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拷贝私有仓库:细节与文明(金台随感·话题:漫谈文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6:23

王乾荣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5日   20 版)

  有报道说,北京七旬刘姓大妈在天安门广场拾垃圾,坚持17年,最多一天捡烟头两万个。我看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即刻又想,如果到这儿的人稍加检点,不乱扔垃圾,不就可避免以一人孜孜矻矻之力而补救万人率性所为这样尴尬的事了吗?刘大妈义务捡的烟头,并未算在环卫工人每天清扫的10多吨垃圾之内——虽然垃圾不可避免,其量之大令人骇然。

  一个大都市的文明和文化品位,也许不止体现在有多少大学、研究所、影剧场、博物院、图书馆上,而必然沉浸于城市每一个细胞的汁液之中,至少,她表面应是清爽整洁有序的——没人随手丢弃烟头;地面无痰迹;墙壁不见恶俗广告,写着“办证”之类;人们按次序等车,不必设什么“排队日”;餐馆里不闻沸反盈天的噪声;人人气定神闲,个个君子风度……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其实,是起码标准。

  咱们还须注重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而这与健康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密不可分。重视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文化对于提升人们文明修养的作用,相应地强化文化对社会规范的调控力。文化产品,包括一切文艺作品,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工具。文艺的繁荣、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娱活动的开展,是关乎亿万民众的大事,是极其广泛的议题,必须蔚然成势,方可显现成效。这里不可忽视的一面,就是老百姓对于分享文化成果的强烈诉求。

  别的不论,且看如今京沪等大都市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自有很多豪华大场馆、大演出,而这些场馆的话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艺术样式的门票,动辄上百元,或千元以上,普通观众只能退避三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此难免打架。当然我更看到北京一些大场馆试走平民道路,降低某些演出票价,尤其优待学生;类似“麻雀瓦舍”、“蜂巢剧场”这样门票二三十元的300多个小剧场,遍布胡同深处,有田沁鑫、孟京辉等知名导演扶持其事,正蓬勃发展,走向大众;也听说四合院演艺场举办诸如名家笔会、琴师献艺、相声专场等活动,吸引更多人观赏;一些专业演员和诸多群众文艺团体在城区各文化广场的歌咏、舞蹈等等演出,也有所闻。

  大场馆、大文艺团体和大导演、大演员的平民化姿态和群众文艺团体的广场文化实践,对于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淳化文化氛围和提升民众文化道德修养,无疑是一个促进。所谓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理应朝群众喜闻乐见、受益匪浅且积极参与这个方向努力。

  我不是说,人们看了一两场富有教育意义的演出,觉悟即刻就提高了,不乱扔烟头了。觉悟不能速成,文艺也难起“手到病除”的神奇作用。但是在人的心田播下善良向上的种子,必会开花结果。当人们把道德当做必修课时,随着灵魂的逐渐净化,行止自会文明起来。比如把刘大妈事迹编成小品广为宣扬,不信它胜不过轰动一时的《卖拐》的影响。当看过刘大妈小品的人下意识扔烟头时,脑际忽然闪过大妈的形象,他心还坦然吗?公共洗手间广告语说:“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文明的大步,正起始于寻常小步。一步之间,文野立现。扔烟头、捡烟头,都是极小事,却反映人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为什么是“千万人随意丢弃,一个人经心捡拾”如此尴尬局面呢?这完全可以避免,可咱们未能免除。深层根由何在?还是文明修养缺失。而对民众广施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定会减少不拘“小节”,于无意间破坏文明环境的人,如扔烟头者。文明修养也不是单线条,而融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他烟头不扔了,也不会转身往清洁地面吐一口浓痰。他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且待春风过园林,花红柳覆阴,文明人一多,整个社会的清爽,还在话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