景每每令我感动不已。
[剧情资料]
导演: 卡洛琳·林克
编剧: 卡洛琳·林克
主演: 茱莉安·柯勒 / 米勒·尼尼兹 / Sidede Onyulo / 马赛斯·哈贝奇
类型: 传记 /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斯瓦希里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1-12-27
片长: 141 分钟
又名: 情陷非洲 / 无处为家 / 非洲的天使 / Nowhere in Africa
何处是我家的获奖情况
2003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2002年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卡洛琳·林克
2002年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FIPRESCI Prize 卡洛琳·林克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原本是律师的沃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奢侈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背井离乡的忧愁令她逐渐心生怨气,夫妻间也愈发不和。而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孩子们交上了朋友,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
6个月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沃尔特甚至一度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在一位英国兵帮助下,洁塔为他弄来了一张经营农场的许可证。蕾吉娜也进入了当地的英国人学校读书。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这里的时光也在或平静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他们学会了珍惜生活,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努力寻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特别是洁塔变得越来越独立,她重新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
[精彩影评]   处处都是天涯
电影《情陷非洲(又译作无处为家)》,讲的是关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不久,一对德国犹太夫妇:沃尔特和洁蒂,带着他们五岁的女儿蕾吉娜远走他乡,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谋生。他们在肯尼亚的农场住下,从此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这里不但有着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非文化,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瘠的土地,完全远离了现代文明。夫妻之间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倒是小女儿蕾吉娜乐得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快适应了这片乐土。二战结束,一封来自祖国故乡的来信让丈夫欣喜若狂,他们可以回去了,可此时全家人都已习惯并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2000年前,犹太人要杀耶稣时都疯狂而亢奋地喊道:“让流这个人的血的罪都归与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身上吧。”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到后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真的被“在万国之中抛来抛去”。于是,对于沃尔特一家来说,每一处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们到每一处都被看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为是犹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杀害他们;在肯尼亚,他们又因为来自敌国德国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尼亚的学校读书,校长带领学生们祷告时,先要求犹太人站出去:因为犹太人杀死主耶稣;二战结束,参加了英国军队并作战的沃尔特却仍执意要回德国:因为他认为“英国人不会喜欢我们”;那么,回到德国,新德国人会喜欢他们,会邀请他们去家里聚会吗?沃尔特是带着要做律师的梦想和渴望回去的,可这梦想能顺利实现吗?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家登上了离开的列车,只见广袤而荒芜的肯尼亚大陆从列车窗口渐渐飘向了远处。这些遭遇,可以看到从种族、国家、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他们都排斥犹太人:“他们”是谁呢?是德国人、英国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学生、校长……
沃尔特先生一家实际上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转辗就是整个犹太人的流离,他们的悲苦也就是整个犹太人的哀恸——没有人接纳他们!每一次短暂的安定后,总有一个彻底的连根拔起随之而来。种族、国家、宗教,几乎从每一个角度来看,犹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呈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和屠杀,也没有一处直接展露了犹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杀戮——但逼迫带来的无处不在的混乱,始终在这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里翻腾,即便他们远在非洲。
无处为家,那么怎么克服和这世界的分离呢?有一个影评家针对这个电影说了一句话:“通过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整个大时代的动荡”。是的,只有通过学习爱去克服那一切,在爱里面寻回那种归属感!
洁蒂对肯尼亚恶劣的环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厌恶和歧视时,沃尔特气愤地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不喜欢的人一样!”家庭被政府当局放逐时,夫妻间的关系也起伏不定,洁蒂甚至还几度出轨。蕾吉娜曾质问母亲“那和胥金睡有什么好处?”也对父亲回德国的决定表示“我讨厌雪!”然而,最后他们都在对家庭的爱中归回了,当一家三口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那就是心灵归回带来的安详和温馨。另外,还有这一家对非洲大地和那里的人表示出来的爱,刚开始时,他们对肯尼亚的环境和人都是感觉那样的格格不入,当他们没有偏见,没有自己编织起来的优越感时,他们也能与当地人快乐地往来,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电影的末尾,在离开肯尼亚的列车上,洁蒂对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说:“可是我没有钱买,我穷得象一个猴子。”非洲妇女送一个香蕉给她并笑道:“那就送一个香蕉给猴子。”洁蒂接过香蕉,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然后灿烂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灿烂的夕阳,这是一个温柔得几乎叫人要哭的场景,也是整个电影里最光亮的时刻;尽管洁蒂在德国的雪景里也笑,却显得有些无奈,遍野的雪也只显得阴暗和低沉。
电影里的人物都刻画得极生动,固执、理想主义的沃尔特,渐渐丢掉偏见和贵族习气的洁蒂,善良、聪慧得象天使一样的蕾吉娜,那个忠心、大度并不时说出一句极睿智、有洞见的话的厨子欧瓦……闭起眼睛后,似乎可以感觉这些人物就在头脑里舞动着。
好像写得挺乱的,一方面这个电影的容量是很丰富的:犹太人的命运,用一个家庭的生活来表现纳粹时代的动荡,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爱,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这些都是些大家伙,我可能说不清楚的。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里也比较乱——或许,我应该从电影里那些人身上学习点什么。
家在何处
非洲题材的影片,看过几部,但是奇怪的是反映非洲的影片给我的印象很极端,有的看了又看,比如《走出非洲》,有的知道是好的,但就是不看,比如《卢旺达饭店》。。。说白了我喜欢的都是外人在非洲的生活,而不是非洲人自己的故事,非洲,在我浅薄的头脑里,成为反映人性的一个布景板。
既然是外来者在非洲的故事,这些我喜欢的非洲影片无一例外的描述生存和适应的挣扎,内心成长的挣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特别是与原来熟悉的环境差别太大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会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不仅会重新认识别人,也会重新认识自己,走过之后回头看看,曾经的自己似乎只是一个陌生的影子而已。《何处是我家》是我喜欢的非洲题材的电影,喜欢到我会经常重温,并在每一次都唏嘘感叹。
德国的犹太人一家三口,在38年纳粹犹太大清洗之前就来到非洲,躲过浩劫,但是非洲的干旱牧场,对于原来当律师的男主角和原来当阔太的女主角来讲,无疑也是一次战斗,只有小朋友,一来就对抱她下车的土著厨师绽开快乐的笑容,搂着黝黑的脖子,雪白粉嫩的小脸上,看不到任何恐惧,和对陌生环境的戒备。她也确实是整个故事里最明亮的部分,她对非洲一草一木,动物和人类的热爱比任何人都来的单纯,一个真正的天使。
苗条的女主角,就人性化的多,她是一个连逃难路上都要花高价买漂亮晚礼服而不买生活必需品的人,到非洲的箱子里装的不是实用主义,而是精致瓷器,还根本不拿出来,高傲的对土著说:过些日子我们就回去了,要和我交流就得学德语。。。
肯尼亚是英国的地盘,开战后,男被关到集中营,女和孩子被集中管制,管制的待遇到也不错,豪华大酒店。。。女角这时才慢慢开始从梦里苏醒,经人指点如何从集中营里面把老公捞出来后,她顽强的生存能力开始爆发,可以忍受劳作的辛苦可以忍受孤独的等待也可以贡献自己的身体。影片的最后好像她已经在非洲农场生活了一辈子,而且还能再生活下去。
男主角开始似乎最能面对现实,还斥责老婆对过去的好时光念念不忘,其实他才是最无法脱离自己的过去的人,在非洲他一直在梦游,对于非洲的荒野大地,他一直没有认同感,也不打算有认同感,所有的行动和努力都是为了能回到德国,能让他从农夫重新变回那个衣冠楚楚的律师,夫妻的关系被他们彼此对非洲这片土地的感情所左右。离开的时候,土著抱着小女孩说,你要照顾你爸爸,他还是个孩子。
影片之所以精彩,在于人性的视角,没有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用审视批驳或者反思的姿态去描写和分析落难犹太人的生活,而是用一种平视的角度,让观众看到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犹太人一直觉得没有故乡,他们的原罪让他们永远有被放逐的厄运,没有精神上的归宿,更没办法把握远处亲人的生死,也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措,失去很多东西很多人,得到的,也似乎最终还是要失去,最后女主角在火车上对买香蕉的非洲女人说:“我没钱买,我穷的象只猴子”,非洲女笑笑,送她一只香蕉:“那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远处的夕阳虽然温暖如初,但对于女主角和小女孩来说,回到那个相对文明但是曾经抛弃过他们折磨过他们的世界,其实何尝不是另一次的放逐。
影片画面阳光充沛,甚至刺眼,但对比在德国的下雪阴暗的场景,至少让人知道希望在哪里,有几个有控制力的煽情段落,特别是小女孩的表演,和最后几个主角之间的越非洲越朴素的情感互动,自然而然的成为一颗颗催泪弹,准确的击中人心,在非洲的阳光下,所有泪水都象钻石一样珍贵。
[请您观看]
',1)">
http://player.56.com/v_NTUxMDkzMTA.swf.
编辑于201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