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saber:商代的数学与医药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9:34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交换过程中,如在城垣建筑、地亩测量、编制历法等工作中,都需要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因此数学随着社会的前进而获得了发展。
  商代的甲骨文和陶文中都有不少记数文字。甲骨文中的一、二、三、四等数字多是横划记写;陶文中则多为竖写。商代先民与后世的人们一样,已经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 13 个单字记录 10 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了。十、百、千、万的倍数在甲骨文中用合文书写。这种记数法既简洁又明了。
  目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最大数字是 3 万。复位数已记到 4 位,如 2656。当时,人们在记数时,常常在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加上一个“又”字,如“五十又六”。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记下了许多令今日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内容。
  商代先民使用的从一至十的数码,按实用需要进行排列和逢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对今天的使用者来说已习以为常,人们并不深究其价值和在数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但若将其与古罗马、古埃及的计数方法相比较,这一方法比他们的要更先进、更科学。印度到了 6 世纪才开始使用十进制。所以商代使用的数学系统,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先进的记数方法,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计数和运算提供了方便。历法的出现虽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但对年、月、日的计算则是离不开数学的。商代历法中对年、月、日的计算和用置闰来调整朔望月与回归年的长度,正说明了数学的运用在历法的编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计数的方法也用于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偃师二里头发掘的 1 号宫殿,殿堂的柱距和正面大门的柱距均为 3.8 米,说明当时对数的运用已相当准确。安阳殷墟发现的木制车辆,其形制和各个部件的规格都相对一致。它们的车轮都是 18 根辐条。另外,为织出各种纹样的布、帛而在织造过程中对经线和纬线数量的配置等等,都是运用数学计数的实例。从甲骨文所记的内容看,当时已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实证。安阳妇好墓中出土的随葬物品,有的是单个的,有的是成双的,如两件为对的妇好铭鸮尊、方彝、司母辛铭大方鼎等等。有的则是成套的配置;有的是偶数,有的是奇数。如妇好铭分体甗两套 4 件;妇好铭镂孔觚 6 件一套;最早的早期编钟则是 5 件一套等等。商代先民在数学方面积累的丰富知识,为后代数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商人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认识前进了许多,甲骨卜辞中关于疾病的资料就有数百条之多。据研究,这些卜辞涉及的疾病有头、眼、耳、口、牙、喉、腹、鼻、足、趾等人体的十余个部位,称作“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齿”、“疾身”、“疾足”等。至于病的名称,出现在卜辞中的“风疾”,指受风头痛病,“喑疾”是咽喉病。商王武丁就得过这种病。此外,还知道有传染性的疟疾等。商人治病的方法除由“巫”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外,还使用药物。
  当时,中药汤剂是重要的治病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说到“伊尹……为汤液”。传说商王成汤有病,伊尹为之煎煮药液服用。把汤药的开始应用,归之某一个人是错误的,但由食物的选择中认识到某些动、植物经过煎熬后,它的溶液具有医疗效用,这是很科学的。
  1973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发掘的一处商代遗址中,曾经发现植物种子 30 余枚,经过鉴定,被认为是有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据后世的《神农本草经》说,桃仁“主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郁李仁性“酸平无毒,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这两种果仁,都含有苦杏仁甙,有润燥、通便和破淤血之功效。上述发现说明 3000 年前我国先民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药用功能,并用于治疗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医疗工具。如藁城台西村的一座商代墓葬中有一个漆盒内放有一件石质的镰形工具,医史专家认为是医疗器具砭镰。砭镰是砭石中形似镰刀的一种,是利用其锋利的刃口切割肿瘤和放血用的。商代青铜器已很发达,出土的小件铜器中,针、锥不少,有的可能就是用于针灸术的工具。砭镰由石器变为金属制成的镰状医疗用具,可能也已出现。
  反映商代医疗水平的另一个方面是卫生保健知识有了显著提高,如郑州商城中发现了大型蓄水池。商代早、中、晚期的几个都城遗址中,发现的陶质排水管多在宫殿区的台形建筑附近,说明当时大贵族已注意到污水的排放。偃师商城 1 号宫殿区发现了大的排水沟,从宫城内通到城外。安阳殷墟出土的陶水管中出现了“三通”,这使在宫殿下埋放的排水管道形成系统成为可能。所有这些,表明了当时对污水的排放,在建造宫殿的同时已被优先考虑,并在总体设计中予以安排,甚至形成网络。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与前人相比,商人的房舍在建筑中更注意了防潮,因而地面建筑(特别是夯土台建筑)更多了。都城中宫殿区、不同的作坊址、王陵区、平民聚落都有一定的规划。例如郑州商城的两个铸铜作坊及烧陶作坊址都在城外,安阳的铸铜作坊址和烧陶作坊都在距离宫殿区较远的地方,王陵区与祭祀场在宫殿区的西北,并有洹水相隔。这种布局自有其合理的因素。虽然这种布局是围绕商王为首的奴隶主大贵族而设置和规划的,但是把作坊址放在城外,或离城中心较远的地方,可以防止烟尘的污染;将陵区和祭祀场置于远离居住的地方,无疑也是合于卫生要求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沐”、“浴”等字,说明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澡等习惯。商代遗址与墓葬中曾有壶、盂、勺、盘等盥洗用器,殷墟还有带把的簸箕等,都说明在个人和环境卫生方面已有所注意。
  特别要提到的是商代遗址中水井的发现很多,有的深达数米。井内有的还有木质井圈。这些水井的使用,对改善民众饮用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