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特别痒 越抓越痒: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0:47
墙内开花花不香
——游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记
(上)
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在地图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紧靠着观前街,可等我步行来寻找时,却不是那样容易了。过观前街的太监弄,沿着碧凤坊,走过观前街东入口,斜对面有个巷子,走进去看牌子叫大儒巷,这个巷子很破旧,而且越往里走,房子越旧,感觉是在时光隧道里穿梭,从观前街的商贾繁华,来到这里的幽静人家,鲜明的对比。
令人着急的是,穿过大儒巷,甚至还跨过一座小拱桥,也根本找不见昆曲博物馆在哪儿?在我没有绝望的情况的话,一般会求助于人的,兜了个大圈子,还是搞不清楚目的地在啥地方。即使我看到了许多粉墙细瓦,还看到好多人家门口放着的若干年前的那种马桶,可惜此行没有带相机。最终还是询问了一位在家门口扫地的阿姨,她说就在前面拐弯的一个弄堂,到现在还能记得她说这个“弄堂”的发音,假如用普通话或者北方话说这词,“弄”应该是去声,“堂”字发音短促,听起来很有力,可再听听这位苏州阿姨说这个词看,相反,“弄”字发音短促,“堂”字发音根本就不叫一个字,听起来像是唱戏,把一个“堂”字绕了一个弯,后面还跟俩字叫“里头”,就是说那位给我指路的阿姨说,昆曲博物馆就那个“弄堂里头~”。亳州旅游
走进这个弄堂,果然看到一个大房子,门前右侧有碑,上书“全晋会馆”,左侧又一竖立之碑,字多,进前看过,方知,这昆曲博物馆所建地叫全晋会馆,此地原为清代身在苏州的晋商们建造,就好比扬州的徽商建造个园,有了经济地位的人,总会争取更多的所谓品位,古今概莫如是。
进得门来,立即见到左右插着许多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显然这是戏曲里面的武器道具。大门进来的第一展厅,叫做“戏文木雕石刻展”,这厅中央有个引人注目的木雕像,应该是魏良辅,黑忽忽的雕像好像是碳木。展厅左侧,放着许多雕图案的门,都是古代的,记得水乡同里、徽州的古村落里,好多古居民家里都有这些门,雕着戏曲故事和人物,比如桃园结义、游园、望江亭的渔妇之类的,木刻实在是多,要是逐个辨别还真有点费劲呢,光是这些门雕戏曲故事,估计出本书也说不完。
木雕石刻展厅两侧向后都有走廊,两个走廊叫“昆曲艺品展”,挂着的都是一些昆曲故事画。东侧挂着的是八幅内容各异的昆曲故事,而且是全国不同昆剧院团的演出剧目,比如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北方昆曲院《琵琶记》,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浙江昆剧团的《西园记》,浙江永昆的《张协状元》,江苏苏昆的《长生殿》,甚至还有台湾联合昆剧团的《下山》。之所以把这些都列出来,因为昆曲剧团实在是太少了,号称六大昆曲剧团,实际能够经常演出的已经非常少,昆曲的传承全寄托在这些昆剧院团身上了。细看了一下,所有的这些画都是一个叫潘裕钰的人画的。金寨旅游
西侧挂的是同一出昆剧故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八幅图,就好似连环画一样,分别是《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拾画》,《婚走》、《团圆》。在我辈看来,《牡丹亭》之于戏曲,可比《红楼梦》之于小说,其地位在此无须多言,倒是想起来好多饭店里,也见过《牡丹亭》的不同种类的画像,比如在南京,山西人家饭店里的瓷瓶上,三牌楼舒友酒楼里的十六幅墙壁连环画。这里故事画的作者,名叫张晓飞,后来听博物馆里的人说,潘和张都是苏州著名的美术大师。
在两侧戏曲故事画走廊里,都放有古色古香的桌椅,好似茶楼里一般,还用屏风隔开,走廊有两层,上下相像。我的这篇文字,正是写于楼下西侧走廊的《婚走》与《团圆》对面的桌子上。坐在这,往左边的窗外看,有个天井,靠南边有个戏台,据工作人员说,就是全晋会馆以前的戏台,人们可以坐在走廊里,或者天井里,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戏台像是一个亭子,左右角翘着上天,角左右两侧挂着红红的灯笼,分别有五串。戏台边上有一副对联,左侧“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右侧“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横批“普天同庆”,这戏台边上有栏杆,好像是个船头,难怪许多园林的戏台造的就像是个船头,比方同里退思园那个戏台。
天井里两侧铺的是青砖,中间是石板,往里走,应该是博物馆里最大的展厅,在我踏进门前,闻到了茉莉花的香味,转头一看,原来这个大展厅两侧都放着茉莉花,装在盆里。这大门旁边,同样也有对联,横批“吴歈萃雅”,左梁“圣旦净末丑塑就奸佞贤祯相”,右梁“宫尚角徵羽 唱彻悲欢离合情”。展厅门前牌子上写的是“昆剧江湖角色行当行头展”,进到里面,感觉就是庙堂里的大雄宝殿,很宽敞,不过两边不是罗汉像了,都是些行头之类的,大厅中间当然也不会是三尊佛,而是一个小型的室内戏台,戏台后两侧卷帘上写着“出将”和“入相”。镇江金山寺
〈以上写于馆内〉
(下)
戏台西侧是脸谱图像,主要是净角的脸谱,所谓的“七红、八黑、四百、三和尚”,想必都在这里了,没有细看,主要是看不清,因为这个厅里灯光比较暗。其实这里的戏曲服饰行头非常多,小戏台两旁都是,每种展出的行头都用玻璃罩着,并用灯光投射,很是引人注目,比如两套黄色的戏服,显然是《长生殿》里唐明皇和杨玉环服装,灯光照耀下,夺目异常。厅中央还放着许多椅子,也就是说,戏台上演戏的时候,观众可以坐在这里看。
听这工作人员讲,近期在台湾演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在这儿首演的,我有点惊讶,因为这个地方非常小,座椅估计百张都不到,但是这个室内的戏台实在是精致极了,倘若有幸坐在这看昆剧,那实在是件令人心怡的事。听说这个博物馆是去年年底刚开的,尽管连门票也不需要买,可是,这个地方的冷清,却又让人倍感寂寥,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某些时候孤零零地呆在某个角落,而每天的问候却非常少,少得连亲朋也难得鲜有光顾。
看完正厅,出门右拐,顺着工作人员的指点,去看那个“戏台寻踪”展,穿过一道走廊,廊旁的房子挂着“兰苑书香展”,不过好像还没有开放,再继续沿走廊朝里走,见一小门,挂一列表,上述古戏台名录,包括苏州、扬州、无锡、上海等地七个戏台,都是一些模型。
首先是苏州留园的东山丝竹戏厅(这地方我前些日子刚去过,且正好在那的“楠木厅”看江苏省昆李鸿良演的《醉皂》),模型的观戏厅内,有许多清朝装束的观众,戏台上能看到演员,两人穿黄色袍衣,看来又是《长生殿》,留园内这个戏厅已经被毁,只剩下“东山丝竹”四个大字留在留园东南部,还记得那里的院墙上,爬满枯藤,不过院墙内的绿竹新叶却是喜人。第二座戏台是拙政园里的鸳鸯戏厅,我来苏州数次,竟没过拙政园,更可恶的是,我现在已经忘记这个鸳鸯戏厅模型长相。晋陕大峡谷
第三座戏台模型,扬州的寄啸山庄的戏亭,也就是何园内的戏台,这是我家附近的戏台,当然是清楚地记着,这实际不能叫戏台,在何园一个院子里,叫做水心亭,亭子逐水而建,水边有假山石块,这水心亭同时兼做戏台,院子四周都是两层的小楼,楼上皆有栏杆,可供人观院中戏亭内的演出,这等于是个露天的戏台,但是雨天照样能演出,除了看戏,想必何园主人当年,也在此听丝竹之声,闻水声纳凉听曲,不亦快哉。
第四座是无锡的某个戏台,可能是城隍庙戏台,记得上海豫园也个城隍庙戏台,曾经在某本书上看过那个戏台照片,黑白的,旁边挂着“都市社戏大舞台”;第五座是潮州会馆戏台,第六个是木渎古镇严家戏台,说实话,这三个戏台模型我已经忘记样子了,下次再去看吧,而且,无锡和木渎的可以去实地看。
第七座戏台是条船,说是太湖上的戏船,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戏船上的演出,正在上演《白蛇传.断桥》,那副熟悉的场景随处可见,不管是在大小戏院的壁画,江南的私家宅院木刻,还是戏曲泥像雕塑,包括南京博物馆的年民俗画展厅,甚至在网络戏曲网站上,都能够看到这样三个人:一男子坐在地上,举着手,一手提宝剑女子,怒气冲冲剑指该男,中间站着一女子,一手托着该举宝剑女子的手,似阻拦,另一手牵着快倒下的男子,似搀扶。不必多言,小青、许仙、白娘子,在我们国家是妇孺皆知。而今这昆曲博物馆的戏船上,塑着这些像,这个场景,纵使被各种地方戏演出过成千上万次,难道会嫌多吗?只要人类尚存一丝情感,这个故事将会永远演下去,且不仅仅是在中国,近有我们的邻邦朝鲜,远有非洲大陆的加纳,甚至把中国的《白蛇传》搬上他们国家的邮票。
而我们国家呢?建国数十年了,到今年才开始说重视昆曲,还是在王选等若干政协委员们的极力倡议下开始的,联合国颁布昆曲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今日都已经整整三周年了,你才开始说扶持,好意思吗你?还不仅仅是戏曲,为什么中国许多的文化和艺术,总是“墙内开花花不香”?反倒是让众多老外却能嗅出其香味。自家的孩子不好好培养和抚育,还整天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心里不舒服,这能怪谁呢?在昆曲博物馆的正厅的戏台桌子上,看到一份繁体竖排的杂志,台湾出的,讲老舍先生建国后的遭遇,直至先生后来自沉,说实话,这些细节以前从没见过,真不明白政治把手下的文艺,还有他娘什么搞头?难道我们的生活里,每天就剩下斗争了吗?如今想想,也难怪当初关汉卿他们那些人,成天躲在构栏院里面看戏写剧。
在跟工作人员聊天,她们说,听说明年昆曲博物馆会扩建了,那样人也许会更多了,只有来的人多了,他们说才觉得自己工作更加有意义。
临关门的时候,我发现还有个“昆曲场面展”厅,我竟然没去,算了,下次吧,机会应该是有的。
呼伦贝尔 2004/5/18 江宁府
谨以此文,纪念昆曲被联合国颁布世界遗产三周年
看大王
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
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
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
见碧露月色清明
梨园曲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