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白宏超:【引用】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2:52
 【引用】引用 篆法百韵歌  【引用】 Photoshop经典教程篇

【引用】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等  

2011-03-24 08:29:46|  分类: 书法艺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lbh9098《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纸本 草书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说 明: 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
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
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
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
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份施展。
  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书法求好的态度。涟水时期,米芾勤于练习晋人草书,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经常与薛绍彭书信往返,讨论购帖事宜、交换习书心得,或是品评论书,两人堪称最佳书画友。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江苏涟水)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海岱楼在江苏涟水地区,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
的景观。它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楼所见迷蒙的景致。
在另一阙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
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并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
诗人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米芾乡石帖

        米芾乡石帖 行书  纵28.2厘米 横30.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
.
岁 丰 帖

米芾《岁丰帖》
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3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

留 简 帖


米芾《留简帖》,行书
纸本  纵31.7厘米 横39.7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芾顿首再拜。前留简而去,不得一见,于今怏怏。辱教知行李已及。偶以林宪巡历,既以回避,遂谒告家居。或渠未至,急走舟次也。粮如命。他干一一示下。对客草草。芾顿首。

   注:林宪,字景思,号雪巢,吴兴人。乾道间中特科,监南嶽庙。参知贺允中爱其才,以孙女妻之,因寓居天台。工诗,有雪朝小集 。

米芾彦和帖



米芾 《彦和帖》 行草书
纸本。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
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逃 暑 帖

米芾《逃暑帖》

纸本 行书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

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米芾值雨帖

米芾 《值雨帖》行书

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

米芾竹前槐后诗卷

米芾 《竹前槐后诗卷》行书


纸本。纵29.5厘米 横3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
 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珊瑚复官二帖
 
《珊瑚复官二帖》
前为《珊瑚帖》,《复官帖》附之后,
纸本,墨迹,行书;分别为纵26.6cm,横47.Icm;纵 27.Icm,横 49Gcm。
1956年由著名实业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1897--1982年)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擅水墨山水,但米芾画迹不存于世。今天我们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珊瑚帖》,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此帖充满着收得名画宝物的狂喜之情,线条流走跌宕,神采飞扬。写到"珊瑚一枝",不禁加重笔画,继而米芾突然以画代笔,似乎还不尽兴,再补之一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愉悦之情,跃然纸上。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这是文人墨戏的表现。
   此帖是米芾晚年之作,被认为是米氏的"墨皇",字态尤奇异超迈,随笔而书,神韵自然,且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如元代虞集评言:"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书写材料也很特殊,用的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
  《复官帖》,据考证当作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凡十三行,共90字。字型大小错落,字字侧欹险峻,左右腾挪,信手挥就,然绝无造作之气,仿佛西方艺术大师的一幅速写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珊瑚复官二帖》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瑆、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

释 文:

   《珊瑚帖》——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复官帖》——一年复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检举告示下。若须自明,託做一状子,告词与公同。芾至今不见冲替文字,不知犯由,状上只言准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闻复官以指挥日为始,则是五月初指挥,告到润乃七月也。


盛 制 帖




米芾《盛制帖》
行草书墨迹,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约元丰五年(1082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 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
说 明;
   此为致蔡肇书札。蔡天启(蔡肇),润州丹扬人,尝先後从王安石,苏轼学.  

   此帖为元丰五年赴金陵幕,会主者谪去,因见王安石之时.此时天启正从荆公读书於锺山也.此处主者乃指刘庠.故知此帖乃米黻书於金陵,而时正为元丰五年.
   元丰六年(西元一○八三年),米芾因刘庠之荐引,而往金陵拟谋「从事」之职.,遂告落空.此时正值王安石谪居金陵锺山,米芾以诗文贽见.介甫於人向少称许,然於米氏诗文却颇赏识,并与之共论书法,米芾於观赏王荆公书法後,鉴别出其所受堂代书家杨凝式之影响,王大为叹服,谓「无人知之」.此时米芾年仅三十三,然其惊人之鉴赏能力,业已显现.另米芾死後,其「墓志铭」之作者蔡肇,亦於此时相识,盖蔡乃王之门人,时正在帐下。

   补:刘庠,宋颜子,字希道,中进士第.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除监察御史裏行,帝不豫,储嗣未正,庠疏颖王长且贤,宜使日侍禁中.神宗立,迁右司谏,历知开封府,王安石欲见之,竟不往,奏论新法,不附安石.元佑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安石称其博.   

艺术赏析:
  因是信札,所以风骨超逸,通帖观之,行草相间,愈写愈见精神.

   首行起始,出之以行书,接著以草为主,行笔迅猛而带涩势,圆劲流畅而不飘浮.写至款字「黻顿首」处,此时笔锋上的墨已不多,行笔意如游丝,亦如粉蝶戏花,蜻蜓拂水.然而事虽言明,意犹未尽,空纸尚在,遂又笔酣墨饱,纵情挥洒.直至「天启亲」三字雄立乃止.其癫狂怪癖,纵情肆意之态如在眼前.
   细观整幅作品,第一行与後三行的字体不一致,「盛制珍藏」四字展露此作品给人的感觉应是向外伸展但带有些刻意笔触;而「荣感日夕」以下却有信笔写来,连绵一贯到底之流畅感,越写越畅快,至最後款字「黻顿首」一笔带起,末笔往上一挑,附加一点,使整幅作品意更饱满,气不外漏.虽然首四字给人庄重,小心翼翼之感,但「荣感日夕」四字调和了上下的意态,由慢而快的速度,把米芾信手执笔意犹未尽的心情表露无疑,更潇洒写出「天启亲」三字.後有董其昌跋:「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於此。」 整体言之,此帖竦瘦节体尚多,意态奇出。


三 帖 卷




叔 晦 帖
纸本 行书 纵24.5厘米 横29.6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故以秘玩赠之,题以示两姓之子孙异日相值者。 襄阳米芾、元章记。
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 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张季明帖

约元祐元年(1086年)纸本 纵26.0厘米 横34.5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衍字点去)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第一帖也。

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

 

李太师帖

元祐二年(1087年) 纸本 纵25.8厘米 横31.3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米芾《三帖卷》 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注:以上作品均见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已更新高清晰图片。

论草书帖



米芾 《论草书帖》
纸本 草书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
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秋暑憩多景楼帖
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


纸本 行书 纵27.6厘米 横3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吾 友 帖







米芾《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

穰侯出关诗帖



米芾《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诗,
麻、楮混料纸 行书 纵29.4厘米 横2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日 帖
米芾 《元日帖》
 纸本 纵25.2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
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 泗戎东下未 已有书至彼,俟之。
     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为草书九帖之三。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
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德 忱 帖














米芾《德忱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7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

说明: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 。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御寇”二句,即用此典。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 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 。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此实记实之言。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 ,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艺术赏析: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
林:“林”君和满“林”。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末一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若非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气来。
   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大变化;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

   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

   求:“求”门馆和应“求”。此二字没有很大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方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必“能”、“能”容和傥“能”。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自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
   舟:吞“舟”和此一“舟”。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前者重体态。
   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第一个“也”字圆软,向势的笔画居多;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也”字较第一二个夸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以余观点,第二字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