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t是什么意思啊了:中东动荡百日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8:02

中东动荡百日析

■新华社记者

骤风起于青萍之末。

100天前,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一名叫卖水果的小贩因抗议城管“粗暴执法”而自焚。

没有任何人料到,这名26岁青年的个人悲剧,揭开了新世纪中东第二个十年剧烈动荡的序幕。

迄今,中东动荡走向扑朔迷离,给这个地区和世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

()

中东,连结三洲——欧洲、亚洲和非洲,交汇三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占据着世界“枢纽”的位置。

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悠久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中东在近现代国际体系中占据不同寻常的地位。中东或源自中东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格局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持续60多年的阿以争端及其背后的大国角逐,到30多年前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从20年前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到8年前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属于中东又决不仅仅属于中东,世界为之震撼。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中东再度震动世界。

1月14日:执政23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去国匆匆。

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

2月中下旬起:利比亚局势恶化,各国大规模撤离在利公民,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发生激烈冲突。

3月15日:巴林国王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沙特阿拉伯等国安全部队进入巴林维持秩序。

3月19日起:法英美等国联合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及其周边展开猛烈空袭。

3月25日:执政33年的也门总统萨利赫宣布愿在宪法框架内,以和平对话方式移交权力。

……

百日之内,叙利亚、科威特、约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曼、沙特阿拉伯等一系列中东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动荡原因,不同国家存在很大差别,难以一概而论。国际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在突尼斯和埃及,改善民生的诉求最为普遍、强烈;巴林动荡的背后,显然还同时存在教派分歧;至于利比亚和也门,长期以来的部落利益纠结成为动荡发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外部势力或明或暗的介入,也使中东动荡局面趋于复杂,而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使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不论何种原因,动荡已经发生,带来诸多不幸。

——动荡中,许多人失去生命。

根据利比亚政府公布的数字,截至26日,在西方联军空袭中,至少114名平民身亡,数百人受伤。

动荡期间,突尼斯,110人死亡;埃及,365名平民死亡;也门,迄今约100人死亡。

——动荡中,更多人背井离乡。

中东动荡,引发一波又一波难民潮。

“一个国家如果陷入动乱,连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没了,哪里还有幸福和安宁,”一位名叫穆斯塔法的青年流着眼泪说。

——动荡中,无数人失去安全感。

国不安,民难安。

动荡蔓延,外部干预,多重因素互相交织,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人身安全失去保障。中东动荡已满百日,走向迄今晦暗不明。地区发展的不确定,令整个世界感到不安。

()

如果说全球经济一盘棋,那么,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里,中东显然是一个重要“棋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

不必往历史的更深处追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指出,过去40年间发生的5次全球衰退,有3次因油价暴涨引起,而“中东地区的严重动荡一直是油价暴涨之源”。

中东是世界最主要产油区,日产原油占世界日均产量近三分之一。世界十大产油国中,6个在中东。因此,中东的任何风吹草动,往往第一时间就在国际油价中得到体现。

事实也正是如此。

1月,突尼斯和埃及相继发生动荡后,国际油价立即发生波动,而突尼斯和埃及甚至皆非产油国。油价“闻风而涨”,缘于两国地处中东。

3月19日,西方开始军事打击后,利比亚原油出口完全中断,多个欧洲进口国“全线告急”,其中不少是欧债危机的重灾国。经济学家警告,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可能再度引发欧元区金融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

发展中经济体也同样深受冲击,因油价上涨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的负面影响甚至更为明显。

英国汇丰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油价如果达到每桶120美元,可能使印度的消费价格指数升幅增加1.3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增加1.2个百分点。

……

21世纪的世界,各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结成共损共荣、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中东动荡不仅给当事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打击了海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更直接推高国际油价,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牵动着全球神经。

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加纳认为,如果油价由于中东局势升至每桶120美元,全球经济可能会再度陷入衰退。

政治稳定从来都与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生死攸关”,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

中东的重大事件,从来都不仅仅只在中东舞台上演。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纵深发展,中东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进程中的意义更加凸显。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国家难以“独善其身”,一再成为大国势力图谋染指和争夺的对象,国家自主发展的权利受损。

回顾二战以来的中东历次动荡,外部介入的影子总是时隐时现,挥之不去。

这一次也不例外,大国的幕后活动和直接干预,在百日来不断蔓延的中东动荡中,一直如影相随,并使动荡局面趋于复杂。

特别是法英美等国针对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发起的军事打击,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包括阿盟和非盟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官员、多国政府领导人和智库学者质疑,西方联军的行动超出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在利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范围。

无利不起早。对于“私心”,美国《洛杉矶时报》作了这样的解读:“面临着明年的大选,法国总统萨科齐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利比亚与4个对法国来说极具战略意义的法语国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乍得和尼日尔接壤。法国还从利比亚进口石油。”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鲁滨逊同样直截了当:“请停止进行有关普遍人权和自由的说教吧。我们都知道,这并不关乎正义,而是关乎权力。”

动荡中的人们,常常在希望与现实中徘徊,然而历史的足迹总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动荡的结果,往往可能与善良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因为大乱并不是通往大治的途径,反而可能导致经年动荡的后果,使经济出现倒退,百姓利益受损。

在全球化时代,中东以及世界各国民众无疑都具有紧随时代大潮、加速自身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强烈愿望。但世界现代化进程告诉人们,国家要发展,首先要稳定。只有稳定,才有经济进步、民生改善和长治久安,才能真正赶上并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并有所贡献,享有尊严。

从全球视野看中东,虽然动荡走向迄今晦暗不明,给中东和世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但自主、稳定、和平、发展、繁荣,这既是中东民众对自己与国家未来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中东未来的祝福。

(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2011年3月28日《解放军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