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ブリナ的中文解释:长江中上游大溪文化的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3:49

浩荡的长江流经山势雄奇的三峡,自宜昌进入辽阔平坦的沃野。这一带江面宽阔,水流缓慢,平原上河流港汊纵横交错,湖泊塘堰星罗棋布,古代称为云梦泽。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诸氏族部落就生活在这水乡泽国,其范围大致在长江从宜昌到岳阳这一段的南北两岸,东起洪湖西岸,西至瞿塘峡口,南到洞庭湖北部,北抵荆门、钟祥一带的汉水中游地区,面积大约10 万平方公里。
  氏族部落营地大多修建在河流两岸和湖泊附近、高出周围地面数米的岗地上。也有少量遗址位于长江干流两岸的台地上。三峡地区的少量遗址,坐落在峭壁对峙的峡谷间和水面较宽地带依山临江的缓坡台地上,面积较小,与现代村落基本处于同一高程。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大溪文化发掘清理的主要遗址四川巫山大溪;湖北宜昌中堡岛、杨家湾、清水滩、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泉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划城岗、华容车轱山等十多处,调查发现这种文化遗存的遗址更多。碳 14 测定清楚地表明,大溪文化诸氏族部落活动在长江中游一带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4200 年至前 3200 年之间,绵延上千年。他们在这里生存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充实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内容。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生产,对其后荆楚地区的社会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长江中游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较发达。大溪文化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考古发现在许多遗址的红烧土块中夹有稻壳和水稻的茎叶碎末。一些遗址还有较多稻壳和稻草灰烬出土。对红花套、关庙山两处属于大溪文化中期阶段的稻谷鉴定,表明是粳稻。这个古老文化的各氏族常用的夹炭陶器,是以炭化稻壳粉末作为羼合料的,足以说明种植稻类作物已十分广泛。在三峡谷地,缺乏适于农耕的沃土,采集和渔猎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如清水滩等遗址的堆积中包含大量鱼骨和兽骨,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在大溪文化遗址中,一直没有发现成批的或数量较多的收割农作物的工具,既无打成缺口的或穿孔的石刀、陶刀,也未见石镰。为数甚少的石刀、蚌镰显然主要不是为了收割水稻使用的,而是用于采集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大溪氏族部落收割稻谷不是像黄河流域那样用刀掐割粟、黍穗头,也不是连杆割取,而是在田间带莛薅拔,再捆扎成把晾晒。这种收获方法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比较普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氏族部落、马家浜氏族部落大都如此。直至近代,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仍用这种办法收获稻谷。
  稻谷的去壳加工,主要用杵和臼。1973 年在红花套遗址发现了两处保存较好的地臼,是一种锅底状的圆坑,周壁坚硬光滑,附近还有木杵的遗痕,是一种长 1.4 米,中部较粗、两端呈圆头的稻米加工工具。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了《周易?系辟下》关于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此外,在许多遗址中还出土了舂米用的陶臼,还出现了一些直接利用形体合适的河卵石做成的石杵。
  大溪文化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石器制造业。长江中游氏族部落当时的制陶业有其自身的创造。划城岗遗址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窑址,先在地下挖坑,结构分为斜坡状火道、火膛、窑室、出烟口几部分。窑的底和壁都用大块红烧土铺垫或垒砌而成。火膛直径为 1.2 米,其上未见窑箅,在高出火膛底部 0.3—0.4 米处,围绕窑壁一周有宽 0.2 米的平台,构成直径1.6 米的窑室。待烧制的陶器就摆放在平台上。这种陶窑使用的材料和构筑形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尚属少见。
  陶器的种类比较多,制作也很精美耐用。有一种工艺精良的薄胎彩陶和另一种浅浮雕式的印纹白陶制品,标志着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已达到较高水平。薄胎彩陶多为细泥制作的橙黄色的单身杯和圈足碗,胎厚仅 0.1—0.15厘米,绘画着棕红色、黑色的纹饰。试验证明这种彩陶的烧成温度为 830℃,比同一时期的红陶、灰陶、黑陶的烧成温度都要高。从陶器制作的总体看,大溪文化的彩陶数量、种类、花纹式样、烧成温度等都不如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那样发达,但其薄胎彩陶却显示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先民独特的制陶技艺。浅浮雕式的印纹白陶,器形以圈足盘为主,烧成温度为 880℃。根据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白陶在马家浜文化前后有较多发现,年代早于黄河流域,其中大溪文化的浅浮雕式印纹陶器花纹繁复美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白陶工艺的杰出作品。
  石器的制作技术比较落后,在早期的一些遗址中,仍然常见燧石打制的石核和石片石器,宜昌的杨家湾遗址发现了一处氏族营地,其中有一座简陋的半地穴式草棚,是当时的制造石器场所。地穴内有砺石、打制的石斧坯和不少石片。在这个遗址中发现的石制生产工具,较多的是大、中型打制石斧,有的将刃部或侧边用砺石磨光。小型的石锛比较精巧;圭形石凿是通体磨光的,这些工具表明大溪文化的竹木器制造业比较发达,只是很难发现竹木产品的遗存。全部斧、锛和凿,都未发现有钻孔的。到了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出现了切割和钻孔技术,石器种类也增加了亚腰斜刃的扁平石铲。总的看来,这一地区的氏族先民石器制作技术尚很原始,其经济发展程度比起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一带明显落后。
  在大溪文化之后,江汉平原兴起的是屈家岭文化。由于屈家岭文化分布的地域较大溪文化更为广阔,跨越的时间也相当长,其中主要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都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和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所以关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江汉平原的经济状况,将在晚期阶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