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司 哪吒:浅谈生石膏的临床运用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3:24

                                                  浅谈生石膏的临床运用体会

【摘要】  生石膏是一味矿物药,药源充足,价格便宜,是物美价廉的清热降火药,在临床上运用极其广泛。生石膏,性辛甘,微寒,入肺胃二经。总的用药原则是“热者寒之”。适用于实热证。生石膏具有良好的清热泻火功效,而且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的作用,治疗外感热病,风温之邪侵犯肌表而内热者,可与辛凉解表剂银翘散、桑菊饮中加入生石膏。阳明气分热盛证,可重用生石膏,如白虎汤。又如口舌生疮,口舌糜烂,咽喉肿痛,胃火牙痛等热证,用一般清热药不效者,均可加用生石膏。又如肺胃郁热而致吐血、衄血、咳血,经服清热凉血药治疗后效果不佳者,而又见一派热证,如高热、口渴、大便干等证,可在清热凉血药物中加入生石膏,可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所以,笔者认为,生石膏除了具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外,还具有透肌解表,凉血止血,镇静消炎的作用。
【关键词】  生石膏;清热泻火;实热证;临床运用
生石膏是一味矿物药,药源充足,价格便宜,在中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应用上更是广泛。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神农本草经》至近代的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生石膏都有精辟的论述,笔者学习了前人的经验并运用于临床实践,每每获效,现将个人粗浅的体会做一介绍,以飨同道。
    生石膏的性味,概括而言,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其性味“辛甘大寒”,如《新编常用中药手册》[1]、《中药学》[2] 等所持的观点。一种认为其性味“辛甘,寒”,《中药大辞典》[3]作如是说。而《神农本草经》则认为“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 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4]第三种认识,近人张锡纯推崇之:“《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纯良可知。”[5]并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做了大量发挥,影响颇大。笔者亦赞同张锡纯之说,并同时认为:生石膏质重,光明润泽,煅之则无光泽,实为其原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故,煅石膏则为无水硫酸钙(CaSO4)。故生石膏性辛甘,微寒,除可以清热生津养阴外,还具有透肌解表,凉血止血,镇静、消炎的作用。关于生石膏的止血作用,医书上没有记载。笔者认为,生石膏本身没有像三七、仙鹤草那样的直接止血作用,而是通过清热降火作用而达到止血目的的。关于生石膏的镇静 、消炎作用,笔者是这么认为的,生石膏是矿物药,含有大量的钙质,钙质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故对高热引起的烦躁、抽搐有一定的镇静作用。钙质还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故有消炎的作用。
  1   风热外感
    例1,男,30岁,2000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患感冒已4日,经服中成药及西药解热镇痛及消炎药,病情不见好转,发热39℃,左侧面部肿痛,咳嗽,周身疼痛,仅仅少量饮食,舌质红,苔黄厚,脉象沉细。辨证:风热外感,内蕴郁热。治则:清热解表。方药:生石膏45g,知母、黄芩、白芷、元参、秦艽、大青叶、连翘各10g,黄连3g,银藤15g,薄荷6g。1剂,水煎服。
    11月19日二诊:服药后热势稍减,体温38℃,精神较好,周身感到轻松,脉沉细稍有力,舌质红苔黄腻,热象有外达之势,鼻出血较多约20ml,左侧面部肿痛,继服清热解表之剂,上方中,生石膏剂量加大到60g,加杏仁、栀子各10g,余药不变。1剂,水煎服。
    11月20日三诊:服药后,脉象洪数有力,热象之脉方显,说明内热蕴郁已外达,发热已退至37℃,热势大减,鼻还出血,气分之热已涉及血分,拟清热凉血养阴之剂服之。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0g,薄荷6g,桑叶12g,菊花10g,杏仁10g,生地15g,麦冬10g,仙鹤草15g,地黄炭15g,血余炭10g,茅根15g,黄芩、元参各10g。2剂,水煎服。服药后,热退血止而愈。
    按:此案系风热外感,内蕴郁热之证。症初起只见脉沉,因风热之邪束表,内蕴郁热,阴气不能外达,脉道不通所致,但证见一派热象,舌质红苔黄厚,辨证当舍脉从证,拟解表清热之剂服之。服药后,表解里热外达,脉道已通,脉象方显本象。
  2   胃火牙痛
    例2,男,27岁,2001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牙痛已5天,经服用消炎止痛药,牙痛仍不止。逐来中医科就诊,牙痛难以忍受,夜不能眠,昼不得食,牙痛牵扯头痛,大便干燥已4日未解,舌质深红,脉洪大有力。辨证:阳明经腑实热证。治则:清热泻火通便。方药:白虎乘气汤合方。生石膏60g,知母9g,薄荷6g,川军30g,芒硝15g,银花、黄芩、栀子、连翘各12g,厚朴9g,枳壳9g,生地30g。2剂,水煎服。
    8月23日二诊:服药后牙痛不止,左侧牙龈肿甚,大便未下,脉洪大有力。病重药轻,再加重泻下之品服之。生石膏100g,川军、板蓝根、银花、生地各30g,芒硝21g,连翘15g,厚朴9g,枳壳9g,黄芩、栀子各12g,知母9g,薄荷6g。连服4剂,大便通畅,热势逐减,牙痛止而愈。
  3   口舌糜烂
    例3,男,3岁,2002年11月4日初诊。
    患儿口舌糜烂已5日,经服用西药效果不佳,到中医科就诊。患儿口舌糜烂,进食困难,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脉数有力,舌红苔黄腻。辨证:此属阳明实热证。治则:清热泻火。方药:白虎汤加三黄服之。生石膏30g,知母6g,大黄6g,黄连、黄柏各3g,元参9g,甘草6g。2剂,水煎150ml,分3次服,每4h服1次。小儿口疮药3代,外用敷入口中,每日3次。
    11月6日二诊:服药后,效果甚佳,脉数有力,舌红苔黄腻渐薄,口舌糜烂疼痛减轻,流口水,大便干,小便黄。辨证:脾胃湿热不化之证。治则:清热泻火中加入芳香化湿之品。方药:生石膏15g,佩兰、藿香、栀子、竹茹各6g,川连1.5g,知母3g,元参、生地各9g。1剂,水煎150ml,分3次服,每4h1次。锡黄散2瓶,吹口中溃疡面处。
    11月7日三诊:大便已不干,小便淡黄,口中流涎大减,口中溃疡面大大缩小,可进食。告之患儿父母应禁食辛辣食物。再以清热解毒之剂服之。处方:板蓝根9g,元参6g,黄柏3g,银花9g,大青叶9g,连翘6g,陈皮4.5g,甘草3g。连服3剂而愈。
  4   咳血
    例4,男,38岁,2003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每日咳血10~20ml已4日,牙龈肿,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左脉弦有力,右脉弱。辨证:肺胃郁热,热迫血溢而咳血。治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银花、连翘、栀子、生地、仙鹤草各15g,茅根30g,藕节炭12g,黄芩9g,小蓟炭15g,陈皮9g,川连6g。2剂,水煎服。
    6月16日二诊:服药后咳血好转,脉弦有力,热像较重,热迫血外溢,加重清热之剂,原方中加生石膏60g,丹皮9g。2剂,水煎服。
    6月18日三诊:服药后,牙龈肿减,咳血量减少至每日4~5ml,口臭减,舌质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显和缓之象。继服清热凉血之剂,上方中加薄荷3g,三七粉1.5g冲服,2剂,水煎服。
    6月20日四诊:服药后,牙龈肿大减,口臭大减,咳血仍有少量血丝,精神佳,饮食好。续服上方3剂而愈。
    按:从以上治疗过程中可看出,在清热凉血药中加入生石膏,可以加强凉血止血效果,笔者曾用此法治疗数例咳血病人,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5   鼻出血
    例5,男,68岁,2004年5月31日初诊。
    患者系耳鼻喉科住院病人,5月30日住院时,鼻出血已3天,每天出血7~8次,每次少则20~30ml,多则100~200ml,出血量不等。查体:精神尚好,轻度贫血貌,血压100/70mmHg,心肺未见异常。既往无任何出血病史。查鼻腔中、下鼻甲不大,未见异常,出血点未查出。耳鼻喉科治疗以鼻腔填塞,压迫止血为主,并给止血剂,头部冷敷。5月31日下午,请中医会诊,鼻出血4天,仍继续出血,时头晕口干,头部发热,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辨证:少阳阳明经郁热证。治则:清热平肝凉血。方药:生石膏60g,生地、仙鹤草、茅根炭、藕节炭各30g,钩藤15g,生石决20g,黄芩、知母、马尾连各10g。2剂,水煎服。
    6月2日二诊:服药后鼻继续出血,但出血量减少,鼻部肿胀,头晕,口干口渴,饮水多,大便干。此属于阳明经热盛之证,加重清热凉血之剂,上方中加川军6g,血余炭10g。2剂,水煎服。
    6月4日三诊:服药后鼻出血大减,每日仅1~2次,每次2~3ml,口干口渴大减,大便已通畅,脉洪有力显和缓之象,前方已效,当继服上方3剂而愈出院。
  6   暑温(乙脑)
    例6,女,8岁,1999年8月23日初诊。
    8月21日发病,高热不退,8月22日来我院急诊就诊时,已呈半昏迷状态,立即收入儿科病房治疗。当时患儿发热40℃,烦躁不安,昏迷。8月23日上午做腰穿后确诊为:乙型脑炎。请中医会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当时高热昏迷,体温40℃,不能回答问题,瞳孔一大一小,烦躁遗尿,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中医辨证:暑温。证属于气血两燔,邪入心包,属危重之象。拟犀角地黄汤和白虎汤加减服之。处方:生石膏120g,生地12g,黄连6g,炒栀子4.5g,知母6g,甘草4.5g,桔梗3g,黄芩6g,赤芍3g,竹叶3g,丹皮3g,元参6g,连壳6g,全蝎3g,蜈蚣一条,犀角粉1g(分2次冲服)。1剂,水煎服。安宫牛黄丸1粒一次服之。8月24日,仍宗原方服1剂。
    8月25日二诊:患儿服药后,体温逐渐平稳下降,体温39℃,但抽搐严重,仍处于昏迷状态。仍投以清热解毒止痉之剂。生石膏80g,生地18g,藿香、淡竹叶各6g,钩藤、知母、连翘、元参各9g,全蝎3g,大蜈蚣两条,水煎服1剂。安宫牛黄丸1粒送服。
    8月26日三诊:昏迷4日的患儿已经清醒,抽搐已止,家属非常高兴。但笔者发现左半身瘫痪,舌质红苔白黄而干,脉数,此内热已伤阴之证,拟清热养阴止痉之剂,配合针刺治疗。处方:生石膏60g,生地、黄芩、竹叶、钩藤、知母、连壳各6g,沙参、元参各9g,薄荷、黄连各4.5g,全蝎3g。3剂,水煎服。紫雪散1瓶分2次冲服。以后又服清热养阴,镇肝安神之剂16剂而痊愈出院。
    按:患儿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30天后痊愈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前后共用生石膏两斤余,经过中西医结合抢救重症脑炎成功,证明临床上辨证要精确,用药要大胆,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临床上对生石膏使用的点滴体会,说明生石膏除了有清热生津养阴之外,还有凉血止血,镇静消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15.

2 雷载权,张荣川.中药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8.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92.

4 魏·吴普.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0.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1073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