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喷剂怎么样:做有出息的孩子·影响你一生的名人演讲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44:16
 1

  俞敏洪等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俞敏洪: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其实,人活着就挺好,至于生命有没有意义另当别论。活着每天都会有太阳升起来,每天都会看到太阳落下去。你就可以看到朝霞,看到晚霞,看到月亮升起和落下,看到满天的繁星,这就是活着的最美好的意义所在。

  没想到同济大学的同学们把我如此“高大”的形象放在大屏幕上,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以,我相信同学们看到我的第一眼一定感到非常的失望。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普通的,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跟我们未来的幸福和成功其实没有太多的联系。比如,有人认为,相貌跟未来的成功会有很多的联系;有人认为,自己的家庭背景会跟成功有必然的联系;有人认为,上名牌大学的人会成功,在大学里成绩好的人比学习成绩差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所有这些因素可能有部分是对的,但大部分基本无效,比如说相貌。

  不管相貌如何,都能取得成功。像我这样,相貌没有什么特点的人也能取得成功。所以不管是男是女,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自己风度和气质的培养,自己胸怀的扩展以及对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会慢慢变成你的智慧,所有这一切才是构成你成功的真正的本质。

  那么,成功和家庭背景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权贵富贾出身的人,他们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的时候你会心存不满,但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不公平,而很多不公平常常就在你的眼前闪现。你会说,这个世界怎么会对我这样,为什么他什么都有,而我什么都没有?我在大学里也有过这种很正常的心理。

  但是同学们你们要记住一个真理,生命总是往前走的,我们要走一辈子。我们不是只走过大学4年,或研究生,我们要走一辈子,可能走到八九十岁,虽然走到八九十岁时,人生到底怎么样你是不知道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持走下去。所以,我非常骄傲地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到北大最后又走到了今天。我的心态很平衡,但其实我走了很远。当然,有的同学会说,你进了北大就已经很成功了。确实,北大增加了我很多成功的因素。比如,因为北大读书气氛很浓厚,所以我读了很多的书,思维变得很敏锐。

  北大确实有人文的环境,蔡元培的铜像就竖立在未名湖边上。每年进北大的有好几千人,出北大的也有几千人,但是能够成功的到底有多少呢?事实上,北大学生成功的几率并不比任何一个大学的学生成功比例高。所有的成功意味着你大学毕业后要进一步付出努力。

  所以,你未来的成功和你上什么大学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以后出国就业更加容易一点。一辈子能不能走出精彩,大学为你奠定了基础,但不能决定你的一生。到大学毕业人生也只过了1/4,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该怎么过呢?首先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因为你不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来世,我始终相信今生今世就是我们最好的天堂。所以我最讨厌自杀或者以自杀为威胁,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有种理念,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从我40多年的人生经验来体会,你在那儿坐久了,说不定天上真的会掉下馅饼来,当然也可能掉下块陨石。但不管怎样,不要自我了断,生命中会有很多奇迹发生。

 俞敏洪等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李彦宏:在2008届北大

  本科生毕业典礼的演讲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一,是关于选择的故事。

  进北大前我就非常喜欢计算机,我相信未来的计算机肯定会被广泛应用,而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于是我选择了北大的信息管理系,而不是计算机系。上北大之后,我却发现我的情报学专业出国并不容易,而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那时候在美国。我被迫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并通过不断参与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视野。北大4年让我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美国读计算机的时候,本来是读博士的,后来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发现我更希望我做的东西能够被很多人使用,而不喜欢去研究一个别人已经研究了10年的命题。1997年我离开自己奋斗3年多的华尔街,前往当时在硅谷很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硅谷,我亲眼看见了当时最成功的搜索技术公司如何在股市上呼风唤雨,我也见证了Infoseek后来的每况愈下和惨淡经营。但最重要的是,在Infoseek,我找到了我一生的兴趣所在——互联网搜索引擎。

  百度今天已成为一个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不会被沮丧击败,而全身心地去享受整个过程。

  第二,是关于专注的认识。

  我一生有两个最大的幸运,一是找到我的太太,二是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太太与工作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太只有一个,而工作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诱惑。很多人都会专注于一个妻子,但很多人都会喜欢上多个不同的工作。

  在百度上市之前,百度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中文搜索。在创业初期,搜索在美国硅谷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概念,当时更热的是门户,是电子商务,以及后来在中国火起来的无线、网游等等。很多时候,我感到百度能一直坚持做搜索是因为我对专注有一种宗教一般的信仰。普通人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有2亿用户的公司,每天要面对多少诱惑。百度可以做100件事,最后我们只选择了一件,并一做就是8年,而且还会继续做下去。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所以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第三,是关于视野的感悟。

  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是自己很难想象的。百度在2000年成立时,我们只为门户网站输出搜索引擎技术,而当时只有门户需要搜索服务。2001年夏天,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从一个藏在门户网站后面的技术服务商,转型做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独立搜索引擎。这是百度发展历程中唯一的一次转型,几乎会得罪所有的客户,所以当时遭到很多投资者的反对。但当我把视线投向若干年以后时,我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家知道,后来我说服了投资者,所以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百度。

  事实上,从创立百度的第一天,我的理想就是“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这个理想不局限于中文,不局限于互联网。作为一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学生,我很幸运在前互联网时代,大学时就理解了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所以说: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

 

 3

  俞敏洪等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杨澜:成长:你唯一的把握

  经常有人说,这个人有多重性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总保持一致,不出现混乱,那我们就是神仙了。是否可以通过成长,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呢?我认为是有机会的。对于教育改革,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分数教育不好,要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后来又变成了技能培养。这是不是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未见得。我觉得最欠缺的,是人格教育。

  作为人应该有尊严,有行为的准则,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中所欠缺的。无论人成功与否,人最大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来自精神层面的。

  记得采访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美籍华人崔琦时,他讲道: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前从未读过书,这时有一个机会可以出外读书,他母亲跟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这样才有前途。他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他妈妈说:到秋收。这样他就和一个远房亲戚走了。之后的战乱让他再也没能回来,再也没见到他的父母。我问:“如果当年你妈妈不坚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会怎样呢?”其实我想让他说,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会依旧很贫困这类的话。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其实并不在乎,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震撼。

  虽然我是1998年采访他的,过了这么多年,问我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谁时,我仍说是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和刺激每个人去追求成功的时代。但在成功之上,人格,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础和基石。

  毋庸置疑,这样一个时代,诸位都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目前也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人是缺乏安全感和心理平衡的。培养人格,我觉得特别是学医的人,在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和熏陶中有着特别强烈的切合点。如果我们说以人为本,没有什么比医生更要以人为本了。

  对于医生人格的培养,被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里的一段话,仍特别感动:“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凡人成佛了也不过如此。这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今天些许有些嘈杂和混乱的社会非常有意义。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有爱心的、和谐的社会。当然这里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这世界上,并非人人都有,被称为心的东西。

  前些天,看到深圳的歌手丛飞生前帮助了300多位贫困的学生来求学,当他去世后,有人采访这些学生时,有的学生就说:我怎么知道他有什么目的呢?有记者问:丛飞去世时家庭生活也很拮据,如果当时你知道,会帮助他吗?

  请注意,记者问的完全是个假设,他已不在人世了。得到的回答是:我怎么帮他,我一月才挣三四千。说得非常理直气壮。说这些话的,都是曾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作为旁观者都觉得很寒心,我们这个社会真是什么地方搞错了。

 4

  俞敏洪等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孙云晓: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不去探讨理论问题,我就跟大家说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什么是健康人格、什么是不健康人格,给大家5个指标,一听就很好理解了。第一是自信还是自卑的,第二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第三是有责任感的还是没有责任感的,第四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第五是有抗挫折能力的还是脆弱不堪的。前者就是健康人格,后者就是不健康人格。当然大家也不要害怕,如果你的孩子很小,是在幼儿园或者小学,还是在成长期间,弱一些是可以理解、正常的,当然如果过于胆小、过于冷漠那是有问题的。

  关于人格培养的忽视,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2004年世界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会上讲了一个案例。很多人记住我,是因为我在1993年写了一篇中日少年《夏令营的较量》,引发一场持久的影响广泛的中国教育大讨论。我读了澳大利亚这位博士所做的研究报告,我更感到震惊。他做了什么研究呢?中国、澳大利亚两国幼儿跨文化的研究,这个研究非常有趣,把两国一些三四岁的孩子抽样抽出来,然后每一个人面前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中间放一个铃铛。研究人员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回答说喜欢吃,那么好今天就吃巧克力,但是有一个规定,谁要想吃这盘多的巧克力就得等到15分钟之后再吃,你如果等不及马上吃也可以,但是只能吃少的这一盘,吃之前按铃铛。孩子们回答说明白了,于是这个游戏开始了。没过一会儿中国的孩子就纷纷按铃了,拿了少的这盘巧克力开始吃了,80%以上的中国孩子都吃了少的这盘巧克力。大家惊讶的是澳大利亚60%以上的孩子都会等到15分钟之后,他要吃多的。

  对这个研究我为什么后背发凉呢?是因为欧美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凡是在实验中能够等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之后的孩子,长大之后独立性、克制力远远超过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相关的研究证明,能够等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有出息。我马上产生了一个意识,我们今天中国的教育是否培养了一代不能等待的孩子?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心想可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了,要什么给他什么,有的父母下岗了还给孩子穿名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你忽略了一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被随之剥夺。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好,那我再给你一块,好吃吗?好吃,原来孩子这么喜欢吃巧克力,给你一箱、两箱,放你床底下,想吃就拿,于是他越来越觉得巧克力不好吃,越吃脾气越大,真讨厌就让我吃巧克力,最难吃的就是巧克力了。

  从教育的智慧来说,好父母需要藏起一份爱心,要让孩子适当地节制,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一种方法。我听说很多富有的人现在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富不过三代。我觉得这个怪圈是可以打破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富有,可是,他给自己孩子的零花钱,一个星期不超过5美金,而且要求他的孩子记账,钱是怎么花的,周末要进行报账,这就是有远见的父母,他要让孩子学会节制,这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